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论谋杀(英汉对照)/凤凰苏教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套在西方文化发展和文明积淀过程中影响久远的读物,这是一套影响了欧美诸民族心灵世界和集体文明无意识的读物,这是一套可以让个体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丰富和无比强大的读物,这还是一套人人皆可阅读但充满着贵族气息的读物。

这套大型汉英双语版图书大致可以分为文学艺术类、传记类、历史类、游记散文、社会文化类等。执一册在手,当是畅快的精神旅行。

内容推荐

《论谋杀》是英国作家托马斯·德·昆西的一本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作者七篇散文评论作品。前三篇散文介绍了谋杀发生时给人的各种感觉以及一个谋杀研究协会的情况;第四篇散文则从一个英国人的角度表达了对圣女贞德的敬畏之情;第五和第六篇散文主要论述了英国邮车所拥有的机械运动之美和战时所发挥的巨大作用;最后一篇散文中,作者对正餐的由来以及正餐所包含的社交和娱乐意义进行了充分阐述。这些散文评论作品内容广泛,语言精辟犀利,文笔优雅,很值得一读。

目录

《麦克自>中敲门的场景/3

谋杀,一种优雅的艺术/11

谋杀之二/59

贞德/85

英国邮车/147

骤死景观/195

真正显赫的正餐/241

译后记/296

试读章节

在《麦克白》中,莎士比亚体现出自己无与伦比的才能,在剧中他引入了两位凶手,就如他以往剧本中的形象一样,他们受到人们强烈的鄙视。麦克白的思想斗争比他妻子激烈,虎狼般的野心并没有怎么觉醒,他的情感主要受到了妻子的感染,但是他们两个最终都卷入了罪恶的谋杀中,因此对他们两个来说,谋杀的思想已经预先形成。这是剧情所要表达的内容。此外,剧情还要自然地表达出他们对于无辜的牺牲者“邓肯”的越发敌对情绪,清楚地解释为什么他们对邓肯脱衣服会有“深深的诅咒”,要表达出这些需要特别的创造力。这样,我们就能够感受到人类神圣的爱与怜悯的本性从他们身上远去了,消失了,灭亡了,尽管这个本性一般不会从人类身上消失。接着,凶残的本性占据了他们原本美丽的心灵。由于这一震撼性的转变是通过俩人的对话和各自的喃喃自语表现出来的,因此莎士比亚就成功地将观众陷入了沉思的境地。我现在要请读者注意以上问题。如果读者曾经见过自己的妻子或者姐妹处在一种失神的状态,那么他或许正好能够在这个场景中观察到非常具有影响力的一刻:一声叹息、一个刺激激活了暂时停滞的生命。或者某天一位重要的国家级偶像人物的灵车在赶往墓地的路上,而身处大城市中的读者这天正巧从灵车的行经路线旁经过。这时,他能够强烈地感受到街道的寂静,感受到人们日常生活的停滞。此时此刻,占据他脑海的是一种深深的好奇。如果他立刻又听到了打破死寂的马车声响,那么他就会知道这个瞬间的场景消释了。他能感受到人类完全停滞和停顿的时刻非常丰满,极为震撼,因为在短暂的停滞中止的时刻,人类的活动也突然恢复了。人类的反应很好地解释和度量了各种行为,也让人能够理解。现在将以上的情况应用到《麦克白》一剧中。正如我所说的,剧中人类善良一面的退却和罪恶一面的侵入表现得合情合理。一个新世界进入了角色,两位谋杀犯失去了人类所拥有的人性,没有了企图和欲望。他们被作者美化了,成为了女神。麦克白是个“无性动物”,他忘记了自己是从女人的身体中孕育出来的,这都是恶魔式思想的反映。这样,恶魔世界就显露出来了。但是它又怎样传达给观众,让他们有所感知呢?为了引入一个新的世界,现存的世界必须暂时消失。谋杀犯和谋杀行为必须相分离——通过一系列平常的人物事件将联系切断一两者的关系深深地藏匿了起来。作者一定会让我们感知到平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突然间凝固了——暂时休息了——迷糊了——进入了一种可怕的停滞状态:时间停止了,而事物之间的关系并没有结束,一切事物都会自我衰退,所有的世间热情都会进入到一个停滞的状态。因此,当谋杀行为结束时,当黑暗的状态达到完满的境地时,它就会像天空中华丽的彩虹一样突然消失。我们听见了敲门声,通过声音的方式让人们感知谋杀带来的后果已经开始了:人性从魔性中退却出来了;生命的气息又开始活跃起来;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又回来了,使我们深深地感受到生活停滞的可怕间隙。

多么伟大的诗人啊!你的作品写得不像是别人的故事,也不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一部伟大的艺术作品。它写得更像是一个自然现象,就像日月星辰的自然规律,像海洋的潮涨潮落,像花朵的盛开和凋零——像霜和雪的转化,像雨和露的变化,像冰雹和雷雨之间的关系,这些规律完全需要我们通过使用各种知识才能进行研究才能得以解答,此外,我们还必须保证计算过程不能有多多少少的误差,各种知识的理解不能有所偏差——但随着我们对这些规律更为深入的探究,我们会发现人类眼睛所疏忽的并认为是偶然的那些现象恰恰是用以证明这些发现的强有力的佐证!

