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晋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商人谋略坊》系列之一,本丛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史论结合,风格活泼,体现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包含着经济与文化的联姻、历史对现实的观照。希望包括商人、学生、教师、学者在内的各类读者,能够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营养。对于晋商,经商是最能荣宗耀祖的事业,也是最难学的本领。一些民谣、商谚反映了当时的观念和风气:“学商难于考状元”,“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

内容推荐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日寸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怠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者,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京津晋皖四地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者的收藏佳选。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致富源泉

1. 1 经商是树基业、荣宗耀祖的事业

1. 2 学而优则商

1. 3 以义制利

1. 4 儒贾相通的观念

1. 5 做生意首先要做人

1. 6 关公文化

1. 7 “走口外”精神

1. 8 坚定的发财信念

1. 9 成由勤俭败由奢

第二章 发迹秘密

2. 1 一夜之间神话的背后

2. 2 边商大舞台

2. 3 从挑夫到大商号

2. 4 看见了别人看不见的商机

2. 5 茶叶之路

2. 6 从小伙计做起

2. 7 最早的期货经纪人

2. 8 高利贷和囤积居奇

2. 9 历史上的走私

第三章 卓越商才

3. 1 经商无诀窍,信誉第一条

3. 2 成熟稻穗头低垂

3. 3 相与之道

3. 4 忍耐制胜

3. 5 审时度势

3. 6 做同行中的专家

3. 7 借它山之石

3. 8 稳中求进

3. 9 应变图存

第四章 营销高招

4. 1 “上自绸缎,下至葱蒜”

4. 2 买卖赔与赚,行情占一半

4. 3 以质取胜,名牌战略

44 以销联产,销运结合

4. 5 周到服务,薄利多销

4. 6 艺术经营法

4. 7 善用外语

4. 8 “来回脚”和赊销

4. 9 “物流公司”

第五章 制度创新

5. 1 科学有效的内部组织结构

5. 2 联号制和子母公司

5. 3 经理负责制

5. 4 人身顶股制

5. 5 家有家法,铺有铺规

5. 6 凝聚人心的商号文化

5. 7 团队精神

5. 8 金融与商业企业的密切合作

5. 9 同业相助,共存共荣

第六章 财务智慧

6. 1 发达的数量意识

6. 2 汇通天下

6. 3 密押制度

6. 4 账簿制度

6. 5 酌盈济虚,抽疲转快

6. 6 建立风险基金

6. 7 票号海外设庄第一家

6. 8 旅行支票

6. 9 标期制

第七章 人才战略

7. 1 得人者昌,商界何独不然

7. 2 八抬大轿争人才

7. 3 不拘一格用人才

7. 4 “多难之秋”见人才

7. 5 李宏龄公心用人

7. 6毛鸿翔跳槽

7. 7 曹财东用人不疑

7. 8 学商难于考状元

7. 9 培养子弟的家规家训

第八章 妙计奇谋

8. 1 耕读商结合的家庭机制

8. 2 亢百万要典当500只金罗汉

8. 3 侯财东点石成金

8. 4 程化鹏舌赢利益

8. 5 宋继宗顺应时势

8. 6 “旺财主”见好就收

8. 7 刚柔并济的讨债术

8. 8 从长计议身价百倍

8. 9 倡导票号改革第一人

第九章 风险投资

9. 1 皇商的气派

9. 2 亦商亦官,以官护商

9. 3 达官显贵为我所用

9. 4 承做买官鬻爵业务

9. 5 协同庆下注居奇货

9. 6 票号:官员藏富的保险柜

9. 7 勾连官府,私分赈款

9. 8 解救清政府财政危机中大红大紫

9. 9 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后 记

参考书目

丛书编后记

试读章节

以义制利

孔子说过:富者可以求,就是执鞭贱职,吾亦愿为。司马迁则说:有千乘兵车的诸侯,万家大夫的侯爵,百户封地的贵族,尚且以贫穷为忧愁祸患,更何况一般的平民百姓呢?也就是说,人们为了生计,在商业活动中赚取利润是天经地义的事。

但是,在如何赚取利润,在利和义的问题上,人们却有不同的看法与做法。这就是:狡诈和欺骗的奸商行为,公平与诚信无欺的经商之道。按伦理道德标准,人们把前者称为奸商或贪贾.后者称为良贾或廉贾.

