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来自心上的答案)
内容
编辑推荐

一行禅师的诸多作品中,关于学习如何在生活中修行的最佳读本,对入世佛教最深刻的阐释。

生活处处是修行,一行禅师亲身实践,如何在生活中修行。

以正念之言,终结世人的苦苦思索,找到相随一生的平静与喜乐。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来自心上的答案)》由释一行所著,本书的内容采用一问一答的形式,直观、典型,通俗易读,禅味不减,又能解决实际问题。

关于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疾病与健康、生与死、心灵成长等方面的疑问,都能在书中找到答案。

内容推荐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来自心上的答案)》由释一行所著,《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来自心上的答案)》以一问一答的形式写就,涵盖家庭、婚姻、亲子关系、疾病与健康、生与死、心灵成长等方面的内容。作者通过回答这些普通人提出的问题,帮助世人向内看,深入观察并深深地接触自己的内心,以培养开阔的心胸、接受的态度以及平稳沉静谛听的能力,从而得到自我观照、疗愈内心的力量,能够客观地看待、处理生活中的各种不如意,以使生命更加丰满、生活更加幸福。

目录

第一章 生活是最好的禅修

佛家讲要修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时时刻刻修行此八正道。这不仅能让我们快乐,也能让我们周遭的人快乐。如果你修行正道,你将会变得非常愉悦,非常有精神,非常有慈悲心。

用正面的角度观照痛苦

什么事都不做,事实上就是做了某些事

凡事最好不要太用力

专注于你要过的这座桥

专注当下,就是建立未来

与负面能量安然同在

用慈悲的心看世界

禅悦为食

承认事物的实相

“放下”是一种修行

我们可以保持正念,但也可以随缘

用最高的敬意来对待身体

简单的生活,能带来许多快乐

欣赏每种文化的不同

简单生活的艺术

耐心是慈悲心的一部分

在行禅中接纳你的身体与心灵

第二章 拥抱心中受伤的小孩

佛家的教诲,旨在协助我们分享爱与理解的能量。如果我们能产生这种能量,首先就会协助我们满足自己被爱的需求。有了可以理解与爱的能力之后,我们就能拥抱现在与我们在一起的人。我们能让他们快乐,同时自己也能快乐。快乐能创造出更多的滋养、疗愈与快乐。

为家留一方净土

在孩子心中播下正念的种子

一呼一吸,赶走不安的情绪

检视自我,是消弭隔阂的能量

有所作为的价值,一大部分取决于无所作为时

理解生出慈悲心

拥抱心中那个受伤的小孩

爱让我们不疲倦

善用不歧视的智慧

口说爱语,拥抱痛苦

“爱屋及乌”的智慧

将心带回我们的身体里

没有理解,爱是不可能的

悲伤与愤怒会赋予你许多智慧

转化自我的修行,是一切的根本

发心助人能带来强大的疗愈力

洞见能改变过去与未来

你自己的转化将启发他人追随的脚步

我们的修行就是心中充满理解与慈悲

第三章 联结身体与心灵,安住当下

有时候你认为你很安静,周遭环境也安静下来,但是你的脑中却仍一直在说话,这不是静默。修行的目的就是要在你进行的所有活动中,都能找到静默。

修习正念带来重生

深入观照与深入谛听

“五项正念修习”滋养菩提之心

空间中有时间,时间中有空间

皈依僧伽,恒常持久地修行

修行,从吃一口饭、吸一口气、走一步路开始

试读章节

问:追逐成就的欲望带给我许多痛苦。不论怎么做。我总是觉得还不够。我该如何找到自己内心的平静?

