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典藏经典
内容
编辑推荐

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大智慧。谁掌握了这种文化和智慧,谁就掌握了历史,谁就能够创造历史。”历史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观照未来。

刘晓菲主编的《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所收录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中。但是应该说明的是,本书所收文章大都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完全代表编者和出版者的观点,希望本书能给喜爱历史的朋友一些启迪,一些裨益,使其在研习历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内容推荐

历史是过往的记述,蕴含着经验与真知。人们学习历史,是为了了解昨天,更是为了把握今天,创造未来。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也有可能欺骗我们,让我们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分为历史不忍细看、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相、往事新知、人物新考、韵事追踪、海外纵横、秘密档案等8个部分,帮助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历史真相。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臧否,我们不追求所谓“宏大的叙事”,也不追求学术探微和前沿研究,而是用轻松活泼的文字来反映点滴历史。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并予以适当的评价;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把尘封多年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将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原其本来面目或重新颠倒过来。此外,我们还注重对比历史。前人所述的历史,后人所述的历史,以及今人所述与前人、后人在路数、观点、境遇等方面各自不同却又有着勾连纠缠的历史,在这种勾连对比之下,所得出的往往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我们所要追寻的。《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由刘晓菲主编。

目录

第一篇 历史不忍细看

 三大亡国“妖女”的历史写真

 腰斩酷刑:从产生到消失

 受虐的“道德快感”

 人祸猛于虎

 古来难保是晚节

 汉武帝和司马迁:究竟谁阉割了谁

 背叛的代价

 状元的命运

 “高贵”的无知

 文人不要乱撒娇

 敌人的敌人还是敌人

 醉里挑灯看剑

 道德丰碑下的殉葬品

 宋徽宗与明崇祯帝

 皇帝是不能要挟的

 荒谬的帝王

 中国皇帝的寿命

 从“诛十族”到“瓜蔓抄”

 被骂死的明朝

 明代腐败的营建制度

 历史不忍细看

 中国古代当贪官的理由

 中国古代飞天梦:明朝万户被称为“世界航天第一人”

 探寻中国古代的命价

 跟包饮场乱哄哄

 破落八旗

 另一种背叛

 曾赵之辩:清朝能撑多久

 李鸿章何以东山再起

 康有为的作用有那么大吗

 中国近代史之细节

第二篇 重返历史现场

 由一个玩笑引发的政变

 晋王朝的奢华

 刘邦之所以得天下,在于比项羽更会花钱

 诗人的嫉妒

 宋代私家菜

 席卷欧亚大陆的狂飙

 朱元璋的反贪运动

 大明朝的“金粉世家”

 靖难:六百年前的一声叹息

 崇祯死前大开杀戒

 1644年,中国的三个皇帝

 清代官场图

 细说清军人关之战

 《四库全书》的风波

 1834年的世界首富

 慈禧如何应对政治斗争

 丁宝桢诛杀慈禧宠宦安德海

 光绪三年,不堪回首的一页

 火焚圆明园的罪魁祸首

 一个八国联军军官在陷落的北京

 清代监狱千奇百怪的敲诈勒索花样

 美国总统胡佛经历的义和团运动

 一边借款,一边抓人

 李鸿章日本议和秘闻录

 甲午年湘军决战日本的檄文

 盛宣怀打垮胡雪岩

 窃国大盗最后的日子

 吴佩孚之死

 时常会想念那些抗日名将

 9月9日:侵华日军投降记

第三篇 还原历史真相

 长平之战“坑杀”之谜

 破解秦始皇生父之谜

 秦始皇为何要修万里长城

 彻底揭开秦阿房宫的神秘面纱

 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

 皇帝为什么要杀功臣

 王莽篡位之谜

 三国鼎立形成的历史原因

 历史谜团:赤壁之战的四大悬疑

 千里走单骑是个谜

 诸葛亮为何亲张飞而远关羽

 诸葛亮是如何“借”来东风的

 驰名三国的道德偶像为何羞愧而死

 曹操缘何笼络文人又兴起“文字狱”

 为什么曹操墓与儿媳墓相连

 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

 唐朝因干旱而灭亡

 李白与杨贵妃到底是啥关系

 “烛影斧声”赵光义登基疑案

 范仲淹的改革是怎样失败的

 《满江红》遭质疑:是岳飞的杰作吗

 岳飞为什么必须死

 “南海一号”南宋沉船之谜

 北京如何成为明朝的政治中心

 朱元璋何须除去“小明王”

