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黑暗中的追寻--栎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日据时期的台湾栎社为研究对象,以日据时期台湾的历史和文化为背景,通过对栎社相关资料的搜遗钩沉和梳爬辨析,具体考察了栎社本身、栎社与栎社成员、栎社与社会时代间的互动关系。全书史料翔实,剖析精当,叙述严谨,清晰地勾勒了栎社的历史脉络和发展历程,客观地反映了栎社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它不仅为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的研究填补了空白,而且为学科的深入发展提供了重要线索和依据,显示出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学理价值。

内容推荐

本书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中的一册,“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本丛书共有七种,分别是关于《新青年》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南社、栎社、以及施蛰存等文人为核心的文学团体。这七个社团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传统文人社团的模式,如南社和栎社,其成员主要是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诗会雅集的形式来抒发情怀、交流心声,诗文创作似乎是他们从事社会活动之佘的一种高雅消遣。第二种模式是依托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活动空间,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他们利用结社活动来聚集力量,向社会发出改革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文学创作与社会活动是浑然一体的,文学如同生活。第三种模式是以同人刊物为核心聚集起来的一个作者阵营,因为是“同人”,作者队伍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社团。如新青年社与语丝社,这个“社”本身意指“单位”(杂志社),但也可以转喻为社团。它的标志是刊物,刊物在社团在,刊物停办,社团也就不存在了。第四种模式是文人的小团体,虽无明确的结社意识,但因为经常聚集在一起而含有了社团意义。如施蛰存、杜衡、刘呐鸥等人,他们之间的交往聚集经历了多种形式,但始终代表了某种审美倾向,因此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社团。

目录

001/总序 陈思和

001/前言

001/第一章 历史与文化的观照——日据时代台湾古典文学发展的背景

001/一、古典诗歌与诗社林立现象

009/二、新文学运动下的传统诗社

017/第二章 日据时期的栎社及其文学活动

017/一、栎社的成立与发展概况

020/二、栎社的组织运作

030/三、栎社的主要诗会活动及方式

034/表一:以栎社为核心之外围诗文社

036/表二:栎社诗人吴子瑜所举办的相关诗会

048/四、栎社重振缘起及再度衰微

052/表三:栎社诗会活动表

072/五、梁启超访台及对栎社的影响

085/六、连横为栎社开除始末

113/第三章 栎社诗人介绍

113/一、王学潜(1854—1927)

114/二、蔡启运(1862—1911)

114/三、丁宝濂(1867—1929)

115/四、林耀亭(1868~1936)

115/五、张丽俊(1868—1941)

116/六、赖绍尧(1871~1917)

117/七、傅锡祺(1872—1946)

118/八、连横(1878—1936)

119/九、林朝崧(1875-1915)

121/十、陈瑚(1874~1923)

122/十一、陈怀澄(1877—1940)

123/十二、林仲衡(1877—1940)

125/十三、林少英(1878—1954)

128/十四、林幼春(1880—1939)

130/十五、林献堂(1880~1956)

133/十六、庄嵩(1880~1938)

137/十七、蔡惠如(1881—1929)

139/十八、陈贯(1882—1936)

140/十九、庄龙(1884~1925)

141/二十、吴子瑜(1885~1951)

142/廿一、施家本(1886—1921)

144/廿二、庄垂胜(1897~1962)

146/廿三、叶荣钟(1900~1978)

149/廿四、吴维岳(1892—1967)

150/廿五、吴燕生(?一1976)

151/表四:栎社成员分析表(1902~1949)

