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秋天死于冬季
内容
编辑推荐

著名女作家赵玫最新原创力作,纪念创作二十周年,浓墨重彩描摹盛世之恋,尖锐冷静剖析欲望本原。

本书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故事。或长或短,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而小说中的人物,西江、青岗、虹,就是靠着这些人生的片断慢慢堆积,丰富起来,并逐渐清晰完整的。那些片断同时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历史。那些靠历史碎片拼接起来的完整。作者对婚外情的探讨也令人瞩目。究竟是生命承受不了繁复盛大的爱情,还是这个世界容不下为爱而生的女子?

内容推荐

研究生导师西江尔雅清狂,他的作家妻子青岗高贵出色,生活的表象平静地掩盖所有暗潮汹涌,所有欲望蔓延,如同一袭底子里千疮百孔的华丽锦袍。直到上帝在云端露出微笑,宿命刻画出扭曲的线条----所有的优雅自持终于一步步崩溃于虹惊心动魄的美丽,又沉寂于她命若断弦戛然而止。

是生命承受不了繁复盛大的爱情,还是这个世界容不下为爱而生的女子?

目录

序 关于这种游戏

悲歌

关掉电视机后她沉默了很久

婚礼

在坏女人的手中成长

夫人的城堡

突然一片黑暗

午夜天堂

迷雾一样的恋情

虹两次走过同样的路线

高高的山冈上

彼尔的花园

像羽毛一样飞翔

性关系中悲惨的是……

来吧,夕阳

曾经的岁月在沧桑中远逝

谁让梦想变得低沉

一个物质男人最后的梦想

秋天死于冬季

蒸发在生命的瞬间

试读章节

虹的追悼会庄严肃穆。真正的一曲悲歌。人们不知道这个才华横溢的女人从此要去向何方。

尽管肃穆但却浪漫。有满屋烂漫的花。然而对于一个死者来说,浪漫难道不是奢华吗?

为虹彻夜守灵的只有彼尔。虹没有亲人,唯有彼尔是她名正言顺的男人。当然在遥远的产院的育儿箱里,还挣扎着一个不知道究竟谁是父亲的男婴。不过他的母亲却是无可辩驳的,那就是虹。虹生了他,并把他带到了人间。

虹便是为了他而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虹不知道一个新生命竟会让她付出如此惨痛的代价。虹在幸福地怀着这个从天而降的宝贝时,还以为她未来的生活会因为他的存在而变得无限美好了呢。

虹死前所耿耿于怀的只有两件事。一是制订一个完美的育儿计划,其中最首要的就是要让儿子知道,他无论来自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了,来到人间,成为了人类中的一员。而第二件是关于虹自己的,那个博士毕业论文中的关于“循环”的命题。她一直觉得在昆德拉的小说中,始终循环着一种悲哀与不幸。这就形成了昆德拉的悲剧意识。最鲜明的就是《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男主人公托马斯的一生。这个男人始终被纠缠在一种恶性循环中。从悲哀,到不幸。又从不幸到悲哀。如此循环往复,最后只有一死,才能终结了生命中这可怕的轮回。虹一面研究,一面困惑。当她的羊水突然如长堤溃决,她竟然还在系主任西江的办公室里,和导师锲而不舍地讨论着这些问题。

西江和青冈站在虹已经长睡的遗体前。尽管此刻虹的脸上已恢复了宁静,但却仍然依稀可见她在死亡前奋力挣扎的影子。青冈为了虹的离去买了满屋的鲜花。那种蓝色的草本的勿忘我。窄小的房子里只有这一种花!那么忧郁的那种蓝色。如蓝调般的。Blues(布鲁斯)。抑郁而绝望的。也意味着悲伤。这就是虹。青冈想。是虹的蓝。也是虹的勿忘我。那些蓝色的小花就那样轻轻地散落在地板上。陪伴着虹的清冷的安睡。

青冈能为虹做这些很令西江感动。这至少表现出了一个师母的姿态,爱学生就如同爱自己的孩子。但是西江更渴望的,却是能够有一个和虹独处的时间。在整个追悼送别的过程中,这是一直纠缠在西江脑海中的唯一的念头。尽管连他自己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但这个念头就是顽固地徘徊在那里不肯离去。无论西江怎样地说服自己打消这个虚妄,有一刻他甚至真的以为自己已经放弃了那个可怕的念头。但是转瞬之间它们又跑了回来,而且更加顽固地盘踞在他的脑海中。

哪怕是亲亲她的脸颊。

哪怕是触摸一下她冰冷的手。

曾经是那么柔软的,那肌肤之亲。

但是西江却不能如愿以偿。即或是青冈不在身边,彼尔也要守在虹的身边寸步不离。西江甚至没有提出与死者单独相处的权利。是啊,他算什么?充其量是虹所敬重的一位导师,而彼尔却是虹天经地义的丈夫。所以西江对虹的不辞而别除了伤心,还满怀怨愤。他想如果虹还活着,她就会主动站出来创造这个能够和西江单独相处的机会。是的,她爱教授,所以不会让西江为了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愿望而魂不守舍。西江因此而不能原谅虹,不能原谅她就这么狠心地丢下了他,并且把他丢在了玟样的尴尬和烦恼中。P.1-2

