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罗马有多远/破译飓风系列
内容
编辑推荐

“奚仲造车”中的“奚仲”到底是《圣经》中以撒的长子以扫,还是次子雅各?“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中国龙的原形有可能是海马吗?

圣诞老人身着红衣,大胡髯,长头发,钻烟囱;中国灶神长发飘飘、穿鲜艳红衣,从灶中出;平安夜和小年夜都是12月24日,那么“圣诞老人”是中国的“灶王爷”吗?

请跟随作者,探寻海上丝绸之路,去了解罗马有多远……

内容推荐

“奚仲造车”中的“奚仲”到底是《圣经》中以撒的长子以扫,还是次子雅各?“马八尺以上为龙……六尺以上为马”,中国龙的原形有可能是海马吗?圣诞老人身着红衣,大胡髯,长头发,钻烟囱;中国灶神长发飘飘、穿鲜艳红衣,从灶中出;平安夜和小年夜都是12月24日,那么“圣诞老人”是中国的“灶王爷”吗?…… 本书将为你解答诸如此类的疑惑。

目录

“圣诞老人”可能是中国的“灶王爷”

惊心动魄的人类基因迁徙之旅——读《出非洲记》

从DNA研究说起/迁出非洲靠大海/小荷才露尖尖角/气候、地理与农业影响/向东的基因谱系/西去无归路/美洲基因/

语言学研究与基因研究比翼齐飞/“闪族”与东亚人

在海南与河南狂奔的夏天

到海南拜访黎族同胞/在中州大地访古

湘、闽、粤旅行简要日记

一本有争议的奇书:《光明之城》

读《利玛窦中国札记》

神甫来到中国的旅行道路/触目惊心的明朝封闭/关于一些中国名称以及发音/关于在中国的犹太人案例/一些趣闻奇谈

写在阅读《大陆和海洋的形成》之前

发现美洲——读《哥伦布全传》

两个方面的启发/“惟有热那亚,才能产生哥伦布!”/健忘的人类/美洲之于新石器时期的东亚人类学与社会学借鉴/

哥伦布四次美洲探险/关于犹太人/

命名文化/一些细碎有趣的资料

美洲及“印加帝国”文明起源探秘——读《印卡王室述评》

新旧大陆文明交流的一些痕迹/人种话题/关于印加王室/几则有趣故事/印加与《圣经》的可疑关系/印加风土习惯/

更多的可能联系/结束语

关注丝绸之路——读一本好书:《早期中西交通与交流史稿》

追溯源头/关于夏、商、周/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秦汉与西方交通/书中引出的故事、现象与名词

说“奚仲造车”

“同源说”视角下的龙源考:从海马到海龙

龙马精神:龙即马/中国龙起源的多种猜测/海马也是海龙/海马何以成为“龙”图腾

我也说说开封犹太人

《圣经》与藏缅人中的犹太人/专家资料中的开封犹太人/碑文再透《圣经》信息

说说长征——读《红军长征追踪》

你看那美丽大海——读《地中海考古——史前史和考古史》

有关航海/文明传播规律或波纹效应/一些技艺传播信息/青铜与金属冶炼带动商业传播文明/中东以及外围的文明共振关系/

神秘的“海上民族”/伊特鲁里亚人与腓尼基人/

地中海的政权与宗教

寻根客家——读《客家文化大观》

客家人起源/客家人名称/客家话与“雅言”/寻根故乡嵩县/节俗/洗澡及其他/文化传统及其他

从斯文赫定说中国的文化与科学探索

读书/一环扣一环/说分别

罗马有多远——读《丝绸之路》

丝绸起源/奇特的紫色/再谈名称/中国人/罗马有多远?/商人和犹太人/可萨突厥/丝绸之路上的奴隶与太监/宗教的传播与形成/

中医/玻璃/道路

代跋:我可能算个文化人

我的“期刊”速度/回顾与反思/我算个文化人

试读章节

针对我国科学界所持中国人由本地“北京人”等直立猿人进化而来的地区连续进化观,作者spence wells的看法是:基因中找不到任何支持这一理论的证据;相反,在东亚各个地区对12000名男性进行的取样调查结果表明,他们每个人都能回溯到5万年前的非洲祖先。几万年前,现代人从南北两个方向进入中国(29页)。

