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之一,以既通俗又专业的笔调,介绍了丽江古乐,这种自古以来就流传在纳西人中间的源自喜玛拉雅南麓的声音,内容包括“白沙细乐”、“东巴唱腔”、“丽江洞经”及对丽江古乐的濒危报告、达标评估、法规保护等。书中配有精彩的图片、彩照,雅俗共赏!
图书 | 源自喜玛拉雅南麓的声音--丽江古乐/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内容 | 编辑推荐 本书是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之一,以既通俗又专业的笔调,介绍了丽江古乐,这种自古以来就流传在纳西人中间的源自喜玛拉雅南麓的声音,内容包括“白沙细乐”、“东巴唱腔”、“丽江洞经”及对丽江古乐的濒危报告、达标评估、法规保护等。书中配有精彩的图片、彩照,雅俗共赏! 内容推荐 丽江古乐包含有三个具体而明确的内容与成分:即白沙细乐、东巴音乐、洞经音乐,是纳西族最具代表性的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之_丽江古乐是了解与研究纳西族社会历史发展、哲学宗教文化、伦理道德观念和民族审美心理等的宝贵史料,丽江古乐属纳西人迄今保留的除“丽江古城”、“东巴文化”、“摩梭婚制”、“白沙壁画”等以外的又一古代历史文化遗存,因而其本身所具有的文化、历史价值自不待言。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丽江古乐概述 第二章 濒临泯灭的旷世奇响——白沙细乐 第一节 一石激起的浪花 第二节 悲壮凄楚的传说 第三节 丽江上空的白亏 第四节 西域舶来的珍吊 第三章 唱诵象形文字的音乐——东巴唱腔 第一节 亘古渊源的历史 第二节 风格各异的唱腔 第三节 文字凝固的音乐 第四节 满腹经纶的祭司 第四章 温文儒雅的音乐典范——丽江洞经 第一节 民间口碑与历史 第二节 民族风格的演示 第三节 庄严肃穆的功用 第四节 难以忘怀的艺人 第五章 丽江古乐的濒危报告——触目惊心 第一节 濒临失传的乐种 第二节 危机四伏的变异 第六章 丽江古乐的达标评估——实事求是 第一节 古乐的社会价值 第二节 古乐的文化价值 第三节 古乐的艺术价值 第四节 古乐之专家评价 第七章 各级法规的出台实施——建章立制 第一节 国家法规的出台 第二节 地方法规的建辜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源自喜玛拉雅南麓的声音--丽江古乐/中国民间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推介丛书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桑德诺瓦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207069313 |
开本 | 16开 |
页数 | 13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80 |
出版时间 | 2006-07-01 |
首版时间 | 2006-07-01 |
印刷时间 | 2006-07-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55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J607.257 |
丛书名 | |
印张 | 10 |
印次 | 1 |
出版地 | 黑龙江 |
长 | 245 |
宽 | 181 |
高 | 12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