166/结语

170/附录

170/一、栎社相关文献

1.栎社第一集序傅锡祺

2.栎社第一集序连横

3.增补栎社沿革志略傅锡祺

196/二、栎社诗人诗作举隅

285/三、梁任公与栎社相关资料

1.任公作品

2.栎社诗人与任公酬唱之作

3.梁任公与雾峰林家往来书信

310/四、《瑞轩诗话》连横原著

323/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次韵寄赠梁任公先生启超  林痴仙

歌风空忆汉天子,大地烟尘窜蛇豕;凄绝遗山野史亭,有泪如铅和笔泚。忆岁戊戌秋八月,南海入朝正纲纪;改弦更张清庙瑟,圣人侧席心腹恃。蜀亮秦猛今再生,太阿何妨柄授以;同升弟子尽豪杰,教胄日夔共工倕。良朋一德致中兴,大快民心民权畀;岂知皇天未悔祸,狂澜忽撼中流砥。一摘再摘黄台瓜,鸱鹗鸱鹗我室毁!问道匆匆衣带诏,钓党银铛付六理。宫中尧舜复垂帘,误召黄巾联指臂;七雄旗鼓叩关来,瑶水西巡事去矣。金缯倾国救目前,岌岌朝廷南宋比;当日谁人秉国钧,食参之肉罪难抵。回銮以来局一变,稍稍维新转针指;司农仰屋杼轴空,起视敌人又穷鄙。十羊九牧政多门,何救乾坤坠荆杞;逐臣星散海西东,死灰复燃天所使。国魂一缕续能长,谁肯煎胶奇凤觜?顷岁成王已嗣立,‘委裘而朝万方喜。相王摄政今周公,整顿河山及表里;百废俱举须得材,环顾盈廷厌诺唯。颇闻金鸡议放赦,故剑重求行自此。新会先生南海徒,环球寻遍佳山水。三载攀龙哭鼎湖,待呼养晦下邳圯;南海著书亦健在,师生复位早晚耳。震旦能者大有人,岂与箕子同斩祀;睡狮一醒据地吼,虎豹帖伏如狗彘。由来良医遇扁鹊,病人膏肓术能起;九万鹏程候好风,惊天事业从今始。嗟余不幸投荒裔,冢中枯骨生犹死;泥犁鬼趣苦可知,何足重陈污君耳。独叹仁人君子心,四海一家不歧视;惭愧俱为轩顼裔,西子不洁已非美。手种斋前白杨树,愁来酹酒歌蒿里;陇西家声自我坠,尽倾东海难洗耻。仰瞻高鸟思奋飞,毛羽未丰犹有俟;安得巨灵伸长臂,凭空拔之出尘滓。乌头变白更无期,发种种矣马加齿。恭闻高轩将远过,蓬莱云气东来紫。双双凫舄未朝天,游戏十洲采芳芷。七宝庄严定有人,长篇我独赓诗史;他年杜集附严诗,知有畸人逃畏垒。

次韵遥和任公岁暮感怀六首  林痴仙

多君身世托沉冥,松柏经霜不改形;绝境已穷东海水,归心终仰北辰星。春回方丈三仙绿,烟起齐州九点青;天意命随新岁转,未应鸾凤久飘零。

穆王阿母总登仙,西望瑶池节序迁;新月依依升古塞,残阳黯黯人悲泉。上清羽卫归何日?下界风云急往年。谁念岁星沦谪久,梦中夜夜听钧天。

清庙朱弦改旧声,弹冠几辈庆休明;十年弃妾悲分镜,三日新娘学作羹。尽道臧孙知柳下,未闻魏倩荐陈平;输他七叶金貂贵,骑马扬鞭紫禁城。

民心犹似草从风,齐望丹霄日再中;仁政噢咻须有术,太平粉饰究何庸!天寒冻杀山头雀,岁歉饥啼泽畔鸿;安得才人宣室召,频将水旱奏深宫。

绝代雄心寄短歌,怀人望远恨如何;龙华会上因缘在,广柳车中涕泪多。入地岂能埋紫气,登天须共挽银河;故山猿鹤相逢晚,又是春风到绿萝。

不听瑶台仙管吹,帝乡我亦半生离;东南地坼同情泪,风月神交几首诗。坠溷花无超脱日,惊弓鸟有奋飞时;清尘浊水分头处,此恨千秋诉与谁!