奸商、贪贾唯利是图,不择手段,他们把追求金钱作为人生唯一的最终目标,他们为了金钱可以寡廉鲜耻,丧尽天良,什么仁义道德统统抛在九霄云外。他们的生意经是“若要发,狠心刮”,“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其道德实质是唯利是图和损人利己。为了追求高额利润,他们投机倒把,弄虚作假,尔虞我诈,坑害买主。莎士比亚笔下的威尼斯商人夏洛克就是为了追回欠款,要从安东尼奥身上割下一磅肉,这个故事将高利贷商人的蛇蝎心肠刻画得淋漓尽致。在明清之际,有“放京债者,山西人居多,折扣最甚”,其放债利息“皆八分加一,又恐犯法,唯立券时,逼借钱人于券上虚写若干,如借十串,写作百串”。

但是,在晋商中占主流的却是良贾和廉贾,他们主张以义制利,强调在经商活动中以伦理道德为先,见利思义,讲求“君子爱财,生财有道”;“诚召天下客,义纳八方财”;“仁中取利真君子,义中求财大丈夫”。晋商认为:高明的商人虽利而不污,他们是先义而利,以义制利。这种以义制利的观念是晋商长期雄踞商界的重要思想基础。

清代著名的山西介休县商人范永斗,就是由于在辽东经商,“久著信义”,而受到清政府的垂青,后来当上了皇商。其孙范毓髌也颇重义气,康熙时官办铜矿的头儿王某亏欠83万银,无法偿还,范毓髌代王某“按期如额赔偿”。

光绪年间山西大旱,当时祁县著名富商乔致庸(在中堂)已80多岁,为了搞好赈灾,他亲自部署,要求:第一,凡本乔家堡的人,按人发给若干粮食;第二,在村里的大街上安一口大锅含粥,以应付外来的饥民;第三,家中男女老少一切从简,一年内不准做新衣裳,不准吃海味山珍。仅从这次赈灾,便足以看出晋商的精明与宽厚,既救了老百姓,整顿了家风,又扬了美名,利国利民利家利己,真可谓一举多得!不仅如此,还免了乔家的一次大灾难:据说,当时曾有一股四处流窜的土匪,来乔家堡转悠了好几天。本想抢劫在中堂,但他们不仅从在中堂的佣人中找不到一个内线,而且从整个村子里都找不出一个内线做耳目!再加之慑于乔家在中堂森严的高墙壁垒和忠心耿耿的护院武士,这些土匪遂作罢而去。

乔致庸曾将其经商活动总结为三点:第一是讲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讲利。可谓对晋商先义后利,以义制利经营价值观的概括与总结之语。P13-15

序言

称雄中国商界500多年的古老晋商盛极而衰,在20世纪初淡出了历史舞台。但其在长期的商业活动中形成的晋商文化,已经永远汇人厚重的三晋文化遗产之中,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

当前,我们努力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全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需要发掘和弘扬包括晋商文化在内的一切优秀的人类文化遗产。晋商文化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大现实意义的文化内涵应当包括:重商立业,艰苦奋斗,诚信义利,崇尚和谐。

重商立业,就是崇商敬商爱商的态度,就是以商树立基业的观念。近代山西的一个家谱上这么说:“天地生人,有一人莫不有一人之业;人生在世,生一日是当尽一日之勤。……无论士为、农为、工为、商为,努力自强,无少偷安,则人力定可胜矣!安在今日贫族,且不为将来富矣!”

在山西人的眼里,经商与其他行业一样,都是生活之需,是平等的职业。对晋商而言,观念更为超前。在他们看来,经商是最能荣宗耀祖的事业,也是最难学的本领。一些民谣、商谚反映了当时的观念和风气:“学商难于考状元”,“有儿开商店,强如坐知县”,“买卖兴隆把钱赚,给个县官也不换。”

1724年(清雍正二年),山西巡抚刘於义奏称:“山右积习,重利之念,甚于重名。子弟之俊秀者,多人贸易一途,其次宁为胥吏,至中材以下,方使之读书应试。”雍正皇帝朱批道:“山右大约商贾居首,其次者犹肯力农,再次者谋人营伍,最下者方令读书。”可见山西人经商风气的盛行,封建社会中传统的士农工商的“四民”观念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这种观念和风气一直延续到清末。清末举人刘大鹏说:“近年吾乡(太谷县)风气大坏,视读书甚轻,视商业为甚重,才华秀美之子弟,率皆出门为商,而读书者寥寥无几,甚且有既游庠序竟弃儒就商者。亦谓读书之士,多受饥寒,曷若为商之多得银钱,俾家道之丰裕也。”

晋商这种以商业为生计的祖训,崇商敬商爱商的观念,在今天看来,仍是一种进步的文化,对于建设充满活力的现代商业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

