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话说津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商人谋略坊》系列之一,本丛书内容丰富,深入浅出,史论结合,风格活泼,体现了商业文化与传统文化、地域文化的兼容并蓄,包含着经济与文化的联姻、历史对现实的观照。希望包括商人、学生、教师、学者在内的各类读者,能够从中汲取自己所需要的知识营养。天津人对人生哲理、经商之道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悟性。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嘉言懿行。毫无疑问,这些商业精髓、经营法则、处世哲学应是我国近代史上一笔丰厚的精神财产。笔者将带领读者朋友,从天津商人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中,汲取弥足珍贵的生存智慧和人生真谛。

内容推荐

古今中外的商业竞争,归根结底是人的竞争,是文化的较量,是精神的博弈。本丛书讲述近代中国(有的商帮上溯到明清日寸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丰富多彩的经营之道、处世之理。旨在对中华商业文化的内容和精神做深入发掘怠结,为当今商人群体的成长和成功提供历史借鉴。

历史有传承,文化有根基。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中国商人和消费者,中国特色经营模式和消费方式,都与我们的前人有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与我们的国情乡情密不可分。弘扬各商帮和各地域商业文化的特色,对于当今打造名省名市名街名企名店名商,实施特色竞争、差异定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京津晋皖四地专家学者精心打造,中国经济史学会、中国商业史学会指导支持。本丛书视野开阔,气势雄浑,史论结合,深入浅出,图文并茂,赏心悦目。既是政府官员的历史读本,又是商界人士的经营指南,还是文化爱好者的收藏佳选。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尽显异彩的天津城

1. 1 “五方杂处”的天津卫

1. 2 “九河下梢”的商业街

1. 3 电车带来的新商机

1. 4 天津商人独衷的生意,

1. 5 天津“三绝”享誉天下

1. 6 劝业场一带的繁华

1. 7 闻名津城的“八大家”

1. 8 天津的小洋楼建筑

1. 9天津地域文化构建-

第二章 津城中的买办商人

2. 1 躬颜洋行的买办

2. 2 小百姓变大买办

2. 3 机会留给有心人

2. 4 资金流向工商业

2. 5 结识高官找靠山

2. 6 “华账房”中的买办

2. 7 穷变富的赚钱道

2. 8 津城的奢侈群体

2. 9 子承父的世袭家族

第三章 诚信是商人立足之本

3. 1 息风潮取信社会

3. 2 “打雁的被雁啄了眼”

3. 3 以优质取得青睐

3. 4 赴西北沾虱满身

3. 5 “挑毛病月”的诚意

3. 6 诚信是经商之本

3. 7 以诚信换取真情

3. 8 “抵羊”意味着承诺

3. 9 买煤要去“成兴顺”

第四章 待客如宾客商盈门

4. 1 永不凋谢的“玉丰泰”

4. 2 费苦心博客户满意

4. 3 信得过的“福字号”

4. 4 “不欺生,不阿贵”

4. 5 顾客是“衣食父母”

4. 6 售后“多说一句话”

4. 7 “有心处处是生意”

4. 8 出奇制胜赢顾客

4. 9 让食客满意而归

第五章 知人善任用人有方

5. 1 追求鹤立沙海澄金

5. 2 择之以才待之以礼

5. 3 “匡时事业贵知人”

5. 4 不拘一格选人才

5. 5 商才也要有学识

5. 6 华北机匠的摇篮’

5. 7 得人者昌失人者亡

5. 8 独具特色慧眼用人

5. 9 “盛锡福”帽子遍天下

6. 1 金城的胆识和气魄

6. 2 兴建仓储拓展经营

6. 3 精勤增新谋求发展

6. 4 创“番纸”方便钱业

6. 5 达仁铁厂建造火轮

6. 6 工业发展化工先行

6. 7 奋兴实业金融支持

6. 8 多项经营可避风险

6. 9 由药铺到药厂的变迁

第七章 竞争图存经营有术

7. 1 东亚股东遍全国

7. 2 扼腕长叹思变通

7. 3 苦干争创“红三角”

7. 4 深受顾客的青睐

7. 5 审时度势售债券

7. 6 同仁堂药酒飘香

7. 7 多元经营的元隆

7. 8 高射炮专打飞艇

7. 9 寻求与外商合作

8. 1 达仁乐队做广告

8. 2 国货宣传振人心

8. 3 “抵羊”牌家喻户晓_

8. 4 踏破万里觅鞋处

8. 5 J-。告开辟成功路

8. 6 绿竹商标招人来

8. 7 宝玉黛玉上广告

8. 8 “龙马负太极图”

