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廷式是光绪皇帝亲擢的朝庭命官,做过珍妃的老师、与历史上这位多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子,因此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作为“后清流”的代表,主战派的中坚,他无所顾忌,大胆犯上,弹劾李鸿章,反对签约割让台湾,组织“强学会”,推动“公车上书”,成为后党的眼中钉,被慈禧罢官,永不复用。将亦儒亦侠亦风流的文廷式与宋朝末年的文天祥相比,可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处在朝代国势衰微、外族侵略的危难时期,胸怀大志,长于诗文,青年入仕和受当朝重用,不畏权势和强暴,敢于斗争;命运多舛,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然而他们身后的状况却差别很大,文天祥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而文廷式则几乎是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有争议的人物。

本书以乡人的满腔热情,严肃的治学写作态度,形象生动地向读者描绘了慈禧专权下晚清朝政的腐败黑暗,以及文廷式极具传奇色彩的一生。

内容推荐

在晚清的历史上,文廷式是个被历史尘烟淹没了的,同时又是一个堪称“重量级”的人物:

他是光绪皇帝亲擢的朝廷命官,做过珍妃的老师、与历史上这位多才而又充满悲剧色彩的女子,因此有了一种特殊的关系。

作为“后清流”的代表,主战派的中坚,他无所顾忌。大胆犯上。弹劾李鸿章,反对签约割让台湾,组织“强学会”,推动“公车上书”。成为后党的眼中钉。被慈禧罢官,永不复用。甚至对他“可就地正法”与通辑孙中山的密折同一天发出。

作为一个甚享时誉的晚清四大词家之一。其词风远继苏辛。近接陈维崧,成为清代豪放词的大师。同时,他还是精通经、玄、宋元儒学、文史的大家,被誉为“有清元儒,东海先觉”。

将亦儒亦侠亦风流的文廷式与宋朝末年的文天祥相比。可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都处在朝代国势衰微、外族侵略的危难时期,胸怀大志,长于诗文,青年入仕和受当朝重用,不畏权势和强暴,敢于斗争;命运多舛,壮志未酬,英年早逝。然而他们身后的状况却差别很大,文天祥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而文廷式则几乎是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有争议的人物。何以如此,历史在这里徘徊,历史在这里沉思……

目录

序/1

引 子/1

第一章 剑气/4

第二章 空斋/13

第三章 心动/28

第四章 弧光/42

第五章 气正/58

第六章 苍茫/77

第七章 迷宫/91

第八章 清狂/103

第九章 禅意/116

第十章 皇恩/132

第十一章 石破/143

第十二章 雁惊/158

第十三章 地裂/174

第十四章 苍凉/191

第十五章 凄雾/206

第十六章 天民/225

第十七章 情伤/240

第十八章 无语/257

第十九章 血光/268

第二十章 东渡/285

第二十一章 惊魂/298

第二十二章 倦客/314

尾 声 梦归/325

后 记/333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剑 气

高唱“大江东”,惊起鱼龙。何人横槊太匆匆?未锁二乔铜雀上,那算英雄!杯酒酹长空,我尚飘蓬。披襟聊快“大王风”。长剑几时天外倚?直上崆峒。

文廷式《浪淘沙·赤壁怀古》

这是咸丰九年一个萧瑟的冬末。

地处粤东北的嘉应州,一个本不该太寒冷的南方小城,突然起了寒风,州城中弥漫着一种极为悲壮的气氛。

一场惨烈的恶战即将降临这个地方。

太平军石郭宗部拥众数万,从福建的龙岩、永定,占领大埔,由松口进入嘉应州,兵临城下,于二月初二将州城围了个水泄不通,已经整整三天了。

朦胧夜色下的城外,火光闪闪,喊声震天,太平军大有一举吞灭州城之势。城头,有一人神情严峻地注视着城外已有多时,这人就是惠州知府代摄嘉应知州文晟。他脸色铁青,心急如焚。