晋商的艰苦奋斗,突出地表现为他们在追逐财富的利益驱动下,敢闯敢干敢吃苦敢为天下先的“走口外”精神。“走口外”精神,是一种闯荡市场、四海为家的精神,也是一种不畏艰辛、坚忍不拔、积极进取的精神。历史上的山西商人无不是白手起家、背土离乡,经过艰苦奋斗,最终创出辉煌实业,成就了晋商的英名。尤其往来于“茶马之路”的山西商人,贩茶于福建、湖南,销售于大漠之北,千山万水,沙漠瀚海,夏则头顶烈日,冬则餐冰饮雪,“饥渴劳病,寇贼虫狼,日与为伴”,年复一年奔波于商途,没有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是难以称雄商界的。

放眼四海,那时候山西商人好像无处不在。晋商就是用这样一种精神,占据、分割、拓展着国内甚至国际上的一块块市场。晋商自称,凡有麻雀能飞到的地方就有山西人。明清时期,山西商帮的活动区域遍及大江南北、长城内外,并延伸到整个北部地区,可以说是足迹遍天下。“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是他们的真实写照。

从蒙古草原的骆驼商队到扬州起锚出海的商船,都有山西商人的影子。从呼伦贝尔草原的醋坊到贵州的茅台酒厂,都有山西商人在酿造、出售。南起香港、印度加尔各答,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莫斯科、彼得堡,东到日本大阪、神户、横滨,朝鲜仁川,西达塔尔巴哈台、什噶尔,阿拉伯国家,都留下山西商人的足迹。山西商人所到之地,设庄贸易,成为商品集散之地,逐渐由普通的村镇发展为城市。东北流传“先有曹家号,后有朝阳县”的民谚,内蒙古流传“先有复盛西,后有包头城”的民谚,青海则有“先有亚益老,后有亚宁城”之说。

诚信是晋商文化的精髓。晋商在经营活动中笃守“信诚为本”,“经营信为本,买卖礼当先”、“童叟无欺,诚信为本”等商谚,都是晋商重视诚信的经验总结,并作为商业道德代代相传。

据载,绝大多数蒙古人都是认准晋商茶庄经营的某一种牌号的砖茶后,长期购用,一生不易。由于晋商出售的砖茶质量可靠,为蒙古人民信赖,他们平时还以砖茶代替银两货币,作为物资交换工具。祁县乔氏在包头开设的复盛公商号,做生意以诚信为本,不图非分利润,在用户中威信很高,人们都愿购买复盛公的商品。

著名作家余秋雨在(《抱愧山西》一文中感叹说:“最能显现山西商人目光的莫过于一系列票号的建立了。”殊不知这样的作为、这样的大手笔是建立在高度诚信基础之上的。在重商立业的创业思想指导下,在义和利的问题上,晋商有其独特的理念和行为规范,主张“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崇尚以义制利。古代中国,几乎每个城市都有孔庙、关庙,很多关庙是由山西商人所建。关庙作为祀奉关羽的地方,之所以被山西人百倍崇信,均在于“信”、“义”二字。

晋商在经商活动中,奉诚信义利为圭臬到了让人难以置信的地步。有的父祖辈经商遇险破产,若干年后子孙从商发迹,对本来无须承担的陈债却主动代人偿还。诸如此类,屡见不鲜,在国内外传为美谈。1888年,上海汇丰银行一位经理即将离开中国时,对山西票号、钱庄有过这样的评论:“我不知道我能相信世界上何地方的人像我相信中国商人或钱庄经营人那样快,……这25年来,汇丰银行与上海的中国人作了大宗交易,数目达几亿之巨,但我们从没有遇到一个骗人的中国人。”

历史上的晋商,继承并弘扬了中华传统文化崇尚和谐的思想。他们总结出这样一条准则:“平则人易亲,信则公道著,到处树根基,无往而不利。”平就是“和”,就是以和为贵、和气生财、和衷共济。晋商对客户或顾客、对同行或竞争对手、对内部职工的“和谐”的思想,体现了他们重视按照传统的伦理道德化解矛盾和冲突,力求在不同阶级、阶层和集团的人之间建立和睦关系的智慧情商。

对客户和顾客,晋商虽无“顾客是上帝”之说,但实际上却真正做到了把顾客当“上帝”。在《贸易须知辑要》这一晋商“宝典”中有许多“金科玉律”:“但做生意的人,是无有大小,只要有钱问买卖物”,他即是个“花子”也可交接。所以生意无大小,上至王侯,下至乞丐,“都要圆活、谦恭、和平、应酬为本”。对同行或竞争对手,同样主张“和为贵”,平等竞争,有时甚至还帮助对手渡过难关。榆次天亨玉商号在资金短缺、经营困难时,著名的大盛魁商号不但未拆其台,反而借给白银三四万两。大盛魁商号的这一做法,使其名声大振,在商界威望更高。后来,大盛魁商号经营发生危机时,天亨永(天亨玉改名)商号不忘旧事,从经济上、业务上支持大盛魁,帮助它渡过了难关。

