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马乐美国求学记
内容
编辑推荐

想知道美国小朋友的学校生活吗?想了解中美文化差异吗?作者以在美国生活十几年的亲身经历为您创作了本书。她以移民美国的很多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造出马乐这个形象,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向大家介绍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们的生活。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非常适合英文中低水平的读者阅读与学习,尤其适合中学生阅读。

内容推荐

  美国的学校与中国的学校有什么不同?美国孩子的学校生活是怎样的?移民美国的中国孩子们在那片特殊的土地上又是如何学习与生活的?

《马乐美国求学记》是作者根据自己在美国生活十几年的亲身经历创作的一本小说。她以移民美国的很多中国孩子在美国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创造出马乐这个形象,以风趣幽默的笔调向大家介绍在美国的中国孩子们的生活……

同时,为了让读者能在了解美国文化的同时进行英语语言的学习,本书采用中英文对照形式。英文部分语言流畅、幽默,有很多生动的用法,非常适合英文中低水平的读者阅读与学习,尤其适合中学生阅读。

目录

1 引子

2 开学第一天

3 毛毛虫事件

4 当我……时,我觉得幸福

5 特别的一天

6 情人节

7 生日派对

8 中国新年

9 中文学校

10 男朋友,女朋友

11 我的朋友杰克逊

12 他来自中国

13 上帝在哪里?

14 快乐的万圣节

15 这是谁干的?

16 特别的礼物

试读章节

           2、开学第一天

开学第一天。心情很是紧张。

睡觉前我把书包打开又关上,关上又打开,重复了好几遍。其实,书包里除了两支铅笔、一小包金鱼饼干、一瓶水,什么也没有。可我总觉得忘了什么似的。

妈妈安慰我了一遍又一遍,说:“每个人都有第一次上学的经历,老师会在教室门口等你的。”可我的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一想起明天,心就一阵乱跳。

我第一天上学和别人第一天上学当然不一样啊。

第一、我才来美国不久,英文还不太好,而且,还很害羞(这是我的幼儿园老师说的)。

第二、在幼儿园,所有的活动都是在同一栋房子里,而小学里,很多陈房子连在一起,走进学校大门,就像走进了迷宫。里面的走廊四通八达,走廊里有很多门,对我而言它们看上去都是一样的,惟一的区别是每个教室的门上都挂着一支大铅笔,上面写着老师的名字。

第三、我从没坐过校车,万一上错了车或者早下了车怎么办?

还有第四、第五,很多理由,让我无法入睡。我一连去了三趟厕所,喝了两次水,从1数到100O,还是不能入睡。

最后妈妈给了我一杯牛奶,告诉我说牛奶能够帮助睡眠,于是我再从1开始数,记不得数到多少,终于睡着了。

可能是昨晚很晚才睡着的缘故,连闹钟响我都没听到,直到妈妈把我叫醒,可离校车来的时间只剩15分钟了。我一边急得跺脚,一边往嘴里塞东西。最后咕嘟咕嘟把牛奶喝进肚里,便一路小跑来到社区等车处。

哇,已经有二十几个大大小小的学生在那儿排队等校车了。我站到了队伍的最后。

七点整,校车准时来了。爸爸妈妈们不会忘了在他们的孩子脸上亲了一下又一下,然后说:“再见”之类的话。妈妈在我的脸上亲了一下,说:“再见,马乐,你在学校一定会开心的。”

有一个不想上车的小女孩,她妈妈把她推上校车,她却跳下去,扑到她妈妈怀里,哭着说:“我不要上学。”妈妈又把她推上车,她又跳下来,来来回回折腾了三次,总算坐上了校车。惹得旁边的人都笑了。

校车启动了,离妈妈越来越远,我突然觉得鼻子一阵发酸,眼泪也跟着往外涌。我赶紧甩了甩脑袋,不让眼泪流出来,要是给别人看见了,那不是要给笑话死吗?

