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京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商人谋略坊》系列之一,本丛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史论结合,风格活泼,体现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包含着经济与文化的联姻、历史对现实的观照。希望包括商人、学生、教师、学者在内的各类读者,能够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营养。本书叙述的是近代北京商人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叙述近代北京商人的种种经营方略。今天人们所熟知、所推崇甚至奉为圭臬的各种经营方略、商业规范原则和商业理论,有许多我们是可以从这百年历史中、从北京商人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看出其脉络踪迹来的。

内容推荐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日寸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怠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者,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京津晋皖四地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者的收藏佳选。

目录

序 言

第一章 皇城根前说京商

1. 1 三千年城,八百年都

1. 2 深根广源,厚重华贵

1. 3 西风东渐,争奇斗妍

1. 4 时尚更新,观念丕变

1. 5 百行百业,供需契合

1. 6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1. 7 诚信规矩,敦厚亲善

1. 8 知书达礼,和气生财

1. 9 本末倒置,倒置本末

第二章 因时逐利捕商机

2. 1 走近客源,自成盛市

2. 2 理解市场,周旋闻闲

2. 3 顺应潮流,营造时尚

2. 4 逐利趋市,共襄繁华

2. 5 执著认同,优胜劣汰

2. 6 独辟蹊径,拾遗补缺

2. 7 研判时势,善觅良机

2. 8 朴拙求实,腾挪取巧

2. 9 西事西法,特需特供

第三章 审时度势巧经营

3. 1 定向策划,天道酬勤

3. 2 扬长避短,取精舍芜

3. 3 优势控货,强势经营

3. 4 知己知彼,准确定位

3. 5 典雅文薮,精品聚汇

3. 6 追随时代,雅俗兼营

3. 7 心系顾客,满足需求

3. 8 独具慧眼,沙里淘金

3. 9 不传之秘,独擅胜场

第四章 别具慧眼做营销

4. 1 业有专攻,名动八方

4. 2 价格杠杆,致胜奇钥

4. 3 无中生有,营销浪漫

4. 4 无心之柳,副业主营

4. 5 迎合想象,适时作秀

4. 6 只拘一格,按部就班

4. 7 标新立异,博采众长

4. 8 予取予求,兼收并蓄

4. 9 师古法今,形以载道

第五章 管理精当生财道

5. 1 章程规范,权利明晰

5. 2 机构合理,简洁高效

5. 3 家族兴业,情利两分

5. 4 任人唯亲,用人唯贤

5. 5 因人而异,忠诚为本

5. 6 多财易贾,取信于厚

5. 7 独断专行,自行其是

5. 8 以一揽众,化整为零

5. 9 攻心为上,人文关怀

第六章 盛誉自具真价值

6. 1 金字御号,慎终如始

6. 2 利器神工,誉满天下

6. 3 以质取信,以信立世

6. 4 损己利人,失小得大

6. 5 奇异店招,信誉标识

6. 6 仁义深蕴,存心天知

6. 7 裕国便民,一本万利

6. 8 守信不欺,宾至如归

6. 9 倡用国货,旨在兴华

第七章 商战制胜凭奇韬

7. 1 雅俗与共,行家识见

7. 2 标的权贵,靴里乾坤

7. 3 版图广扩,衣被天下

7. 4 求洋求新,不战屈敌

7. 5 着眼豪华,锁定富贵

7. 6 心系平民,求全务实

7. 7 避强就虚,独树一帜

7. 8 见机行事,敢为人先

7. 9 公平规范,宽厚戒欺

第八章 合作竞争乃恒规

8. 1 集萃众议,同舟共济

8. 2 旗鼓相当,有序竞争

8. 3 各行其是,不越雷池

8. 4 商民自治,和衷与共

8. 5 行走天涯,物畅其流

8. 6 聚弱为强,以小搏大

8. 7 偷天换日,亦步亦趋

8. 8 寸土必争,鳌头独占

8. 9 工艺变革,异军突起

第九章 王侯将相本无种

9. 1 小富即安,知足常乐

9. 2 瞻前顾后,自成体系

