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城市的表情(中国设计批评)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专题文选性的著述,对当下中国城市文化的发展,是一项重要的、有益的选题。它涉及面广,具有明确的针对性和宏观通达的大视野,有很高的审美品格与品评水准,坦诚地抒发了艺术家的真知灼见。同时,本书的可读性很强,既有尖锐的评述,也有轻松的散文,既有生动的访谈和兼顾学理与历史的议论,亦有对城市以及城市文化的今昔回顾和瞻望。

内容推荐

据2002年公布的国家统计数字显示,我国城市化率已达40%,已建有独立城市七百余座,小城镇两万余个。因此,从中国实际出发,面对城市建设过程中涉及的多个领域和层面的艺术与文化建设,确是值得关注与思考的严重问题。我们的城市,理应是一座“可爱的城市、和谐的城市”,在文化生活的内容与节奏上,它既应有满足迅即需要的、方便的文化快餐,同时更要有具备多样风格的文化正餐,从根本上提升城市与文化的品质。

目录

序一 袁运甫

序二 杜大恺

自序 郗海飞

城市的表情 郗海飞

城市彼此观望 历史彼此提醒 陈丹青

设计是什么 石振宇

城市·漫谈 原杉杉

城市公共艺术之公共性 王专

公共艺术,在公共与个体之间 张玉军

试读章节

几年前去欧洲,南到希腊,北至挪威,风风火火地跑了一大圈,看了许多城市、博物馆、建筑、街道、风景,一下子眼睛里、脑子里塞满了各种新鲜图像,未及想想清楚,便匆匆地回了国。照例跟人讲完异国的杂闻趣事、旅途观感,平静下来内外比对了些日子后,渐渐地又有了些许心得,隐隐地感到,在那些趣事、见闻以及城市种种影像的背后,还有一种看似平静却始终被遵循、被继承的东西藏着,那便是人们几百年来对自然、知识以及自身的相互关系反省的结果,是对文化的思考与执著的累积和努力,但这努力的结果与面貌,想用一词一句概括,委实不中肯,实在令人好好思想。

这些年,出国的机会和人都多了,回来在讲着几乎同样或类似的事:蓬皮杜门前那个常年卖艺且与警察与管理员交往甚密的面带得意的乞丐;慕尼黑的英国公园内横躺遍地的日光浴者;背井离乡地在挪威北部桑达拉镇静静地开了三百余年旅店,矜持孤傲而又不失热情的英国老妇;希腊雅典卫城环形剧场内骄傲而健谈的希腊警察等等。(图1)

有位一向冷静且聪慧的好友听了我的鼓噪,也携妻跑到欧洲一游,回来后扔出一句,“他们生活得真是从容。”

“从容”,多好的评语!立即由此想到文化、教养、学识、贵族、宗教、艺术、酒吧、风景、雕塑、油画、文明……想到可以说出的一切词语。但细细想来,这所有的描述和形容,都只是藏在心里滋养灵魂,外面是不易看清的;而那写在脸上,并在整个的城中、国中都能看到的“从容”,却是清晰得很。“从容”,比起那些对高楼大厦、车水马龙、杂闻趣事、风土人情以及“高度××文明”之类的描述与评论,虽淡淡的,却令人有了几分入木的觉悟。

从容,从哪儿看出来的?恐十白只有脸了。应了心里的从容,于是脸上便有了释放,除了脸面,后来仔细看看,细细想想,还有城市,整座的城市,也都从容不迫地行进着:几百年来保存完好的雕刻与建筑;好像永不会掉色的各种标牌;规矩的车流与人流;地铁售票员脸上的微笑;明亮如镜的公交车;楼梯间里自信而不必戴口罩遮羞且见面必致问候的黑人女工;开着雷诺车,领着一只狗,脸上终日荡漾着纯真笑容,努力地用各国语言学说“你好”的剪革工……

他们也同我们一样忙碌,一样有为生计的奋争,但国家的稳定,经济的有序,教育的力量,文化的基础,加上个人的学养与修炼,使各个行当的人们,于忙碌与进取中,遵从规矩,相互关照,形成和谐关系,使城市与国家从容不迫地行进发展着。

当然,除去从容,由此可感受到的,还有诚实、敬业、教养、矜持、尊严、礼貌、友善、卫生与节制等等,实在令人愉悦和尊敬。我想,这份表情,是这些国家的人民,献给世界文明的一份好礼物。

实际上,每座城市都有着自己的表情,只是不同而已。

仅一百多年的时间,这世界充满了太多的新鲜图像与信息,古老的知识与判断,几乎被全面更新,令我们无力或无法及时解读。由于自我封闭太久,除了古老的遗存以外,我们一度与这个世界的联系,实在太少了。

如今,我们突然见到了许多新东西,听到了许多新鲜事,它们猛然地击碎了我们一向自豪而骄傲的心。

尽快发财的欲望,买房还贷的压力,聘师择校教育小孩的烦恼,圆滑上下关系的辛苦,追逐时尚以显示身份的负担,买车挤到路上去满足虚荣的愿望……所有为生计而奔波的努力与挣扎,似乎一瞬间便覆盖了我们的城市,占塞了我们的心灵。时间是金钱,效率是生命,这个生动的口号足以吊起所有人的胃口,齐齐地拥到追逐财富的大路上,从容,自然是来不及,也不合时宜的。

筷子与刀叉究竟哪个更先进?

温和中庸如何用于市场经济?  圆滑老到如何与个性张扬抗衡?

太师椅和沙发究竟哪个更舒适,更有文化?

财大气粗的自大,抑或贫寒知足的自尊?

知足常乐还是暴敛财富?

