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灵动之美--郭惠宇老师教学艺术初探/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小学名师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小学名师丛书》能为青年教师的成长树杆立标,能激励一批有志于献身教育的青年教师,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追寻名师的脚步,酿造自己的教育思想,磨炼自己的教育才智,在对自我的不断超越中,使课堂教学产生一种令人荡气回肠的艺术魅力。让每堂课都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存在,让每堂课都是教师和学生生命的“不重复于过去”的发展和成长,在琐屑、繁忙的教学中做自己生活的大师,把平淡的日子变得有价值、有活力,变得幸福而多彩。

本书即是《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小学名师丛书》之一。

内容推荐

教学艺术作为教育美的表现形式,是教师审美意识和能力的集中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产物。早在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在其教育名著《大教学论》的歼篇就指出,他要“阐明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类的全部艺术”,对这一“艺术”,他解释为寻找一种教学方法,使得教师可以少教,学生可以多学。

灵动的教学,目的在于激发创新,成就创造。只有创新,方可在沉寂如死水的旧的语文教育模式中注入活水,增加活力;只有创造,才能真正落实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

目录

写在前面

我看《灵动之美》(代序)

上编 心有灵犀气韵飞——关于灵动的思考

第一章概述

第二章灵活:灵动的根本

第三章创新:灵动的核心

第四章素养:灵动的保证

第五章激情:灵动的翼翅

第六章魅力:灵动的特征

中编 一路风尘寻邓林——关于灵动的实践

第一章 营造诗意的课堂——灵动的教学语言

第二章 成竹在胸,随机著色——灵动的教学设计

第三章 因时而化,因势利导——灵动的教学细节

第四章 不拘一格,灵活创新——灵动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第五章 功夫在诗外——灵动的课外延伸

第六章 更上一层楼——灵动的科研意识与选题

下编 屐齿印痕映苍苔——郭惠宇老师教学案例选

案例一《一碗阳春面》教学实录和赏评

案例二《登高/蜀相》教学实录及赏评

案例三《威尼斯》教学设计

案例四 《(物种起源)导言》教学设计

案例五《变形记》教学设计

案例六《兰亭集序》教学设计

案例七《石钟山记》说课稿

案例八《沁园春·长沙》说课稿

附录

附录一 超以象外 得其圜中——郭惠宇老师

人生态度谈

附录二 郭惠宇老师印象

附录三 让语文闪动太阳的光泽

附录四教育教学论文与获奖情况

后记

试读章节

第一,观察要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与理科的观察不同,语文学习的观察在目的、要求上似乎带有某种不确定性,因而观察中容易出现随意性和盲目性。但是,要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协调发展,就必须注重观察的目的性和计划性,要善于不断地给自己提出具体的观察任务,同时与语文课的总体目标和要求保持一致。许多成功者的经验说明了这一点。当年轻的莫泊桑拜作家福楼拜为师的时候,这位老师教他的第一课便是观察、观察再观察。福楼拜曾这样教育他的学生:“应当久久地注视你所想要表现的东西,发现过去任何人没有看到过和说起过的形象和式样。人,总是有根据前人思索过的记忆来使用眼睛的习惯,因而一切东西都一定还有未被探索到的地方。区区小事也都包含未知的部分,把它找出来。”他还具体地指出,“描写燃烧着的火焰和原野的树木时,要注视它,直到发现那些树木和火焰跟别的树木和火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止。这样,作者就能赢得独创。”从中我们可以发现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是多么重要。

第二,在观察过程中养成动脑思考和语言表达的习惯。观察是一种思维的知觉,离开了思维,观察的意义就失去了。随着年龄的增长,观察过程中注视和探究事物的内部性质和内在联系就显得尤为重要,思考得越多,观察起来就越细致,越有收获。同时,观察中如果只是眼睛看,心里想,不用语言把自己所观察到的情形和自己的感受表述出来,还没有达到观察的要求。因此,在日常的观察中要养成语言表述的习惯,对所见所感要尽量从自己的语言仓库里挑选最确切的语词去形容、描写、比喻或说明,那么,你的观察、思维和语言表述的能力就会得到发展,你的文学创造才能得到提高。因此,千万别看轻了学生写日记的习惯,对有这个习惯的同学一定要鼓励他们坚持,并且引导他们注意不要把日记当成了生活的流水账簿,要学会不断地去丰富自己的日记和练笔本。

第三,在观察中要提高审美能力。语文创造能力的获得离不开审美能力的提高,而审美性的观察又是养成用文学的形式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的基础,只有通过审美的观察,才能促成审美感知能力的形成,增强审美的想像能力。人的审美经验是从感官对外界美的事物的直接感知入手的,如果缺乏审美感知能力,即使最美的事物也不能成为主体的审美对象,也就谈不上有美感,谈不上文学的创造;同时审美想像和审美理解的基础是意象的储备,意象积累越丰富,审美的质量就越高,审美能力也就越强。当我们面临自然万物,就会从其形体、色彩、线条、空间、张力等方面领会到和谐、对称、统一、节奏等种种美的活动形式;当我们面对生命世界,就会从其生长、发育、运动、遗传变异等的变化中领悟到积极、自由、愉快的生命力量……

P13-14

序言

马鞍山二中有一支过硬的师资队伍。

郭惠宇老师是这支队伍中的佼佼者之一。

他从农村学校走来,带着朴实的作风,浸润着勤奋的汗水,在二中的讲台上驰骋才情。他从一名普通教师成长为市级学科带头人、安徽省特级教师、全国模范教师。回首他的成长历程,总结他的教育教学经验,在我看来,是一件十分有意义的事。

