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真正的中国佬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的作者何天爵是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他于1869年来中国,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学校,1871年辞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代办等职务。曾协助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并参与1882年美国和朝鲜签订条约。1885年回国。1895年,出版其颇有影响本书。本书是何天爵在中国居留十多年后,既根据他本人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又加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写成,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内容较为生动丰富的画卷。其内容涉及了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无论是皇帝、王公大臣、封疆大交,还是织席贩履之流、凡夫走卒之辈,均有所涉及。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他有感于西方社会“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模式判断要求他人”

内容推荐

本书作者为长期担任美国驻华外交官的切斯特·何康比。何康比,中文名何天爵,1869年来华,1871年之前,负责北京的公理会教会学校,1871——1885年,先后担任美国驻中国使馆翻译、头等参赞、代办等职。1885年回美国。1895年出版《真正的中国佬》。中文本有光明日报出版社1998年鞠方安译本,纳入黄兴涛、杨念群主编的“‘西方人眼中的中国’名著译丛”。本文主要据此本谈谈读后的个人收获。因此,这里侧重于介绍该书叙述与评论的独特与深刻之处,本着镜鉴的角度,对其仍然有现实意义的揭示进行点评。

目录

前言

导言

中国人的政府

中国的语言

中国人的家庭生活

中国人的社会生活

中国人的宗教

中国人的迷信

中国人的辫子

中国人的法庭

中国的官与民

中国的教育和文化

中国的礼仪习俗

中国商人及其生意经

中国的贫困阶层

中国的财政金融制度

译后记

试读章节

在中国,年轻的已婚女子的命运非常悲惨,绝对不值得称羡。结婚之前,她根本无权选择将与之结合的那个男子。而且至少从理论上讲,与她结婚者是她从未谋面、从未交谈过一句话的人。在选定结婚的良辰吉日,她就被送到丈夫的家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在那一交接仪式中,她就像囊中之物,装在口袋里的小猫一般,因为从头到脚,她都被“包装”得严严实实。作为另一角色的新郎官,事先他同样也没有见过未来的妻子,因为他也同样无权参与选择配偶的份儿,所以,他与她的关系形同路人,彼此无关痛痒,甚至非常冷漠,除此之外不会再有其他的结果。当然,他们在婚后也许会逐渐产生一些好感甚至爱情。但是,在婚前他们之间绝对不存在什么感情。将两人拴在一起的那条婚姻纽带与恋爱没有丝毫的瓜葛。在新的家庭中,新娘只是变成了一名任意使唤的下等仆人。仆人所做的一切最低贱、最繁重的家务活全部一古脑儿地压在她的身上。维持她苟延残喘的惟一正当的理由,在于她能够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在生孩子之前,她通常不被冠以已婚妇女(mm!tied woman)的称号,她们在谈起她或者与她说话时,仍然称她为“姑娘”(gir1)。在中国,一名女子不是在结婚时,而是在变成母亲之后,她的称号才由“女士”(Miss)转变为“夫人”(Mrs)。只有做了母亲,尤其是生个儿子之后,那么她的境遇才会比那终生承受重压的驮兽(a beast of burden)稍好一些,她才会赢得一定程度的尊重和认可。但是,许多年轻的妻子们等不到这一天的到来。她们经常以自杀或者企图以自杀的方式作为对婆婆那惨无人道、无法容忍的虐待的反抗和逃避。

在中国,“母亲”这一称呼是所有已婚妇女的护身符和荣耀所在。然而即使在这一点上,如果从西方的观点出发,她们的地位也非常奇特,令人不可思议:她是自己孩子的独裁者,可以要求他们绝对无条件地服从自己。哪怕自己的孩子已年逾花甲、白发满头,早已成为了另外数个家庭的父亲或者祖父。斗转星移,她也会变成几个媳妇的恐惧之源:她会向她们作威作福,把她在做小媳妇时忍气吞声遭受的一切苦难和折磨,再重新发泄到自己的儿媳们身上。但是只要面对丈夫,她就除了扮演一位仆人的角色之外,什么也不是。在她去世之后,按照清朝的法律规定,儿子们必须为她披麻戴孝,一百天之内不准剃头刮脸。但是,如果她的丈夫也效仿儿子们的做法,或者表现出一些哀伤的样子,那么他就是自找麻烦:他就会因此成为众人冷嘲热讽的对象、鄙夷唾弃的靶子。作为男人,只要他喜欢或者看着合适,他就可以随时再娶妻子;但是,如果一名寡妇再嫁给另一个男人,那将被视为一件大逆不道、极不光彩的事情。中国人讲话时通常不愿把一件不合时宜的事情说白了。他们从来不说“王寡妇又结婚了”,而是说“王寡妇朝前迈出了一步”。如果一位年轻的寡妇希望出人头地,希望得到万众的景仰,比如说为了让皇帝下令建一座贞节牌坊褒奖她的品德,她会一头撞在丈夫的棺材上,结束自己的生命。如果她的抱负不是太大,出人头地的愿望不是十分强烈,她会终其余生侍奉照顾自己的公婆。事实上中国的妇女在结婚后便失去了自己的名姓,丈夫的姓便是她们的姓。