8. 9 影院广告——女招待

第九章 质量作为竞争战略

9. 1 重质求新的天顺店

9. 2 妙在“炮制”的达仁堂

9. 3 有口皆碑的名牌铁厂

9. 4 开先河的天津利生

9. 5 耐久的“舵鸟”墨水

9. 6 独辟蹊径的永明漆

9. 7 “欲取先予”的德华馨

9. 8 有天知的“酥蒸乌鸡”

9. 9 开辟财源的“鸡毛刘”

参考书目

丛书编后记

试读章节

电车带来的新商机

20世纪30年代,绕转一圈的环城电车给天津老城带来新气象。当时的马路“无风三尺土,下雨满街泥”,自从天津比商电灯电车公司在土道上修建了电车道后,环绕天津老城北、东、南、西的四条马路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打破了昔日的寂静,那些期盼着给自己带来“财运”的商家店铺林立在行驶着白牌电车的电车道旁。

天津城的北马路有商店近千户,商店种类不下六七十家。路上还有两处教堂。此外,天津商会和广东帮、福建帮在这里建立了闽粤会馆。这里的天后宫每年阴历三月十六日开放,庆祝“天后娘娘诞辰”。每年一度由天津士绅和天后宫操办的“出皇会”也是北马路的一项重要活动。

北马路上的大公司十分引入注目。英商济安自来水公司、日本的正金银行和中国人办的河北省银行、大陆银行,知名爱国商人宋则久经营的中华百货售品所也在这里。北海楼是天津旧式商场的典型代表之一,是北门东最著名的大商场。北海楼商场于1912年的中秋节前后落成,开业伊始就车水马龙。外地人也说:“到天津不逛北海楼就白下‘卫’了。”宝和轩书茶馆早晨卖清茶,中午、晚上演评书或曲艺。评书艺人陈上和、顾存德、马轸华等名家以及曲艺名家刘宝全、林红玉、张寿臣、马三立、高五姑等等,都在这里演出过,乐曲悠扬动听,十分悦耳。

东马路的商店在天津也很有特色。金城银行、大中银行坐落在此。五和线店、同陧和帽店、乐仁堂药店、四远香糕点店、内联陛鞋店、陈林洗染店、中法药店和基督教青年会比邻相接。

南马路的南面是繁华的南市,西面连接西广开,交通便利,可通达市郊西南广大地区。因此,南马路上车具业即汽车零件、橡皮轮胎以及五金、旅店业更是密排两侧。

西南城角是城西部商店最密集的地带。这块不大的地方集中了旅店、糕点、鲜果、茶叶、饮食、中西药、木材、五金等商家。上了年纪的天津人都知道,西马路商业的发展比东、北马路要晚。自从20世纪30年代有了布头铺后,其他棉布商人才逐步迁移此处,成为天津一个重要的棉布市场,店铺达到300多家。P11-12

序言

追寻近代天津商人的足迹,如同翻阅一本厚重的图册。

天津,拥有600年建城历史的丰厚底蕴,承载百余年中西文化交融的粲然精华,以她的大气、豪放和壮美,在辉煌的近代中国历史画卷中闪耀着别样的光芒。

西方文明伴随帝国主义列强的人侵,在天津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渗透、交融。殖民主义的瓜分和掠夺,激发了“实业救国”的爱国浪潮,使天津近代工业异军突起;口岸贸易在环渤海港口经济中跃居首位,使天津成为享誉海内外的中国北方“国际大港”;外国金融资本的涌人与本国民族资本的融合,使天津成为与上海遥相呼应的“两大金融高地”之一,尽显“北方经济中心”的历史辉煌;倡导新式教育,传播新式思潮,使天津成为许多新事物、新时尚的发源地。可以说,开放、商贸和移民涌人等历史机遇,极大地开阔了天津人的眼界,形成了天津多元文化特有的禀赋。与此同时,也构建了近代天津商业文化的特质。  

天津的商业氛围由来已久。从设卫那天起,天津就是一个天然的物流中心。在天津发展的几百年历史中,从成为货物集散地那天开始7商业就与这个城市如影随形。

天津商人在创造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化性格。这也正是近代天津工商业崛起并占有领军地位的内因所在。尽管许多人物留下的仅仅是只言片语的资料,他们的精神却广泛渗透于经济社会活动之中。

首先是海纳百川、兼容并包的文化心态。随着中西文化的交流与碰撞,天津商人在努力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与营养的同时,与时俱进,积极吸纳外来文化,为我所用,呈现出一种开放的性格和锐意进取的心态。

