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老子入门
内容
编辑推荐

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在当今读书界与出版界出版的“重读经典”的呼唤声中,上海古籍出版社顺应时代需求,约请专家学者撰写一套“经典解读丛书”。每本著作由三大块组成:背景辞典;原著助读,包括基本概念与范畴解读与文本赏析;原著选(全)编,内容有原文、注释与翻译,本丛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首先以理解老子、认识老子为基点,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上的思考,藉《老子》所内蕴的丰富智慧,进行生发、解读。

内容推荐

经典是人类发展过程中的文化积淀,它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文化,开创了人类生命的价值之源,是整个文明社会的精神支柱。本书的特点是形式独特、新颖,阐发既有厚重的历史感,又有丰富的现实意涵,适合各种读者阅读。本书首先以理解老子、认识老子为基点,结合作者长期以来政治、社会和人生问题上的思考,藉《老子》所内蕴的丰富智慧,进行生发、解读。

目录

经典的价值在于文化(总前言)

小辞典

老子其人/1老子其书/2老子其时/2孔子问礼于老子/3老子诉讼案/3河上本/4王弼本/4马王堆汉墓帛书本/4郭店简本/5道/5德/6无/6有/6玄/6谷神/7玄牝/7玄览/7玄德/8玄同/8/8朴/8大象/9将欲夺之,必固与Z/9大器晚成/9大巧若拙/9知白守黑/9知足不辱/10出生人死/10和光同尘/10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10根深蒂固/10报怨以德/10千里之行,始于足下/10被褐怀玉/11天网恢恢,疏而不失/11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11