P10-11

序言

            感物澄怀 与时俱进

                 杜大恺

中国的民居,愈近江南,愈多女性的风韵。同样是黑瓦粉墙,安徽则清丽奇诡,其屋檐长短不一,横竖交错,充满幻想,亦如少女的梦;但江浙一带却娴雅秀逸,如吴音荡翠,越女倚雪,有说不尽道不绝的清艳;及至闽粤则极尽明朗洒脱,白石砌基,红砖叠墙,瓦呈鹅黄色,屋脊如燕尾,凌空翘起,如一弯新月,房脊缀满五色斑斓的装饰,亦如惠安女子头上的花钿,极似凝固了的欢笑,远远望去,一栋栋屋如一个个浓妆待嫁的春姑,一个村落则仿佛彩旗招展之节日的初始。

北方则不同,是另一番景象。山西的民居,多半高迈冷峻,一色青灰,沉甸甸的,如同尘封的历史,亦像中国的男人,虽背负生存的压力,毅然倔强地挺着腰杆;而北京的四合院,则一色的灰瓦灰墙,朴素得近乎木讷,温良恭俭让,一样不缺,俨然一副皇城根下的男性顺民姿态。

用性别去说民居,比喻而已,只供揣度,人还是人,房子还是房子,隔着许多,不必当真。

陕北的窑洞是一个特例,在厚厚的土层中,掘一个有穹顶的洞,人住进去,冬暖夏凉,全部的文心巧思都化在那木头架起的门上,花格裱上纸,贴上窗花,恰似风霜扑打的婶嫂面颊上的一抹胭脂。据说,有学者认为窑洞是最合乎生态的发明,然其最初,只为生存。

西双版纳的竹楼也是一种造化,空敞轻盈,竹条制的地板走上去会发出吱吱呀呀的声响,有板有眼地叙说着傣家人的淡泊闲适,绿阴婆娑的环抱中,一幢幢的竹楼宛若匍匐在池塘中含苞待放的睡莲。

中国的民居一地有一地的姿色,细想想,封建专制下,律令一统,竟然仍能够挣脱压抑,呈现千姿百态,充满人性,情感的蕴藉很充分,把千家万户的企盼与快乐诠释得望之即然,真是奇迹。

单说奇迹还不够,还应想想这奇迹之由来,依我想,人对自然的依赖是其一;世世代代情感与智慧的积淀是其二;漫长而悠远的岁月筛选是其三;对传统的倚重是其四;对终极归宿的把持是其五;对欲念的节制是其六;似乎还应有些原因,我想不清爽了。

很可惜,这些正渐渐成为过去,我们所面对的是与此完全迥然有别的情景。与千姿百态不同者是千城一面;与有滋有味不同者是味同嚼蜡;与亲昵不同者是隔膜;与可体悟祖先的温馨不同者是对历史的漠视;与和谐不同者是嘈杂;与精谨不同者是粗鄙。为什么呢?我想不通。

同是中国人,何以今不如昔?从生物学的角度言之,怎能说古人胜今人?从人类进化的角度言之,应是今人胜古人;从人类社会知识与技术的进步言之,应是今人比古人有更多的凭借;从时代对个性的崇尚言之,古人怎能与今人攀比?无论从哪个角度去看,我们都难以接受这个现实。

总应当有些原因,我不敢去揣想,却总有些想法挥之不去。我问自己,是不是因为生活的节律太快,太仓促;是不是我们改变现实的愿望太急切,似乎明天都等不及;是不是我们只顾行动,太少思考;是不是我们的视野太浅近,已经缺乏那种宏阔的历史情怀;是不是我们的情感已太单薄,太迟钝,已缺乏感悟自然、感悟人生的慧敏;是不是我们误解了新与旧的关系,我们太绝对;是不是我们太短视,觉得人家一切都好,我们自己一无是处;是不是我们太缺少创造的愿望,我们已疏远了创造者应具备的谨严和激情。

我问自己,这些是原因吗?也许都不是。

人类的行为中,总有一些不变的规则,譬如因地制宜,譬如“性相近,习相远”,譬如道与器的统合,譬如“欲速则不达”,至于“全球化”,是分成若干层次的,经济的同一性也许正是文化多元化的契机。另外,在民族国家依然是国际政治格局的现实情况下,国家利益仍然是最高利益,保持文化的特色就是保护国家利益,当然不仅如此。这一切无论你愿意与否,民宅的理念选择依然会为其左右。但我并不悲观,我们总会觉悟,这一切都会改变,也在改变,只是代价太大。

中国土地广袤,山河殊异,是其地利;中国民族众多,习尚有别,然民族和睦,是其人和;而今日中国,国泰民安,人气鼎盛,五千年所未有,是其天时。有天时,有地利,有人和,我们就有希望。

还有一点是要予以特别申明的,我们尊重甚至依恋传统,并不等同于我们拒绝变化,对一切变化深恶痛绝,如同遗老遗少般一谈变化就呼天抢地,顿足捶胸。今日有一个非常理智的声音,那就是与时俱进,因与时俱进而审时度势,因与时俱进而海纳百川,因与时俱进而超越历史。到处充满情致,到处充满诗韵,到处赏心悦目,到处叫人流连不已。有了这样的人生,我们就有了一个民族的自足,民宅与这一切须臾不可或离。城市与民居,一大一小,但情理相同,不说城市,其实离城市不远,用作序言,不知海飞以为然否。

                 2005年12月2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城市的表情(中国设计批评)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郗海飞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南美术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5624536
开本 16开
页数 36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科学技术-建筑-建筑理论与文化
图书小类
重量 0.6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U984.2
丛书名
印张 23.2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南
226
191
26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16:3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