他们领风气之先,对新生事物反应敏捷。随着洋货与外商企业的进入,与资本主义发展相适应的价值观念与行为规范得到了这一群体的广泛认同。特别是近代中国开放之初,一些天津人敢冒当时传统社会之大不韪,冲破陈旧的观念藩篱,充当买办投身对外贸易业,由此他们不仅积累了数额可观的货币财富,而且得以直接触摸西方文明,成为近代中国最早了解与掌握西方资本主义经营方式的人士。

与此同时,天津商人并没有抛弃传统文化中有生命力的东西,而是努力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正如法国著名中国近代史专家白吉尔夫人所指出的:他们“并没有与传统断绝关系,而是把它用来为新的目标即近代化的目的服务。工业化前驱者的革新精神是与勤劳、节俭和对家庭的忠心等旧道德实践结合在一起的。”天津商人在学习与借鉴西方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的同时,不仅继承发扬了艰苦创业、克勤克俭的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坚持了传统的人本思想,而且成功地把传统的以家族血亲和同乡情谊为纽带的生产关系运用于近代工商活动中,从而使自己获得了顽强的生存与发展能力。

其次是克勤克俭、脚踏实地的创业精神。俗话讲:“成由勤俭,败由奢。”天津商人继承了这一传统美德并加以发扬光大,所谓“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是他们坚信不渝的人生信条。勤奋与实干进一步培养了他们可贵的敬业、乐业精神。许多天津商人重实干,重经验,不玄想,不空谈。“凭手艺吃饭”是众多天津商人的创业之本,由此也奠定了他们日后事业成功的坚实基础。他们兢兢业业,持之以恒,创出了举世闻名的“红三角”纯碱和世人皆知的“抵羊牌”毛线等津牌名品。

再次是以德兴业、诚信为本的商业道德。近代民族企业家都比较重视商业信用与道德规范,这方面天津商人表现得尤为明显。天津商人十分强调以德立业,以德兴业,主张做事要先学会做人。在经营价值观上,他们主张见利思义,不谋不义之财,不赚昧心钱,提倡义内求财,以义取利。他们恪守“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古训,认为做生意不能只想着自己的利益,也要为别人考虑。精明的天津商人都深谙“予人方便,于己得利”的道理。商业道德主要表现为信誉至上,货真价实,诚实不欺。他们把信誉看成是商人最重要的财富,所谓“金字招牌硬黄货”,坚信有信誉的人即使破产了也可以重新来过,而失去信誉的人则一文不值。

第四是注重团体、强调互助的合作精神。随着时代的变化和商业竞争的日益激烈,天津商人的群体意识日益浓厚,经济利害关系与血缘乡情等融合在一起,产生了强大的凝聚力,其核心是强调团体与联合的力量,以便在当时险恶的经营环境下求得生存和发展。近代天津商人联合的范围不断扩大,从而构成了一个庞大复杂而又利害攸关的社会关系网络。近代天津商人都十分重视商会与行业组织,借此达到把分散的个体联合起来,共同维护工商业者合法权益的目的。

天津在不断嬗变的近代历史进程中形成了有着自己鲜明特色和丰富内涵的城市精神,这与天津商人百余年来在这块土地上留下的经营理念和精神追求不无关系。

天津人对人生哲理、经商之道似乎有着一种特别的悟性。其中不乏真知灼见、嘉言懿行。毫无疑问,这些商业精髓、经营法则、处世哲学应是我国近代史上一笔丰厚的精神财产。笔者愿充任导游的角色,带领读者朋友,从天津商人所走过的辉煌历程中,汲取弥足珍贵的生存智慧和人生真谛。当然,个中也有一些沉渣和糟粕,需要辩证地加以区别对待。

后记

这套《中国商人谋略坊》丛书从策划、组稿到第一批《话说徽商》《话说晋商》《话说京商》《话说津商》四个分册的出版,经历了四年多的时间,说长不算长,说短也不算短了。图书是出版人的孩子,如今,自己总算给这孩子梳妆打扮,送出了家门,疲惫之佘,心中的欣慰自不待言。

(一)

这套丛书讲述的是近代中国(有些商帮上溯到明清时期)各地商人的传奇故事,展现的是异彩纷呈、悲喜交织的商战大戏。丛书名中的谋略是广义的谋略,不仅包括经营的谋略,更包括人生的大方略、大智慧。读者从中可以看到历史上中国商人的方方面面,领略他们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的精神内涵,颇具各地域社会历史地理特色的钟灵毓秀的文化禀赋,在长期商业实践中形成的博大精深的经营法则,于艰难困苦世事沧桑社会动荡中历练的从容不迫的人生智慧。可以说,源远流长的中华商业文化到这一时期达到了前所未有的辉煌,展现了惊人的魅力,也为后继者留下了无尽的宝藏。