 风云国师刘伯温之死

 康熙为什么30多年不葬祖母孝庄皇太后

 曹雪芹祖父竟然是康熙的密探

 吴三桂缘何令儿媳痛苦一生

 雍正为何诏令驱逐传教士

 乾隆惩贪缘何愈惩愈贪

 解密《投名状》:“刺马案”始末全记录

 洪秀全为何仇视知识分子

 曾国藩与“刺马案”的瓜葛

 谁埋葬了北洋水师

 百年疑案解密:光绪死于砒霜中毒

 戊戌维新派为何求助袁世凯

 当皇帝,还是当终身总统

 从梁启超家书看王国维之死

第四篇 往事新知

 为秦始皇平反:秦始皇焚书时留有完整备份

 项羽究竟死于何地

 项羽失败的新发现

 光武帝刘秀蒙受“不白之冤”

 诸葛亮自荐失败,自编自演“三顾茅庐”

 三国毁于关羽

 正看曹、刘、孙三家集团的兴起

 天才诗人白居易的生活秘闻

 千年名画竟然是“特工”的情报

 流传千古的谎言:“半部《论语》治天下”

 蔡京死因考

 豆腐渣战舰坏事

 时势造“汉奸”

 郑成功被人毒死

 大清朝的仁政报告

 世界坐标上的“康雍乾盛世”

 鸦片战争武器真相

 逼慈禧向全世界宣战的一份假情报

 杨乃武与小白菜案的背后

 光绪之死与袁世凯告密真相

第五篇 人物新考

 夏姬与四大美女

 商鞅:为强秦奠基,为自己掘墓

 淳于髡:怎样给领导提意见

 “风险投资家”吕不韦

 换个角度看吕后

 副手中的高手

 东方朔:汉朝的撒娇派教主

 我为王莽抱不平

 孔融之死乃性格悲剧

 诸葛亮五次北伐中的军事失误

 司马懿谋略胜孔明

 曹、刘、孙三家都是悲剧人物

 一代明主

 大乔和小乔

 知遇之恩害了姜维

 萧皇后:半世“女俘”

 天下谁人识君

 魏徵:哪有胜利可言,挺住意味着一切

 狄仁杰:唐室功臣外衣下的“官油子”

 史上第一阴谋家李林甫

 为宋仁宗画像

 文字捕快沈括

 宋徽宗的另类解读

 秦桧:我的秘密武器是反贪

 杨门女将:一段美丽的“假历史”

 岳飞与狄青

 朱熹的沉浮人生

 朱元璋到底杀错了哪些开国功臣

 童贯:阉割过的王爷不孤独

 王阳明为何被人遗忘

 海瑞奏折:让皇帝不忍杀之

 张居正:中国唯一顺风顺水的改革家

 李贽:明朝第一思想犯

 李白成:寇性难改的“山大王”

 写入青史总断肠

 钱谦益:“水太凉了”

 范进不可笑

 崇祯:一个破产的帝王

 和坤是一头圈养的兽

 可怕的曾国藩

 光绪的坏脾气与国事

 “护国”名妓赛金花的波澜人生

 李鸿章:夹缝中的悲情英雄

 心不在焉的革命者

 秋风秋雨愁煞人

 胡适寻找古代白话诗

 鲁迅的“仕途”

 段祺瑞忠诚反遭忌

 张伯苓与张学良的忘年交

 被虱子吞噬的女人

第六篇 韵事追踪

 十大美女的最后归宿

 古代四大美男之死

 古时男人们在青楼里都在干些什么

 帝王对糟糠之妻的情分

 丑女不愁嫁

 西施与范蠡

 夏姬秘史:一个倾倒众生的人间尤物

 薄姬——野百合也有春天

 刘备婚姻探秘

 宛转娥眉马前死

 中国历史上最淫荡残暴的帝王

 武则天三招俘获高宗心

 大唐才女上官婉儿:石榴裙下的极致风流

 太平公主的丧夫之痛

 新好男人:唐中宗李显

 杨玉环与梅妃

 陆游终生牵挂的女人

 萧太后:铁血爱情与辽国的兴盛

 清代官场的韵事

第七篇 海外纵横

 历史上真实的埃及艳后

 十二月党人的妻子们:风雪中那美丽的坚守

 亚特兰大事件:鲜为人知的美国大屠杀

 世界上第一艘航空母舰的诞生

 是海燕,也是乌鸦

 “熊工作”:暗杀斯大林

 敦刻尔克“败而不败”奇迹之谜

 丘吉尔一度想除掉戴高乐

 一场电影攻陷一个国家

 历史的经验不值得注意

 夭折的日军“性病战术”