9. 3 运筹资金,决胜商场

9. 4 谋定而动,成竹在胸

9. 5 唯精唯良,青胜于蓝

9. 6 步步为营,触角四延

9. 7 投其所好,货精利厚

9. 8 风味不群,差异经营

9. 9 捷足先登,顺时应变

后 记

参考书目

丛书编后记

试读章节

西风东渐,争奇斗妍

北京商人进入近代概念的市场经济领域,应该是从清代后期开始,到清末民初时期才真正进入发展高峰期。

中国的近代历史时期仅仅百年。自1840年的鸦片战争起,西方文明恃其利炮坚船,迫使清政府打开了闭关自守的大门,从此中国开始以一种被动的姿态不自觉地进入了世界经济体系。从19世纪中叶起,资本主义工商业首先在沿海城市中出现,并逐渐向内陆地区渗透扩展。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在沿海地区形成了一批近代工商业城市,其中上海、天津、大连、青岛、广州等沿海城市迅速崛起,成为中国与外部世界交流的重要通商口岸,而这些地方的社会经济和城市面貌也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与此相比,北京的变化最初并不显著,这固然是因为清代末期北京并不属于开放口岸,同时也因为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由于北京人传统习俗的根深蒂固,并具有一种天朝上国的老大心态,在相当一段时间里北京社会的近代化进程是落后于那些口岸城市的。新的观念和新的物质文明对北京的冲击无孔不入,颟顸保守的晚清政府对于来自于民间的变化也是无能为力的。传统的樊篱已经无法阻隔北京社会的近代化脚步。压得愈久,反弹愈强。北京的近代化进程也如此,其起步虽晚,但发展速度则是惊人的。其情其形,真让人有一种“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之感。

最早促进北京城市经济变化的契机是市场上不断出现的新型商品,即那类只能产生于与中国传统文化大异其趣的文化土壤中的东西。在20世纪前后,从外国进口的西药、打字机、留声机、唱片、无线电收音机、暖水瓶、热水袋以及文教和西洋乐器等商品在北京迅速推广开来。多年来经营传统商品的北京商人并没有丧失对新型商品的价值判断能力,由于他们的觉悟,由于他们对北京消费者的深刻理解,才能抓住商机,迅速地、大量地引进进口商品,致使北京在短期内就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洋货市场。这些新型商品渐渐地改变了北京市民在日常生活中的基本生活需求,甚至在风俗习惯上都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北京社会近代化的步伐则以这种方式实实在在地推进着。

当时,随着洋纱洋布进口数量的增长,外观美丽的新式时装冲击着传统的土布衣服;工省价廉的火柴使人们弃置了火镰这种原始的取火用具;石油传人中国并且很快被人们广泛使用;妇女所用的旧式脂粉、香料更不如包装精美、方便易行的西方化妆品引人人胜;五光十色的机器洋袜更吸引着不少爱美的购买者;从钟表、珠宝、毛呢等少数人享用的奢侈品到米面、酒烟、毛巾、油布伞、铁钉、铁壶、铝制锅、寒暑表、搪瓷碗等日用消费品迅速进入到中国城市家庭之中。普通市民在购物时已经不自觉地合土求洋了。北京的洋货消费量不断上升,仅以绸缎布匹业为例,由于洋货风行,中国传统的土布、土纱受到严重冲击,北京布商兼营洋货者十有八九。就北京绸缎商业的经营内容来看,清末民初的销售比例是绸四洋六,到1926年洋货的比例则大多已经高达百分之八十。P12-14

序言

说起历史上以地域冠名的商人或商帮,人们往往想到的是“晋商”、“徽商”、“宁波商人”等,其实近代的北京商人也是可以自成一家的。北京商人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经营特色,他们造就了许多老字号的名牌产品,同时也演绎了一部部精彩纷呈、悲喜交织的商战好戏。北京商业的丰富多样性和北京商人在时代变革风云中那一份具有传奇色彩的曲折经历,在中国商业史、尤其是近代商业史中,应该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本书叙述的是近代北京商人的故事,更准确地说是叙述近代北京商人的种种经营方略。在京都这个独特的社会环境和生活氛围中,在近代社会这个风云多变的大时代中,北京商人如何因应时势、发展自身的方策谋略,无疑给后来的经营者或当代的经济学家留下了许多值得借鉴、思索和总结的东西。

近代北京商人的故事就是北京市场的故事。讲商人,必定要讲市场。本书所论及的这100多年的时间,正是北京市场不断成熟与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一个相对充分竞争的时期。今天人们所熟知、所推崇甚至奉为圭臬的各种经营方略、商业规范原则和商业理论,有许多我们是可以从这百年历史中、从北京商人的实际经营活动中看出其脉络踪迹来的。