晋商主张职工内部也要和谐友善相处。《贸易须知辑要);说:做掌柜、大伙计不可自抬身价、目中无人,对下属即使有不妥处,“亦以理而剖之,则上下欢心,无不服你,你若自己尊贵,自夸其能,狂然自大,目中无人……众不但不服你,还要留下唾骂”。东家对伙计,也要“替他揣摩”,“宾主相投,自然越处越厚道,可以成协力同心之家”。

晋商的成功不是某个人的成功,而是一个群体的成功。晋商重视与社会各方的和谐相处,更崇尚同舟共济的团队精神。他们在经营活动中很重视发挥群体力量。他们用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彼此团结在一起,用会馆来维系,通过讲义气、讲相与、讲帮靠、讲协调,来消除人际间的不和与商号间的利益冲突,逐渐形成了大大小小的商帮群体。所有这些情商理念、思想精神,无不对当今我们构建和谐社会有所启迪。

后记

这套《中国商人谋略坊》丛书从策划、组稿到第一批《话说徽商》《话说晋商》《话说京商》《话说津商》四个分册的出版,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了。图书是出版人的孩子,如今,自己总算给这孩子梳妆打扮,送出了家门,疲惫之佘,心中的欣慰自不待言。

(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有些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的是异彩纷呈、悲喜交织的商战大戏。丛书名中的谋略是广义的谋略,不仅包括经营的谋略,更包括人生的大方略、大智慧。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商人的方方面面,领略他们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颇具各地域社会历史地理特色的钟灵毓秀的文化禀赋,在长期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经营法则,于艰难困苦世事沧桑社会动荡中历练的从容不迫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商业文化到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展现了惊人的魅力,也为后继者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丛书每一分册的内容都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正文,二是各地商业谚语,三是图片。

本套丛书的作者,可以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经济史、商业史等方面,著述也颇丰富。主编徽商分册的李琳琦先生,出版有《徽商研究》《徽商与经营文化》《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教育》等著作;写作晋商分册的张正明先生,出版有《晋商兴衰史》《晋商与经营文化》((平遥票号商》等著作;写作京商分册的齐大之女士,出版有《北京商业记事》《百年浮沉》《中国企业史·近代商业卷》等著作;写作津商分册的宋美云女士,出版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近代天津商会》《近代天津房地产交易习惯与民事诉讼》等著作。

这套丛书因此具有了大手笔写普及读物的特点。专家学者手中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所论问题颇有研究,故比起那些文坛二传手、三传手们来,他们的视野开阔得多,史料丰富得多,论述也到位得多。

正因为是大手笔写普及读物,对他们而言也是个探索,是个尝试,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如何根据策划方案安排内容,如何把资料剪裁得体,如何将故事叙述生动,都是不小的难题。有人戏言比写同样篇幅的学术著作费力得多。从写作过程中我们之间通过的无数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我相信这是真话,也相信读者朋友能包涵探索中的不成熟。我还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他们的行列,参与本套丛书以后各分册的写作,为读者朋友提供更多用真材实料烹饪的通俗文化大餐。

各地商业谚语是这套丛书的又一看点。商谚是商人情感与智慧的化身,是一方水土不可替代的文化创造,是各地商人买卖生涯的纪念碑。它们句句可称要语妙道,记述着艰辛和磨难,表达着立场和主张,蕴涵着嘲讽和警策,寄寓着理想和期待。不是吗——

那“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和“贵莫贵于顺天,大莫大于得地,重莫重于知人,神莫神于识物,巧莫巧于投机,妙莫妙于遇时”的徽商谚语,是不是说明徽商具有客观务实超前的营商观念,也表现了他们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寻求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和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勤是生财的匣子,俭是聚宝的耙子”和“十分干抵不上三分算”、“视行情随机应变,巧经营左右逢源”的晋商谚语,是不是道出了晋商白手起家的致富根本和称雄商界数百年的智慧源泉?

那“买卖不在人情在,好店三年不换客”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京商谚语,是不是让你觉得知书达礼的北京商人经营的是一份礼仪、一份仁义,而不仅仅是一份生意?

那“门路多,东西南北,头头是道;经营活,春夏秋冬,季季丰收”以及“死店活人开”的津商谚语,是不是反映出九河下梢的天津商人对经营之道有一种特别的悟性?

