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最重要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31个专题,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尊师、敬老、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问题。31个专题在结构上各自独立,又互相联系,借此可以系统地了解中华礼仪的体系和精髓,掌握人际交往的一般原则。

本书简明通俗、内容精赅,与实际联系紧密,可供大专院校学生学习并作为日常礼仪的参考,也可供对中华传统礼仪有兴趣的社会读者阅读。

内容推荐

本书选择中华传统礼仪中最重要和最有现实意义的内容,分为上、中、下三编共31个专题,包括中华礼仪之邦的形成、特色、学理、经典,冠、婚、丧、祭之礼的仪式及其人文内涵,当今社会的人际交往(如会客、宴饮、尊师、敬老、书信等)中如何体现中华礼仪特色等问题。

目录

自序

上编 学理

一 礼与中华

一 礼学源流

三 礼学经典

四 礼的分类

五 礼与俗

六 礼与理

七 礼与情

八 乐与性

九 礼与仪

十 礼与敬

中编 要则

一 服饰

二 容貌

三 方位

四 步趋

五 揖拜

六 称谓

七 雅言

八 尊卑

九 坐立

下编 常礼

一 冠礼

二 婚礼

三 射礼

四 丧礼

五 祭礼

六 家礼

七 孝亲

八 尊老

九 宴饮

十 访客

十一 书信

十二 中西礼仪比较

附录

一 新成年礼

二 书信1

三 书信2

后记

试读章节

    (二》从俗到礼

风俗是人们在世世代代的生活中形成的,它有巨大的、一时难以克服的惯性。因此,风俗的转换要比政权的转换困难得多,也复杂得多。如何在保持社会安定的前提下移风易俗、提升民众素质,是摆在思想家和执政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儒家认为,用行政手段强行改革旧俗,民众感到不适应,就会用各种方法抵制,难以收效,因而需要在新政和旧俗之间寻找结合点,既能让民众喜闻乐见,又能推进变革。为此,不妨尽可能保留既有风俗的外在形式,而在提升其文化内涵上下工夫,注入新的人文精神。这样,看起来还是原先的外壳,可是灵魂已经抽换了。这一原则,儒家称为“因俗制礼”,在许多文献中都有阐发。例如《周礼·大司徒》的官政之法中,有一条叫“以本俗六安万民”,本俗是指民众自古相沿的旧俗,包括宫室、葬法、服饰等六类,不要贸然更换它们,要让民众有安定感。等民众安居乐业之后,再来“润物细无声”地转移风俗。

在“因俗制礼”的原则之下,儒家制订并推行了一系列的礼仪,如冠礼、婚礼、乡饮酒礼、乡射礼等,收效非常明显。下面举两个例子。

一个是冠礼。在氏族时代,世界上许多民众都出现过成年仪式(或称为“成丁礼”)。在每个氏族的内部,都有一批没有独立生活能力的孩子,需要氏族的抚养和保护。但在他们达到一定年龄之后,就不应该再仰赖氏族了,应该为氏族的生存和发展做出贡献。此时,氏族要测试他们的体能和技能,例如射击、搏斗、负重行走、奔跑、忍受毒虫叮咬等,以确定其是否有成为氏族正式成员的资格,同时享有相应的权利。进入文明时代之后,大多数民族将成年仪式视为无用之物而遗弃了。

P35

序言

中华是礼仪之邦,儒家文化是礼乐文化,礼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礼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性,大致可以用这三句话来概括。因而我们可以说,在理论层面上,如果不了解礼,就不能真正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在实践层面上,如果不能继承传统礼仪中的合理内核,弘扬中华文明实际上就是一句空话。

从本质上来说,人类文明的进程就是不断脱离动物界的过程。这一过程主要包括人类体质的进化和心性的进化两个方面。从猿到人的体质进化,人类用了上百万年的时间才完成,而人类心性的进化则还要缓慢。当人类跨越石器时代、青铜时代,进入了铁器时代之后,动物性依然顽强地在人类身上闪现着。如何管理好人类的情感,使带有动物性的人变成理性的人,是儒家最为关注的重要课题。如果把儒家的答卷归结为一个字,那就是“礼”。

