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挂职日记(现实与梦想交汇于贵州高原)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本海归博士的参政实录;区域经济的文化读本;政府决策的咨询参考。魏景赋博士作为上海第二批赴西部博士服务团成员踏上了遵义这座红色的城市。在贵州遵义市挂职担任市长助理期间,积极为务川仡佬族苗族自治县镇南镇泰坪小学募集资金、倾注关爱重建希望小学,这件事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的反响。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但一年里魏景赋与西部结下的深厚感情却是相随一辈子的。正如他自己在日记中写的:“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

内容推荐

自至贵州的第一天开始,作者就坚持写每天的工作日记,为的是把每天的经历和收获真实地记录下来。一年下来,作者完成了近300篇日记。这部厚厚的日记是作者在贵州收获的另一种精神财富。

目录

第一月

从东到西

(2004年10月18日~10月30日)

第二月

深入了解

(2004年11月1日~11月30日)

第三月

调研走访

(2004年12月1日~12月31日)

第四月

新旧交替

(2005年1月1日~1月31日)

第五月

感受温暖

(2005年2月1日~2月28日)

第六月

四处奔波

(2005年3月1日~3月31日)

第七月

募资建校

(2005年4月1日~4月28日)

第八月

强烈反差

(2005年5月8日~5月31日)

第九月

防汛抗旱

(2005年6月1日~6月24日)

第十月

招商引资

(2005年7月3日~7月31日)

第十一月

竣工典礼

(2005年8月1日~8月29日)

第十二月

情系遵义

(2005年9月4日~9月10日)

后记

试读章节

踏上西行之路

2004年10月18日(星期一)

今天离沪时,学校派车把我直接送到虹桥机场,妻子同行送至外滩就中途下车去办事了。坐在飞机上,回想近三个月来自报名到北京培训再到上海市委组织部送行,似乎烘烘嚷嚷经历过好多事,又宛如飞机身旁擦肩而过的云雾般捉摸不定。作为中组部第五批(贵州第四批,上海第二批)博士服务团的一员,我告别上海,踏上西行之路。

上海此次派出5人赴云贵,其中去贵州的只有我们2人,另一位是太平洋保险集团投资处处长蒋风云博士,他将挂任黔南州州长助理。去云南的三人分别是董勤发博士(浦东新区审计局局长助理)、刘光富博士(同济大学副教授)、魏莉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副教授)。

贵州向以“三无”(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著称于世,不知这片深居内陆崇山包裹下的神奇夜郎古国会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奇。

我们乘坐的是东方航空5429航班,机型是久违的麦道90飞机。因为大家都对其安全性担心,所以该航班机票打至四折销售,想想1900公里的航程只需690元也就不去计较其机型了。虽然单位报销,但成本差距之大仍然让人萌生节约之念。好在一路飞行平稳,坐在靠窗座位一路赏尽白云之巅的无限风光。

天无三日晴的贵阳在我们抵达的第一天即让我们知道太阳之可贵——天气预报贵州全省未来五天均是阴雨。飞机逼近龙洞堡机场才钻出好似无边无际的云层,只飞过几座石块遍布同时梯田也漫至山顶的小山,就几乎贴山顶树梢降落在跑道上。感觉贵阳龙洞堡机场更像是建在山顶上,比起群山环绕的日本广岛机场,多雾的贵阳机场更加惊险。

来自北京和郑州的飞机大致在同一时间抵达,所以没等几分钟,我们这批贵州服务团的8人几乎不约而同地同时到达。另有3人提前抵达。来迎接我们的是贵州省委组织部的渠新建、申勇两位正副处长和团省委的几位干部。车行十几分钟即到市区的省委组织部培训中心,入住手续已经办妥。

放下行李,我和同屋的贺鹏飞博士(同济大学航空航天学院副院长)待不住,想到街上先体验一下贵阳。刚出楼门就遇到中科院贵阳地化所的张正伟博士,他因家居本地反而姗姗来迟,听说我们要逛街便自告奋勇地当起导游。沿省委大院旁边的南明河我们三人一路走下去,先看贵阳标志性的传统历史建筑甲秀楼,又转了西湖、观水巷及街边小店和菜市场。在西湖巷的菜市场,我惊喜地发现了几堆赤峰老家春季才有的水萝卜,粉红清脆清香诱人,若是自己逛街肯定就买一根先尝为快。总的感觉,蔬菜副食丰富,但价格稍稍偏高。省委大院右前方紧挨着一片不足5亩地的贫民窟,大家怀疑这是省委为了教育干部忆苦思甜而特意留下来的。

过了甲秀楼走到南明桥,我们看见路边蹲着好几位身背背篓的汉子,张正伟博士介绍说,这些人都是来自四川的背夫,为市民购物送货上门,每趟2元钱。几分钟后果见一位背篓里装着煤气罐的汉子跟着一位中年市民不紧不慢地行进。这可能是类似贵阳、重庆这样不能骑自行车的山城才独有的现象,否则背篓汉能干的简单运输自行车就足可以担当。

街边超市里面的商品,除辣椒和酒类之外,本地商品较为少见。P2-3

后记

现实与梦想交汇于贵州高原

(在中组部北京总结大会上的发言)

尊敬的各位领导、“博士服务团”各位挂友们,你们好!