丛书每一分册的内容都包含三个部分:一是正文,二是各地商业谚语,三是图片。

本套丛书的作者,可以说个个都是行家里手,他们的研究领域,集中在中国经济史、商业史等方面,著述也颇丰富。主编徽商分册的李琳琦先生,出版有《徽商研究》《徽商与经营文化》《徽州文化全书·徽州教育》等著作;写作晋商分册的张正明先生,出版有《晋商兴衰史》《晋商与经营文化》((平遥票号商》等著作;写作京商分册的齐大之女士,出版有《北京商业记事》《百年浮沉》《中国企业史·近代商业卷》等著作;写作津商分册的宋美云女士,出版有《近代天津工业与企业制度》《近代天津商会》《近代天津房地产交易习惯与民事诉讼》等著作。

这套丛书因此具有了大手笔写普及读物的特点。专家学者手中掌握大量第一手资料,对所论问题颇有研究,故比起那些文坛二传手、三传手们来,他们的视野开阔得多,史料丰富得多,论述也到位得多。

正因为是大手笔写普及读物,对他们而言也是个探索,是个尝试,是“大姑娘上轿头一回”。如何根据策划方案安排内容,如何把资料剪裁得体,如何将故事叙述生动,都是不小的难题。有人戏言比写同样篇幅的学术著作费力得多。从写作过程中我们之间通过的无数电话、电子邮件、信件,我相信这是真话,也相信读者朋友能包涵探索中的不成熟。我还真诚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加入他们的行列,参与本套丛书以后各分册的写作,为读者朋友提供更多用真材实料烹饪的通俗文化大餐。

各地商业谚语是这套丛书的又一看点。商谚是商人情感与智慧的化身,是一方水土不可替代的文化创造,是各地商人买卖生涯的纪念碑。它们句句可称要语妙道,记述着艰辛和磨难,表达着立场和主张,蕴涵着嘲讽和警策,寄寓着理想和期待。不是吗——

那“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成难知难不难”和“贵莫贵于顺天,大莫大于得地,重莫重于知人,神莫神于识物,巧莫巧于投机,妙莫妙于遇时”的徽商谚语,是不是说明徽商具有客观务实超前的营商观念,也表现了他们得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寻求天人合一、物质与精神和谐的积极的人生态度?

那“勤是生财的匣子,俭是聚宝的耙子”和“十分干抵不上三分算”、“视行情随机应变,巧经营左右逢源”的晋商谚语,是不是道出了晋商白手起家的致富根本和称雄商界数百年的智慧源泉?

那“买卖不在人情在,好店三年不换客”和“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京商谚语,是不是让你觉得知书达礼的北京商人经营的是一份礼仪、一份仁义,而不仅仅是一份生意?

那“门路多,东西南北,头头是道;经营活,春夏秋冬,季季丰收”以及“死店活人开”的津商谚语,是不是反映出九河下梢的天津商人对经营之道有一种特别的悟性?

说到每分册中所配的百十余幅图片,虽然在策划之初即有考虑,但由于底气不足,经验也不足,最初只想配个三五十幅即可。但实施起来就像发现了另一个宝库,欲罢不能。这中间经历了几多曲折,几多困难,也得到了许多认识的不认识的朋友鼎力相助,花费的力气可说比花在文字稿上的力气还要多出一二倍。最终的结果表明,这样做是值得的。不是吗——

透过古村落的粉壁黛瓦马头墙,透过经商的执照发票代沽单,透过田野中的牌坊、山林中的书院,你是不是更深地领略了徽商的底蕴?

透过大院的高墙灰瓦红灯笼,透过票号的秤杆秤盘巧暗码,透过沙漠中的驼队、会馆中的戏台,你是不是更深地理解了晋商的精神?

透过京城的牌楼胡同四合院,透过故宫的大殿华表铜乌龟,透过琉璃厂的牌匾、同仁堂的药目,你是不是更深地感受了京商的气派?

透过天津卫的舟渡电车铁工厂,透过租界的教堂墓地小洋楼,透过劝业场的繁华、天后宫的热闹,你是不是更深地品味了津商的境界?