嘉应州位于闽粤赣三省交界之地,是个战略要地。三天前,太平军就派人给知州文晟送来了一封信。信中说是“借道”,要他们打开城门,供应粮草,则一切无事,否则,将血洗州城!而文晟认为,所谓借路只是幌子而已,太平军一进城,州城岂能不遭殃?他喝令信使回去告知石郭宗:只要我文晟在,城门决不会开,请他们绕道而行!并要儿子星瑞即刻设法出城,向总督黄寿臣请兵。

信使将知府文晟的话带回,石郭宗听后大怒,一声令下,数万太平军开始架梯攻城。

文晟原本以为完全可与太平军抗衡一阵,只等援兵一到,局面就会好转。但他万万没有想到,一个突然发生的变故让他措手不及:守城将军潘法元贪生怕死,为保全一己实力,诡言“御贼”,带领六百兵勇出城后,不知去向。如此一来,州城内就只剩下老弱兵丁了。

文晟只有重整旗鼓,率众固守,用石头,用滚烫的开水阻止着太平军的进攻。一次又一次,一天又一天,他们奋力抵抗。但文晟已隐隐感到,因为势薄力单,州城陷落只是早晚的事了。

到了初五,围城愈来愈紧,形势已十分危急。文晟带着兵民,已是拼着最后的力气在坚持了。

“爷爷——”突然传来一个孩儿的叫声。

文晟闻声一愣,叫他的是他最疼爱的孙子、星瑞的三子芸阁,这时刚刚四岁。

“孙儿!”已急红了眼的文晟顿时惊出了一身冷汗。

战事如此危急,可儿媳彭氏带着孙儿还在城内,心想如果州城陷落,自己殉难无所谓,怎能让孙儿跟着受难!

何况,在文晟的眼里,这个孙儿非同一般啊。

记得几年前的一个初冬,怀孕已经九个月的儿媳彭氏做了一个奇梦,梦见她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山上,这山云雾缭绕,奇丽无比,如同传说中的蓬莱。弯曲的山路上长满奇花异草。云雾迷蒙中,有仙人飘然而至,手捧一白色耀眼的宝物,原来是个玉麒麟。仙人只是嫣然一笑,轻轻拉过她的手,将玉麒麟放到她的手上……

梦见麒麟,可是吉相!彭氏临产前梦见仙人赐玉麒麟,预示着将出世的孙儿可能不凡。何况,孩子出生第二天,皇长子载淳降世。同年,那拉氏封懿妃,这就是后来的慈禧太后……这些宫中大事的同时发生,更让全家人喜不自禁,他们隐隐感觉到,这孩儿将来可成大器,并与京城有缘。

孙子出生后,文晟为他取了个乳名,叫麒生,以应儿媳彭氏梦中所见。

万万不能让孙儿为他殉死!……一想到此,文晟更觉全身燥热,他命人将儿媳叫到跟前,大声说道:“州城将陷,你快快带着孙儿离开嘉应州吧!”

P4-5

序言

文永昌

(美籍华人·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客座研究员)

今年2006农历丙戌是先三伯父文廷式诞生一百五十周年。清明节前夕,我收到肖麦青先生从大洋彼岸江西萍乡老家寄来他撰写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晚清悲风——文廷式传》书稿,欣喜中一气读完,止不住心潮澎湃,百感交集。

我和三伯父虽然血缘上是近亲,却可惜他过早地离开人世,而我又出生较晚,所以无缘相逢,乃一生憾事。这位生在晚清未曾谋面的伯父大人,在我心目中是个传奇性人物,我常常将他和另一位出生在宋朝末年的远祖文天祥做比较,发现他们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例如他们都生在中国某个历史朝代国势衰微遭到外族侵略的危难时期;他们都饱学和长于诗文;他们都胸怀大志,青年入仕和受当朝重用;他们都不畏权势和强暴,敢于进行不屈的斗争;他们都命运多舛,壮志未酬而英年早逝。然而他们身后的状况却差别很大。文天祥是家喻户晓、名垂青史、享誉中外的民族英雄。而文廷式则几乎默默无闻,甚至成为有争议的人物。为何如此,是因其复杂的历史条件和环境因素所致。对文廷式的研究不够深入、了解不够全面是主要原因之一。

