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它们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精选其中的41个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诸多迷案逐个破解,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详细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和谜底。许多考古谜案谜中有谜,案中有案,深化、传说参杂其间,构成了一个个亦真亦幻、起伏跌宕的离奇故事,引人入胜,动人心魄。
本书图文结合,资料翔实,言必有据,深入浅出,雅俗共赏,文后附有参看文献。是考古学家为广大社会公众调制的一席脍炙人口的文化盛宴,是一次由考古学家导游的兴味盎然的探索和发现之旅。
中国考古学的历史上曾经发生过许多至今悬而未解的考古谜案,它们扑朔迷离,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本书精选其中的41个谜案,从人类、水稻的起源,到悬棺、汝窑、秘戏以及洛阳铲……诸多迷案逐个破解,详述谜案发生的历史背景、破解的详细过程,以及部分至今尚未解开的悬疑和谜底。
中国是人类的起源地吗——人类起源之谜 1
“北京人”下落何处——“北京猿人”失踪之谜 10
水稻是何时出现的——原始农业起源之谜 21
星象图还是颛顼墓——河南濮阳西水坡之谜 31
祭坛还是墓葬——牛河梁红山文化之谜 40
失踪的神人兽面像——良渚文化消失之谜 51
二里头是夏朝的都城吗——夏文化之谜 60
大禹所铸九鼎下落何处——九鼎之谜 70
汤居西亳在何处——西毫之谜 78
“无城之城”——殷墟之谜 88
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汉字吗——汉字起源之谜 96
周公庙大墓是西周王陵吗——周原之谜 107
揭开古蜀国的神秘面纱——三星堆之谜 117
徐偃王迁都武原了吗——古徐国之谜 128
印山是越王勾践的陵墓吗——浙江印山大墓之谜 139
曾还是随——曾侯乙墓之谜 150
项羽盗发了秦始皇陵吗——秦始皇陵地宫之谜 161
吕王还是齐王——洛庄汉墓墓主之谜 1 73
众说纷纭的天子葬制——“黄肠题凑”之谜 1 84
玉衣真的可以保尸体不朽吗——古代殓葬玉器之谜 192
古代的酒能保存到现在吗——中国古代酿酒之谜 202
刘戊还是刘郢(客)——徐州狮子山楚王陵墓墓主之谜 213
失落的古国——古滇国之谜 226
朝鲜人是好太王的后裔吗——高句丽人之谜 236
悬挂在峭壁上的“兵书宝剑”——悬棺之谜 246
玉器之王——新疆和田玉之谜 255
孔望山是中国最早的佛教造像吗——孔望山摩崖造像之谜 265
激情的性爱交响乐——“秘戏”之谜 277
墓葬有真假之分吗——中国古代空墓之谜 286
都是环境惹的祸——楼兰消失之谜 294
丝绸之路还是陶瓷之路——中外海上交通之谜 305
古井档案库——长沙走马楼简牍之谜 316
佛骨舍利是真的吗——法门寺地宫佛骨合利之谜 325
是谁埋藏了这些佛像——青州龙兴寺佛教造像窖藏之谜 337
封闭藏经洞是为了躲避战祸吗——敦煌藏经洞封闭之谜 346
“东方金字塔”——西夏王陵之谜 357
短暂的辉煌——千年汝窑之谜 366
一代天骄魂归何处——成吉思汗葬地之谜 375
中世纪的世界建筑奇观——南京报恩寺塔之谜 387
并不遥远的伤痛——清东陵被盗之谜 396
打开远古墓葬的钥匙——洛阳铲之谜 409
失踪的神人兽面像
——良渚文化消失之谜
在大约距今5000~4000年的远古时期,在美丽富饶的江南水乡太湖流域,曾经分布着一种以数量众多、制作精美的玉器为最典型特征的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这就是名闻遐迩的良渚文化。但是,在距今约4000年的时候,这种高度发达的文化突然消失了。是天灾还是人祸?良渚人到底到哪里去了?
