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古代的类比--先秦诸子譬论/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研究古人称为譬的类比方法。这种传统文化中占主导地位的思维方法,两千多年里一直盛行于文化活动中的诸多领域,对东方文化个性的塑造产生了直接的重大作用。本书对于热爱中国传统文化的读者,特别是中国哲学史,思想史和修辞史的研究者来说,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逻辑史著作。它由三大部分构成:导论,先秦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的譬,总论。

导论主要论述研究的对象、范围、方法和意义。本书的研究对象是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研究范围在时间上以先秦为限,在学派上以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家为限。研究方法是比较方法和逻辑一历史方法。需要说明的是,为了明确研究的对象,本书采取了沈有鼎先生的逻辑观:逻辑学是“以思维的一般形式和一般规律为对象的科学”;并且,在阐明逻辑学和修辞学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了逻辑学意义的譬与修辞学意义的譬的区分标准。

接着,本书分八章考察譬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道家和法家四大学派中发展的历史沿革。

在先秦大思想家中,老子最早重视譬。在对道的本体论认识的基础上,他所说的譬是“以天下观天下”,即从世界上的某一事物去认识另一事物。经他提倡之后,譬作为基本的思维方法被后人继承和发扬着,并从战国开始逐渐流行。然而,老子的譬存在一个明显的错误,他不自觉地用隐喻替换了类比推理的部分东西。他的譬在给后来的思想家们以积极影响的同时,也为他们开创了一个竞相模仿的不良先例。

我们认为,孔子的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之间存在严格的区别,不能混为一谈;前者是逻辑思维方法,后者是伦理行为原则。前者可以表述为:己之所欲,应施于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后者可以表述为:根据人是一类,设想自己处于他人的境况中好恶什么,推知他人也好恶什么。本书在作出区分之后,详细论述了能近取譬对确立忠恕之道的作用,并考察了二者在伦理活动中的运用机制。

在伦理思维中,墨子取消了孔子的能近取譬。当时谈辩的风气逐渐兴起,譬也越来越频繁地以谈辩方法的面目出现在谈辩活动中。墨子最先运用“类”、“故”、“法”等概念对包括譬在内的各种推论方法给予说明。这一理论尝试,使譬开始摆脱直观性和原始性,初步具有逻辑学意义。本章还对墨子的譬的种类作了划分。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能近取譬和墨子作为思维方法和谈辩方法的譬,兼收并蓄,用以说明和论证自己的思想主张。值得重视的是,他用墨子的“类”概念对能近取譬的理论依据做出说明,使它成为伦理思维中一种更为可靠的推论方法。孟子用譬有两种情形:有时他严格遵守自己提倡的“类”的规范,有时他又随意地违反了该规范。

与孟子同时的庄子,也是一位重视譬的思想大家。和同一学派的老子一样,庄子是在对道的本体论认识的基础上理解和运用譬的。但在我们看来,庄子使用譬时,似乎不受“类”的任何限制,表现出很强的主观随意性。他的缺点比孟子有过之而无不及,给学派内外的思想家们造成很坏的影响。后人对譬的误用、滥用,庄子等人多少是负有责任的。

全面开展逻辑学研究工作的是中后期墨家,其理论成果《墨辩》可以说是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社会性大争论的方法论总结。他们重新定义了譬,并试图把它与其他推论方法区别开来。此外,在“三物”范畴的理论框架内,他们对譬做出比较详尽的具体说明,其中包括对譬的重要问题——谬误加以分析。在先秦诸家中,中后期墨家对譬的研究做出了最大的贡献。

