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许地山论道
内容
编辑推荐

历代道教学者,晋有葛洪(弘),南北朝有陶弘景,唐有成玄英、李荣、王玄览、司马承祯、吴筠、李鉴,五代十四有杜光庭、谭峭,宋有陈抟、张伯端、陈景元、白玉蟾,金元有王重阳、邱处机、俞炎、杜道坚、雷思齐、张雨,明有张宇初、赵宜真、陆西星,清有王常月、李西月、黄裳……

本书源于《道教史》。《道教史》之初版只有上编,七年后作者去世。依“弁言”,该书上编“述道教及预备道教底种种法术”,下编“术道教发展中教相与教理”。有人说下编有遗稿留存,但迄求未发现,故书终完整,“讲道”亦终不及“教相与教理”……

内容推荐

中国大陆研究道教而成“学”,系比较晚近之事。二十世纪初“国学”之名浙兴,道教研究列其中,被人偶尔涉及。“五四”运动后文史及医学史、化学史等研究者,以西方学术框架研究道教,颇有斩获。其中就有许地山著《道藏通检》、《道教思想与道教》(《燕京学报》第2期,1927年)、《道教之根本思想及其对于人人生的态度》(《读书季刊》第1卷第2期,1935年)等。

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被称为道教研究之发轫期,许地山之《道教史》(上海商务印书馆,1934年)正是此期之突出成果,许地山成为“系统梳理道教历史的先驱者”,书成为“第一部道教的专史”,“力求系统梳理道教发生、发展历史的先驱性著作”。三年之后,傅勤家之《中国道教史》(商务印书馆,1937年)出,道教学术方成为独立研究对象。再过七十年,道教6研究终成为国际性大学问“大批有生力量涌入开垦的热土”……

本书可供道教与道教史之研究家或爱好者,中国近现代文化之研究家或爱好者,宗教学之研究家或爱好者,许地山之研究者……

目录

弁言

绪说

 一 上品道、中品道与下品道

 二 方内道与方外道

 三 清静说、炼养说、服食说及经典科教说

 四 正真教、反俗教、训世教

第一讲 道的意义

第二讲 道家思想的建立者老子

 甲 老子是谁

 乙 《道德经》

 丙 老子的思想

 丁 道论

 戊 人生论

 已 老子的论敌

第三讲 老子以后的道家

 甲 关尹子

 乙 杨子

 丙 列子

第四讲 道家最初的派别

 甲 彭蒙、田骈、慎到的静虚派

 乙 假托管子所立的法治派

 丙 假托太公的阴谋派

 丁 庄子一流的全性派

 子 庄子

 丑 庄子的著作

 寅 庄子的思想

  (一)齐物论

  (二)逍遥游论

 卯 庄子门人的思想

 辰 承传稷下法治派的庄子学

 巳 承传稷下阴谋派的庄子学

 午 秦汉儒学家化的庄子学

 未 承传杨朱派的庄子学

第五讲 秦汉的道家

 甲 《吕氏春秋》及养生说

 乙 《淮难子》及阴阳五行说

 子 阴阳思想

 丑 五行说

第六讲 神仙的信仰与追求

第七讲 巫觋道与杂术

 甲 尸与巫的关系

 乙 巫的职能

 丙 秦汉的巫祠

 丁 杂术

附录

 附录一:道家思想与道教(许地山)

绪论

一、原始的道家思想

二、道教思想的形成

 附录二:道教胜地、宫观(编者)

仙境

道教名山

道教官观

许地山年表

编后记

试读章节

人生的根本欲望是生的意志,如果修己治人要无欲无为,就不能不否定人间,像佛教一样,主张除灭意志和无生。现在书中找不出一句含有这种意义的句子。《老子》也含有中国思想的特性,每一说理便是解释现实、生活的直接问题,不但肯定人生,并且指示怎样保持的方术。人的本性与道的本质的关系如何,《老子》一样地没有说明,甚至现出矛盾。如五十六章“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书中最矛盾的一句话。知者和言者都是有为,不言可以说是无作为,不知却不能说是无为。既然主张无为,行不言之教,为什么还立个知者?既然弃知,瞎说一气,岂不更妙!大概这两句是当时流俗的谣谚,编《老子》的引来讽世的。《老子》中这类矛盾思想大抵都含着时代的背景。编者或撰者抱着反抗当时的文化、道德和政治。在那时候,人君以术临民,人民以智巧相欺,越讲道德仁义,人生越乱,于是感到教育无功,政治无效,智慧无利,言说无补。在文化史上,这种主张每出现于社会极乱的时代,是颓废的、消极的。这种思想家,对于人生只理会它的腐败的、恶的、破坏的和失败的方面,甚至执持诡辩家或嬉笑怒骂的态度。他对于现实的不满常缺乏革新的理想,常主张复古。这可以叫做黑暗时代哲学,或乱世哲学。

