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纪实
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系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编写,由欧阳代娜、李致宁担纲主编的一部校史。该书稿的作者都是在“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简称“延安抗小”)学习、生活过的同志,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生活情景,以及后来在成长过程中“抗小”给他们的影响。书稿内容丰富,基本史料真实可信,文字简朴、生动,可读性强,是一部质量上乘的书稿,对于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延安抗小”的历史,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史料价值。
目录
第一辑 宝塔山下的记忆(1941.4~1946.11)
我们给毛主席献花 项苏云(3)
抗小学生给毛主席拜年 马新如(5)
我们见到毛主席了 孟 瑜(6)
在老一辈革命家的关怀下 惠怀国(9)
刘少奇同志对抗小师生的关怀 (9)
任弼时看孩子们的墙报 (11)
刘伯承师长写给抗小师生的信 (12)
我见到了朱总司令 李致宁(13)
王震伯伯看我们来了 张小明(17)
起点 欧阳天娜(18)
难以忘怀的岁月 黄义先(20)
怀念我的父亲 刘力贞(24)
我的母亲 阎泽群(28)
我的一家 李 钊(囚童)(32)
想起我的爸爸 刘纪原(38)
写给爸爸的信 宣平平(宣平)(40)
一位克己奉公的共产党员 熊畅苏(44)
模范共产党员刘卓人 刘北辛(48)
康保姆 康国雄(50)
我们是历史的见证人(外一章) 李致宁(54)
一张老照片的故事 张尔可(二狗)(58)
回忆延安抗小二三事 项苏云(61)
我在抗小的日子里 李 骏(63)
党的光辉照亮我们两代人 吴 群(吴世益)(68)
理想的风帆在这里扬起 欧阳代娜(77)
我入“抗小”的故事 康国雄(91)
难忘在延安抗小的日子 杨寄萍 张铁铮(96)
真情永存暖心头 宣平平(99)
我的金色童年 李 慧(112)
延安“抗小”回忆片断 李子溶(李 溶)(115)
童年岁月如歌 张尔可(123)
往事历历 孙健生(128)
姊妹相认 邓元元(贺建群)(132)
忆“抗小”生活片断 崔世芳(135)
延安抗小给了我什么 李大立(138)
抗小,我童年的鸟巢 郝维平(郝小雁)(146)
一张照片引起的回忆 贺逸秋(152)
我加入儿童团 刘北辛(158)
延安生活珍忆 李万中(160)
一段难忘的思念和回味 韩秀荣(163)
抗小二三事 赵纪子(张晓霁、赵霁子)(165)
我在“抗小” 罗 箭(罗小青)(173)
一段美好生活的回忆 陈手戈(177)
延安“抗小”生活小记 贾珂敏(180)
邓家沟是我的家 马新如(182)
“抗小”生活学习的点滴回忆 崔 桦(184)
我记忆中的延安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 苏燕京(188)
抗小、保小歌曲汇集 (190)
歌咏趣闻:长江在“抗小” (194)
第二辑 四千里征程战旗红(1946.11~1949.6)
在战火中成长 邢立统(199)
两千里行军的故事 潘江汉(209)
从延安到北京,四千里行军中的故事 李致宁(218)
一段最珍贵的生活记忆 李 骥 乔 林(228)
行军路上一件难忘的事 李长馨(郭小红)(233)
娃娃兵,神奇勇敢的第六纵队 李致宁(236)
我发现了特务 杨家文(268)
延安保小党支部对行军工作的总结报告(节选) (270)
延安保小1948年行军模范评选材料 (277)
韩老师指引我入了党 邢立统(283)
吴成保先生 朱尊英(何林中)(286)
第三辑 岁月如歌(1949.7~)
深切怀念终身奋斗在教育战线上的父亲 吴 群(291)
国民素质教育的先驱 欧阳代娜(304)
——深切怀念人民教育家吴燕生校长
对保小、抗小教育的回顾和思考 邢立统(315)
花红尤思延河岸
——记李铁映尊师的故事 宋 舟(324)
老师的心血滋养着我们成长 李久铭(330)
五十年前的回忆 黄义先(341)
循循善诱 动之以情
——记韩作黎老师教育学生几例 唐 林(唐惠钦)(346)
弘扬延安精神的成功实践