赠任公  林痴仙

脚底烟云大九州岛,南来又作御风游;姓名端礼门前石,儿女蓬莱海上舟。天地无情飘断梗,江上有恨缺金瓯;一杯酒话人间事,犹喜英雄未白头。

念奴娇(和任公留别韵)  林痴仙

孤帆去也,恨箫声吹到。满江丝雨。春尽细腰宫畔路,憔悴露桃无语。燕燕飞来,巢痕已扫,何计衔泥补?回头更望,别情应绕云树。P306-307

序言

“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为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由南京大学现代文学研究中心负责策划招标、并要求我去承担。其实我当时手头正在做自己的现代文学史研究的项目,无意再去承担这么一项任务,只是碍于南京大学董健教授、丁帆教授等朋友的情面,也出于本人担任了该中心的兼职研究员而一向无所贡献的惭愧,才勉强答应与丁帆教授一起来担当这项工作。但是一沾上这个项目,就觉得是湿手遭了面粉,事情越来越麻烦。其原因之一,是有关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资料积累不多,不足以在此基础上作较为深入的理论研究。“文革”结束于今差不多有三十年,现代文学研究在学科意义上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每年全国有上百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获得学位,走上专业岗位。但奇怪的是,有关现代文学社团研究的成果却甚少。据范泉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一书所列辞目,有关文学社团的1035条,文学流派的47条,其中不少流派也是有影响的“文人群体”,也应属社团范围,如以胡风为核心的“七月一希望派”。而在20世纪80年代由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领衔编撰的大型资料丛书《中国现代文学运动·论争·社团资料丛书》里,成书出版的只有文学研究会、创造社等不满十种社团资料集,连语丝、新月、南国这样一些重要社团也付之阙如;在90年代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也曾策划一套颇有规模的现代文学社团流派研究丛书,分研究、资料两种,但好像也只出版了关于《新青年》和《新潮》、文学研究会、新月社、弥洒社、狮吼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等几种资料(包括作品集和评论集),研究方面只有一本浅草社和沉钟社的研究论著,其他似都不了了之。有关现代文学社团的工具书,除范泉先生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社团流派辞典》和贾植芳、范伯群、曾华鹏先生主编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社团流派》等少数几种外,没有进一步的资料搜集和研究。有关文学社团的整体性研究,除了关于创造社、浅草社和沉钟社的研究成果较多外,大多数文学社团都缺少专门的论述研究。倒是在相关作家研究中有一些涉及社团的资料积累,如周氏兄弟的传记研究中有语丝社的资料,徐志摩、胡适的传记研究中有新月社的资料,茅盾、郑振铎的传记研究中有文学研究会的资料,陈独秀的传记研究中有《新青年》的编辑情况等;此外在有关社团的研究论文中,也有不少真知灼见。但这些资料和观点大多是局部的、零星的,并不是整体、系统的社团研究。这与当前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和发展需要显然是不相称的。其原因之二,是项目内涵的扩大,现代文学不能仅仅理解为新文学,所谓“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准确理解应该是“中国一现代一文学社团”。既然是“中国”,就不能仅以大陆地区为限,自1895年割让为日本殖民地的台湾地区和作为英国殖民地的香港地区,在文学领域都曾经产生许多文学社团,尤其是日据时期的台湾文坛,大小古典诗社多达三百余个,可说是每一小村落就有一个诗社,这样一种壮观的诗社现象,如果不进入我们的研究视野,真是谈不上研究中国的现代文学社团史;而且,既然“现代”指的是一种时间概念,现代文学就应该包括新文学运动以外的各种文学社团现象,如南社,是清末民初重要的文人社团,但由于它不属于新文学,在以往研究中便被摒弃在现代文学视野以外。这显然都是不合理的现象。所以,要真正做一部“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目前确实还没有具备成熟的条件。