我是上海理工大学商学院教师,挂任贵州省遵义市市长助理。

非常有幸地作为贵州“博士服务团”的代表,将我这一年来的工作向大家作一个简要的汇报,并把自己的一些心得体会与各位新老挂友作一交流。

一、在工作中锻炼成长,发挥作用

去年,也是在这一金秋时节,我们赴黔博士团开始了在贵州为期一年的挂职生活。一年来,我们的足迹遍及全省9个地州市中的7个。总共举办了学术讲座和报告会7次、30多个专场,听众累计多达3万余人。我们还通过组织科技服务周等活动,关心贫困学子的学习和生活,集资2万多元购买了大量文体用品,先后送往黔东南州和安顺市的四所中小学。联系上海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单位向遵义、安顺两地的中小学捐赠了100多台电脑。此外,我们还广泛动员社会力量,筹资43万元,在务川自治县建起了一所博士希望小学。

这些活动使我们逐渐了解了贵州社会经济发展的现状,对其历史发展的缘起、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西部大开发在贵州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也找到了自己发挥自身优势服务地方的一些方法。

在政府日常工作中,我积极主动地协助分管领导负责对外招商工作,也参与了遵义红色旅游规划的制定,并呼吁注意红色旅游中“庄严气氛”的营造问题。遵义市商务主管部门也认为,我提出的“调整产业结构、对接国际市场、引进专业人才”三项主张完全可以作为目前外经贸领域的工作方向。

二、在深入基层中提高,增强服务西部、奉献西部的自觉性

我下乡检查工作行走在贵州的崇山峻岭之间时,常常望着山崖上那云雾深处的农舍直犯疑惑——他们是怎么上去的?他们为何在这种地方生活?他们如何生活?我们为他们能做些什么?要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轻松,自己一时也找不到答案。可以说,西部的“三农”问题始终是我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

幸运的是,我在遵义市委安排的下乡挂帮点工作中,发现了挂职工作和研究“三农”问题的结合点。在这种下乡挂帮工作,我发现当地干部创造的示范村建设模式对解决“三农”问题、治穷致富非常有益。它是由市县乡各级政府拿出专项资金,再由农民投工投劳并自筹部分经费,为解决农民的交通、环境美化、学习和娱乐而进行的农村通村联户道路修建、沼气池、牲畜圈改和房屋整修、图书室、娱乐场地建设。遵义当地干部把示范村建设形象地称为“富裕、学习、娱乐、美化四在农家”,即新农村的典范。这种创新性的示范村建设活动,可以说找到了一条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

在遵义已经建立起来的800多个示范村内,水泥连户路通达各家,出村公路接县乡,牲畜集中养、沼气作燃料,家家修谷场、娱乐有地方。这使农民的小康生活终于有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表现方式。示范村建设吸引了山区散居农民向大村庄的集中,对农业产业化、土地集中利用和生态保护的意义也很重大。难怪村民们无不由衷地称赞,示范村建设就是“三个代表”和“保先教育”成果在农村的最具体体现。

我对“三农”问题的关心换来了遵义市委分配的两个示范村挂帮点任务。这两个示范村建设点都在距离遵义百多公里外的凤冈县,目前都已基本完成全部改造任务。在项目建设期间,很多场景令我感动。村民邻里之间的无私互助,有些人砸伤了手脚仍不下工地、全村上阵帮助老弱病残之家、白发老奶奶端着凉开水挨着户送。几乎让我不敢想象,他们就是曾被认为没有组织性的农民!我在9月10号到欧家水边村验收时,男女老少上百人敲锣打鼓地出来迎送。从这些村民身上,我看到了农民的活力、农村的希望和农业产业化的前景。无论如何,我为自己能够亲身从事“三农”问题解决的探索性活动、造福于民深感荣幸!  三、虚心学习,真实记录,珍惜挂职工作的每一天

俗语云,“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也是我们“脱下博士帽、甘当小学生”时必须具备的心态。挂职部门的领导、同事,乃至我们挂职时的下属都是我们的老师,我们只有虚心向他们学习才能真正有所收获。我也希望新一批的“博士服务团”能够积极发挥整体优势,多组织些集体活动,互相学习,互相促进。这对我们自己尽快融入地方,适应自己的新岗位大有益处。

自到贵州的第一天开始,我就坚持写每天的工作日记,为的是把每天的经历和收获真实地记录下来。我想,我们在书斋坐久了的教师难得有这样一种亲身投入到社会实践中去的机会。并且利用好这种机会,不但可以锻炼我们的协调工作能力和认识水平,而且可以检验我们皓首穷经再三论证过的一些理论知识是否符合真实的社会状况?一年下来,我完成了近300篇日记,总篇幅在18万字以上。我相信这部厚厚的日记是我在贵州收获的另一种精神财富。各位新挂友若有兴趣的话,也不妨一试。

通过一年的挂职锻炼,我自觉和基层人民群众的感情大大拉近,对“建设和谐社会”、“科学发展观”等重要思想的内涵有了更深刻的体会。我自信自己没有辱没“博士服务团”成员的光荣称号,也更深刻地理解了“了解国情、服务地方,积累经验、增长才干”十六字方针的具体含义。历届挂友们挂在嘴边的“一年西部行,一生西部情”,仍将是我们的西部情结!

2005年9月15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挂职日记(现实与梦想交汇于贵州高原)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魏景赋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文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10799
开本 16开
页数 30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7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5
丛书名
印张 19.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30
170
2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4 9:2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