坐在校车上,我的眼睛只敢盯着前面人的后脑勺,不敢东张西望。直到快要到学校的时候才转过头来,发现旁边也坐着个男孩。

我朝他笑笑,算是打招呼。

可人家挺有礼貌地说:“你好,我叫查利,上一年级。”

我正憋得难受,现在有人跟我说话,求之不得。赶紧用我那不太熟练的英语自我介绍了一番,也不管人家听懂没听懂。

那个叫查利的男孩居然听懂了,他朝我伸出手,对我说:“很高兴认识你。”

我很不好意思地跟他拉了拉手。

你猜怎么着?查利居然和我同班。

我们下了车,开始找教室。绕了好几个圈后,我们终于找到了,要不是查利。我肯定迷路了。

我们的老师辛迪女士已经在门口等候了。她一看见我们,就对我们说:“早上好,查利!早上好,迈克!”

我礼貌地答道:“早上好,辛迪女士!”

记得一年前我刚从中国来的时候,不太会讲英语,老是把La发成Na,还犯了其它一些愚蠢的错误。我不叫老师什么女士或什么夫人,而总是叫“老师”。幸亏我们的老师特别好,从来没有因为我没叫她女士而生气,反而觉得我挺可爱的。于是,我就继续“老师,老师”地叫她。这次我没有叫辛迪女士为辛迪老师,我不想让别人再笑话我。

上课铃响之后,我们围成一个圈坐在地毯上,大家作自我介绍。轮到我的时候,我一下子把想要说的话都忘记了。大家都瞪着眼睛看着我,我更加紧张,嘴唇都开始哆嗉了。

辛迪女士说:“没关系,我们先跳过迈克,让他过一会儿再讲吧。”

等所有的同学都讲完了,辛迪女士问我:“迈克,你准备好了吗?”

这时,我已经不那么紧张了,用不怎么熟练的英语说:“我叫迈克,我从中国来。”  

辛迪女士带头鼓起了掌,说:“我想中国是一个很远很远的地方,欢迎你来这里成为我们的一分子。”同学们都跟着鼓起掌来。坐在我旁边的安德鲁,很有点妒嫉的意思,他嘟嘟囔壤地说:“我希望我也是从中国来的。”

接下来,辛迪女士领我们参观教室,告诉我们哪里是图书区,哪里是电脑区,该坐哪里做功课。

我在教室里转了两圈,在图书区随便翻了两本书,大部分字都不认识。只好放下;又跑到电脑区坐了下来,拿起鼠标乱点一气,除了看到一些稀奇古怪的图画,也没有我感兴趣的东西。我走到靠门口洗手的地方,水池边上有一个圆柱形的东西引起了我的注意。

这是什么东西?我怎么从没见过。我盯着那个圆圆的东西看了又看。圆柱上面还有一个鸟尾巴一样的东西弯弯地翘在那儿。实在忍不住好奇,于是,我伸出右手对着那个鸟尾巴使劲拍了下去。你猜,怎么啦?

一股水流直冲天花板,又从天花板上像下雨一样落下来,正好落在周围所有人的身上。

“下雨了!”有人惊叫。

“怎么回事?”辛迪女士也不解地抬起头,看着天花板。

“对不起,对不起。”我慌极了。

当辛迪女士看到我尴尬的表情时,便什么都明白了。

原来,那鸟尾巴样的东西是给我们喝水用的,只要轻轻一摁,水就出来了。刚才我用力太猛,水才会溅到天花板上。

辛迪女士看着被“雨水”淋湿的我们,大笑起来。不一会儿,大家也跟着笑起来。辛迪女士一边笑,一边说:“谢谢迈克给我们人工降雨。”