这样一来,我们所进行的项目课题就有必要再作论证,从实际出发,完成力所能及的研究工作。作为第一步,就是逐个地对文学史上的重要文学社团进行资料搜集梳理,总结前人的研究成果,并在此基础上完成一系列个案的研究。或者说,整体上的现代文学社团史暂时无法完成,但我们可以通过对一系列重要文学社团的“史”的梳理和书写,来综合成一套内容多样、各自独立的现代文学社团的个案史。这就是目前我们编辑这套系列研究丛书的目的。在第一辑中,有以《新青年》为核心的文学团体、文学研究会、创造社、语丝社、南社、栎社以及以施蛰存等文人为核心的文学团体。这七个社团的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第一种是传统文人社团的模式,如南社和栎社,其成员主要是接受传统教育的知识分子,在民族危亡之际,他们以诗会雅集的形式来抒发情怀、交流心声,诗文创作似乎是他们从事社会活动之佘的一种高雅消遣。第二种模式是依托现代知识分子的公共活动空间,如文学研究会和创造社,他们利用结社活动来聚集力量,向社会发出改革的声音,在他们看来,文学创作与社会活动是浑然一体的,文学如同生活。第三种模式是以同人刊物为核心聚集起来的一个作者阵营,因为是“同人”,作者队伍也就是另一种形式的文学社团。如新青年社与语丝社,这个“社”本身意指“单位”(杂志社),但也可以转喻为社团。它的标志是刊物,刊物在社团在,刊物停办,社团也就不存在了。第四种模式是文人的小团体,虽无明确的结社意识,但因为经常聚集在一起而含有了社团意义。如施蛰存、杜衡、刘呐鸥等人,他们之间的交往聚集经历了多种形式,但始终代表了某种审美倾向,因此也可以算作一种特殊形式的文学社团。现代文学社团的模式远不止以上四种,如以政党意识为核心的知识分子组织,还有纯粹的演剧组织,如剧社,暂时不在本系列研究之中。我们挑选了比较重要的文学社团为主要研究对象,在研究其发展过程中再连带出其他一些相关小社团,如语丝社带出了莽原社、未名社和狂飙社,等等。

以往的研究往往将社团与流派混为一谈,其实两者所反映的文人群体面貌并不一样。前者研究的是社团的兴衰聚散,重点在人事;后者研究的是创作风格的流变,重点在创作。两者混在一起研究,结果往往是流派因素压倒社团因素,理论概括压倒作家活动。这次我们组织人力撰写社团史书系,重点在人事,这是事先就规定好的,强调社团是如何形成的,各个成员之间的关系是如何相处的,社团与社团之间的冲突又是如何展开的,人物的行状、言论、个性都作为我们描述的对象,把研究的关注点集中到现代文学最原初的起点:个人的文学活动。有一位专家在审读本丛书中的一本创造社研究论著时指出:“这本著作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寻绎创造社这一风格独异的文学社团的发生机制和运作历史,体现出一种精彩而务实的社团研究学术自觉。文学社团是由人构成的,其所体现出来的各种特质和各种复杂性都与人员构成密切相关。以前的创造社研究,主要从大致的理念和情感取向着手,对于创造社的内部人员结构、权力结构常常取模糊姿态,致使许多问题只能流于语焉不详,如创造社的方向转换到底是一个怎样的过程,创造社小伙计与元老派的实际关系到底如何,这本著作从创造社人员构成及其权力构成的角度很好地解决了这些问题。”这段话虽然是针对创造社研究而言的,但也说出了我们研究每一个社团所希求的努力方向。

每一个社团都有自己的历史和特征,每部研究著作也各有自己的特点。在这里不再一一评说。需要说明的有两点:一,本书系坚持从资料整理着手,在确定写作要求和体例时,曾要求每本著作控制在二十万字以内,其中三分之二篇幅为社团史内容,另三分之一篇幅选载有关社团资料和编撰大事记,但最后的成果完成时,除了文学研究会一本在字数和体例上达到了要求,其他各部著作在字数上都超过了原来规定的要求,迫于出版社的篇幅限制,我们只好将各社团的大事记都删除,以保持篇幅上的统一。这些大事记将来再找适当的机会发表。二,目前所出版的是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研究书系的第一辑,第二辑的选题,如新月社、浅草社和沉钟社、大风诗社、七月一希望派作家群体等,也都在撰写的过程中,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把这些成果再次结集发表,使中国现代文学社团的研究工作深入下去。

陈万雄先生的著作《五四新文化的源流》、朱寿桐先生的著作《中国现代社团文学史》、王晓明先生的论文《一份杂志和一个“社团”——重评五四文学传统》,都从整体研究的方法论上给予本书系指导性的启发,在此谨表衷心的鸣谢。

2006年3月27日于黑水斋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黑暗中的追寻--栎社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社团史研究书系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俊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东方出版中心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864758
开本 16开
页数 34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2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50
2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7 10:2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