——重走行军路活动总结报告 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351)
让延安精神放射出时代的光芒
——在阳邑小学捐赠仪式上的讲话 伍绍祖(357)
走到哪里也把你想
——和白家坪延安保小同学会面时的讲话 李大立(360)
重走行军路有感 韩秀荣(365)
回延安(三首) 阎泽群(367)
诗作十一首 程 海(369)
终身朋友同志程海 李 钊(376)
念奴娇·想延安 李致宁(383)
观北京故宫“紫玄珐琅”展有感(外一首) 李大立(384)
第四辑 春晖颂(1942~)
往事的回忆
——回忆八路军干部子弟小学 曲 高(389)
抗小生活散记 惠怀国(394)
我时常回想起 李志平(401)
难忘的一天 郭 林(406)
师生母子情 郭 林(408)
特殊儿童项阿毛 袁溥之(409)
革命的摇篮 黎明的曙光 彭 迪(410)
忠诚于人民 精勤于事业
——怀念战友程今吾同志 谢 永(413)
深切的怀念
——《程今吾教育文集》序 韩作黎(416)
怀念崇敬的程今吾校长 惠怀国(420)
学做并举的教育 程今吾(428)
将德育教育渗透到一切活动中 程今吾(434)
纪律教育与事实教育 郭 林(440)
思想品行贯穿在各科教学中 李志平(442)
作文教学的一些体会
——八路军抗属子弟小学
国语业务学习小组的意见 韩作黎(445)
怎样培养教育特殊儿童 韩作黎(450)
我的点滴回忆 高忠毅(454)
附录一: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大事记
(程海编写,童子华、田可夫协助整理)(457)
附录二: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
导语
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由中国延安精神研究会组织汇编的《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纪实》一书。该书稿的作者都是在“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简称“延安抗小”)学习、生活过的同志,他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回忆了在“延安抗小”的学习、生活情景,以及后来在成长过程中“抗小”给他们的影响。该书稿内容丰富,基本史料真实可信,文字俭朴、生动,可读性较强,有许多鲜为人知的历史真实故事,对于人们,特别是对青少年进一步了解“延安抗小”的历史,培养革命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精神,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值逢建党100周年,重印此书,是为了让我们铭记“延安抗小”在中国近现代教育史上重要的历史地位,为破解当前教育界各种乱象提供值得借鉴与学习的宝贵经验。欢迎各界关注、收藏。
精彩页
党的光辉照亮我们两代人
吴群(吴世益)
一、日寇占东三省,全家逃难到北平(北京)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寇侵占我国东三省(辽宁、吉林、黑龙江),蒋介石国民政府不顾东三省的三千万同胞死活,采取了不抵抗政策,把祖国肥沃的国土放弃给日寇侵占了,丰富的资源被强占和抢走。广大东三省的老百姓被杀害,妇女被奸淫,老百姓过着亡国奴的日子。当时一些不愿做亡国奴的中国人要抗日救国,一位爱国将军马占山组织了“民众抗日救国军”抵抗日寇。我的外祖父任作田是一位中医,他所在的苏炳文旅首先起来响应,打击了日寇的嚣张气焰。日寇更加疯狂,集合了重兵围攻这支“民众抗日救国军”,由于武装力量太悬殊,又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支持,迫使这支抗日的队伍败退后,跨越中苏边境到苏联去避难,而苏联正处在革命成功初期,经济也很困难,“民众抗日救国军”的成员不能久留在那里。后来通过爱国将军张学良向国民政府申请去内蒙古与绥远之间的河套地区垦荒,组成难民垦区,由中共地下党组织协助我的外祖父任作田,在这里组织大家垦荒种地,这里的土地十分肥沃,大家全体劳动,自力更生,垦区内有小学校、医务室和大食堂,搞农业、渔业和种植业;还有缝补室,大家过着类似苏联集体农庄式的生活。