 1964,日本睁开双眼

 苏联“军神”朱可夫突然下台之谜

 苏联解体最后两天

第八篇 秘密档案

 毛遂其实还有自惭

 战国外交史上的杰作:秦赵渑池会的真相

 太监秘史

 关于秦始皇不死药的考证

 一代名将蒙恬究竟死于谁手

 夜郎:被世人误解两千年的古国

 卫青的另一面

 历史上的太上皇现象

 唐朝望族不愿娶公主

 杨贵妃下落之谜

 小混混杨国忠仅仅是靠杨贵妃才当上宰相吗

 古人的“守宫砂”

 “矫诏”为什么如此容易

 明成祖怒斩三千宫女

 康熙皇帝17个儿子的生死命运

 慈禧陪葬品价值白银亿两

 大清皇帝为何接连无后

 义和团“刀枪不入”之谜

试读章节

三大亡国“妖女”的历史写真

朱大可

中国历史上三个亡国“妖女”,分别是夏朝末年的妹喜、商朝末年的妲己和西周末年的褒姒。她们是中国男权政治话语的最大牺牲品,并且由此开始了女人亡国史的漫长历程。此外,从西施、赵飞燕姐妹、貂蝉、杨玉环到明末的陈圆圆,尽管美貌倾城,却多是颠覆男权的“罪人”,她们中的大部分被钉上耻辱柱,只有少数人侥幸成为女烈士,享受丽人牌坊的不朽待遇,继续成为男权世界的点缀。

忧郁症女病人和国王的爱情

在这个女性颠覆者序列的开端,我们看见了妹喜的惊艳身影。刘向兄弟编撰的《列女传·孽嬖传》声称,高大魁梧的夏朝末代君主桀,喜欢把她的娇小身躯放在自己膝盖上。像把玩一件精美柔软的乐器。而她的性情却是如此忧伤,以致我们不得不确认她是严重的忧郁症病人,而博取她的每一个笑容,都是桀的最大乐事。他甚至为爱妃起名叫“喜”,希望这个语符能够推动她的欢笑。

桀是喝酒的高手,他所创意的“时髦”游戏是建造酒池,其规模大到可以划船,然后强逼三千名饮酒高手在击鼓声中下池畅饮,结果他们中的一些人因酒醉而淹死。面对这种荒谬的场景,妹喜嫣然一笑,由此激发了国王的情欲,令其行为变得更加“荒淫”。在《列女传》里,笑就是妹喜的最高罪恶。

妹喜的另外一项笑罪,是酷爱倾听撕裂绢帛的声音。《帝王世纪集校》记载了她的这一奇怪癖好。宫廷生涯过于无聊,即便饮酒杀人带来的乐趣,也是转瞬即逝。那些日夜回荡的丝竹乐声,更不能驱除她心中的忧伤,只有裂帛的噪音才能博得她的欢心。桀为此下令宫人搬来织造精美的绢子,在她面前一匹一匹撕开。那些裂帛声刺激了麻木的神经,令忧郁症女病人再度嫣然一笑。

在农业时代初期,丝绸织造业刚刚兴起,破坏这种稀有昂贵的物品,无异于暴殄天物。但桀却沉浸于精神疗法的狂热之中,对国事置若罔闻。桀是妹喜的热爱者,也是她的精神医师,他用王国的命运作为代价,为治疗美丽的病人殚精竭虑。他耗费民脂打造豪华的瑶台,又征用美女和演员排练大型戏剧,演奏华丽的乐章,如此等等。所有这些举止,都旨在构筑一个狂欢的心灵现场。

桀并非像历史学家所说的那样,是十恶不赦的暴君。他没有砍下向他进谏的伊尹的首级,也没有杀害被囚禁的殷族首领成汤,而是在受贿之后颇有“风度”地释放了他。他唯一下令处死的,是阻止其建造酒池的臣子关龙逢。桀是低能和弱智的武夫,他的爱情不可遏制地燃烧在衰败的年代,演出了一幕气息诡异的悲剧。他最终并未完成对妹喜的医治,却跟患病的情人一起,为成汤起兵造反提供了冠冕堂皇的政治借口。