儒家说的礼,一般包括“乐”在内,因此“礼”和“礼乐”实际上是同一个概念。狭义的礼,是指一种合于道德要求的行为规范。广义的礼包括合于道德要求的治国理念和典章制度,以及切于民生日用的交往方式等。儒家学说中的“乐”,不是今人所说的音乐,而是指具有道德教化作用的德音雅乐。

《大学》说:“君子务本。”所谓本,就是修身,它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而礼就是修身的工具,是成就君子风范的不二法门。礼和乐有分工,礼是从外部来节制和规范人的行为,乐是从内部陶冶和优化人的性情。礼乐教化的宗旨,是寻求和谐的人性与和谐的社会。

礼乐文化是先秦儒家的伟大创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不幸的是,它一直在经历着被边缘化和妖魔化的过程。在古代社会,杰出思想家的作品,不可能被皇权全盘接受。执政者总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有选择地利用或者篡改思想家的作品。大概从汉朝开始,礼就被执政阶层片面地解释为体现等级秩序的“威仪”,包括不同等级官员的服饰、车辇、宫室、器用等。这种误读被不断放大的结果,是儒家礼学思想失去了治国之道中的领军地位,日益走向边缘化,以至今天人们一提起古代礼仪,马上就会想到森严的皇家仪仗、伏地不起的文武百官,而礼的本义却被人们日益淡忘。近百年以来,它又被妖魔化,被视为“吃人”和“奴隶制”的同义词,如同洪水猛兽,人们避之唯恐不及,以至渐行渐远,日益疏离了我们,令人扼腕长叹!

有感于此,我决心将自己长年研究古代礼学的成果课程化,向广大学生正确地介绍中华传统礼乐文化。在我看来,这是一种具有存亡继绝意义的工作。2001年春,我初次在清华大学开设“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的选修课。之后,又着手编写该课程的教材。

2004年初,《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由中华书局出版。作为海内外第一本系统地介绍中国传统礼乐文化的著作,它最直接的目的是要建立起说解的体系。古代礼乐文化历来以繁难著称,号称“经礼三百,曲礼三千”,相关的典籍是用上古语汇撰写的,不易卒读;而书中触目皆是的宫室、服饰、器用、牲牢等名物制度,更是横亘其中的拦路虎。如何删繁就简、通俗易懂地把礼乐文化介绍给学生,绝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始料未及的是,该书初版5 000册很快销售一空,出版社随即加印5000册。与此同时,该课程也受到了清华学生的欢迎,在教务处组织的教学评估中获得高分,进入了全校同类课程的Top 5%的行列,甚至有学生建议学校将它列为全校学生的必修课。这不是我的能耐大,而是课程的内容好,证明传统礼乐文化完全可以为当代大学生和广大读者所接受。

近年,由于北京奥运行将举办,举国上下都在呼唤礼仪文明,于是,各类礼仪教科书和电视讲座开始多了起来,这应该是好事。可是,当我们翻阅这些教科书之后,不禁大失所望:它们所介绍的几乎全是西方礼仪!更有甚者,有些部门正在把它当作中华礼仪在各地推广!中华礼仪正面临着被西方商务礼仪替代或者淹没的局面,千年中华礼仪之邦,前景堪忧。

本书希望建立一个比较合理的说解中国礼乐文化的体系。已经出版的《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一书,重点是介绍《仪礼》的内容,对礼仪要则的提炼做得不够;而且引用的古文比较多,比较适合文史专业的学生使用。为此,许多读者建议我写一本适合在更大的范围内推广的传统礼仪读本。这在我而言,作为一名专业的礼学研究者,是势在必然,也是不得不然的事情。国家养士千日,用士则在一时,我理所应当地要为中华传统礼乐文化争得一席之地。这是本书的撰作缘起。

