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翰林院内外
内容
编辑推荐

有当今“翰林院”之称的中国社科院6位西学大师——钱钟书、杨绛、冯至、朱光潜、李健吾、卞之琳的文化肖像,由他们的高足、自谦为“半个翰林”的大手笔柳鸣九一一写来,别具一番意趣底蕴。著名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作“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与院中钱钟书等六位西学大师交往过程中的见闻感悟,让读者看到当代“翰林”的鲜明形象。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一部回忆性散文集,收入著名外国文艺理论家、法国文学专家柳鸣九年届古稀所写的散文国作。作者沿用人们有时将中国社科院比为“翰林院”的说法,分别记叙了自己从年轻学子到学界领军的几十年风雨岁月里,与“翰林院”六位西学大师——钱钟书、杨绛、朱光潜、李键吾、冯至下卞之琳交往过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作者以学术的、文化的、历史的视角写出了大师们独有的风貌、个性和贡献,让读者看到当代“翰林”卓尔不凡的“这一个”的鲜明形象。书的后一部分作者求学时期与郭麟阁、吴达元、徐继曾和严怪愚四位老师相处时光的追记,表达了他对前辈、师长的思念感恩之情。

柳鸣九以治史、立论见长,为文则喜长句、擅思辩,字里行间洋溢着一股浩然之气。本书将作者几十年观察和感悟所得发而为文,机锋照人,文笔洒脱,生动、悠然地再现了名士风流的一个个精彩瞬间。

目录

前言

仁者李键吾

两点之间的伽利略——回忆与思考朱光潜

君子之泽,润物无声——心目中的钱钟书、杨绛

记忆中的冯至

蓝调卞之琳

永远的老师——怀念郭麟阁教授

有师恩在也——纪念吴达元教授

徐继曾与柏格森

我所知道的严怪愚——一位难忘的中学老师

试读章节

1982年11月下旬,李健吾先生在京去世,那时,我正在外地开会,回到北京时,他的葬礼已经举行。我当时悼念他几乎是怀着感恩的心情:是他认可通过了我的第一篇正式的翻译作品——莫泊桑的《论小说》,是他在我《法国文学史》上册问世时,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评论文章,是他对我所译的《(克伦威尔)序》,表示了赞赏,是他在“文化大革命”后期我与朱虹挨整时,给了我们亲切的同情与关照,是他仅仅因为我没有在运动中批判过他、对他表示了同情,后来就把我称为“孩子”……

他没有在大学里教过我的课,但对我有师恩,他长我28岁,与我非亲非故,但对我有长辈般的关怀。人非草木,我能不怀有感恩之情?

我这一辈子最不善于做的事情,就是讲应景的话,做应景的事。健吾先生去世时,我没有写悼念文章,但从那时开始,我一直感念他、谈论他,一直要写点什么、做点什么,以怀念他、纪念他,一直把这当作我今生今世必须完成的职责,必须偿还的“债务”……

时至2004年伊始,我总算有可能为健吾先生、为其他前辈师长做一件像样的事了,那就是开始筹办“盗火者文丛”。此书系以中国20世纪从事西学研究有业绩、有影响的学者名家为展示对象,每人一集,内容为散文随笔、休闲文字,并附有学术代表文论一种、学术小传一篇,以期构成该学者学术成就、精神丰采、艺术品味、生活情趣、文化魅力的一个缩影,实际上,就是一套西学学者散文书系。首先人选的就有李健吾,当然还有其他与我在同一个单位共同工作多年的师长,冯至与卞之琳。与其说我是将他们收入书系,不妨说,这个书系最初的创意就是因他们而产生的,在一定程度上,是要为他们做的一件事,为他们量身定做的一套书。

这套书系中每一集的编选,尽最大的可能尊重已故作者的亲属的意愿,并发挥他们的作用,但健吾先生众多子女中,只有李维永一位是从事文艺方面工作的,而这一位偏偏又有非常沉重的工作负担,且身体不好,实在无能为力承担基本的编选任务,我责无旁贷,便把编选工作承担了下来,主要从健吾先生的《福楼拜传》、《咀华集》、《杂忆录》、《切梦》、《意大利游简》、《希伯先生》、《戏剧新天》等十来部作品中选出了二十多万字精彩篇章,组成了一本《李健吾散文随笔选集》,取名为《咀华与杂忆》。为了让李先生的子女有一个纪念,又特请李维永同志写了一篇后记。我自己则没有写任何纪念性、评论性的文字。如果出版条件顺利的话,此书可望于2005年第一季度由中央编译出版社出版。

我总算做了一件事,但我做得还不全,我还没有写出我对健吾先生的认知与感念,我还得把事情做完。P1-2

序言

“翰林院”何所指?

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是“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成立于建国初期,当时社会科学与人文科学的各个学科,即己分设研究所,“文化大革命”之后,独立而为:中国社会科学院,规模更大,各学科的研究所设置更全,应有尽有。

不论是原来的哲学社会科学部,还是后来的中国社会科学院,都是我国天字第一号的意识形态机构,一贯属中央直辖,故借一古老的名号,简称为“翰林院”。

本书实际是一束回忆,所回忆的是我的师辈人物,从中学老师到“翰林院”的前辈,故统称《翰林院内外》。当然最主要的是“翰林院”里的几位。

所追忆的,不外是青年时代的印象、青年时代的感受、青年时代的情结,是一个“小字辈”的记忆存货,虽人已古稀之年,记忆上却难免有青年幼稚的烙印。

感谢冯姚平、李维永、卞青桥与吴庆宝四位女士为本书提供了冯至、李健吾、卞之琳和吴达元的珍贵照片。由于版权壁垒以及难以预料的困难,有些照片资料只能告缺,这是非常令人遗憾的事情。

2005年12月19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翰林院内外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柳鸣九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江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432414
开本 16开
页数 2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35
出版时间 2006-03-01
首版时间 2006-03-01
印刷时间 2006-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2.8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27
149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0:0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