纣王,一个精神病人的政治病历

妹喜的这种忧郁症,仿佛是一种传染性恶疾,一直延续到了殷代的妲己身上,而国王纣的性格也继承了夏桀。殷朝末年的政治状态,犹如一份被放大的拷贝,更加夸张地再现着夏朝末年的腐败图景。

据《史记·殷本纪》记载,纣花费了7年时间打造高层建筑鹿台,高度达到千尺,几乎上了云端,实在是当时建筑工程学的重大成就,只是耗费民脂民膏太甚,成了万民咒骂的对象。他还用酒做成池塘,悬挂肉条充作树林,让男女们裸身在其间嬉玩追逐。这种色情游戏,似乎是对夏桀的刻意模仿,却又更加疯狂无耻。他是中国式的罗马皇帝卡尼古拉,在荒淫的岁月中探求醉生梦死的经验。

在中国历史上,纣王的凶残是无与伦比的,因为妲己的忧郁症似乎比妹喜更为严重,需要更加刺激的疗法才能生效。《列女传》说,为了引美人妲己开心,纣亲自发明了“炮烙法”,即把抹了油的铜柱横陈在烧红的炭火上,让罪犯光脚在铜柱上行走,一旦滑落下来,就会被炭火活活烤死。看着濒死者的挣扎和惨叫,眉心紧锁的妲己这才嫣然一笑。

但纣王的暴虐大多与妲己毫无干系。《水经注》记载说,当年纣王看见老人在冬天渡河,表隋踌躇,便问这是为何。手下人解释说,老年人骨髓不够严实,所以在早晨怕冷。纣王竟然下令杀了老人,剖开腿骨去查看里面的骨髓。

《史记》说,纣的叔叔比干是正直的大臣,他向纣王进谏,直言批评他的暴虐,纣王勃然大怒道:“我听说圣人的心脏都有七个孔窍。”就命人杀了比干,剖开他的心脏细加端详。

《史记》记载的纣的另一杰作,是强索九侯的美丽女儿进宫,但这个少女不愿屈从纣王的淫威,纣一怒之下杀了她,还把她的父亲剁成肉酱。九侯的同僚鄂侯为他鸣冤,纣连他也一并杀了,把他的身躯制成了肉脯。

纣是精神分裂症患者,并且还可能是一个性无能者。他的观淫癖暴露了他在这方面的极度自卑。他是比妲己更为严重的病人,沉浸在性和权力的诸多焦虑之中,并试图用屠杀来证明自身的强大。这种“反应生成”的精神病理,就是产生商末政治暴行的根源。

尽管纣王的暴政与妲己无关,但这个女人却因她的性别而承受了道德极刑。《列女传》记载说,周族的首领武王起兵讨伐,纣眼见大势已去,就登上一座叫“廪台”的官方建筑,穿上价值昂贵的玉衣点火自焚了。他所采用的隆重的死亡仪式,再度证实了这个暴君的自卑。周武王下令砍下了纣和妲己的头颅,悬挂在白旗之下,宣称这个女人是惑乱和败亡殷商的祸端。于是,可怜的妲己被钉死在“女妖”的耻辱柱上。

妲己的狐狸尾巴和山鸡脚爪

妲己究竟来自何方?这个疑问始终缠绕着世人的心智。据《国语·晋语》宣称,她原本是诸侯有苏氏的千金,多少也是贵族的后代,因为有苏氏反抗殷商的暴政,结果遭到国家军队的镇压,有苏氏寡不敌众,输掉了战争,而妲己则被当做战利品带回京师。但她终究以自身的美丽和聪明赢得了纣的宠爱。她是利用情色找回尊严的高手。

但在殷商灭亡之后,妲己的真实身份却遭到了世人的严重质疑。六朝李逻所注的《千字文》“周伐殷汤”,就已明确宣称妲己是九尾狐的化身,可见“狐精说”早已在民间广为流传。《封神演义》第四回“恩州驿狐狸死妲己”,描述妲己父亲把女儿进献给纣王以换取和平,但其魂魄却在路途上被千年狐精借妖风摄去,早已悄然死去,而此后出现的妲己,“乃借体成形,迷惑纣王,断送他锦绣江山”而已。这是关于妲己真相的最详尽的揭发,它加剧了世人对这个末代妖妃的猜疑和憎恨。