序言

《秋天死于冬季》的写作是一种游戏。

或者,至少是一种关于游戏的尝试。

起因是,上海译文出版社希望我为昆德拉的小说写书评。于是读了译文社已出版的几乎全部昆德拉的作品。几百万字。而由此写出的书评文章加起来也只有一万字上下。于是很多的“一言难尽”。尤其是那些感性的东西,那些能够更深入地探讨下去的话题。

但是我没有用纯粹评论的方式去完成一本专著的热情。我觉得那样对我来说未免太辛苦也太枯燥了。然而又不想辜负了那些我曾经认真记下的关于昆德拉的笔记。于是有一天忽然突发奇想。能不能把我对于昆德拉的那些未尽之言,作为我新小说中的一个部分呢?我知道这是一个不易讨巧的办法。但对我来说不仅轻松而且适合。当那一天我终于找到了这种方式,我便立刻激情满怀。

如今小说五花八门。而小说中讲述的故事却是陈陈相因。很多故事几百年前甚至几千年前就已经被古人描述过了,所以写什么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该怎样重新讲述那些已属陈词滥调的故事。

在《秋天死于冬季》中,昆德拉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部分。

昆德拉之所以能够成为那个部分,是因为,在昆德拉的小说中,有着太多和我们的过去以及我们的现在相似的东西了。譬如那个总是挥之不去的“布拉格情结”;譬如当下海外漂泊者们的那绵绵不尽的“乡愁”。所以无论“文革”十年的那段残酷的历史,还是我们今天喧哗的生活,都能从昆德拉的小说中找到某种契合。那么丝丝缕缕的。默契。那种默契甚至是无处不在如影随形的。

但是在《秋天死于冬季》里我不会太多涉及昆德拉和他的小说。而只是把他当做一种笼罩一种无形的精神,寓言般的。在我的小说中,有以匹江为导师的那个师生团体来研究昆德拉就足够了。就足以承载我对昆德拉这位作家的理解了。

在《秋天死于冬季》中还有另一重笼罩需要提及,那就是始终在我心中萦绕的那位法国新浪潮电影的代表人物戈达尔。戈达尔的存在可以被看作小说中的又一个主题再现。依然是寓言式的,他在他电影中的独白就犹如我混乱的小说中升起的一缕清音。

戈达尔成为我的尊崇其实纯属偶然。那是因为很多年前在一个莫名其妙的场合莫名其妙地看了戈达尔的《芳名卡门》。那是我所看过的戈达尔的第一部影片。后来说到戈达尔的时候,总是要提及这部影片。影片所带给我的震撼自不待言。不久我又有幸读到了《芳名卡门》的剧本。从此便将这部影片视为珍宝,甚至很多台词都能背诵铭记。1989年我还特别写了一篇关于这部影片的文章《<芳名卡门>与中国现代小说》。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我曾经和戈达尔疏远。那是因为我没有机会看到他的更多的影片。直到那些电影光碟制作人们高贵到竟然连戈达尔这种电影人的作品也制造了出来。于是重读戈达尔。戈达尔的电影是可以被称作读的,而不是看。于是,反复读。不厌其烦。甚至有些电影委读过很多遍才能读懂。要一而再,再而三。而那种阅读的快感就隐藏在一而再,再而三中。

总之《秋天死于冬季》被升华了起来。仅仅是因为,戈达尔在他的画面中所给予我的那潺潺流水郁郁山冈。还有他不停地、不停地思考。他的话语。以及话语的方式。

于是,又一个契机。

我的小说就这样,开始了。

从第一章。至尾声。前前后后,我写了差不多两年。中途也曾受一些他事所扰。但终于还是将《秋天死于冬季》的讲述完成了。用游戏的方式。

记得当初,我终于找到这种游戏的方式时是怎样地兴奋。

那是始于2003年的一些日记。  2003年8月20日——

昆德拉的书,看过了《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为了告别的聚会》《慢》《不朽》,还有《玩笑》。

正在读《被背叛的遗嘱》。一部关于小说的随笔集。认真地读。一个段落二个段落地。

突然想到,为什么不用小说化的语言来写那篇关于昆德拉的评论?那种印象式的,亦真亦幻的?

2003年9月12日——

依然在读昆德拉的小说。已经成为了一种学习。他有丰厚的学养和知识,除了文学,他对音乐的研究也是一流的。

但还是找不到一种方式来描述他。

我说要以小说的方式。但也许还是传统书评的方式更好?