P7-9

序言

在欧美诸国,普通家庭在客厅、壁炉旁或卧室等处,一般都置有一个书架,上面摆满了他们称谓的“家庭读物”。在中国,所谓的家庭常备读物似乎固有所指,通常为菜谱、医疗保健或旅游指南之类,但西方的家庭常备读物却主要是经典的文学艺术作品;这些书不是整整齐齐码在书架上,纯粹为了装饰或摆设,少有开卷,仅供观瞻,而是放在床头、茶几、阳台甚至卫生间,触手可及,可以随时翻阅。出门旅行前也可以顺便带上一册,在候机候车间隙捧而读之,既打发时间,又时时受益。这样的书,父母看过可以传给孩子,孩子看完再传给自己的孩子,子子孙孙,代代相传。文化的传承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静悄悄地进行,伟大的文明就这样绵延于世。

令人遗憾的是,以文明悠久著称的中国,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却缺少和自己的民族文化地位相对应的普通家庭常备读物。走进一个个越来越宽敞明亮的中国家庭,我们能看到琳琅满目、充满了艺术感的家具,能感受到灯光营造出的朦胧诗意的氛围,却很少能看到一个书架,一个承载人类文明积淀的书架;乘飞机或火车出行,多见旅人们百无聊赖无所事事地等候、聊天、打牌,亦多见时尚杂志或街头小报人手一份,却少见有人手捧一册文学艺术作品在喧嚣的环境中静静阅读。承续了五千年文明的中国人,在现时代表现出的对精神生活的漠视,让人生出一种巨大的遗憾和忧伤……

正是这样的感时伤怀,正是这样的遗憾和失落,正是这样一种久违了的文明意识,正是这样一种萦绕于心的担当,让我们起意策划出版这样一套充满着人文气息的“家庭书架”。

这是一套在西方文化发展和文明积淀过程中影响久远的读物,这是一套影响了欧美诸民族心灵世界和集体文明无意识的读物,这是一套可以让个体的精神世界变得无比丰富和无比强大的读物,这还是一套人人皆可阅读但充满着贵族气息的读物。

这套“家庭书架”,凝聚着人类文明中最美妙的智慧和最敏锐的灵感,一群最善于思考最长于想象的伟大作者,将神奇而微妙的精神活动进行到底,凝结成人类文明最璀璨的结晶体。

这些作品是思想的圣坛,回响着每个与之结缘的个体在文明深处徜徉徘徊时细微而悠远的脚步声;这些作品是人类语言的丰碑,文字垃圾在这里被无情地埋葬,快餐文化在这里灰飞烟灭。

这套大型汉英双语版图书大致可以分为文学艺术类、传记类、历史类、游记散文、社会文化类等。作者们虽然身份、职业不同——他们或为文学家,或为艺术家,或为政治家,但都以文辞优美著称,即使深奥难测的美学著作,如佩特的《柏拉图和柏拉图主义》,也因作者优美的散文笔法而让人亲近。其他如奥威尔的《政治与英语》、吉卜林的《谈谈我自己》、康拉德的《生活笔记》、罗斯金的《艺术十讲》、杰罗姆的《小说笔记》、兰姆的《兰姆书信精粹》、卢卡斯的《佛罗伦萨的漫游者》、萨克雷的《巴黎速写》、鲍斯韦尔的《伦敦日志(1762—1763)》等,皆出名家之手。这些游记或散文,不仅充满着精神感召的力量,而且因其文辞隽美,还可以作为美文来欣赏、诵读。执一册在手,当是畅快的精神旅行。

众所周知,译事沉疴业已成为当代中国知识领域难以治愈的顽疾,草率、随性、误译、漏译、跳译、畏难等等随处可见。虽然当前仍有少数译者在译事丛林中艰难爬梳并屡有优秀成果问世,但我们已经很难看到当年傅雷先生之于《约翰·克里斯朵夫》及王道乾先生之于《情人》的译事之工了。在今天的译著中,我们看不到修辞,看不到信达雅,看不到前人遗风,我们看到的是急功近利,看到的是用电脑翻译工具草译出来的种种无厘头。这是翻译者的悲哀,是出版人的悲哀,是读者的悲哀,是文化的悲哀。

