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猫头鹰学术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同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寻找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生命感受与话语方式的重要问题。

内容推荐

本书对十余年来活跃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界的现代性批评话语提出了一系列的质疑,并且对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学术发展的背景与方式进行了比较深入的反思和追问。同时,提出了重新建立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框架,寻找中国知识分子自己的生命感受与话语方式的重要问题。

目录

引言:现代性话语——机遇还是陷阱?

第一章 回顾:中国现代性话语的学术历程

 第一节 “走向世界”、“现代性”与“全球化”

“走向世界”

“现代性”

“全球化”

 第二节 当前现代性批评话语的四重歧义

比西方含义更加复杂的“中国现代性”

四重“现代性”

胶着的“现代性”

第二章 质疑:“现代性批评话语”与中国文学文化问题

 第一节 “现代性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学传统

现代性:从“重估”开始?

为“现代性”所遮蔽的文学

从时间到空间

中国现代文学之“传统”

 第二节 “现代性批评话语”与中国现代文化传统

反叛西方与皈依西方

“语言漂浮物”

创造力之于文化的“现代”

中国现代文化之“传统”

第三章 比较:中国“反现代性”思潮的国际背景

 第一节 保守主义:从中国到西方?

 第二节 保守主义:民族主义的选择?

 第三节 保守主义:理论还是实践?

第四章 考古:中国“反现代性”的历史渊源

 第一节 反现代性:从学衡派到“后现代”

反现代与反西方

反现代性与现代中国的生存状况

“思想的平台”

 第二节 学衡派与五四新文学运动

“逆流”中的学衡派

“人文主义”中的学衡派

全面的与偏激的

 第三节 悲剧性:“反现代性”理想的遭遇

   ——以吴宓的文化追求为例

不是“理性”而是“古典”

白璧德主义的中国遭遇

古典主义的现代挑战

第五章 可能:中国文学与文化“现代阐释”

 第一节 生存感受、生命体验与文化创造

失落了感受与体验的现代批评理论

回归传统:另一种严重的“失语”

生存感受、生命体验

 第二节 西方文论与现代中国文论建设的资源问题

“中国化”不是文化民族主义诉求

“中国化”与中国的需要

“中国化”与中国文艺实践

 第三节 中国现代诗论的现代特征

诗论家的新感受与现代特征的产生

中国古代诗论的基本特征

中国诗论的现代转换

转换的艰难

 第四节 论穆旦与中国新诗的现代特征

晦涩与现代诗艺

白话、口语和散文化

传统:过去、现在与未来

 第五节 王富仁学术姿态的启示意义

启蒙之路

理论家品格与体系精神

宽容与坚守

王富仁的“90年代”

从“选择”到“认知”

附录:关于现代中国文学“二元对立”思维问题的考察

一 传统与现代:“二元”如何“对立”?

二 20世纪50年代与中国新诗“二元对立思维”

后记

试读章节

    反叛西方与皈依西方

回顾“现代性”批评话语的起源与演变,我们可以发现它大体上有过这样的自我调整过程,即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后现代思想的“新知识的探寻”发展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对于中国“现代性”过程“未完成”的确认,并在此基础上谨慎地解读其相关的特征。

“90年代以来,随着商品化与大众传媒的高度发展,随着社会话语的进一步世俗化和日常生活化,‘后现代性’越来越被理论界所关注,日益成为对当代文化情势进行描述和归纳的最引人注目的代码”。在一些学者眼里,20世纪90年代就是这样的一个充满了“后现代性”的“后新时期”,作为“后现代”的我们,当然有足够的理由对于中国曾经有过的“现代性”趋向进行反思与批判,这一“质疑现代性”的努力被中国的后现代思想者誉之为“新知识型的探寻”,中国的后现代性思想者们不仅依仗西方的“后现代高度”解构了“现代性”思想的残损,而且还着重批判了中国在认同西方现代性的过程中被“他者”异化以致丧失了民族身份的尴尬:“中国承认了西方描述的以等级制和线型历史为特征的世界图景,这样,西方他者的范围在中国重建中心的变革运动之中,无意识地移位为中国自己的规范,成为中国定义自身的根据。在这里,他性‘无意识地渗入我性’之中。这就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如下的事实:中国‘他者化’竟成为中国的现代性的基本特色所在,也就是说,中国现代变革的过程往往同时又呈现为一种‘他者化’的过程。”