近代北京商人的故事是饶有兴味的,尤其是那份浓重的、独特的、华贵的帝都气质,使得那些看起来本应是平凡的故事,却也往往因此而染上了一些特异的色彩。这份绝无仅有的特色,无疑奠定了北京商人在中国近代商业史中不可替代的地位,也展示了北京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独特魅力。

我们认为,北京商人至少有以下三个特点是不能忽视的:

首先,北京作为京城,作为政治与文化中心,聚集了大量的政府官员、文人学士及其家属,还有数量惊人的天璜贵胄,这是一个消费水平相当高的独特群体。一些北京商人的市场定位、营销目标就锁定在他们身上,其中发生的许多故事人们已是耳熟能详。也许是为了某些特殊的利益,也许是为了某种不能为外人所道的官场运作,或者单纯是为了斗富显阔,他们往往会有一些奇怪的消费方式,搜奇猎艳,不惜一掷千金,这种价格与价值背离的消费行为实在是北京市场上的一大特色。北京还不乏那类有钱、有闲同时又具有相当品位的消费者,京城的许多老字号名牌产品恰恰都是由他们追捧出来的。针对这类消费者,一些北京商人在产品的制作上是精益求精,并锐意创新,由此造就的作品往往具有其独特的品质风味。例如许多旗人喜好的鸽铃、风筝、鼻烟儿壶、蟋蟀罐子、鸟笼等物,其实际使用功能已经退居其次了,它的观赏功能与独特意蕴才是这类消费者所追求的。而这样独特的产品,唯有北京商人才能创造出来。

其次,北京作为全国的文化中心,其商业特色也明显地带有服务于文化、教育的重要特征。这个庞大的文化教育市场,使得北京商人和商业也浸润在浓重的文化氛围之中;不仅如此,就是普通市民的文化素养也高于他处,整个社会对于文化的需求也更多样。毋庸置疑,北京商人经营的书报业、古玩业、文具业、影像业等可以说在全国也是独领风骚的。

再次,北京的商人来自于全国各地。其原因不外乎以下四种:第一,在北京有大量的政府官员和文人学士来自于全国各地,这些人由于多年的地方生活所形成的一些习俗,在日常生活中往往会对某些土特产用品或食物产生其特殊的需求,这种需求对于外地商人来说无疑是一种市场的召唤。第二,某些在外地知名的优秀产品的商家会应皇室所招而进京服务。第三,一些地方的名牌产品,要想成为全国性的名牌,北京必定会成为他们展示其牌号的首选地,进入北京是他们走向全国的必由之路。第四,作为一个大市场,北京城的消费能力之强,放眼近代中国可说是无出其右者。这里的市场机会吸引了许多有眼光的商人前来创业。同时也有许多来北京谋生的人,凭一己之力,在这个大市场中闯荡出一片天地。北京无愧于一个都城的称号,它以其海纳百川兼容并蓄的宽广胸怀接纳包容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商人与商品,而这些来自各地的商人也渐渐地融入到北京商人的行列中去,成了北京商人的一部分。换言之,北京的商业文化和北京商人乃是全国商业精华的荟萃。

当然,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影响的北京商人与商业也有其不可否认的局限性。在20世纪初,东南沿海的一些大中城市,商业发展的进程相当快,商品结构的更新,现代化大商场相继设立,人们消费观念的嬗变,在在显示出一种全新的商业面貌。其时的北京,无论从城市经济规模、人口规模与结构及商业文化的层次来说,即使不能开风气之先走在时代的前列,至少也有能力、有条件与沿海城市的商业同步发展。然而北京的商人们却显得那么的从容、沉着,不论斗转星移、世事变幻,他们始终以一种满不在乎的态度坦然以对,大有泰山崩于前而不改色的气度。在现代化潮流的冲击下,他们虽有一些经营方式的改变,但商业活动基本上还是依照常规在传统的中小店铺、市场、庙会、集市中经营,以至于在很长的时间里北京没有出现一家现代化的大型商场。

另外我们也看到,北京商人在追求时尚及变化方面远不及上海、广州等地商人来得机敏。就如梁实秋先生指出的:“北平不比十里洋场,人民的心理比较保守,沾染的洋习较少较慢。”无疑,北京人的生活习俗和保守民风牵掣了北京商业现代化的脚步。正如张玄所言:“任你有跳舞场,它仍保持着茶馆;任你有球场,它仍保持着鸟市;任你有百货公司,他仍保持着庙会。”应该说,北京商人在19世纪末,甚至20世纪初期的表现是相对落伍的。