中国的改革开放为文史学界带来新的春天,百花随之开放。也有力地带动了文廷式的研究。短短几年中,在海内外热心人士的积极推动和萍乡市领导人的支持下,文廷式研究所、研究会、文化教育基金相继成立,研究刊物、论述、文史资料、专著和艺术作品不断涌现。肖麦青先生的长篇历史传记文学作品《晚清悲风——文廷式传》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面萌发和结出的一枚硕果。

我初次认识作者是2003年应邀返乡参加“文廷式研究会”成立大会的时候。他是著名的诗人和作家,任萍乡市文联副主席,并当选为文廷式研究会副会长,他最初给我的印象是一位待人真挚的谦谦君子,读了他出版的散文集《雪落无声》和诗集《远去的流泉》之后,进一步认识了他的才华。当我知道他着手撰写三伯父的传记文学时十分高兴,深感得人。

文廷式在世时间不长,行年仅49岁,一生经历却十分复杂,并且遗下大量的诗文著作,有关历史资料相当多。肖麦青先生在短短的一年多的时间里高质量地完成三十余万言的历史传记文学作品可谓近乎奇迹。我想除了作者的写作才能、敬业精神和辛勤劳动之外,其动力来源可以用他2005年10月写的一篇短文《寻找湮没的灵魂》来说明。现在有愈来愈多像肖麦青先生这样的有识之士,将三伯父从掩盖他的历史烟尘中发掘出来,加以清洗,还其本来面Et呈现于世。我作为文氏之后代自然为之庆幸和感激不尽。我还深深怀念和感谢曾为此竭力贡献、近年先后去世的著名学者钱仲联教授以及我的两位老同学易元凯和李笠农先生。

对文廷式其人其事,人们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去观察、分析、评论和描绘他,见仁见智是很自然的。我感到肖麦青先生是怀着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来写这本书的。同时,相信广大的读者和文史学家将给予客观公正的评价。我个人对三伯父知之甚少,而且缺乏研究,对他的了解和认识正在逐渐提高之中。他给我总的印象是一个极重感情、为人率真、爱憎分明又十分强烈的人,他的一生处处突出一个“情”字,包括国家民族之情,宗族家人之情,亲朋好友之情,师徒之情,乡土之情以及男女爱情各个方面,充分表现在他的思想言行和诗文之中,有一代表他思想的名句:“人生祗有情难死!”另一方面他一生与佛有缘,佛性很强。除了传说他是母亲梦得麒麟而生之外,三伯父喜欢随时随地寻访名山寺院,参禅论道,毕生精研佛法。人世出世两种不同的观念在他身上充分融合,以至影响他如天马行空、行事不凡。他钟情一生最后并没有为情所困,而是彻底感悟人生,勘破难死的情关,以六祖“叶落归根,来时无口”的禅语与挚友冒鹤亭话别,离沪返回家乡,不久后在家中用一个“止”字平静地结束一生,无疾而终,一如高僧圆寂。虽然三伯父最后表现为了无遗恨,我却感到有些遗憾。如果能够假以天年,让他沿着追求中国改革和民主革命的道路继续走下去,是会写下一段更加美好的历史的。

2006年4月14日于美国加州戴维斯

后记

记得还是二十多年前,我曾来到离萍乡城区四十公里的杨岐山,拜谒坐落于普通寺后的文廷式墓,见眼前荆棘遍地,茅萦草蒙,其墓破烂苍凉。夕阳余晖里,衰草寒烟中,只听耳边悲风阵阵,似闻一个灵魂的沉吟,就觉得有一种凄怆之感袭上心来。听说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有盗墓者曾掘开墓葬,竟发现文廷式肉身未腐,大为惊骇。