小说又是什么?一个研究昆德拉的学者?教授和他的研究生们?他们之间不同的观念?他们不停地讨论不停地争辩,有时候是激烈的甚至剑拔弩张?教授所痴迷的应该只是昆德拉的“布拉格情结”。而教授的学生们就不同了,他们更欣赏《玩笑》中的那种生存的态度?抑或男人和女人之间的性行为?

教授与女研究生之间应该是有暧昧的。但是他出色的妻子才是他的最爱。女研究生崇拜教授,又和同窗爱情激烈。一切一切,最终好像就被纠缠在了关于昆德拉的评判中。

一段可以发生在海边的故事?为什么要去海边?关于昆德拉的国际研讨会吗?

男人和女人。在情感与欲望之间分裂着。也很有意思。

那么叙述的视角是那种全知全能的呢?还是以各种不同的“我”的视角来看待一切,万事万物,包括昆德拉?

我要尝试。或者会有意思?

都是疑问。

但也许在此之前,我还是先写一篇标准的书评文章。也是总结。只有通过写作才能调理,也才能弄清楚这个昆德拉的来龙去脉。

2003年10月6日——

我是一个完全处在中间(或者中庸)状态的作家。既写不来那种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亦不能在另一条道路上走得很远。所以被夹在中间。尴尴尬尬。彷徨于我自己的那个中间地带。中庸似乎是我的永恒状态。我安于现状。厌烦浮躁。也不怕寂寞。我喜欢我的这种写作的生活。没有喧哗,静静地独自——为自己思考。

2003年10月16日——

昆德拉在那些人的心中将永远是一个谜团。

有时候连教授西江都无法知道这位作家的真实含义。他想包罗万象但却永远做不到。他之于昆德拉就如同盲人摸象,哪怕他是公认的权威。

盲人摸象。

所以每个人讲述的都是他自己所感兴趣的那个关于昆德拉的寓言。

昆德拉永远不是完整的。他的价值就在于他本人就是那个迷茫的笼罩。

这便是《秋天死于冬季》的缘起。

——然后一路走来。

《秋天死于冬季》中的每一个章节都是一个故事。或长或短,都是人生中的一个片断。而小说中的那些人物,就是靠着这些人生的片断慢慢堆积,丰富起来,并逐渐清晰完整的。那些片断同时也就成为了他们的历史。那些靠历史碎片拼接起来的完整。

你可以从这部小说的任何一章进入。无论从哪个篇章开始,最终都可以获得人物和故事的完整印象。作者无非是把人物的命运打碎来写。但那命运的轨迹是不会改变的,只是一开始读者无从知晓罢了。  但是不同的进入一定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甚至导致不同的理解和认识。这就是拼接所产生的积极的意义。我一直对此兴致盎然。拼接的意义是靠拼接的技术来体现的。一旦拼接产生了意义,那么结果一定是:每一个人对《秋天死于冬季》的观感都将是不同的。

为此我曾经希望这是一本在结构、装帧上特立独行的书。那就是把每一个故事分开装订,独立成篇,不分先后。这样你就可以任意抽取,随意阅读。无论拿出哪一个篇章都能进入并且进行下去。因为人物是不变的。人物之间的关联是不变的。而最终的命运也是不变的。

但是我知道很可能我的这个意愿不能实现。因为这对于任何出版社的实际操作来说都将是困难的。但是我还是要把我的这个想法说出来。圃为书的装帧本身也是这本书形式的一个部分,甚至是非常重要的部分。

《秋天死于冬季》的创作过程是自由的。一种十分任意的写作。信马由缰的那种。所以议论和故事被混杂了起来。文字的目的就是随时随地记录下大脑里所闪现的所有的意念,那些无序的思绪。于是很多不同时代的故事和背景被搅在一起。相互纠缠着。一些正在发展着的情节被无端打断。将一个话题兴之所至地说开去再说开去。旁征博引让一切变得无章可循。而所以要旁征博引是因为古今中外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都是相互关联,可以彼此佐证彼此注解的。完全即兴式的写作,完全的“自由”。这大概就是那种所谓的“美妙的混乱”吧。

昆德拉一直反对十九世纪前期的那种复杂而严谨的写作。他欣赏“拉伯雷式”的或者“塞万提斯式”的将自由把握和即兴发挥联系在一起的小说。他希望二十世纪的小说不再是墨守成规的,而是思辨与故事并行的小说是美妙而混乱的小说,说到底,是令人惬意的即兴发挥的小说。这是很好的启示。

总之《秋天死于冬季》是一种尝试。或者说得俗一些是“做”出来的。不过这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做”,就像做一个充满了趣味和意味的游戏。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秋天死于冬季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赵玫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四川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41123917
开本 16开
页数 3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92
出版时间 2006-01-01
首版时间 2006-01-01
印刷时间 2006-0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5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23
印次 1
出版地 四川
230
164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1:3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