半天时间很快就过去了。午餐时间到了,辛迪女士叫大家排队去餐厅。

哇,餐厅里已经有很多人了,都是看上去比我们大的同学。原来一年级和二年级的午餐时间是一样的。

这里有点像自助餐厅,只是不像餐厅那样有很多选择,除了炸鸡块,其它的我都说不上名字。我吃什么呢?心里一下子又紧张起来。

轮到我了。工作人员问我,要不要色拉,要不要汤,我都没听懂,急中生智,指着排在我前面的同学的盘子说:“要一份一样的。”然后又在冰柜里拿了一瓶巧克力牛奶。

坐下来以后,细细看盘子里的东西,有四个鸡块,一小份蔬菜色拉,一碗红红的汤,再加一个苹果.看上去挺诱人的。

我拿起勺子先喝起汤来。

这是什么汤啊?等我想要改变主意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我硬着头皮,“咕嘟”一下把汤咽了下去,再猛喝几口巧克力牛奶,才把那种酸酸的腥味冲下去。

可能是我的肚子不太喜欢这个汤吧,当我吃第二个鸡块的时候,只觉得肚子里有东西往上涌,我使劲往下咽,不但没压住,反而更往上涌了。

只听“啊”的一声,我的嘴巴就怎么也合不上了——刚吃进去的东西全部如数吐了出来。

“不得了了!”旁边的同学赶紧站起来逃走,有的还捂住了鼻子。我傻傻地站在那里,不知道该怎么办。我真希望地上有个洞,我能钻进去,太尴尬了。

辛迪女士来了。她一边把同学安排到别的餐桌上,一边安慰我说“没关系。”

回到教室,辛迪女士对我说:“今天是你第一次喝美国汤吗?喜欢吗?”

我一个劲地摇头,说:“不喜欢,不喜欢,太难喝了。”

“哈哈——”所有的人都笑了。我也跟着笑了起来。

辛迪女士笑着说:“今天真是很特别的第一天啊。”

P11-16

序言

每次回到中国,就有很多朋友问我这样的问题:你的小孩会说中文吗?你们在家吃中国饭吗?美国的学校是什么样子的?美国学生有很多功课吗?要考试吗?弹钢琴要考级吗?放学后他们都做些什么呢?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和新东方教育集团董事长俞敏洪聊天时,我对他说,我很想写一本书,让中国的小朋友和家长们知道美国小朋友的故事,而不是一提到美国就是麦当劳或肯德基,特别是让他们了解移民到美国的中国小朋友在两种文化的冲突下是如何学习和生活的。俞敏洪听后很是赞同,并一直鼓励我,于是便有了《马乐美国求学记》这本书。

很难用一两句话来概括中国文化和美国文化的差别,更不能武断地说哪一种文化更好。我曾经跟朋友讲过这样两个故事:

有一个中国母亲、一个美国母亲,她们同时到幼儿园去接孩子放学。两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地张开双臂扑向自己母亲的怀抱。美国母亲搂着她的孩子说:”亲爱的,今天玩得开心吗?”中国母亲拉着孩子的手,很认真地问:”你今天学到了什么新东西啊?”

另一个故事是:有两个小学三年级的女孩子,彼此交换着看考试成绩,中国女孩得了98分,美国女孩得了75分。两个人都挺高兴。中国女孩说:“如果我得75分的话,回家我妈妈会惩罚我的。”美国女孩睁大了眼睛,不解地问:“为什么?我觉得75分很好啊。因为这是我很努力才得来的啊。”

为了更好地反映这两种文化的差异,我收集了很多移民美国的中国孩子在美国遇到的真实的故事,创造出了马乐这个形象。他出生在中国,随父母来到美国,他可能生活在纽约、费城、或是佛罗里达,他和许许多多生长在中国家庭中的孩子们一样,在美国这块特殊的土地上,每天感受着两种文化的不同,并且在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和谐或比较中快乐着、烦恼着、一天一天地成长着。

                       作者

                      2005年10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马乐美国求学记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何文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群言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0805448
开本 32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72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47.5
丛书名
印张 7.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39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2 17:36: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