乱世哲学的中心思潮只能溢出两条路,一是反抗既成的组织与已立的学说,二是信仰机械的或定命的生活。走这两条路的结果,是返古主义与柔顺主义。因为目前的制度、思想等,都被看为致乱的根由,任你怎样创立新法,只会越弄越坏,倒不如回到太古的朴素生活好。又,无论你怎样创制,也逃不了已定的命运,逃不了那最根本的法理或道。

P31

序言

此本不能说是著作,只将前人及时人研究的结果总撮起来,做为大学参考的书。本分上下,上编述道家及预备道教的种种法术,下编述道教发展中教相与教理。全书创见极少,成见也无,不完不备,在所难免,望读者赐教。

民国十三年二月编者识于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

(注:此弁言为许地山本人所作。)

后记

本书源于许地山所著《道教史》。

许地山(1893—1941),名赞堃,号地山,中国近代文学史上极有影响的文学家,也是一位宗教史研究专家。一生除了文学创作和教学工作外,几乎花费了半生心血去研究、撰述宗教史和比较宗教学,在学术研究上颇有建树。作为文学史、宗教史上不可多得的奇才,许地山的作品是值得研究的。

许地山一方面既是“五四”时代的前驱,始终忠实于以科学和民主为宗旨的“五四”精神,另一方面又非常推崇宗教,和宗教结下了不解之缘。他用科学的态度去研究宗教,而不是盲目崇拜。他认为人类历史几千年以来,虽然各地域各民族所信仰的宗教名目繁多,而研究的人不多,于是立志于探讨各种宗教的教义。1920年,许地山毕业于燕京大学文学院后进入燕大宗教学院学习,研究宗教。1923年前往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哲学系研究宗教史及比较宗教学,次年进入英国牛津大学研究宗教史、印度哲学等。1927年回国,在中山大学、燕京大学和香港大学从事宗教学的教学与研究,重点在比较宗教学及道教史领域。在宗教方面的著作,主要有《佛藏子目引得》和《道教史》。

《道教史》系许地山先生于1927年开始准备,1931年悉心创作,1934年由商务印书馆初版,至今享誉70余年,久传不衰。名由文著,书因人传,名家之作,总易引人注目。然而,此书的久传不衰,除了作者之名,更重要的在于其本身具有的学术价值,尤其是它在道弊拓性贡献。它是中国人自己撰写的第一部以“道教史”为题材,系统地梳理道教发生、发展历史的先驱性著作。许先生在《弁言》中称其书“本分上下,上编述道家及预备道教的种种法术,下编述道教发展中教相与教理”,而实际出版的只有“上编”。因此《道教史》现存的这部分,是谈道教的渊源。它集中阐述了道家、巫祝以及神仙家思想与道教的关系,明确地揭示了道教形成的主要思想来源,也指出其行为系统的主要来历。文中许先生对老子和《老子》书的见解,都带有当时学术界共识的痕迹;将《淮南子》中阴阳五行思想与道家思想结合在一起,使道家学说呈现出新的面貌;对于道教成因的看法及所得的结论:“巫觋道与方术预备了道教的实行方面,老庄哲学预备了道教的思想根据。”抓住了历史的事实和道教的特点;从中国古代巫术中去找道教的根源,这显现了他的卓识远见。尽管在若干具体论述上,由于时代变迁、学术发展已显得过时,但却在主要方面理出了道教史的线索,所开拓的领域,所用的方法,至今仍有较多启示之处。

在《道教史》原书基础上,编者在附录一中收入了许先生于1927年撰写的《道家思想与道教》一文,其中讨论了道教形成的思想渊源问题,以期促进读者对本书中有关此一内容的理解。另考虑道教胜地、宫观乃历代道士修真养性之著名山岳及祀神和举行宗教仪节的处所,在附录二中编者选编了相关内容,以期对道学研究者有所裨益。

另外,在编校的过程中,对原刊本中许先生所引老、庄诸文标点谬误处,均按现今阅读习惯改用新式标点;凡异体字,改为今日通用字;“底”与“的”通用字皆改为“的”字。对书中涉及的道教术语和专用名词,编者适当作出解释(用母号标明),以期方便普通读者阅读。书中引文出处及注解,系许先生所作,用序号①、②……标出。另本着“以图解文,图文并茂”的原则,我们选配了160余幅插图,并加图注。这些图片或是书中重要内容的直观反映,或是道教史的外延,其中诸多为历代文人道画名作,希望在活跃版面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的同时,能提供给读者对道教文化更多的感性认识。

囿于编者水平有限,编辑过程中谬误难免,企盼读者晒正。

本书编者

2006年3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许地山论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许地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54695
开本 16开
页数 26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2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45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59.2-49
丛书名
印张 19.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30
171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22: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