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苏联祭
内容
编辑推荐

对于作者——青春就是革命,就是爱情,就是文学,也就是苏联。

游历苏联是一次灵魂的冒险。因为再没有第二个外国像这个国家那样在作者少年时代引起过那么多爱、迷恋、向往,后来提起它来又那么使作者迷惑、痛苦乃至恐怖。

苏联解体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大国的立、破、兴、衰,人类的相当一部分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所进行的实验的英勇、荒唐、恐怖、富有魅力与终未成功;个中的经验教训,爱爱仇仇,则会长久地留在人们的记忆中,留在史册上,警戒着并且丰富着人类文明,使人类变得更加聪明与成熟。

本书收录了纪实性的见闻以及作家对苏联文学、音乐、绘画等的认识。全书最有意思的部分是结尾一篇既像小说又像散文的《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叙述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主人公与苏联专家相爱分离重逢的故事。

内容推荐

有俄国朋友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目录

告读者

上篇

2004·俄罗斯八日

俄罗斯意犹未尽

访苏心潮

访苏日记

塔什干晨雨

塔什干-撒马尔罕掠影

大馅饼与喀秋莎

苏丽珂

下篇

我们明朝就要远航

雪球树

行板如歌

关于苏联

苏联文学的光明梦

想起了日丹诺夫

全知全能的神话

浪漫情怀

歌声好像明媚的春光

附:王蒙心里永远的桃园/谢尔盖·托罗普采夫

试读章节

    三、给列宁鞠躬

到达莫斯科的第二天就去了红场。日程上写的是游览市容,而莫斯科的市容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中国人来说,离不开红场:克里姆林宫、红星、列宁墓——列宁斯大林墓——列宁墓,去过一次的人还会知道圣巴苏教堂、沙皇时期法国老板建的大百货公司。

上一次到莫斯科是1984年,正好二十年前,弹指一挥,人间已不是二十年前的人间。那次由于目的地是塔什干,没有怎么在莫斯科活动,当时想去克里姆林或者列宁墓也排不起队。我那年住在俄罗斯饭店,出门就是红场。两支队伍摆在眼前,要排队,必须有枯立五个小时以上的准备。

现在的列宁墓则每周只开放两天,参观人数不多。就这样此地还不断有人发出取消这一陵墓的言论。我们在小雪中排队,大家都很严肃,一次次反复进行安全检查,进入陵墓以后不得出声,不得交头接耳。五十余年前,有幸去瞻仰过列宁遗体的人都对我讲墓前的红军卫士如何如铜像般一动也不动。现在倒是也没有这样严格了。

墓中的水晶棺光照通明,列宁的面孔与衣装新鲜明丽,我恭恭敬敬地给遗体鞠了躬。想不到我瞻仰列宁墓瞻仰得这样迟。

如果是当年……而现在俄罗斯不乏对列宁的不敬的乃至亵渎的说法。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草率和随意呢?难道能够无视历史?难道历史就像打秋千一样地摇摆极端?

无言。无声胜有声。

我们也看到了红场检阅台背面的墓地,斯大林、勃列日涅夫、伏罗希洛夫、柯希金、斯维尔德洛夫等等。铜牌与字迹依旧。

我们进入了克里姆林,里边有一个现代化的办公会议楼,是依据赫鲁晓夫的命令修建的,为此拆除了大量古迹,真是得不偿失。许多次苏共的全国代表大会是在这里开的。另一个简朴的楼挂着俄罗斯的三色国旗,是现任总统普京的办公地点。更多的是看了里面的东正教堂,古色古香,蜡烛点燃,教堂特有的气味浓烈。苏维埃时期这些教堂只能算是博物馆,现在香火旺了起来。我乘机学到了一点有关东正教的知识,东正教的十字架,除大十字外,上端有一小横,说明耶稣的头部也曾被钉住,下端一个斜横,高的一端是一位圣徒宁死不屈,至死承认耶稣是主的儿子,从此端升入天堂。低的一端是一位被吓倒了改了口的软骨头,便从低端堕入了地狱。二分法的传统,“零和”的模式是古老的。

俄罗斯正在努力回到古老的俄罗斯去。克里姆林正在脱掉意识形态的外衣。虽然大红星仍然闪烁。说是那红星的配置是斯大林的意思,耗资无数,用了不知多少昂贵的红宝石,使之昼夜闪光,明耀寰宇。现在也有激进人士不断要求拆星移星,当局以成本太高而财政困难不干。