当然我们不能忽视的一点是,政治动荡、时局变迁等社会因素是必然会影响并制约商业的生存与发展的。北京近代史正是处于一个激烈动荡的年代,八国联军入侵、戊戌变法、义和团运动、清帝逊位、北洋政府的频繁更迭、国都迁移、日寇劫掠、内战及通货膨胀等重大事件的发生,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北京商业的发展步伐。

生活在京城的市民,见多识广,他们看多了朝代的兴衰更迭,见惯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权力更替变迁,对争权夺利、勾心斗角的政治游戏更不陌生。这一切养成了北京人处变不惊的人生态度,而这种人生态度在商人身上反映出来,就成了一种力求稳妥、少冒风险的保守经营策略。故此,只要认真去探求,在北京商人的一言一行中我们都能解读出许多文化意蕴来。

北京商人的内涵是十分丰富的,北京商人的故事是非常精彩的,正是由于被他们的故事所感动,才有了我们写作此书的动力。我们希望,北京商人的故事同样也能打动我们的读者。

后记

这套《中国商人谋略坊》丛书从策划、组稿到第一批《话说徽商》《话说晋商》《话说京商》《话说津商》四个分册的出版,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了。图书是出版人的孩子,如今,自己总算给这孩子梳妆打扮,送出了家门,疲惫之佘,心中的欣慰自不待言。

(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有些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的是异彩纷呈、悲喜交织的商战大戏。丛书名中的谋略是广义的谋略,不仅包括经营的谋略,更包括人生的大方略、大智慧。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商人的方方面面,领略他们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颇具各地域社会历史地理特色的钟灵毓秀的文化禀赋,在长期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经营法则,于艰难困苦世事沧桑社会动荡中历练的从容不迫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商业文化到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展现了惊人的魅力,也为后继者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丛书每一分册的内容都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正文,二是各地商业谚语,三是图片。

本套丛书的作者,可以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经济史、商业史等方面,著述也颇丰富。主编徽商分册的李琳琦先生,出版有《徽商研究》《徽商与经营文化》《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教育》等著作;写作晋商分册的张正明先生,出版有《晋商兴衰史》《晋商与经营文化》((平遥票号商》等著作;写作京商分册的齐大之女士,出版有《北京商业记事》《百年浮沉》《中国企业史·近代商业卷》等著作;写作津商分册的宋美云女士,出版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近代天津商会》《近代天津房地产交易习惯与民事诉讼》等著作。

这套丛书因此具有了大手笔写普及读物的特点。专家学者手中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所论问题颇有研究,故比起那些文坛二传手、三传手们来,他们的视野开阔得多,史料丰富得多,论述也到位得多。

正因为是大手笔写普及读物,对他们而言也是个探索,是个尝试,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如何根据策划方案安排内容,如何把资料剪裁得体,如何将故事叙述生动,都是不小的难题。有人戏言比写同样篇幅的学术著作费力得多。从写作过程中我们之间通过的无数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我相信这是真话,也相信读者朋友能包涵探索中的不成熟。我还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他们的行列,参与本套丛书以后各分册的写作,为读者朋友提供更多用真材实料烹饪的通俗文化大餐。

各地商业谚语是这套丛书的又一看点。商谚是商人情感与智慧的化身,是一方水土不可替代的文化创造,是各地商人买卖生涯的纪念碑。它们句句可称要语妙道,记述着艰辛和磨难,表达着立场和主张,蕴涵着嘲讽和警策,寄寓着理想和期待。不是吗——

那“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和“贵莫贵于顺天,大莫大于得地,重莫重于知人,神莫神于识物,巧莫巧于投机,妙莫妙于遇时”的徽商谚语,是不是说明徽商具有客观务实超前的营商观念,也表现了他们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寻求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和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勤是生财的匣子,俭是聚宝的耙子”和“十分干抵不上三分算”、“视行情随机应变,巧经营左右逢源”的晋商谚语,是不是道出了晋商白手起家的致富根本和称雄商界数百年的智慧源泉?

那“买卖不在人情在,好店三年不换客”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京商谚语,是不是让你觉得知书达礼的北京商人经营的是一份礼仪、一份仁义,而不仅仅是一份生意?

那“门路多,东西南北,头头是道;经营活,春夏秋冬,季季丰收”以及“死店活人开”的津商谚语,是不是反映出九河下梢的天津商人对经营之道有一种特别的悟性?