这些中国后现代思想者的后现代立场早就引起了人们的怀疑。因为,在这些表面的“后现代”追求的内部,恰恰充满了与“后现代性”所不相容的而其实正好是他们要批判的“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在‘中国后现代主义’的文化批评中,后殖民主义理论却经常被等同于一种民族主义的话语,并加强了中国现代性话语中的那种特有的‘中国佰方’的二元对立的话语模式。例如没有一位中国的后殖民主义批评家采取边缘立场对于中国的汉族中心主义进行分析,而按照后殖民主义的理论逻辑这倒是题中应有之义。具有讽刺意味的是,有些中国后现代主义者利用后现代理论对西方中心主义进行批判,论证的却是中国重返中心的可能性和他们所谓‘中华性’的建立”。“有意思的是,后现代性在对“现代性”的追问中忘记了追究构成了“现代性”本质的时间神话。后现代解构了理性、主体、历史、意义等神话,却并不打算解构时间的神话”。用“后现代性/传统性或西方/中国这样的二元对立来言说中国历史的方式,乃典型的西方现代性话语,因而它根本无助于消解,相反却复制着它所批判的二元对立或现代性’”。

的确,如果我们在根本上操纵着它的思想资源,却又竭力标明一种决绝的反叛姿态,这在本质上就已经陷入了一个难以自拔的怪圈,其所有的“质疑”和“批判”都大可怀疑了!难道,所谓的“现代性”思维真的就这样地铭心刻骨吗?在这种学理的迷乱背后,我更愿意相信存在着一种事实上的现实学术的“策略”。

P67-68

序言

有一种猛禽,古时名“枭”,俗称“猫头鹰”。它习性古怪:黑夜活动,白昼栖息;即便睡去,也睁着一只眼睛。这独异的生活方式,使它拥有了与众不同的目光和视野。猫头鹰飞翔时悄无声息,偶尔发出一两声怪叫,难免令人惊悚。

在希腊神话中,它是智慧女神雅典娜的原型;在黑格尔的词典里,它是哲思的别名;而在鲁迅的生命世界中,它更是人格意志的象征。鲁迅一生都在寻找中国的猫头鹰。他虽不擅丹青,却描画过猫头鹰的图案。我们选取其中的一幅,作为丛书的标志。

我们渴慕智慧,我们祈求新声。这便是“猫头鹰学术文丛”的由来。

编 者

一九九八年九月

后记

这本小书系2001年我承担的教育部“十五”社科规划项目“中国新文学现代性与民族性相互关系研究”的最终成果。当时申报那样的题目是基于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现代性批评话语”动辄“考古”西方语汇渊源的疑惑,我想重新发掘所谓的“现代性”与民族文化与文学生长的关系。后来在实际的工作中,却发现清理“现代性批评话语”似乎就是一个复杂而必须的前提。这样,几年下来,我的许多精力就花在了20世纪90年代以后的学术史的清理与追问当中,关于中国文学与文化“现代特征”(我倾向于用这一说法而不再轻易使用“现代性”)的一些思考也都与这样的清理和追问有关。在这个意义上,本书不是讨论中国文学与文化的“现代性”之作,而是追问现代中国的“现代”如何成为了可能,而我们更可以在怎样的方式中加以讨论的思考,而且仅仅是一些有待诸位学界同仁共同进入的“前提”条件的探讨,在今天我们的学术已经浮躁得无暇讨论发言“前提”的时候,其中的某些文字或许还是有一定的价值。

感谢西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处在课题申报过程中所提供的帮助,感谢《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南京大学学报》、《西南师范大学学报》、《中国文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江汉论坛》、《社会科学战线》等杂志对我的长期支持,本书的诸多篇章都首先是在这些重要刊物上面世的。

感谢王培元先生将本书收入他策划的“猫头鹰学术文丛”,使之以如此大气的设计与读者见面。

作者

2005年9月重庆—成都之旅中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现代性--批判的批判(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核心问题)/猫头鹰学术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李怡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5371
开本 32开
页数 27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95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6
丛书名
印张 8.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8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8:5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