(二)

20多年来,正是中国社会的重要转型期,经济发展的高速增长期。不容讳言,随着各地GDP数字的直线上升、城乡建设的热火朝天,我们民族传统文化(包括商业文化)的实物形态正在快速消失。面对这种情况,不少有识之士表示了深深忧虑,发出了种种呼吁,采取了种种行动。比如,人大代表提案保护旧民居旧街道,国学专家从娃娃抓起倡办咏诗读经的蒙学班,艺术家深入穷乡僻壤整理演出原生态歌舞。

我想,面对上述情况,出版人能做的不仅是空怀感叹,更要扎扎实实地在我们熟悉的园地上耕耘,下大力气策划运作好的选题,以我们一双双有形的手来与市场那只无形的手博弈,用图书形式将我们民族文化的精华保留下来,展示出来,以当代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让读者接受、欣赏、记忆、应用。

实际上,自现代出版业诞生,几代中国出版人一直在做着这项工作。我们的难题是,在社会生活日益多元化、各种新兴媒体竞相争夺受众眼球的今天,如何探索图书内容和形式的创新。在这方面,这套丛书做了一些稚嫩的尝试。

比如:第一,在内容上,我们以当今提及频率极高的谋略为载体或称主线,将各地商人的故事娓娓道来,其中不乏今人特别关注的经营之道、奇招妙法、人情世故、商战案例。同时注意写出传统文化对中国商人的滋养,各地风土人情在商人商事上的反映。第二,在文字风格上,我们追求通俗流畅生动,夹叙夹议,必要时借鉴一点小说笔法,以期生动有趣。第三,在形式上,我们适应读图时代的阅读需求,配发大量相关图片,在书眉上配发大量商业谚语。这第三点在本文前面已具体提到,这里不再赘述。

可以说,这套丛书是经济与文化的联袂,文字与图片的辉映,历史对现实的观照,传统文化商业文化地域文化的融合。我们期待着读者对这种尝试的认可。

(三)

当今中国,怀旧之风劲吹。怀旧服饰、怀旧饮食、怀旧阅读、怀旧旅游……总之,怀旧是当代流行文化的一个亮点。

是迈过了温饱门槛的大众需要更多精神的愉悦?是整日浸淫在纷繁竞争多变气氛中的心灵需要传统文化的慰藉?是谋求个人成功团体兴旺事业发达急需汲取前人生存的智慧?……似乎是,又似乎不完全是。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我们不可能改变我们的过去,我们必须守住民族文化的根本、弘扬民族文化的精髓——这是本套丛书的每一位作者都表述过的意见。这不禁让我想起了周一良先生关于文化三层次的论述。

他说:“文学、艺术、思想属于‘狭义文化’,这些再加上政治经济制度以及衣食住行、生产工具等,可算‘广义文化’,而在一个民族的各个文化分支中,还可能潜存着一种共同素质,贯穿于各个方面”,他称为“深义文化”。

他认为,“这三个层次由狭而广、由表及里、由浅人深,共同组成一个立体的文化定义和文化类型的分析模式。”他还认为,“狭义和广义的文化是比较容易相互学习、引进的,而深义文化,却不大容易被移植或引进”,“深义文化最终构成了一个民族的灵魂。”

我只是一个出版人而不是学问家,引用上面的论述不是想探讨高深的理论问题,而只是想说明,我觉得,在当前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不断加速、中国社会文化生活与国际接轨的程度不断加深的形势下,如何在学习引进发达国家狭义文化、广义文化的同时避免我们民族深义文化的缺失和与他种文化的同质化,这是一个严峻的课题。了解历史上的中国商人和商业文化,对于研究和弘扬中华民族深义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或者可以说,中华民族深义文化的许多密码潜存于历史上各地的商人商事商情之中。

比如,有的专家就曾指出,诚信意识是现代商业社会的精神基石,但诚信意识不应该盲目从国际嫁接,而应该从我们自身的文化传统中延伸。中华民族并不缺少诚信文化,如果说现代中国商业社会缺乏诚信意识,那是因为我们的文化出现了某种断层,这实在是值得反思的事情。研究断层产生的原因和弥合断层的办法,又实在是很沉重的话题。

作为这套丛书的策划者、责任编辑、第一读者,几年来浸润在各地多姿多彩的商业风情之中,我感到了莫大的愉悦,也非常希望与读者朋友共享。这套丛书可说是一幅各地商业文化地图,由作者与我共同绘制,期待着读者朋友手持着它,与我们共同开始一次重新发现之旅。

寿乐英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话说津商(图文商谚本)/中国商人谋略坊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宋美云//宋鹏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工商联合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33782
开本 16开
页数 31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贸易
图书小类
重量 0.51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715
丛书名
印张 21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40
173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3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