荀子把《墨辩》区分的几种类推(“援”、“推”)重新归结为譬,并在“辩则尽故”、“言必当理”的谈辩和思维原则下,对譬的运用进行了新的尝试,譬式论证表现出新的特点。

韩非是先秦诸子中用譬慎重的一人。受其语言观、逻辑素养和认识论思想的影响,他的著作不以譬为最主要的论证方法。他对譬发展的主要贡献,表现在提出“矛盾之说”上。

最后,总论进行如下的综合性研究:概括出譬的推理本质;考察了譬的形式结构和发生错误的原因;分析了譬和诸子的“类”、“类推”的关系;对譬与亚里士多德的类比、传统逻辑的类比分别进行比较研究;重新审定逻辑之譬和修辞之譬的关系;提出譬具有同类性、自排性、可替换性、多边性和可消除性五个基本特点。本书认为,这些问题不仅是先秦譬的一般性问题,也是中国古代譬的一般性问题。

目录

内容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研究的对象和范围

一 研究的对象

二 研究的范围

 第二节 研究的方法、预期目标和意义

一 研究的方法

二 研究的预期目标和意义

第二章 老子的譬——类比的肇端

 第一节 老子的譬及其特点

一 老子的譬

二 老子譬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譬与“静观”、“玄览”,老子用譬的错误

一 譬与“静观”、“玄览”

二 老子用譬的错误

第三章 孔子的能近取譬——应用在伦理思维中的逻辑方法

 第一节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区别

二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联系

三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在孔子学说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节 伦理活动中的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

一 能近取譬和忠恕之道的运用机制

二 能近取譬、忠恕之道和义务冲突

三 能近取譬的依据与伦理行为的成败

第四章 墨子的譬——理论化的尝试

 第一节 墨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墨子的逻辑之譬和修辞之譬

二 譬与“类”、“故”、“法”

 第二节 墨子譬的种类和特点

一 譬的种类

二 墨子的譬与老子的譬、孔子的能近取譬

第五章 孟子的譬及其两种形态

 第一节 孟子的能近取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能近取譬与强恕而行

二 能近取譬的理论依据

三 能近取譬与道德义务的冲突

 第二节 孟子的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一 孟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二 譬、谈辩之譬和能近取譬

第六章 庄子的譬

 第一节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一 庄子的修辞之譬与逻辑之譬

二 庄子譬的基本特点

 第二节 庄子的“类”和譬

一 庄子对物类关系的认识

二 庄子“类”观念对譬的影响

第七章 《墨辩》的譬——理论化的完成

 第一节 《墨辩》的譬:思维方法和谈辩方法

一 譬的定义

二 譬与“辩”

三 譬与“说”

 第二节 《墨辩》譬的依据——“三物”范畴

一 譬与“故”

二 譬与“理”

三 譬与“类”

四 譬的谬误论

 第三节 《墨辩》譬的特点

一 譬与“侔”、“援”、“推”

二 《墨辩》譬的特点

第八章 荀子的譬

 第一节 荀子的譬及其理论依据

一 譬与“类”

二 譬与“故”、“理”

 第二节 荀子譬的基本特点

一 譬:谈辩方法

二 是非标准和譬

三 关于伦理思维方法——能近取譬的问题

第九章 韩非子的譬

 第一节 韩非子譬的逻辑学意义

一 韩非子的逻辑之譬

二 韩非子的修辞之譬

 第二节 韩非子的譬和“推类”

一 韩非子的“类”

二 譬与“推类”、“连类”

三 逻辑矛盾的形象化表达:“矛盾之说”

第十章 总论——关于中国古代譬的一般问题

 第一节 譬的本质、譬和“类”的关系

一 譬的本质和形式结构

二 譬、“类”和“类推”

 第二节 比较研究、譬的基本特点

一 比较研究

二 譬的基本特点

附录一 譬的思维

附录二 墨子的譬——逻辑学意义的类比

附录三 参考文献

一 主要著作

二 主要论文

后记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古代的类比--先秦诸子譬论/哲学新视界系列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朝阳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300316
开本 32开
页数 30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49
出版时间 2006-04-01
首版时间 2006-04-01
印刷时间 2006-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逻辑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4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1-092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0:23: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