躺在这墓中已经百年的,其实是晚清历史上一个堪称“重量级”的人物,却又是一个长期以来被史学家们忽略的人物。这是被湮没在历史尘烟中的灵魂,我试图去寻找他。

拨去历史的尘土,你就会发现,这位逝者以一种独立的品格站在你的面前,以巨大的人格力量在打动着你。他立志救世、愤世嫉俗、遇事敢言的精神,以及他惊世的才华,都让人肃然起敬。

甲午战争前后,身为翰林院侍读学士的文廷式,作为帝党中坚,他发动翰林多次联衔上书,高扬帝党主战旗帜,弹劾李鸿章,反对签约,反对割台,给后党以很大的政治压力。在中国维新变法运动中,文廷式所起的作用不可小觑。许多史料都可证明,他是“公车上书”的主要推动力量,北京强学会的成立,他是主要策划者和组织者。在强学会的整个运作过程中,他一呼百应,起着顶梁柱的作用。在庚子勤王运动和自立军起义等重大历史事件中,文廷式所起的作用也不断被史学家们所认知。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与孙中山革命党的关系,使他在政治舞台上增加了一种特殊色彩。朝廷逮捕文廷式并可就地正法的密折,与通缉孙中山的密折同一天发出,这个历史人物的复杂性因此可见一斑。

他做过珍妃的老师,与历史上这位充满悲剧色彩的女子有一种特殊关系。他是光绪亲自提拔的朝廷命官,由此构成了他与皇帝的特殊感情。他是“翁门六子”,与翁同稣这个晚清重要人物的政治生命交织在一起。他与张之洞、盛宣怀、康有为、孙中山等许多风云人物的关系,构成了文廷式政治舞台上一个个亮点。他与梁鼎芬、沈子培、陈三立、于式枚、黄遵宪、梁启超、张謇、陈兰甫和日本友人等等各色人物的来往和情感,交织出他丰富而又复杂的人生经络。与慈禧太后、李鸿章、杨崇伊的矛盾和斗争,则构成了他生命历程中的一个个风起云涌的大事件。

而至今仍然放射着光彩的,是作为诗人和词家的文廷式。他是个甚享时誉的词作家,人称晚清五大词家之一。他以词风豪放而冠时独出,不论抒情、怀古、酬赠,每每深含家国之痛与报国无门之憾。远继苏、辛,近接陈维崧,成为清代豪放词的大帅。他沉雄郁勃、汪洋恣肆的词风使晚清词坛萎靡之气顿作改观,呈现出阳刚之气。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廷式堪称清末词坛的擎天之柱。

同时,文廷式还是兼通经学、玄学、宋元儒学、史学的大家,被沈曾植赞誉为“有清元儒、东洲先觉”。

文廷式又是一个悲剧人物。甲午中日战争前夕及庚子之变前后期间,是清王朝政治上最黑暗、国家局势最危急的时期。对日战争惨败,割地赔款;戊戌变法失败,维新志士牺牲;八国联军攻陷京城,义和团运动遭受镇压……一连串重大事件,交织成一幅幅血淋淋的历史画卷。在民族灾难空前深重、新旧思想激烈交锋的年代,文廷式为国而愁,为民而忧。结果却被以慈禧为首的朝廷迫害。从罢官归乡,永不复用,到密电通缉捉拿,最后发展到可对他“就地正法”。迫害步步升级,从中可看出黑暗势力对文廷式的极端仇视。文廷式忧郁以终,他的悲剧正是那个时代使然。

文廷式一生直言不讳,这一点不但表现在青少年时期,更表现在入朝做官期间。他作为“后清流”冲锋陷阵的人,左右“拼杀”,大胆犯上,无所顾忌。对权倾一时的李鸿章敢于弹劾,对慈禧的近臣孙毓汶可上奏斥责,语言尖刻。他又是一个富有感情的、亲民的人。在被慈禧谕旨罢官前,文廷式最后一个奏章就是“条陈民事宜折”,大谈民情之苦和富国养民之道。他的性格是多侧面的,有人称他是个亦文亦侠亦风流的人物。他与龚夫人的特殊关系,成为感情生活中不可回避的纠葛。另外,他对佛教研究的痴迷,以及他对“生死轮回”的理解,都可以看出他性格的另一面……