在这种恶劣的翻译环境和悲哀的心境中,我们开始了充满挑战的组译议程。组织会聚了许多大师著作的“家庭书架”的翻译出版,于我们而言,与其说是建立出版功业,毋宁说是进入了布满陷阱的出版丛林。我们规避陷阱的种种努力,都是为了给读者朋友提供一个可资借鉴的阅读文本。

我们深知,大师著作的翻译是艰难的,用汉语来传达他们的思想总会留下或多或少的缺憾,甚至我们都怀疑这些思想是根本无法用另外一种语言传达的。这时候“迁就阅读”就必须成为我们出版人唯一的选择。尽管译者和我们都想“用优秀的作品来鼓舞人”,尽管译者和我们都努力地走在通往理想之塔的道路上,但在这些图书即将付梓之际,我们的内心仍然深感惶恐。我们深知,为读者奉献的译文仍然存在着有待克服的种种问题。

但是我们有勇气,有足够的勇气用这种英汉对照的方式将这些文本呈现给我们的读者。一则希望读者可以在英语与汉语的比照下更深地体察语言的精微和文本的精致;一则希望读者朋友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方便地提出自己的疑问,指出我们的不足,使这套丛书在今后不断的修订过程中日臻完备。

译事惟艰,出版惟艰。冀希读者朋友们一如既往地支持我们的翻译事业和出版事业。丛书如存有不当之处,希望读者朋友们宽容并谅解。

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6年8月

后记

在本书定稿之际,陪伴我多日的托马斯·德·昆西以及他的作品《谋杀论》也即将告一段落。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我品味到了作者优美流畅的文笔、深邃的思想以及犀利的评论,作者广博的学识和敏锐的洞察力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细读本书,似乎德·昆西更像是我的一位朋友,向我诉说着他对各类事物的看法和观点。

托马斯·德·昆西是英国19世纪著名的散文家和文艺评论家,1785年出生于曼彻斯特。其父亲是一位才华出众的撰稿人、商人,母亲也是一位知识女性。德·昆西生活上的大部分时间都被病魔纠缠,几乎无时不同踌躇、忧郁和吸毒的恐惧作斗争。他的一生屡遭不幸,直到六十岁时才得到他女儿的照顾,过上舒适自由的生活。德·昆西写了一百五十多篇作品,内容涉及历史、政治经济学、哲学和文艺理论。他把文学分为两大类:“知识的文学”和“力量的文学”。前者教育读者,后者感动读者。仿此,德·昆西的作品也可分为这两类。在“知识的文学”方面,他写有经济著作《三位法学家的对话》、哲学著作《论康德》、教育著作《致失学青年的信》、历史著作《贞德》(1847)、文学批评著作《(麦克白)中敲门的场景》(1823)、《论风格》(1840)等。在“力量的文学”方面,德·昆西写了《一个吸鸦片者的自由》、《自传》(1834—1835)、《来自深处的叹息》(1845)、《英国邮车》(1849)和《谋杀,一种优雅的艺术》(1927)等。德·昆西的散文富于幻想和感情,注重辞藻和音乐性,有意识地模仿17世纪早期英国散文家的风格。他是英国浪漫主义运动的主要文学批评家之一。

本书收录了作者的七篇散文作品,内容涵盖历史、政治和文学等方面,其中包括《贞德》、《英国邮车》等名篇。在本书的开篇,作者从审美层面上为谋杀这一节罪形式开脱,从犯罪心理的分析人手展开阐述,认为干净利落、不留痕迹的杀人是一种艺术,可以像欣赏绘画、雕塑或其他艺术品那样鉴赏。在《贞德》一文中,作者以细腻的表现手法再现了圣女贞德的事迹,而《英国邮车》与《骤死景观》两篇自成体系,阐述了英国邮车与现代交通工具相比的优势,发掘出其在革命中的通报胜利的作用。在《真正显赫的正餐》一文中,作者对正餐从词源和演变过程着手,分析了正餐的内涵,告诉人们该如何对待一顿富有意义的正餐。特别有意思的是,在此文中,作者从西方人士的角度对中国著名菜肴“烤乳猪”的来源进行了考证和阐述。纵观全书,我每时每刻都能感受到作者在历史文化知识方面的渊博,相信在阅读完本书之后,每位读者对于德·昆西的作品和思想也会有自己的理解和见解。

此外,由于各种原因,书中难免可能会有所疏漏和错误的地方,欢迎读者不吝指正,并提出宝贵意见。

译者

2005年9月于上海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论谋杀(英汉对照)/凤凰苏教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托马斯·德·昆西
译者 陆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江苏教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373664
开本 16开
页数 29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54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6-08-01
正文语种 中英对照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外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561.6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江苏
230
160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