有一次,在与清朝的一些高级官员交谈时,我提到了恭亲王的妻子去世的问题,并且认为这位王爷当然要暂且放弃处理政务,闭门韬晦一段时间。

“不会不会,”内阁的一名成员笑着说,“妻子的过世对我们轻如鸿毛,有什么值得伤心落泪?只要王爷喜欢新人,他想要多少就有多少”。

P58-60

序言

芸芸众生与那位偏居茫茫格林群山(the Green Mountains)一隅的老太太并无二致。老太太远离街坊邻舍,孤身独处而恰然自乐。在夏日的某一天,有位陌生人来到她的门前,要一杯水喝。当询问陌生人家住何处,对方告诉住在波士顿城时,她吃惊地喊了起来:“天哪!您在那么遥远的地方该有多么孤独!”在她的想象中,波士顿是一片蛮荒之地,只有那风吹雨打的小木屋,才是她的天地和宇宙中心。  

就像那位老太太一样,我们总是喜欢用自己建立的一套标准模式去判断要求他人。至于他人正确与否、明智与否,都要看他们是唯我们的马首是瞻,还是与我们背道而驰来作定论;而全然不顾我们的评判尺度和理想模式如何武断专横,如何浅薄狭隘。  

对于成千上万中国人那种不假思索、机械地复来换单、冬到穿棉、或者按照某人的意志在固定的一天大家必须共同更换衣服的做法,我们不仅感到可笑,甚至给以讽刺和挖苦。然而,在美洲和欧洲,也有成千上万最有修养的贵妇人们在那种不近人情的“时尚”(fashion)的驱使下,盲目模仿和追求奇装异眼而无所不至其极。这些贵妇人的做法与中国人的习惯相比较,难道有什么不同吗?如果有,那么谁的做法更理智一些?在您作出结论之前,请先看一眼那本来自然优雅,现在却被弄得稀奇古怪、丑陋变形的妇女们的轮廓和线条。您也不妨再作以下的考虑:中国人在季节来临的时候按照某人的命令更换服装的做法,与两个大洲占人口总数一半的妇女们不顾自己的个人趣味和爱好,却去接受一种也许是发源于巴黎或者是伦敦贫民窟中的怪样服饰的做法,两相对比,到底孰是孰非?

对于他人,我们需要多一些全面的了解,而少一些心胸狭窄、目光短浅的评头论足。毫无疑问,如果我们反躬自省,以别人看待我们的眼光来审视一下自己,那么情况将会好一些。但是,如果我们能够从某种更高的境界,也就是说,一个更准确的视角,用一种非世俗的、理想的、标准的人的眼光去评断我们自己和他人,那么情况将不仅是好一些,而是会更好。进一步宽广的视野不仅仅使得我们的判断更加准确合理,而且还具有更为重要的深层意义:它将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友爱、更加和睦相处,更加认识到作为人的崇高价值。但是,目前的情况并非如此。

批评指责中国人比正确全面地了解他们要简单容易得多。因为东西方彼此接触了解的历史还太短暂,机会太少。我们对中国的知识大多来自于想像和猜测,而不是立足于事实。因此,对于中国人的种种误会和曲解便是很自然而不可避免的事情。然而,他们的确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民族。现实生活比任何神奇的虚构和猜测都要丰富有趣得多,对于中国人也是如此。深深地吸引着那些虔诚的研究者的,不是为一般众人所熟悉的、经过种种笨拙歪曲的讽刺和描绘的中国人,而是他们的真实生活,还有他们那一套沿袭已久、颇具特色而停滞不变的政治、经济、文化制度和社会习俗。