一、良渚文化、良渚玉器
在长江下游地区,人类的出现是相当早的,如安徽和县猿人距今约40万年,南京汤山猿人距今约35万年。到了新石器时代,古文化遗址广泛分布。就太湖流域而言,比较早出现的是马家浜文化,然后是崧泽文化和良渚文化,这三种文化前后是一脉相承的。良渚文化因1936年最早发现于浙江省余杭县(今杭州市余杭区)良渚镇而得名,太湖流域是良渚文化的中心,但周围许多地区都受到了良渚文化的影响。良渚文化有许多著名的遗址如江苏吴县张陵山、草鞋山,武进寺墩,上海青浦福泉山,浙江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等。余杭反山、瑶山、莫角山是一个大型良渚文化遗址群,其分布以莫角山为中心,在34平方公里的范围内有遗址五十多处,其中以反山墓地、瑶山祭坛及莫角山土筑金字塔等几处最为重要。瑶山为一处良渚文化的祭坛遗址,整个祭坛由三部分组成,最里面一部分为一座红土台,平面大致呈长方形,东西两边长7.7米左右,南北两边长6米左右。红土台周围为围沟,围沟外为筑成的土台,似墙,土台上有人工铺的砾石。整个祭坛的面积约400平方米。在祭坛的范围内发现有12座墓葬,这些墓葬均打破了祭坛。莫角山则是1993年发掘的一处良渚文化大型建筑遗址,为人工堆筑的大型土台,土台东西长650米,南北宽450米,总面积达30多万平方米,高达10米,其上又加筑了3座较小的土台,被称为是“东方的金字塔”。
玉文化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独特现象。玉是古人在制作和使用石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和发现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就已经出现。过去一般认为,最早的玉器出土于浙江河姆渡遗址中,该遗址的一座墓葬中发现有28件小型的装饰品,时代距今约7000年。上世纪70年代,在辽东半岛的一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了一件青色斧形器,质料为辽宁岫岩玉,据测定,其时代在7000年以上,比河姆渡遗址还要早。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在我国北方的辽河流域及南方的太湖流域分别出现了玉文化高度发达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即红山文化和良渚文化。有人甚至据此认为,在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之间,还有一个玉器时代。不过,良渚文化的玉器无论是在数量还是在种类上都远远超过红山文化。
早在马家浜文化和崧泽文化时期,已经有了许多玉器出土,至良渚文化时达到了高潮,是我国出土玉器最多的新石器时代文化。良渚文化的玉器基本都是青玉,由于受到侵蚀,多呈灰白色。过去,由于在良渚文化的范围内一直都没有发现玉矿,因此,有人就认为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于盛产玉的辽宁,即认为良渚玉器的玉料是质地较软且以青玉为主的岫岩玉。这一观点从表面上看似乎有一定的道理,但仔细一琢磨就有问题了。辽宁与长江下游相距遥远,在史前社会生产力极为低下的情况下,这种大规模的长途贩运是很难想象的。1982年,在江苏溧阳小梅岭发现了透闪石软玉矿藏,经取样鉴定,其硬度在5.5~6度之间,颜色呈白色和青绿色,与良渚文化玉器相似。因此良渚文化的玉料来源应该是就地取材。
良渚文化的玉器主要出土于一些大型墓葬中,如20世纪80年代发掘的寺墩遗址的一座青年男子墓葬中,随葬玉器100余件;反山遗址是浙江省考古所于1986年发掘的,共发现良渚大墓11座,出土玉器1200余件;次年发掘的瑶山墓地共清理墓葬12座,出土玉器700多件,其中一座墓葬发现的玉器就有200多件。反山和瑶山两地出土的玉器数量超过了以往良渚文化出土玉器的总和。在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的原始社会,出土如此数量众多的玉器确是十分惊人。
良渚文化的玉器不仅数量大,种类也特别多,除殓葬玉器外,几乎所有的玉器类型都已经出现。在发现的众多玉器中,尤以玉礼器所占的比重最大,精品也最多。礼器中常见的器形有琮、璧、璜、冠形器、三叉形器、柱形器、锥形器等。琮是古代玉礼器“六瑞”之一,是一种外方内圆的柱状玉器,据说“黄琮礼地”。在良渚文化的玉器中,琮是体形最大的一种,出土的数量也特别多。如武进寺墩M3,一座墓葬就有玉琮33件,其中最大的一件高度近30厘米,分为13节。这是其他类型的玉器无法比拟的。其他地区的玉琮出土很少,或是由良渚文化传人,或是受其影响。璧是良渚文化中另外一种重要礼器,出土的数量也比较多,如反山M23一座墓葬就出土玉璧54件。璧的主要用途是祭天,即所谓“以苍璧礼天”。但在良渚文化中,璧也是财富的象征。
P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