我们也去了大百货公司。与1984年不同,现在柜台上摆着的多是西欧进口名牌货,应有尽有,规模与购物环境极佳。然后克里姆林宫的钟楼上大钟响了,正午十二时钟声“敲”出原苏联现俄罗斯的国歌的第一句的旋律:原词是“俄罗斯联合各自由盟员共和国,造成永远不可摧毀的联盟……”

在小风雪中我们到了苏联一本有影响的长篇小说中描写过的阿尔巴特街。一条漂亮得大大方方很有品味的旅游街,街中心有卖礼品的摊档,而不是贴着墙根儿。过去,这里住过一些苏联要人高干子弟。现在是富商居住的“高尚住宅区”和商业街。这里的俄式大餐实在味道好极。我们点牛肉,不是大块牛排而是罐焖,点鸡肉,上的也不是半只西装鸡而是基辅式的黄油鸡卷:把一片鸡肉卷成卷,内装洋葱、蘑菇、奶酪等馅子,外裹蛋汁淀粉,煎熟,使我想起当年莫斯科餐厅在北京开业时的盛况。不知是否俄罗斯由于地理位置的关系,口味介于东西之间,我辈华人易于接受俄餐。

歌德说过,理论是灰色的,而生活之树长绿。所有的理念都应该通向生活。附丽于生活,就没有,至少有可能减少破灭和虚空。          P021-P025

序言

    告读者

如果说我的青年时代有四个关键词,它们是:革命,爱情,文学与苏联。

如果说需要合并一下这四个词,那么,我愿意将革命与苏联合并,爱情与文学合并。

或者将他们都合并在一起吧,对于我——青春就是革命,就是爱情,就是文学,也就是苏联。

对于中国革命认识得、设想得太苏式了,尤其是太受苏联文学——主要是法捷耶夫、爱伦堡、西蒙诺夫他们——影响了,这是我的一个原罪,是我的不足,是我的各种坎坷、遭受指责也遭受误解的一个根源。

其实我早已克服了这种幼稚病。

我早就跨过了苏联梦幻的年代。就像我早就不年轻了。青春难以万岁。青春确实曾经拥有。据说一位欧洲的大作家批判了“青春”,他认为青春太容易被煽情,被利用,被极端化。也可能,但是,谁又能对青春无动于衷呢?

我无意参加对于苏联“亡党亡国”的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研讨。我不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家。我只是敢于面对现实的伟大邻居俄罗斯,同样敢于面对曾经那样红火过友好过与仇恨过头疼过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面对他的威震地球与终于解体……就像面对青春,面对自己的灵魂,面对自己的经历,面对自己的美与丑,面对自己的善与罪,褒与罚,年轻与衰老一样。

我说过多次,面对历史也如面对现实,要能战栗,能不战栗。追求真理,既要有勇气,也无法排除理性的深情。

面对,记下,并且说出,这就是这一本《苏联祭》的由来,这首先是我的心史,这是一个当初的小青年的见证:折射着风云变化,爱恋着伟大的祖国与邻邦。

汇集起来的时候,我自己都惊异,有关苏联与俄罗斯的文字我竟然写过这么多,散见于其他作品的就更多,而且动情。当然有怀旧,却不仅仅是怀旧。有美梦,却不仅仅是追梦。有梦醒,却不仅仅是恍然或者凄然。有激情,却绝对不煽情。有沧桑,却没有遗老的狼狈与灰溜溜、酸溜溜。有冷静与平和,这也算务实吧,却仍然记得那热血的贲张。有理性的反省,却没有满足于几条断语,更没有无知所以无情的随风咒骂,不论是骂斯还是骂戈。有叹息却没有像某些同行那样的谈起旧事来的怨毒与自恋。有大量的文化篇什,重点却不是谈中俄文化。

甚至有最好的俄国朋友与我探讨,他们告诉我苏联是为了失败而不是为了成功而出现在历史上的,不可以再怀念苏联了。岂敢岂敢?未必未必!我说的只是一个一个故事,故事,在汉语中的字面意义就是已经发生的事,过往之事。它们牵心动肺,它们耐人寻味,它们值得深思,它们自有其宝贵与沉重。故事使青春终于万岁了。

