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旅游人次数的增加和旅游收入的增长,还应表现在由旅游引起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旅游发展的内涵应是综合性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规模的扩大,即旅游人次数、旅游收入的增长、旅游服务业的扩张;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旅游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品结构的提高;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等。从根本上说,旅游发展应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本书无意进行详细的对策研究,只通过综合分析及对比研究,认为旅游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过度强调旅游业的发展是不恰当的,旅游业界及学术界在讨论旅游发展时应保持必要的“谦虚”,适度的旅游发展才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希望这样的观点能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旅游正成为许多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及旅游业的重要性都在迅速增长。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复杂多样的影响日益广泛。旅游业界和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希望旅游业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收益,或者希望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但也有人更注意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不恰当的旅游活动会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对社会文化的污染。谁是谁非,莫衷一是。由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关于旅游的研究分散于各个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无疑会推动旅游研究的深入及研究领域的扩展。同时,旅游研究的分散化也让人感到困惑,关于旅游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各种旅游研究分析各自所关心的问题,无论研究的角度还是研究的规范与方法,都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旅游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理论界缺乏共识。为了更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旅游现象,促进旅游学科的成熟,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综合研究。
一、中国旅游的兴起与旅游发展研究
旅游与旅游业是当今的一个热门话题。20世纪80年代以后,中国的旅游及旅游业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的1978年,入境旅游者仅有180.92万人,旅游外汇收入为2.629亿美元。而到了2000年,我国旅游业总收入达4158.95亿元人民币以上,接待入境旅游者8438.09万人次,创汇162.31亿美元,我国的旅游外汇收入已占国家服务贸易创汇额的半数以上。据世界银行的统计,80年代以后,旅游在中国的服务贸易额中所占比例迅速上升,1980年,旅游外汇收入占服务出口额的28%,到1997年就达到了49.1%;而服务贸易额进口结构中,1980年旅游占3.3%,1997年达到33.5%。这些数字清楚地表明了旅游的活力和巨大的发展潜力。
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刺激了相关各行业的发展,扩大了国内需求,增加了经济活力,促进了地方经济结构的调整,加速了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此外,旅游业在优化投资环境、促进环境保护、弘扬民族文化、更新思想观念、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方面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无论是从世界范围还是从中国旅游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旅游都已成为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现象,尤其是与中国现代化进程相关联,将有着越来越强劲的发展势头。中国旅游活动及旅游业发展的现实,要求在旅游理论研究方面对一些重大问题进行探讨,为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全国许多省市都把旅游业确定为当地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先导产业或第三产业中优先发展的产业。国务院在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草案)中也在改善消费环境、优化消费结构方面提出了发展方向,如要在提高居民吃穿用等基本消费水平的基础上,重点改善居民居住和出行条件;要推行职工带薪休假制度,合理调整居民工作和闲暇时间,扩大服务供给,鼓励居民服务性消费笋。可以相信在“十五”期间,旅游业会有更快的发展。
由于我国的旅游活动与旅游服务业在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相当长时期内处于一种特殊的状态,只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很短的时间内取得了迅猛发展。所以,无论是理论界还是从事实际旅游服务工作的人员,对旅游活动的一些基本问题还缺乏深入的认识,比如旅游现象的本质、中国旅游发展的特征等。有学者认为我国的旅游理论研究还“没有发展出一种理论来剖析我国背景下旅游发展的特征”。因为缺乏基础理论研究,导致了旅游理论研究多集中于微观的、实用的层面上,造成了对许多问题的看法只能是作为现实政策阐释与论证而缺乏理性的思考。如目前相当多的省份都提出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这是否符合当地的实际?当地的资源禀赋和社会条件是否适合旅游活动的开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旅游已经有了半个世纪发展的历史,由于理论研究的滞后,我们对中国旅游发展的规律、特点和经验教训并无深刻认识,而正确总结经验对未来旅游业的发展是不可或缺的。国内旅游学界也已认识到,只有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才能准确把握现在中国旅游发展的特征,并能正确地预测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在一次以德尔菲法进行的集体会议研究中,绝大多数人提出,对旅游业历史经验的总结应受到充分重视。本选题期望能从中国社会现代化进程的角度,借用相关理论方法,考察当代中国旅游发展的客观历史过程,对中国旅游发展的形态、特征、结构及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问题进行探讨,总结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内容、特征及基本规律,形成中国旅游发展研究的基础理论与基本框架。以期从中国社会现代化的背景中,认识旅游发展过程中的有关问题,对我国旅游产品开发及旅游事业发展提供一定的参考,使旅游发展更为有效地服务于我国现代化进程。P1-3