只有《古今图书集成·禽虫典卷一》力排众议,说出了有关妲己身份的另类看法。它声称妲己本是一头“雉精”,即某种由羽色斑斓的山鸡变成的精灵,虽然幻化为人,但其脚踵却依然呈现为鸡爪状态,所以只好用布帛把它们缠绕包裹起来,以掩盖它的本来面目。这是关于妲己身世的最奇怪的论述,它旨在向世人说出有关缠足风俗的起源。

不妨让我们考察一下山鸡在中国文化体系中的语义。晋代张华《博物志·物性》形容这种动物有美丽的羽毛,自恋它的色彩,看见自己的水中倒影,就欢喜得翩然起舞。南朝宋刘敬叔《异苑》说,早在曹操的时代,南方有客人敬献山鸡,曹操想叫它跳舞,却不知如何是好,最后还是大臣公子苍舒想出一个办法:放一面大镜子在山鸡面前。那鸡望着自己的镜像,就跳起舞来,不知终止,结果因疲惫过度而死。从这些“山鸡叙事”中,我们只能发现它的两种特性,那就是美丽与自恋,此外没有其他跟妖孽相关的线索。山鸡不是人类的仇敌,更不是男人的阴险克星。“雉精论”由于过于古怪,未能在民间流传开去,而“狐精说”却变得沸沸扬扬,被世人所认可,成为有关妲己身份的最权威的阐释。

汉人对狐狸精的想象,是这个民族的第.大发明,至少也是其伟大的精神遗产之一。《太平御览》称,“狐者,先古之淫妇也”,表明它是有关古代荡妇的一个戏剧性隐喻。《古小说钩沉》辑《玄中记》告诉我们,狐狸五十岁能变成女人,一百岁变做美女,善于蛊惑,令人迷失心智,到了一千岁就与上天相通,叫做“天狐”,其能力足以消灭一个强大的帝国。

《搜神记》、《聊斋志异》和《三言二拍》之类的笔记小说,显示中国人面对狐狸精的精神分裂:一方面对其摄精勾魂的诡异功能感到恐惧,一方面又满含着热切的情色期待。狐狸精多半是美艳惊人的女子,身形袅袅地穿行于人间街巷,把情欲和祸害传递给男人,而男人则心情复杂地接受着这件风情万种的礼物。

忧郁症的女人最美丽

在三大亡国女妖中,褒姒的身世故事最为离奇曲折。她原是孤儿,被褒国人作为赎罪的女奴进献给周王室,既而被好色的幽王从后宫觅得,从此青云直上,成为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妃子。但褒姒完全继承了妹喜和妲己的忧郁症传统,她的表情是如此的落寞忧愁,郁郁寡欢,对身边的荣华富贵视若无睹。这种与众不同的奇妙韵味,加剧了幽王对她的宠爱。他们的爱情故事,简直就是夏桀与妹喜的第三度翻版。

为了博取褒姒的欢颜,周幽王废王后申氏和太子,把她扶为正宫,从而激怒了文官集团。在一个吏治逐渐完善的时代,文官的立场变得至关重要。《史记》记载说,拥戴前王后的御前史学家伯阳,为此发出了周朝即将灭亡的叹息。为了证明褒姒有罪,他查阅了大量历史文献,从有关夏朝的记载中找到所谓证据,然后精心附会,炮制出一段离奇复杂的身世故事。

今天,我们从《国语》、《列女传》和王逸注《楚辞》等典籍中,仍能分别读到那段奇诡的传奇,它向世人揭发了褒姒的所谓“身世”,说的是夏朝行将衰亡的时候,天上突降两条神龙,自称是褒国先祖,在宫廷里当众做起爱来,弄得一地都是精液。国王下令叫人用匣子盛了那些精液,隆重收藏起来,以为是大吉大利之物。此后从夏朝到商朝和周朝,都无人敢动那个宝匣。

P2-4

序言

历史是什么?一位著名的史学家这样说:“历史不是秦皇汉武,不是唐宗宋祖,更不是强权暴力和阴谋诡计。历史是一种文化,是一种大智慧。谁掌握了这种文化和智慧,谁就掌握了历史,谁就能够创造历史。”历史教人用深邃的眼光看待过去,品读现在,观照未来。