据说西方一种哲学观认为,人们认识真理总是从谬误开始的,没有谬误作桥梁就没有真理。毛泽东的名言是“……斗争,失败,再斗争,再失败,直至胜利,这就是人民的逻辑”。注意:他说的是失败再失败而不是从胜利走向胜利,这是他老的真切的用鲜血作代价换来的经验而不是一个简单的措词。自我作古的夸夸其谈与抹杀前人只不过是一种幼稚,这样的幼稚随时得见,而且招摇过市。一代不如一代的抱怨则更加廉价。

故事,它们该朽的朽,该留的留,不是缠绕干扰,而是使前进的脚步更清明也更负责。写好故事,是历史责任。故事也许会使读他的人变得更聪明而不是更愚蠢。再不要为愚轟的简单化小儿科化而自诩自吹自傲了吧。

没有人写这样的故事了,今后也不会有人。包括我们这里与世界上的别的地方俄罗斯本土,或者西方大国。多的是对苏联的神化与丑化,是政治派别、意识形态的互相攻击。当然也有认真的历史经验总结。而我要说的只是这些过往的故事曾经发生,曾经感动,曾经混乱,曾经破灭……也曾经或至今仍在令人晞嘘萦绕不已。

我要特别感谢一位平常没有多少机会切磋的女作家。是她对拙作《2004·俄罗斯八日》作出了激情的反应。当年的《访苏心潮》很有动静,而我认为绝对不比《访苏心潮》写得差的《2004·俄罗斯八日》一文却只是在香港《明报月刊》那里受到重视。此一时也,彼一时也,旧水无香,倒也自然。女同行的反应激动了作者自身,于是我产生了编辑此书的动机。我很感谢她。

谨以此书迎接与纪念二○○七——苏联(俄语缩写是CCCP,英语缩写是USSR)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九十周年。

后记

    王蒙心里永远的桃园

        谢尔盖·托罗普采夫

在当代中国文学中,王蒙是我的初爱!

二十多年前,一个冷冷的冬天的无穷尽的时候,我以为寒气,白雪,冷层都是永久的。

偶然——春之声续海的梦里的浪絮涛语声并杂色千里马蹄高声地铿锵了!那肯定是太久没听见的生活的声音了!

这就是王蒙!

王蒙将生活带入了文学,将文学回归了生活!

王蒙的作品将中国介绍给了全世界!

因为这个原因,我非常关注王蒙——王蒙作家所创作的作品,王蒙活动家所作的行为所说的话,王蒙旅行者所参观的地方。

1984年他第一次来到我国,那时,这是苏联;二十年后,他第二次来到我国,这时,它己不是苏联,是俄罗斯。他两次访问的是一个国家还是两个国家?看过他写苏联与俄罗斯的文章后,我明白了——实际上他访问的不是苏联,也不是俄罗斯,他访问了第三个地方一一就是他本人的青年,他的爱情,他的“桃源”。

哦,这就是传说中的渔夫没办法第二次寻找到桃源。

的确令人惋惜,现实“桃源”不太像他想象中的他青春时理想化的“桃源”了。当然,这不是他的过失。

生活在我们这个国度的人都了解,“柯林卡”歌曲,它不是日常生活的必需,而是“活动”,是“戏曲”。有它可以,没它也没关系。现在我们这里已在唱着另外一些歌曲,有些人仍然唱着他们习惯唱的老歌儿,而有些人只愿意唱新的歌儿,可惜的很,新歌儿的新词,我们还是不太熟悉……

但是,我深深理解王蒙回忆文章中的“柯林卡”歌曲!因为他的“柯林卡”,不是与前苏联有关系的,也不是与新俄罗斯有关系的,王蒙创作的回忆录就是王蒙本人青年时候的肖像,他内心的镜子。

而不离开自己的青春的人是幸福的人,无论他的生命道路有过多少坎坷。

他没必要第二次寻找桃源,他从没离开过它,桃源一直都在他心里。

(谢尔盖·托罗普采夫[Sergey Toroptscv]:俄罗斯科学院远东研完所资深研究员,教授,历史学博士,俄罗斯功勋学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苏联祭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蒙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6335423
开本 16开
页数 27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0
出版时间 2006-05-01
首版时间 2006-05-01
印刷时间 2006-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7.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31
154
1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