说到每分册中所配的百十余幅图片,虽然在策划之初即有考虑,但由于底气不足,经验也不足,最初只想配个三五十幅即可。但实施起来就像发现了另一个宝库,欲罢不能。这中间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困难,也得到了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鼎力相助,花费的力气可说比花在文字稿上的力气还要多出一二倍。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不是吗——

透过古村落的粉壁黛瓦马头墙,透过经商的执照发票代沽单,透过田野中的牌坊、山林中的书院,你是不是更深地领略了徽商的底蕴?

透过大院的高墙灰瓦红灯笼,透过票号的秤杆秤盘巧暗码,透过沙漠中的驼队、会馆中的戏台,你是不是更深地理解了晋商的精神?

透过京城的牌楼胡同四合院,透过故宫的大殿华表铜乌龟,透过琉璃厂的牌匾、同仁堂的药目,你是不是更深地感受了京商的气派?

透过天津卫的舟渡电车铁工厂,透过租界的教堂墓地小洋楼,透过劝业场的繁华、天后宫的热闹,你是不是更深地品味了津商的境界?

(二)

20多年来,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不容讳言,随着各地GDP数字的直线上升、城乡建设的热火朝天,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商业文化)的实物形态正在快速消失。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有识之士表示了深深忧虑,发出了种种呼吁,采取了种种行动。比如,人大代表提案保护旧民居旧街道,国学专家从娃娃抓起倡办咏诗读经的蒙学班,艺术家深入穷乡僻壤整理演出原生态歌舞。

我想,面对上述情况,出版人能做的不仅是空怀感叹,更要扎扎实实地在我们熟悉的园地上耕耘,下大力气策划运作好的选题,以我们一双双有形的手来与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博弈,用图书形式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展示出来,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读者接受、欣赏、记忆、应用。

实际上,自现代出版业诞生,几代中国出版人一直在做着这项工作。我们的难题是,在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各种新兴媒体竞相争夺受众眼球的今天,如何探索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这套丛书做了一些稚嫩的尝试。

比如:第一,在内容上,我们以当今提及频率极高的谋略为载体或称主线,将各地商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不乏今人特别关注的经营之道、奇招妙法、人情世故、商战案例。同时注意写出传统文化对中国商人的滋养,各地风土人情在商人商事上的反映。第二,在文字风格上,我们追求通俗流畅生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鉴一点小说笔法,以期生动有趣。第三,在形式上,我们适应读图时代的阅读需求,配发大量相关图片,在书眉上配发大量商业谚语。这第三点在本文前面已具体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经济与文化的联袂,文字与图片的辉映,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传统文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我们期待着读者对这种尝试的认可。

(三)

当今中国,怀旧之风劲吹。怀旧服饰、怀旧饮食、怀旧阅读、怀旧旅游……总之,怀旧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亮点。

是迈过了温饱门槛的大众需要更多精神的愉悦?是整日浸淫在纷繁竞争多变气氛中的心灵需要传统文化的慰藉?是谋求个人成功团体兴旺事业发达急需汲取前人生存的智慧?……似乎是,又似乎不完全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必须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本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表述过的意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周一良先生关于文化三层次的论述。

他说:“文学、艺术、思想属于‘狭义文化’,这些再加上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可算‘广义文化’,而在一个民族的各个文化分支中,还可能潜存着一种共同素质,贯穿于各个方面”,他称为“深义文化”。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由狭而广、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定义和文化类型的分析模式。”他还认为,“狭义和广义的文化是比较容易相互学习、引进的,而深义文化,却不大容易被移植或引进”,“深义文化最终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只是一个出版人而不是学问家,引用上面的论述不是想探讨高深的理论问题,而只是想说明,我觉得,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如何在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同时避免我们民族深义文化的缺失和与他种文化的同质化,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商人和商业文化,对于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深义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可以说,中华民族深义文化的许多密码潜存于历史上各地的商人商事商情之中。

比如,有的专家就曾指出,诚信意识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精神基石,但诚信意识不应该盲目从国际嫁接,而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延伸。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诚信文化,如果说现代中国商业社会缺乏诚信意识,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实在是值得反思的事情。研究断层产生的原因和弥合断层的办法,又实在是很沉重的话题。

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者、责任编辑、第一读者,几年来浸润在各地多姿多彩的商业风情之中,我感到了莫大的愉悦,也非常希望与读者朋友共享。这套丛书可说是一幅各地商业文化地图,由作者与我共同绘制,期待着读者朋友手持着它,与我们共同开始一次重新发现之旅。

寿乐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晋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正明//马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33768
开本 16开
页数 29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1
173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5: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