我的父母受外祖父的抗日爱国思想影响,也不愿当亡国奴,便带我和大弟吴克难从被日寇侵占的沈阳市逃回到祖籍地北平。我的父亲吴燕生是蒙古族镶黄旗人的后裔,我的母亲任义是满族人。他们从20世纪30年代就从事聋哑教育事业。我们一家逃回北京后,父母继续从事聋哑教育事业。1933年至1935年,父亲受爱国将军张学良的资助,去日本东京聋哑学校一面学习教学方法,一面参与教学工作,同时学习儿童心理学。父亲不在国内,家里的生活全靠母亲在家为有钱人家的聋哑子女教书所得维持。1935年初,父亲回到北平,他以救大家聋哑儿童的名义,向社会募捐到2800多银圆(当年的币制),他这一行动,受到北平市教育局的传令嘉奖。同时得到他的学生家长袁某某(北平市长)的拨款,1935年7月,创办北平市立聋哑学校,位于西单北西斜街宏庙八号,首招学生29人。并指定他担任市立聋哑学校的校长。父亲用在日本学到的教育聋哑儿童的口语法进行教育学生。受到社会和家长的认可。这是一种由老师把汉字写在黑板上,让学生集中注意力看老师读字发音的口型来理解汉字含义的教学方法。有时老师把学生的手背放在自己的颚下,通过发音的声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字意。当学生理解了,他们脸上流露出笑容时,老师也十分欣慰。这期间,父亲继续参加爱国活动,并接触了白乙化、吴涛和王遇鸿等中共地下党同志,有时地下党的同志被反动派抓捕入狱,他就以聋哑学校校长的名义和自己的薪金去担保营救,有的同志一时没有职业,生活困难,他就送给他们生活费。有一位叔叔叫郝克勇(郝仁),是我们家的常客,新中国建立后,他是冶金部的一位司长。我记得,有一次他刚出狱,正遇寒冬,父亲就将自己的长棉袍送给他穿。
二、日本侵略者本性更疯狂,北平沦陷,全家逃离北平
由于蒋介石国民政府的不抵抗,1937年春“卢沟桥事变”,日寇又步步逼近北平城,虽有第29军的抵抗,但日寇动用飞机、大炮攻打北平城。而第29军的武器落后,又没有国民政府的支持,北平沦陷了。父母仍然不愿当亡国奴顺民,8月初,由身为铁路职工的三叔帮忙给我们家买到通往包头的火车票,母亲带领我和两个弟弟逃离了北平城,去投奔身在河套垦区的外祖父、外祖母。火车只通包头,从包头乘坐无篷大卡车,一路上忍受炎热和风沙。我晕车,母亲怕汽车拐弯时把我甩出去,就紧紧地抓住我,酷暑不因母亲的慈爱而减弱它的炎热,结果母亲的手臂晒得红肿脱皮。我父亲深爱他一手创办的北平市立聋哑学校,仍留在北平。当时他对日寇的侵略野心认识不够。但由于他以往的爱国行动,早已被日本特务机关列入“黑名单”并定为首批要杀害的爱国人士,幸有中共地下党组织事先得到消息,就让父亲连夜逃出北平城,也去投奔我的外祖父所主持的、有中共地下党组织的黄河河套垦区,其全称叫绥远省和韶公垦区,该垦区位于当时的绥远省安北县扒司扑隆镇(现改为兴隆镇),这是一处类似苏联集体农庄式的难民营,大家有分工,集体劳动,共享收获,大家都在食堂里吃饭。我父亲在那与地下共产党员吴涛共同为垦区的孩子们开办了有120人参加的小学校和中学部,教育孩子们要爱国,学习文化知识,长大了要打倒日本帝国主义,消灭日寇建立新中国。
三、历经千难万险,合家投奔延安参加革命
1937年秋,日寇的魔掌又伸向绥远地区,垦区的中共地下党组织在中共北方局刘少奇和彭真同志的领导下,由地下党员白乙化、吴涛、王遇鸿、陈仲等同志组成了党支部,与垦区的主持人、我的外祖父任作田共同研究,如何组织队伍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外祖父积极支持党支部的考虑,当即就组织了垦区员工和家眷共170多人的队伍,并慎重地安排人员分工,我的父亲吴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我们从延安走来--延安八路军抗属子弟学校纪实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欧阳代娜//李致宁
绘者
出版社 中国文史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3458781
开本 16开
页数 47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00
出版时间 2015-03-01
首版时间 2015-03-01
印刷时间 2015-03-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756
CIP核字 2015004594
中图分类号 G629.284.13
丛书名
印张 32.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20: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