答:你行为的品质,取决于你生命本身的品质。假设你渴望分享喜乐,让别人快乐,这是一件好事。但是如果你自己都不快乐,那么你便无法做这件事。为了要让另一个人快乐,你自己也得快乐。所以,有所作为跟活得好是息息相关的。如果你活得不好,你就不能有所作为。如果你感到自己不是走在正确的道路上,想要快乐是不可能的。这道理放诸四海皆准。如果你不知何去何从,你便会受苦。找到你的路,并看清楚你真正该走的方向,是非常重要的。

快乐就是你感觉时时刻刻都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你不需要走到路的尽头才能快乐。正确的道路指的是你在每个时刻过得踏实的生活方式。佛家讲要修习“八正道”,即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及正定。我们在每天的生活中,都可以时时刻刻修行此八正道。这不仅能让我们快乐,也能让我们周遭的人快乐。如果你修行正道,你将会变得非常愉悦,非常有精神,非常有慈悲心。

看看前院那棵树,静静站在那边,活力、清新,美丽动人,庇荫周围的每一个人。这就是生命的奇迹。如果一棵树不像一棵树,我们就麻烦大了。但是,如果一棵树就是如实的一棵树,那么我们就有希望与喜乐。这就是为何你能做好你自己,就已经是行动了。行动奠基于不作为,行动就是生命。

有些人做了很多事,却带来很多烦恼。即便他们有最良善的心意,但他们越想帮忙,越带来更多的烦恼。他们内心不平静,他们并不快乐。凡事最好不要太用力,只要保持“在”就好了。平静与慈悲可能存在于每个时刻。如此一来,你所说与所做的一切,就会是有帮助的。如果你能减轻一个人的痛苦,如果你能让他们微笑,你将会感到自己受到奖励,你将能获得许多喜乐。感到自己可以帮庀、对社会有用——这就是快乐。

当你走上正道,并享受在路上所踏出的每个步伐时,你就已经是个有成就的人了。你不需要变成另外一个人。

在佛教中,有所谓无愿的修行,也就是无为。如果你在前面设定一个目标,你终其一生都将一直在追逐,那么你永远不可能快乐。只有当你停止追逐,珍惜当下时刻与你自己本身,你方能快乐。你不需要成为另外一个人,你已经是生命的奇迹了。

P5-7

序言

导读 奇迹无它,只在日常

人人都说“道在日常”,都说“佛法不离世间觉”,但我们发现,说者身上往往只见日常不见道,只有世间未有觉,原因何在?就因缺乏相应的行法,于是概念就不能转成实在,身心就只能分离。

道当然在日常,佛法原就不离世间觉,所以人家问唐代的大珠慧海,最近在哪处用功,他就直接回答“饥来吃饭,困来即眠”,这看似简单,其实不然,因为寻常人“吃饭时不肯吃饭,百种需索;睡时不肯睡,千般计较”,而有这百种需索、千般计较,你当然就有万般烦恼。

的确,是人,就语默动静、行住坐卧,就喜怒哀乐、起落浮沉,面对同一件事,道俗之别原只在你如何因应,是烦恼是菩提,是自由是禁锢,取决都在自己,转变其实也只在一念之间,不过,这一念既要改变生活,就只能从生活的自身观照起,就只能从生活的点滴修行起。这是人间佛教的原点,道与日常,世间与觉,只是对待同一件事的不同境界,在此,披着僧衣的行者也可能自困,关于监狱的囚犯也可能自由,关键只在你生活中是否有正念,关键更在于你如何通过行法让这正念升起与保有。

理论人人会说,修行却是实践。行者之所以是行者,正因能将抽象的哲理化成具体的修行,能将概念的德行化成生命的禀性,于是,要自由就有自由的行法,要慈悲就有慈悲的行法,这行法,是观念与实践的不二,是修行与生活的合一,无此,一切标举都只是戏论。

谈行法,你可以像禅者悟道般,直扣本源,翻转生命,你也可以通过日常的机缘,点滴改变,以量变产生质变。对芸芸众生而言,前者固高,却常令人望峰兴叹,后者虽平,却让你觉得信然可行。信然可行在呼吸、在走路、在进食、在面对自身的烦恼、在给予他人的慈悲,能在这里观照实践,观念与实证打成一片,你将会发现自己更多时候能入于正念,更多时候能活于当下,终致,眼前就是一片过往未见的生命风光。