但是,对于这样一位在晚清史上举足轻重的人物,长期以来,却被史学家们以及文学家们所忽略,真是令人费解。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旧的封建史学家们将其列入孙文之党,是清廷的叛逆,连《清史稿》上也尽可能削弱他在清史上的历史地位;一是文廷式过早离开人世,壮志未酬身先死,也影响了他在学术上的登峰造极;另外,文廷式虽有奇伟之才,却锋芒毕露不为世用,且一生毁誉纷纷,影响了后人对他的认识。

文廷式祖地为萍乡,人们称他为“萍乡文三哥”。被革职回籍正是回到萍乡本土。后来被慈禧通缉,只好逃离萍乡。先到日本,回国后浪迹于长沙、武汉、南京、上海之间。病重时,自觉将不久于人世,仍拖着病体“落叶归根”,从上海回到萍乡,不久病逝于城区花庙前,葬于上栗杨岐山,由此可见他对这块故土的脉脉深情。

正是从那次拜谒文廷式墓起,我就动过心要写这个不同寻常的、而又被人遗忘的晚清人物。作为家乡人,总觉有一种责任,以文学的形式,透过历史重现他本来的光彩。

而真正下定决心则是在两年前,也就是文廷式研究会成立之后,因组织安排我担任了研究会的副会长,这就把一种愿望真正升华为一种责任。当刚刚完成一部以萍钢国企改革为题材的长篇报告文学以后,便着手这部长篇作品的准备,开始资料搜集和阅读,对杂乱无章的历史进行梳理,于是渐渐走近风起云涌的晚清,走近了这个已经逝去百年的人物。

对历史人物的准确把握,是一件有相当难度的事情。历史题材的写作,本身就是一种“带着镣铐的舞蹈”,多少束缚了文学的想象力。我试图写出一个具有历史真实的文廷式,却又很容易陷入浩瀚的历史资料泥沼里难以自拔。所以,去年七月份以来,当我用几个月的时间,冒着酷暑在键盘上敲出三十几万字的初稿之后,却没有半点轻松感。之后又几易其稿,心里仍然没有底。我不知笔下的文廷式,是不是一个符合历史真实的、并具艺术感染力的、鲜活的文廷式。

如今,书就要出版了,想起写作过程中的甜酸苦辣,心中就有一番感慨涌来。该书能够顺利完成,离不开许多人的支持和鼓励。市文联主席、文廷式研究会会长李朝阳先生,他是我写作本书的竭诚支持者;广东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汪叔子先生,知我意欲写作本书后,给予了极大的鼓励和资料上的无私支持;文廷式的亲侄、美国戴维斯加州大学的客座教授文永昌先生,虽是八十多岁高龄,在细细读过书稿后还欣然作序,其情切切,委实感人;市图书馆王启海馆长,在我完成第二稿后,不但为我细细校勘文字,还提出了不少好的建设性意见;萍乡高专以及省内外文廷式研究专家们,他们的研究成果也让我获益匪浅……在此,我要用一颗诚挚之心,对他们的支持和帮助表示由衷的感谢。在此,我还要特别感谢萍钢公司涂建民董事长,感谢文廷式研究会,感谢他们的竭诚支持与帮助。感谢江西人民出版社朱卫东和胡涤衷先生,没有他们的看重和辛勤劳作,就没有本书的顺利出版。

因本人才疏学浅,书中不当之处或让人见笑处肯定不少。但书既已问世,好与坏,对与错,是与非,就只有等待读者去评价了。聊以自慰的,是我已经尽心去做了,这部书的完成,总算了却了自己多年的一个心愿。

在文廷式诞辰150周年之际,谨以此书遥祭这百年寂寥之灵魂。

肖麦青

2006.4.28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悲风(文廷式传)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肖麦青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0033707
开本 16开
页数 33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0
出版时间 2006-06-01
首版时间 2006-06-01
印刷时间 2006-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52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6
丛书名
印张 21.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0
171
2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18:03: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