说到每分册中所配的百十余幅图片,虽然在策划之初即有考虑,但由于底气不足,经验也不足,最初只想配个三五十幅即可。但实施起来就像发现了另一个宝库,欲罢不能。这中间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困难,也得到了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鼎力相助,花费的力气可说比花在文字稿上的力气还要多出一二倍。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不是吗——

透过古村落的粉壁黛瓦马头墙,透过经商的执照发票代沽单,透过田野中的牌坊、山林中的书院,你是不是更深地领略了徽商的底蕴?

透过大院的高墙灰瓦红灯笼,透过票号的秤杆秤盘巧暗码,透过沙漠中的驼队、会馆中的戏台,你是不是更深地理解了晋商的精神?

透过京城的牌楼胡同四合院,透过故宫的大殿华表铜乌龟,透过琉璃厂的牌匾、同仁堂的药目,你是不是更深地感受了京商的气派?

透过天津卫的舟渡电车铁工厂,透过租界的教堂墓地小洋楼,透过劝业场的繁华、天后宫的热闹,你是不是更深地品味了津商的境界?

(二)

20多年来,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不容讳言,随着各地GDP数字的直线上升、城乡建设的热火朝天,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商业文化)的实物形态正在快速消失。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有识之士表示了深深忧虑,发出了种种呼吁,采取了种种行动。比如,人大代表提案保护旧民居旧街道,国学专家从娃娃抓起倡办咏诗读经的蒙学班,艺术家深入穷乡僻壤整理演出原生态歌舞。

我想,面对上述情况,出版人能做的不仅是空怀感叹,更要扎扎实实地在我们熟悉的园地上耕耘,下大力气策划运作好的选题,以我们一双双有形的手来与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博弈,用图书形式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展示出来,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读者接受、欣赏、记忆、应用。

实际上,自现代出版业诞生,几代中国出版人一直在做着这项工作。我们的难题是,在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各种新兴媒体竞相争夺受众眼球的今天,如何探索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这套丛书做了一些稚嫩的尝试。

比如:第一,在内容上,我们以当今提及频率极高的谋略为载体或称主线,将各地商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不乏今人特别关注的经营之道、奇招妙法、人情世故、商战案例。同时注意写出传统文化对中国商人的滋养,各地风土人情在商人商事上的反映。第二,在文字风格上,我们追求通俗流畅生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鉴一点小说笔法,以期生动有趣。第三,在形式上,我们适应读图时代的阅读需求,配发大量相关图片,在书眉上配发大量商业谚语。这第三点在本文前面已具体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经济与文化的联袂,文字与图片的辉映,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传统文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我们期待着读者对这种尝试的认可。

(三)

当今中国,怀旧之风劲吹。怀旧服饰、怀旧饮食、怀旧阅读、怀旧旅游……总之,怀旧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亮点。

是迈过了温饱门槛的大众需要更多精神的愉悦?是整日浸淫在纷繁竞争多变气氛中的心灵需要传统文化的慰藉?是谋求个人成功团体兴旺事业发达急需汲取前人生存的智慧?……似乎是,又似乎不完全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必须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本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表述过的意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周一良先生关于文化三层次的论述。

他说:“文学、艺术、思想属于‘狭义文化’,这些再加上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可算‘广义文化’,而在一个民族的各个文化分支中,还可能潜存着一种共同素质,贯穿于各个方面”,他称为“深义文化”。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由狭而广、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定义和文化类型的分析模式。”他还认为,“狭义和广义的文化是比较容易相互学习、引进的,而深义文化,却不大容易被移植或引进”,“深义文化最终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只是一个出版人而不是学问家,引用上面的论述不是想探讨高深的理论问题,而只是想说明,我觉得,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如何在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同时避免我们民族深义文化的缺失和与他种文化的同质化,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商人和商业文化,对于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深义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可以说,中华民族深义文化的许多密码潜存于历史上各地的商人商事商情之中。

比如,有的专家就曾指出,诚信意识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精神基石,但诚信意识不应该盲目从国际嫁接,而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延伸。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诚信文化,如果说现代中国商业社会缺乏诚信意识,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实在是值得反思的事情。研究断层产生的原因和弥合断层的办法,又实在是很沉重的话题。

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者、责任编辑、第一读者,几年来浸润在各地多姿多彩的商业风情之中,我感到了莫大的愉悦,也非常希望与读者朋友共享。这套丛书可说是一幅各地商业文化地图,由作者与我共同绘制,期待着读者朋友手持着它,与我们共同开始一次重新发现之旅。

寿乐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京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张建明//齐大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33775
开本 16开
页数 34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3
2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4:5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