本书的说解体系,力求简明可靠,贴近现实。所谓简明,就是谋篇布局要清晰明快,既要显现完整的结构体系,又要提炼出沉潜其中的原则,让读者轻松地把握礼学的精神和要点。为了减少阅读上的困难,我尽可能将引文消化在行文中,只引出最为关键的文句。所谓可靠,是说书中的每一种说法都以学术作为依托,绝不杜撰。所谓贴近现实,则是要体现中华礼仪文化对当代生活的指导和参考的价值。

经过反复推敲,本书的框架分为三编。上编是“学理”,主要介绍古代礼学的渊源与理论体系。中华礼仪的根基,是人内在的德性,礼是德性的体现,不从这一点谈起,礼就成了“做秀”,就是徒有其名的虚礼。为此,我列了10个专题来介绍礼与道德、性情、音乐、风俗等的关系。中编是“要则”,礼的内容相当丰富,仪式也极为纷繁,如果大家掌握了其中一以贯之的原则,不仅容易理解,而且便于运用。为此,我从古代礼书中归纳出了9个专题,作为通例介绍给大家。下编是“常礼”,就是古代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礼仪,我也选择了一部分,提供给读者朋友参考。这一结构是否妥当,还望读者朋友赐教。

本书附录收入的三篇文章,都是学生的作业。我在清华讲授“中国古代礼仪文明”课程时,规定学生要做两次作业:

期中作业,要求按照课堂讲授的传统书信的格式,给父母或者同学、老师写一封信,目的是提高学生撰写传统书信的能力。大家知道,中国港澳台地区的民众,以及日本、韩国等地的知识界,依然通行着我国古代书信的写法。这些年,我们与海外的交往越来越频繁,了解这方面的知识,有利于与他们的交流。始料未及的是,同学们此前从未接触过这方面的知识,经过学习之后,出手大多不同凡俗,书信都写得非常典雅、得体,显示出了他们的学养。这里选取其中的两封,作者是电子系的耿亮同学和中文系的马来西亚留学生郭思韵同学。

期末作业,则是要求学生自己设计一种适合于今天推广的礼仪。因为经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对古代的冠婚丧祭之礼都已经有所了解,这些礼仪已经很难在今天推行,而社会又需要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礼仪,我们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其中,法古开新,师法中华传统礼仪中的人文精神,制订新礼。学生的作业不乏佳篇,限于篇幅,本书仅选取了生物工程系陈晓蕊同学的作业《与时俱进的冠礼仪式》,这是一篇很有创意的作业,曾经在清华大学本科生创新论文大赛中获奖,所以推荐诸君一读。

彭林谨识于清华园听松山房

2006年6月

后记

一连数月,每天清晨五点起床,简单盥洗之后就伏案写作此书,这样的工作强度,对于我这样年纪的人来说,近乎残酷,但正如我在本书自序中所说,这是不得不然的事。

本书的撰作,在我而言,是再次研究和品味传统礼乐文化的过程,也是思索如何提升现实社会人文素质问题的过程,而后者正是孔子等先哲沉潜往复的重要问题。任何真知都必须具有可操作性,否则再漂亮也是空话。礼仪文化是连接真知与人的桥梁,是把真知变为现实的最好方式。认识历史是为了开拓未来,了解传统礼乐文化是为了开创新的文明。希望本书的出版,能为读者朋友提供可以借镜的历史文化和有益的思考。

如何介绍中华传统礼乐文化,是一个难度很大的课题,目前还处在摸索的阶段,需要有很深的学力和很高的智慧,作者深感力不从心,居常悒悒。本书算作是又一次尝试,希望读者诸君提出宝贵意见,以便进一步修订和完善。

本书结稿后,张焕君学弟仔细阅读文稿,校订文字,尤为辛劳。刁小龙多年担任本课程的助教,本书的部分插图,由他选配。

本书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文科分社徐莉萍女史策划,费心劳思,提供参考,并最终确定选题。孙璐女史担任本书责任编辑,字字斟酌,句句推敲,多所指正。

以上诸位对作者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彭林

2006年6月3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华传统礼仪概要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彭林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40186697
开本 16开
页数 2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3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92.9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29
171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22:5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