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死亡9分钟
内容
编辑推荐

亲爱的朋友,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里,你想过自杀吗?有过厌世的念头吗?也许大多数人都在心里找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以及曾经的煎熬和徘徊,不过,现在恭喜你,因为你胜过了这个念头,至少现在是胜利的;我们还要恭喜你,因为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将会帮助你永远战胜任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死也不能解决。”在本书的故事里,你会看到那些自杀死亡者,不但没能逃离生前的痛苦,反而仍然纠缠在原来的难题里,停不下来。乔治·里奇博士并非职业作家,他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师,一生只写了这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有人便认为这是他的真实经历。由于故事中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大多发生在美国本土和欧洲战场,所以我们无法考证其真实性,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你看完本书后,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内容推荐

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个问题。生不能解决的难题,死也无法逃脱。本书热销欧美二十余年,被译成多国文字广为流传,中国大陆首次引进出版,为您一解生死之谜障。

死亡线上重返人世——二十岁那年,乔治·里奇在巴克利营区的军队医院里因病医治无效死亡。九分钟后,他复活过来,然而就在他死亡的短短九分钟里,他经历了灵魂离开躯体的一段旅程,就是这段经历彻底地改变了他的生活观。本书是他在成为医师数十年后写成的,一经出版就畅销不衰,帮助许多人重新认识生命、珍惜生命,成为生活的强者。

目录

直面死亡

我要学医

发的死亡

寻找自己

自杀者

地狱天堂

死里复活

令人惊异的病例

心灵探索

勇敢的女子

万念俱灰

亲历战争

爱的决定

人种的是什么,收的也是什么

试读章节

我提前来到办公室,希望在第一个病人大驾光临之前能享受片刻的安静,这是我一向的习惯。我瞥了一下这个依旧在幽暗中的房间——书桌、舒适的椅子、以及摆放在窗前的黄色沙发……此时,我深深地感受到,从事精神病医学的行业确实是相当地令人满足。

我做医生已经13年了,这些年,我常在潜意识中认为,自己所医治的只是病人身体的某些部分而已,最多也只是在医治疾病所显出的征兆,而绝非完全治愈疾病。我在弗吉尼亚州利趣门的纪念医院工作,这里就像其他规模宏大的现代医院一样,没有时间让我把病人当作“人”来了解,也没有时间让我倾听病人在看病时所提的问题背后,那些真正的问题。P3

序言

亲爱的朋友,在生命中最黑暗的日子里,你想过自杀吗?有过厌世的念头吗?也许大多数人都在心里找到了那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以及曾经的煎熬和徘徊,不过,我们恭喜你,因为你胜过了这个念头,至少现在是胜利的;我们还要恭喜你,因为你正在阅读的这本书将会帮助你永远战胜任何想要结束自己生命的念头。

“生不能解决的问题,死也不能解决。”在本书的故事里,你会看到那些自杀死亡者,不但没能逃离生前的痛苦,反而仍然纠缠在原来的难题里,停不下来。乔治·里奇博士并非职业作家,他作为一位德高望重的医师,一生只写了这一部以第一人称叙述的小说,有人便认为这是他的真实经历。由于故事中所记叙的人物和事件大多发生在美国本土和欧洲战场,所以我们无法考证其真实性,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相信你看完本书后,会有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每一位生者都想知道死亡的感觉,然而这无从考证,因为我们离世的亲人、朋友不会回来告诉我们。那么,死亡临近的时候究竟是什么感觉?每个人在死亡时候的感觉都一样吗?科学家们早就对此展开了细致的研究,为人们提供了在生死交界处的微妙感受信息。

这就是——濒死体验。

早在1892年,瑞士地质科学家HeIm就根据登山跌落者的叙述,首先对濒死体验进行了现象学的描述。随后,许多学者和科学家们对此进行了调查和研究。我国对濒死体验的研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了,天津市安定医院院长冯志颖教授率先将国外的这项研究介绍到国内。濒死体验是指那些遭受严重创伤或疾病但意外地恢复的人,以及曾处于潜在毁灭性境遇中预感即将死亡而又侥幸脱险的人所叙述的他们在死亡威胁时刻的主观体验。

“我感到思维特别清晰,过去的某些生活场景就像镜头画面似地——在眼前迅速闪过……有小时候得奖的镜头,也有结婚时兴奋的镜头.就像生活的‘全景回忆’。”

“那时我不害怕,也不痛苦,也不思念亲人,就像情感丧失了一样。”

这些是冯院长对唐山大地震的幸存者中81例濒死体验的研究中,41例讲述有类似的短暂经历。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表明,尽管不同个人描述的濒死体验内容有差异,但它具有明显的一致性和普遍性。冯志颖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通过对1976年唐山大地震幸存者的濒死体验调查,获得了81例有效的调查数据,成为目前世界濒死体验研究史上采集样本最多的一次。据统计分析,这些幸存者中,超过半数的人濒死时曾对生活经历进行回顾;将近半数的人产生从自身分离出去的感受,觉得脱离了自己的躯体,游离到空中,身体分为两个,一个躺在床上,但只是个空壳,另一个是自己,比空气还轻,晃晃悠悠飘在空中,感到无比舒适;还有大约三分之一的人有自身正在通过坑道或隧道样空间的奇特感受,这时还伴有一些奇怪的嘈杂声和被牵拉或被挤压的感觉。

这些感受和体验,有一天你我都要去亲身体会一次,而这一天是未知的、无法预测的,这是自然规律。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事情都不会有好的结局,自杀也是一样。在这个风雨飘摇的世界中,每个人都难免经历各种人生坎坷,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这些都是自然规律,咬一咬牙挺过去,才发现原来以为天塌下来的事其实真没什么大不了,于是我们比过去更坚强,这就是所谓的成长。有些年轻朋友为了得不到的爱情自寻短见,他们说自己那样做是因为太爱对方了。然而,他们根本不懂爱。“爱”是恒久忍耐,爱是温柔;爱是不嫉妒,也不自夸更不骄傲;爱是不粗鲁,不求自己的利益,不轻易发怒,不计较他人的冒犯:爱是不喜欢不义,只喜欢真理;永远包容,永远相信,永远盼望,永远忍耐。

爱——能让我们在任何境遇中都坚强地活下去。

联系我们:noan—pubI lshlng@hotmail.com.分享你身边爱的故事。  编 者

二00五年十月

书评(媒体评论)

……看到《死亡九分钟》这本书我非常激动,我也曾经死过一次,那是1974年5月,那年我32岁。和作者一样,我不敢跟别人提及那段经历,因为从没听人说起过这种事情……——杰姬·斯特·希拉里[美]

……曾经有一段日子我很想自杀,有人给了我《死亡九分钟》这本书,从此改变了我的人生。特别是这句“他们纠缠在自杀所引发的后果中”,意思是一旦你死亡了,也不能马上从过去的悲痛中解脱出来.仍然要继续承受。这改变了我原来的想法,宁愿现在就去面对自己的问题了。里奇博士的经历多么奇妙啊!使我向往更美好的生活……——梅丽·普里斯[澳]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死亡9分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乔治·里奇
译者 陈建民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西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034308
开本 32开
页数 15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8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6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712.45
丛书名
印张 5.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2
135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图字09-2005-531号
版权提供者 CHINA SUNDAY SHOOL ASSOCIATION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5 12:04: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