旅游正成为许多领域研究的热门话题。在世界范围内,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旅游及旅游业的重要性都在迅速增长。旅游已成为现代社会生活的重要内容,其复杂多样的影响日益广泛。旅游业界和政府部门对旅游业的快速发展感到欢欣鼓舞,越来越多的地方把旅游业列为支柱产业、先导产业,希望旅游业带来更丰厚的经济收益,或者希望旅游成为文化交流的纽带和桥梁,推动社会进步与发展。但也有人更注意旅游发展带来的负面影响,认为不恰当的旅游活动会造成自然环境破坏和对社会文化的污染。谁是谁非,莫衷一是。由于旅游现象的综合性,关于旅游的研究分散于各个学科,如经济学、管理学、地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历史学等,采取的研究方法也是多种多样。这无疑会推动旅游研究的深入及研究领域的扩展。同时,旅游研究的分散化也让人感到困惑,关于旅游的研究很难形成一个整体,各种旅游研究分析各自所关心的问题,无论研究的角度还是研究的规范与方法,都难以进行有效沟通,导致旅游学的一些基本问题在理论界缺乏共识。为了更准确而深刻地认识旅游现象,促进旅游学科的成熟,可能需要一定程度的综合研究。
关于旅游的综合研究多见于对旅游产业的发展、旅游活动的基础研究等,是对于旅游经济或旅游活动的总体认识。但相对于旅游影响的广泛性,这样的研究还是属于细分的范畴。笔者认为,对旅游的总体认识,离不开对旅游活动发生发展所依赖的社会环境及旅游本身特定构成要素的研究。因此,本书对旅游的总体研究,采用了纵向与横向两个认识角度。纵向的研究考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旅游发展的过程,并将这一过程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统一起来,视旅游的发展为现代化过程的重要内容,并与社会整体现代化进程双向互动;横向的角度则主要分析旅游发展的主要构成要素及其特点。从对历史过程的考察和对构成因素的分析,即历史与逻辑相结合的方法得出自己的认识与观点。这样的思路主要来源于发展理论的研究模式,研究旅游由低水平向高水平的提升,旅游的积极影响的增长。发展理论对社会现象的研究带有很强的价值判断的色彩,就旅游发展来说,本身应是良性增长,对于社会进步必须发挥正面促进作用。
由发展理论自然引出关于旅游发展观的思考,旅游发展观应该突破以旅游经济或旅游产业为核心的认识。旅游的发展不仅表现在旅游人次数的增加和旅游收入的增长,还应表现在由旅游引起的社会经济、文化、政治等方面的改善与提高。旅游发展的内涵应是综合性的,至少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旅游规模的扩大,即旅游人次数、旅游收入的增长、旅游服务业的扩张;旅游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旅游对社会文化建设的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及旅游产品结构的提高;旅游管理体制的改革等。从根本上说,旅游发展应有助于社会福利的增加。
对旅游发展的总体研究关系到对旅游发展的具体问题的认识。从社会发展的总体来看,关于旅游发展的动因,宏观方面主要是社会制度的创新,影响中国旅游发展的长期趋势的,既有工业化、信息化与社会经济方面的因素,更有政治方面的因素。中国的改革开放是政治制度的创新,这一过程可能要持续相当长的时期,对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将产生深远的影响,对旅游发展的促进作用是根本和长期的。因此,中国旅游的发展时间与空间都还有很大的余地。对于旅游发展带来的经济与社会影响,则要有整体的观点和历史的观点,不能对旅游的作用抱有不切实际的幻想,旅游作为一种社会历史现象,积极作用和消极作用都是不可避免的,问题的关键是怎样趋利避害。社会转型是中国现阶段的特点,这对旅游发展的管理体制有很大的影响。政府的强势干预是中国旅游发展中突出的问题,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如何界定政府的职能,发挥市场机制的主导作用关系到旅游发展的质量。
总体研究最终要归结为对中国旅游发展模式的价值判断。许多研究者分析了中国旅游发展的总体特点,表述了自己的看法。旅游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发展模式具有多方面的特点。对于中国旅游发展来说,如何认识和评价旅游发展在社会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这涉及对旅游发展采取什么样的对策。本书无意进行详细的对策研究,只是通过综合分析及对比研究,认为旅游应该在社会生活中包括在社会经济结构中占有适当的位置,过度强调旅游业的发展是不恰当的,旅游业界及学术界在讨论旅游发展时应保持必要的“谦虚”,适度的旅游发展才是和谐社会所需要的。希望这样的观点能为旅游发展政策的制定提供一定的帮助。
对中国旅游发展的总体研究必然是建立在各领域、各方面的具体研究基础之上的,也需要一定的理论思维能力。面对这样的研究题目,笔者深感才疏学浅。由于题目涉及的内容过于宽泛,问题的研究限于浅尝辄止的窘境,很难在理论上取得突破,或许再有二十年的积累才有能力进行这样的研究。加之各种因素的影响,拖拉了几年才最终成稿,思维缺乏连贯性,又不能静下心来做研究,难免成了“夹生饭”。但这毕竟是自己对旅游发展问题几年来学习与研究的总结,整理出来,希望能得到学界方家的批评指正,以利于笔者以后的学习与进步,或者能为同行提供一个批判的对象,引起一些新的思考,笔者也就感到心满意足了。
本书是在笔者学位论文的基础上修改形成的。在论文写作过程中,两位导师吕伟俊教授与杨树标教授耐心反复地教导我做学问和做人之道,督促我认真读书,认真思考。还要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主任张广瑞教授在选题时给予的无私的指点和帮助。没有他们的指导和支持,就没有这个选题,笔者连这点粗浅的文字也难以完成。当然,笔者对书中所有的谬误和问题负完全的责任。
感谢山东大学管理学院的领导和同事对我的支持与帮助,因为有学院“青年博士科研立项”的支持,本书才得以出版。此外,对经济管理出版社诸位编辑在出版过程中付出的努力表示由衷的谢意。
宋振春
2006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