一行禅师的禅法正是如此,它看似无奇,却直指那“但尽凡心,别无圣解”的体悟。

从来,奇迹无它,只在日常。

引言 正念,疗愈苦痛的良药

当你一开始接触到正念修行时,你可能会有数百万个疑惑。在你从他人那边寻求答案前,先把这些疑惑放下来。你可能会惊讶地发现,只要通过深入观察,并深深地接触我们的内心,你自己就能回答大部分的问题。

我们总是习惯向外看,以为我们可以从他人、佛陀、佛陀所传授的佛法,或是从我们的共修团体僧伽那里获得智慧与慈悲。但其实,你自己就是菩萨,你自己就有佛法,你自己就是僧伽。

这本书的目的不在于教你什么是佛教。累积佛教的知识,无法回答那些迫切的问题。我们必须学习一些东西,来协助我们转化自身的痛苦,以及摆脱挖地自陷的处境。如果我们的老师是一位真正的导师,那么他的一言一语,将帮助我们接触到生命,并解开我们既有的观念、看法、愤怒与惯性能量。真正的导师,会协助他的学生,以转化能量为目标。

切莫低估一个好问题的力量。一个好问题能让许多人受惠。我们应该从心中来问问题,这个问题应该攸关我们的喜乐、痛苦、转化与修行。一个好问题不必长篇大论。

在 9世纪的中国,出现了一位著名的禅宗大师——临济禅师。他与弟子间的“关于禅之争辩”,让他声名远播。弟子向师父提问时,应该要坚定立场,厘清自己的理解是否已够成熟。临济禅师用“上战场”来形容这样的精神。有时候弟子会获胜,有时候会被击败。当人们问我这本书的问题时,他们不需要上战场。在争辩中,总有一方获胜,一方失败。相反,我试图用慈悲心观照每个问题与提问者,仿佛就是我自己在提问一样。

就像我们总是想要闪躲一剂注射或是一帖苦药一样,这些答案未必会是我们想听到的。即便知道这对我们有好处,我们也会倾向不去听那些会碰触到生命苦痛的答案。

有时候,禅的解答就像是谜题一样,是为了让弟子终止苦苦思索的过程。苦思并非是觉醒的智慧。觉醒的智慧比闪电还快。凡有推论,就有失败。

有时候,师父必须用临济禅师所说的“移除对象”来回答问题。这表示当有人提问时,若是师父花很多时间解释东,解释西,多说反而无益,弟子仍会陷在苦思与观点中。相反,师父可以干脆将问题抛开,因为问题本身就是个虚假的障碍。我经常将问题的对象抛开,将问题丢回给弟子。

我希望从这些问题与答案当中,找到众生皆深切需要的疗愈方法。佛陀的谆谆教诲又名“佛法普一切音声”。表示这些语录带有圆满的本质,能接触到人们各种不同的境遇。普一切音声也表示这个教诲的特色,就是能适当地满足听者需求,它能够真正接触到我们面对的真实处境。问题与答案给予我们一个机会,让我们培养以开放的心胸、接受的态度与平静沉稳来谛听的能力。我们若用这样的方式来谛听佛法,就一定能得到我们所需要的良药。

书评(媒体评论)

一行禅师在字里行间弘扬佛陀慈悲的精神。

——《西藏生死书》作者索甲仁波切

一行禅师说的道理很简单,大家都曾听过,但是,不知道为什么,简单的道理通过一行禅师说出来,却带来那么大的摄受力。

——著名学者 梁文道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生活是最好的修行(来自心上的答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释一行
译者 颜和正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线装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512006645
开本 16开
页数 20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00
出版时间 2013-01-01
首版时间 2013-01-01
印刷时间 2013-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821-49
丛书名
印张 14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8
148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9: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