我恰好看到2005年有两位中国史前史方面的泰斗在两个不同公开场合的演讲稿——其中一份还是非公开的,但是那份稿子戏剧化地到了我手里。他们在讲话中重申并强调了中国人种的独立起源论,两位从头到尾闭口不提今天的国际基因研究结论,对此充耳不闻;一位演讲完后有听众提出“同源”说与基因研究对中国人种独立起源的挑战,该泰斗用语焉不详的一些话语应付了“同源”说,对于基因研究结论则说化石得出的连续性也有道理——我得说那是蒙外行的,或者说他还不知道化石的断层问题已经被提出来,那使得化石建立的“序列”摇摇欲坠(参见拙作《难以置信》第一部分)。总之,中国传统学者看来决心拒绝基因的“独立起源”结论。这下我反而安心了,因为我知道了对方的底牌。

更让我高兴的是,翻阅完全书,我知道我的一些推论与DNA在宏观上是相合的,并且以后可能更广泛参考基因的研究结论。我认为基因结论可能并非指示出了绝对的真理,但是这毕竟是今天最为广泛被世界承认的一个学科与技术。中国某些人之拒绝基因技术在考古领域的应用,是一种不正常的怪异现象,这是所有中国文化人以及中国研究科学的人应该注意的。

暂且把化石还是基因的绝对科学性放在一边,我认为史前史的研究实际上有一种“秋千"或“钟摆”效应,即哪个时期史前史的研究结论倾向于哪方我们就必须予以痛快承认。史前史的研究在两个甚至几个不同的假设理论之问摇摆,那是正常的也是理性的,这是史前史的特殊性所决定的。研究者

要“守规矩”,也就是要客观中立,要理性,不能一旦“秋千”荡到了我们手里,我们就抓住永远不放手,不让“秋千”继续自然地荡下去。正如最初“秋千”曾经荡向了“中国文明西来”说,但后来偶然间发现了“足够”的证据之后“秋千”又荡向了“独立”说。这些表现或许是自然的而非人为,但现在“秋千”终于又因基因的新技术推向了“同源”说,研究者应该愉快接受结论。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次我看到许多中国学者抓住“秋千”不放手了。假如你认为基因是错误的也可以批评与改进,但是我看到的情况是奇异的回避。

P9

后记

      我的“期刊”速度

动笔之前,我已经决定将这篇文章作为“破译”系列第六本书的代序,现在又改为跋。其实又有什么分别呢!放进这书里来便都是我的话,我都要负责。

尽管本系列第四本书《锁定红海》上个月刚上市,预计下个月第五本书《难以置信》也即将出版了,但是我还是要告诉大家,现在我的本书也已经完稿,已经进入出版程序。

从2003年10月至今我一共出版了5本,基本上是“半年刊”的速度。

我的写作速度是一个深为大家关注的问题,或者换个说法:“广为公众诟病”,快速成为许多人攻击我“不严谨”的一个口实。但我必须说,我不介意。我自己知道这个速度是合适的。现在看我基本上半年左右出一本,但由于出版程序等方面的特殊原因,经常有几本书几乎同时出版,但那与我的实际写作无关。

我把我的作业流程看做“期刊”,我一个人既是作者又是编辑,忙是忙点,并且也累,但我的读者看起来多数满意。当然不看我书的人永远不满意,我也不指望他们满意,比如撰写专文批判我的某历史学者肯定就非常不满意而且永远不会满意,因为他把我同一本书的书名拆分为两本去批判,看来是连我的书皮都没见过呢!一个新品种的矿源假如只有一个人发现采掘,开采速度与数量会是极其惊人的,这不奇怪。

两年过去了,偶尔我也会反思或总结我的研究过程。我的工作几乎都被我的书给全程记录下来了,这其实就是我的一个本意。与其说我在发布一本本的研究结论,毋宁说我在“记录”我探索的痕迹,我希望这个记录很天然,无修饰,而且有趣,这样大家以后就可以从我的研究轨迹中去总结经验教训。我知道这样做既有好处也有坏处。

我的系列是一个侦探的破案手记大全,破“中华民族文明起源”的案。我觉得我是一个好侦探,但并不是一个好的案例总结者。我的每个阶段的侦探都最终体现为一本书。我也知道史学界反对把史前史当做疑难案件对待,但我采取的正是侦破手段。

现在人们只看到了这一行为的负面,什么浮躁、不严谨、草率,但这种“手稿”形式在我看来形式上很新鲜,而且对于掌握作者的思路会更容易和方便一些。其实目前这般的紧张状态不会持续太久,所以最终的“危害”不会持续很久。我在过去的两年里因为过度“浮躁”,眼睛已经开始老花,而且两手因频繁敲击键盘而关节劳损,我已经准备休息一段时间。再这样继续“浮躁”下去我要送命的。

……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罗马有多远/破译飓风系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苏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420354
开本 16开
页数 31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98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1
丛书名
印张 20
印次 1
出版地 江西
236
170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5:2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