我以为,教学艺术是一种使师生求“优”发展的优化教学活动或艺术化教学活动,是一种科学再现教学内容求“实”与艺术表现思想情意求“活”的完美统一。它受到文化素养、生活背景、个人特质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因此,教学艺术虽有大同,却又更多个性色彩。教学艺术个性化,往往是一个教师成熟的标志。

郭惠宇老师在二十多年的语文教学生涯中,耕耘不辍,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诚如研究者所概括的:灵动。他的教学语言,是丰富多彩的,是饱含着激情的,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他的教学设计是因材施教的,是机变的,是留有空间的;他在教学过程中既关注教材又关注学生,既重“工具”又重“人文”,既重课内又重课外,如此等等。他追求的是一个字:“活”。这个“活”字贯穿在他的教学行为中,也体现出他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读者如有兴趣,或希望得到些借鉴,可以详读本书。因有专论,不再赘述。

徜徉在这本书的字里行间,我尤为关注的是郭惠宇老师的成长过程。在“灵动”的教学艺术后面,我看到了耕耘的汗水。那一篇又一篇的稿件,那一份又一份的课题报告,那一本又一本的校本教材,都是勤奋的见证。而在耕耘过程中,他又能够处理好若干关系。如:

内容与形式。一堂课的好与坏,关键在于教学内容是否丰厚、能否给学生以有益的启迪。郭惠宇老师的课十分厚重,往往能发他人之所未发。但他也十分看重形式:他的板书漂亮而美观,他能熟练地将信息技术与语文学科教学有机地整合。

释放与吸收:一个教师的专业知识素养仅从师范院校中获得还是不够的,尤其在教改大潮下的现时教坛,他必须长于吸收先进的教育教学的思想和理念,且把这种思想与理念融会贯通在自己的教育教学中。记得前年春节去他家拜访,他的书房和藏书给我印象极深。这大概是他“灵动”的源头之一。郭惠宇老师的成长,与他勤于读书、勤于笔耕密不可分。

自信与谦虚。自信,从某种意义上说是能力的一种体现。因为有博览积淀下来的深厚的知识学问“垫底”,因此当他面对自己的学科领域时,就会表现出一种自信来。但过于自信,就会偏向自负。谦虚,是一种美德,但过分谦虚,也会偏向虚伪。郭惠宇老师是自信的,因而,他在课堂上总是激情四溢;他又是谦虚的,因而,语文组就能够凝成一个团结协作的集体。

以上谈到的三个关系,都辩证地存在于郭惠宇老师的教学艺术中,也是构筑他“灵动之美”的主要元素。

做人,影响着教育教学;教育教学受制于学养;学养高低取决于是否勤奋!

“成功之花,人们只惊羡她现时的明艳!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读《灵动之美》,如果在感受了“灵动”教学艺术之后,还能读出一种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还能读出一份治学做人的道理,那更是锦上添花了。

我想,《灵动之美》是具有这种力量的。

是为序。

万亚平

后记

记得在师大毕业前,老师曾打趣地讲了一个英国乡巴佬的故事。说的是一位乡巴佬进城遇雨,急中生智,将买的一块布和随身带的手杖绑在一起,旋转着躲避了淋雨之苦。得意的乡巴佬以为自己发明了一种新的雨具,兴冲冲地赶到城里专利局申请专利,不曾想专利局的官员随手拿出了一把精致的雨伞,弄得乡巴佬无地自容。我以为,老师的意思是要告诉我们,一是当我们有了以为成功的感受,不妨像乡巴佬那样有勇气去告诉别人;二是当自己在说这种成功的时候,还要时刻警惕或许自己孤陋寡闻,贻笑大方。今天,当自己捏着一把汗编写完这本书的时候,总有一种野人献曝的感觉。

粉笔的摩擦,书页的翻卷,教书的岁月,常常是在不知不觉中流转着,一晃自己和语文教学打交道已有二十二年了。这其中经验现象的描述多于理论的探讨,零碎支离的感悟多于缜密的思考,今天总结起来冠之以“艺术”,汗颜之余多了些许疑惑,可当我读到法国教育家卢梭名言“教育的艺术是使学生喜欢你所教的东西”时,想不到自己的努力也一直与艺术为邻,便平添了几分勇气,也以此告诉每个愿意在语文园地耕耘的年轻朋友,珍视你付出的每一份努力,艺术并不遥远。

从闭塞荒凉的农村中学到条件简陋的县城中学,再到省级示范高中,风雨兼程,一路走来,回顾自己成长经历,能有今天的成绩,需要感激的人实在太多太多,在这里很难一一列数,既有教育界的前辈、专家,也有所在单位的领导、朋友,更有朝夕相处的同行、同学。仅就本书的编写而言,使得到了省教科所杨桦、傅继业老师的真诚鼓励,得到了市教育局、教研室以及二中领导的大力支持,更因为诸位同仁的鼎力相助,热心撰稿,才得以成书,也成全我当一回勇敢的“乡巴佬”。

(郭惠字)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灵动之美--郭惠宇老师教学艺术初探/安徽省马鞍山市中小学名师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万亚平//俞仁凤//陶年生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安徽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529969
开本 32开
页数 2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3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2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633.302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1
出版地 安徽
203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23:15: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