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辩护,不是为了道歉和忏悔,也不是为了责备和批评,更不是为了高唱赞歌。作者本人曾在中国居住过许多年,几乎与中国各个角落、各个阶层的人们都有过接触,并与他们建立了亲密友好的关系。本书所试图向读者展示的,便是我就所接触和了解的中国社会所得到的几点心得和体会。在书中,本人着力于描述和解释中国人社会生活中一些非常重要而独特的因素,旨在说明,为什么在我们看来如此不可思议的一些思维模式和社会习尚,对于他们却是天经地义的事情。本书所依据的是客观事实,而不是主观臆断。总之,本书力图用大视角、粗线条的几笔,描绘出真正的中国人。

安排在本书各个章节中的大量小插曲,目的在于使我们描述的内容更加富于生活气息、更加生动有趣和易于理解。每个插曲都代表一个真实的故事,毫无粉饰夸张的色彩。如果有必要的话,作者本人可以将每件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牵涉其中的人物都一一列举出来。同样,书中的每幅插图都忠实于所取材对象的本来面貌,除冲洗照片的技术之外,没有经过其他任何加工和处理。

中国人的许多优秀道德品质和令人钦佩的性格特点与他们的缺陷和不足交互纠缠在一起而相映成趣。这些东西与时代共存,虽然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然而变化非常缓慢。但是,无论何人,当真正全面了解了中国人之后,他一定会确信:这个民族有着光辉的未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终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何天爵

1895年1月写于纽约

后记

本书的作者何天爵(Itolcombe,Chester,1844—1912)是美国传教士、外交官。他于1869年来中国,在北京负责公理会所办的学校,1871年辞去教会职务,先后任美国驻华使馆翻译、头等参赞、代办等职务。曾协助起草1880年关于华人移居美国的条约,并参与1882年美国和朝鲜签订条约。1885年回国。1895年,出版其颇有影响的《真正的中国佬》(The Real Chinaman)一书。

《真正的中国佬》是何天爵在中国居留十多年后,既根据他本人的所见所闻和亲身经历,又加以自己的观察和思考而写成,是关于近代中国社会的一幅全方位、大视角、内容较为生动丰富的画卷。其内容涉及了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语言教育文化、家庭社会生活、官民关系、礼仪习俗、财政金融等各个方面。无论是皇帝、王公大臣、封疆大吏,还是织席贩履之流、凡夫走卒之辈,均有所涉及。作者写作此书的目的,是他有感于西方社会“喜欢用自己的一套标准模式判断要求他人”,而全然不顾其评断尺度和理想模式“如何武断专横、如何浅薄狭隘”。他认为西方应该以“更准确的视角,用一种非世俗的、理性的、标准的人的眼光去评判我们自己和他人”,这样使得“人们更加宽容友爱,更加和睦相处,更加认识到作为人的崇高价值”。基于此种认识,作者试图把近代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介绍给西方,力图描绘出“真正的中国佬”形象。作者的观察和思考,就译者看来,既有独到深刻的一面,也有偏颇肤浅的内容;既有客观的描述,也有人为的夸张;既有严肃端庄,也不乏幽默诙谐、哲言睿语;既牵涉了影响近代中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天津教案、中日关系、中国学童的留学美国等),也包含着许许多多饶有趣味的小插曲。同时,作者还描述了中国的迷信、宗教、人口过剩等即使在今天也仍有重大现实意义的问题。另外,作者还论述了中国人的乡土情结,并认为乡土情结导致了中国人永远不会成为踏遍世界的殖民者。实际上,乡土情结扩而大之便是爱国主义精神,正是这一种精神成为维系中华民族的巨大力量,使得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生生不息,自强自立。

虽然作者在本书中力图以较为客观公正的态度描述“中国佬”和中国社会,但也难免存在一些误解、曲解和不理解。这并不足奇怪。首先,何天爵是美国佬,他毕竟是代表美国政府的外交官;其次,何天爵待在中国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让他真正全面客观地了解和评判有着几千年政治、经济、文化深深积淀的“中国佬”,显然太难为他了。但无论如何,何天爵先生不失为有眼光、有头脑的有心人。他在审视了中国社会之后,得出的结论是:“这个民族有着光辉的未来。中国在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中,终将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译者

1996年12月于中国人民大学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真正的中国佬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兴涛//杨念群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1742
开本 32开
页数 2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88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
丛书名
印张 9.12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0
14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4:2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