然而,这一切的必要前提是,历史必须是真实的历史,否则就会背道而驰,贻误后人。

可是,不容忽视的是,历史也有可能欺骗我们。鲁迅先生曾经指出,历史往往是不可靠的,同时代人所写的历史尤其不可靠。这是因为历史大多成书于君主专制的封建王朝,修撰史书的都是御用史官。这种史书重视帝王将相,忽视民族群体;重视军事、政治,忽视经济、文化;重视汉族以及入主中原的少数民族,忽视其他少数民族;重视权力、权术,忽视知识、技术;只记国内史事,忽视海外华人。有了这样显著的五种偏颇,就不可能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真面目。

或许有人会说:相对而言,正史还是较为可靠的。然而正史就句句属实,篇篇可信吗?以大圣人孔子为例,他一面为《春秋》立褒贬大法,为真实史学树立楷模,一面却又宣扬“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即隐恶扬善,不言人之过。仅这一观念就使使官们故意隐去了许多本来不应该避而不提的事实。考察正史之所以会失实的根源,无非出在执笔者和删改者的身上,有的因为害怕秉公直书会得罪权贵,会招致文字狱之类的灾祸,故意隐瞒;有的为了某种私利或者偏见,对事实进行黑白颠倒式的记述和描绘;有的对正面的和反面的东西都肆无忌惮地加以放大,添油加醋;还有的或轻信权威,或道听途说,不做调查研究,不加考证,把演义、衍义和稗官野史、街谈巷议都当做正史,人云亦云地记录;甚至有的公然编造历史,虚构故事情节,或故意张冠李戴,或干脆无中生有。由此可见,历史的确是让人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

说到底,历史就是对细节与真相的探究。然而,说出真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真相的获得,需要史学家把那些由于各种原因背离了真实的历史,一点一滴地去伪存真,恢复其本来面目;而且史学家还要对历史不断地做出新的解释,这就要求他们摒弃人云亦云、墨守成规的惯性思维,独立思考,大胆质疑,善于提出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待旧的问题,发挥创造性的想象力,同时具有脚踏实地的科学精神。

值得庆幸的是,近些年来,一些史学家和历史事件的知情者、亲历者,孜孜以求,以史实为依据,按迹寻踪,见微知著,挖掘史料中的深层内涵,探寻历史的本相、本质和发展规律,实事求是地评价人物的是非功过和历史作用。于是,我们把近年来发表的有新意且有价值的文章,略作分类,精心编就《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一书,以飨读者。

本书分为历史不忍细看、重返历史现场、还原历史真相、往事新知、人物新考、韵事追踪、海外纵横、秘密档案等8个部分,帮助读者从不同层面、不同角度挖掘历史真相。对历史真相的追寻,对历史人物的重新臧否,我们不追求所谓“宏大的叙事”,也不追求学术探微和前沿研究,而是用轻松活泼的文字来反映点滴历史。有些是历史事件知情者、亲历者的回忆,把僵硬的历史还原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变得有血有肉;有些是把被有意回避或语焉不详的历史,经过作者的调查和探索,使其重见天日并予以适当的评价;有些是根据逐渐解密的档案或史料,把尘封多年而被长期误读的历史赋予崭新的生命和意义;有些是对历史上某些事件、人物的说法、评价甚至是“定论”,根据作者的研究和发现,建构起迥异以往的命题和意蕴;有些则是将被歪曲、篡改甚至颠倒的历史,还原其本来面目或重新颠倒过来。此外,我们还注重对比历史。前人所述的历史,后人所述的历史,以及今人所述与前人、后人在路数、观点、境遇等方面各自不同却又有着勾连纠缠的历史,在这种勾连对比之下,所得出的往往就是真实的历史,是我们所要追寻的。

本书所收录的文章思想开放,无论是观点还是材料,都有很多新鲜感。阅读本书犹如走进一个陌生的国度,新颖的景观层出不穷,身心会陶醉在一种受到新知刺激才会产生的精神愉悦中。但是应该说明的是,本书所收文章大都是“一家之言”,并不能完全代表编者和出版者的观点,希望本书能给喜爱历史的朋友一些启迪,一些裨益,使其在研习历史的路上走得更远、更顺畅。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历史不能不信也不能全信大全集/典藏经典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刘晓菲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11326089
开本 16开
页数 58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60
出版时间 2012-10-01
首版时间 2012-10-01
印刷时间 2012-10-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世界史
图书小类
重量 1.0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109
丛书名
印张 3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59
187
4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6:34: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