原著助读

基本观念与范畴解读

引言:道——自古及今,其名不去/15

 一 老子思想源远流长/15

 二 道是承前启后的传统观念/16

 三 道背后的历史长传统/17

第一章 大道冲虚与生命境界/19

第一节 大道冲虚一万物之奥/19

 一 心开二门的哲学模型/19

 (一)道不在言说中——(二)道不是物质实体

 二 道者,万物之奥/23

 (一)道者,万物之奥——(二)道本体的两层三性:无、有、玄——

 (三)天地万物共由之路——(四)实现之理与形构之理

第二节 境界形态的形上学/29

 一 德:道的内在化/29

 二 道常无为而无不为/32

 (一)道法自然——(二)不生之生的境界形态

第三节 上德不德的生命境界/36

 一 上德不德。与道合一/36

 二 即境界即工夫,即工夫即境界/38

第二章 正言若反与生存智慧/40

第一节 凌空观照的玄智/40

 一 玄览与前识/40

 二 正言若反:语言智慧与辩证思维/41

第二节 知强守柔的生存智慧/45

 一 强梁者不得其死/45

 二 柔弱者生之徒/47

 三 见小日明,守柔日强/49

 (一)生存策略与生存原则——(二)知雄守雌,知子守母,没身不殆

 四 专气致柔,能婴儿乎?/54

 (一)柔:生存的形质状态与生存的精神状态——(二)愚人之心与婴儿形态——(三)大巧若拙与和光同尘

 五 曲则全与死而不亡者寿/59

第三章 无为治国与政治批判/62

第一节 贵无论的政治哲学/62

 一 君道与治道/62

 二 君位无执论/65

 三 圣人常无心,以百姓心为心/69

 四 爱民治国,能无为乎?/72

 五 不尚贤,不贵货,不见可欲/75

 (一)不尚贤——用朴为器——(二)不贵货:经济低度主义——

 (三)不见可欲:去智主义

 六 我无为而民自化,我无欲而民自朴/78

第二节 以道为绝对标准的政治批判/81

 一 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81

 二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84

第四章 兵者不祥与社会理想/86

第一节 反战主义的兵学思想/86

 一 兵者,不祥之器/86

 二 战略思想、战术原则和兵学境界——以战争四无相论为中心的展开/89

第二节 和平主义的国际关系思想/93

 大国小国谦让共处,各得其所/93

第三节 小国寡民的大道世界/95

 一 返回原始,回到混沌/95

 二 小国寡民,安居乐俗/97

 三 一个老子律/99

写作赏析

 一 独特的文体与玄妙的章法/101

 (一)散文、韵文、诗三合一——(二)对偶、长言短句参变杂用——

 (三)用韵不拘一格一一(四)学理如此,该怎么说就怎么说

 二 言简意远与格言集成/110

 (一)一句一理,言简意远——(二)吸取格言与自造警句

 三 第一人称与多喻一指/112

 (一)引人入境的第一人称——(二)启人兴会的善巧比喻

 尾声:南北文化交融的产物/116

原著全读

 老子道德经上篇

 第一章 “体道第一”/122

 第二章 “养身第二”/125

 第三章 “安民第三”/127

 第四章 “无源第四”/129

 第五章 “虚用第五”/131

 第六章 “成象第六”/132

 第七章 “韬光第七”/133

 第八章 “易性第八”/134

 第九章 “运夷第九”/136

 第十章 “能为第十”/137

 第十一章 “无用第十一”/139

 第十二章 “检欲第十二”/140

 第卜三章 “■耻第十三”/141

 第十四章 “赞玄第十四”/143

 第十五章 “显德第十五”/145

 第十六章 “归根第十六”/147

 第十七章 “淳风第十七”/149

 第十八章 “俗薄第十八”/151

 第十九章 “还淳第十九”/152

 第二十章 “异俗第二十”/154

 第二十一章 “虚心第二十一”/157

 第二十二章 “益谦第二十二”/159

 第二十三章 “虚无第二十_二”/161

 第二十四章 “苦恩第二十四”/163

 第二十五章 “象元第二十五”/164

 第二十六章 “圣德第二十六”/166

 第二十七章 “巧用第二十七”/167

 第二十八章 “反朴第二十八”/169

 第二十九章 “无为第二十九”/171

 第三十章 “俭武第三十”/173

 第三十一章 “偃武第三十一”/175

 第三十二章 “圣德第三十二”/177

 第三十三章 “辩德第三十三”/179

 第三十四章 “任成第三十四”/180

 第三十五章 “仁德第三十五”/181

 第三十六章 “微明第三十六”/182

 第三十七章 “为政第三十七”/184

 老子道德经下篇

 第三十八章 “论德第三十八”/185

 第三十九章 “法本第三十九”/187

 第四十章 “去用第四十”/190

 第四十一章 “同异第四十一”/190

 第四十二章 “道化第四十二”/192

 第四十三章 “遍用第四十三”/195

 第四十四章 “立戒第四十四”/195

 第四十五章 “洪德第四十五”/197

 第四十六章 “俭欲第四十六”/198

 第四十七章 “鉴远第四十七”/199

 第四十八章 “忘知第四十八”/200

 第四十九章 “任德第四十九”/201

 第五十章 “贵生第五十”/202

 第五十一章 “养德第五十一”/204

 第五十二章 “归元第五十二”/206

 第五十三章 “益证第五十三”/208

 第五十四章 “修观第五十四”/209

 第五十五章 “玄符第五十五”/211

 第五十六章 “玄德第五十六”/213

 第五十七章 “淳风第五十七”/215

 第五十八章 “顺化第五十八”/216

 第五十九章 “守道第五十九”/218

 第六十章 “居位第六十”/219

 第六十一章 “谦德第六十一”/220

 第六十二章 “为道第六十二”/222

 第六十三章 “恩始第六十三”/224

 第六十四章 “守微第六十四”/225

 第六十五章 “淳德第六十五”/228

 第六十六章 “后己第六十六”/229

 第六十七章 “三宝第六十七”/231

 第六十八章 “配天第六十八”/233

 第六十九章 “玄用第六十九”/234

 第七十章 “知难第七十”/235

 第七十一章 “知病第七十一”/236

 第七十二章 “爱己第七十二”/237

 第七十三章 “任为第七十三”/238

 第七十四章 “制惑第七十四”/240

 第七十五章 “贪损第七十五”/241

 第七十六章 “戒强第七十六”/242

 第七十七章 “天道第七十七”/244

 第七十八章 “任情第七十八”/245

 第七十九章 “任契第七十九”/247

 第八十章 “独立第八十”/248

 第八十一章 “显质第八十一”/250

后记

试读章节

【老子其人】

《老子》一书的作者。中国古代哲学家,道家创始人,先秦诸子中南方学派的宗师,庄子称他为“古之博大真人”。姓李,原姓老(老、李一声之转,音同而变为李),名耳,字聃(又作耽)。老子、老聃(耽),皆尊称也。生于陈(陈后为楚所灭),苦县(今河南鹿邑东)厉(又作赖)乡曲仁里人,其地汉晋时有老子祠庙。仕于周,久任守藏室史(柱下史、征藏史),即王家图书馆馆长、国家档案馆馆长。公元前520年,周景王崩,王子朝作乱,历时18年。期间见周室衰落,去职南归,居于沛、陈。颇有问学者。后西游,出函谷关,为关令尹喜所请,著书上下篇五千余言即《老子》而去。隐于秦,卒于秦,秦地■县(今陕西户县北)有老子墓。修道而长寿,大概活了百六十余岁,或说二百余岁(见《史记·老子传》)。据今人胡适《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册、高亨《史记老子传笺证》所考,约与孔子(前551~前479)同时,而年齿长于孔子,当公元前六世纪前期至五世纪前期。另说老子是周太史儋(毕沅、汪中、梁启超、罗根泽等);或是楚人老莱子(张守节);或以老聃、李耳别为二人,著书者是李耳,老聃系传说中人物(冯友兰、刘汝霖);或说老子乃将老聃、太史儋、楚人詹何混而为一人,而著书者系詹何(钱穆),都是对《史记。老子传》的误解或过度怀疑所致。东汉后,为道教神话化,尊为太上老君、老君天尊、道德天尊;为唐玄宗奉为玄元始祖。

【老子其书】

老子自著。又名《道德经》。司马迁认为出于老子亲著,但学者多不信,认为是其弟子或再传弟子道家后学编纂而成。细玩全书系统性、贯通性极强,叙述语言与艺术风格极一致,太史公所言可信。道家的主要经典,与《论语》齐名的中国文化经典。先秦时只称《老子》,分上下篇,篇不分章。汉景帝改子为经。后人各以篇首一字名篇,合而称为《道德经》。西汉河上公《老子章句》本分称上下经,上经37章,下经44章,合81章;并冠章题,上经首章章题“体道”,下经首章章题“论德”。魏王弼注本亦81章,去章题。西汉严遵注本分为72章。元吴澄注本分为68章。其书贯统性很强,建立了以“道”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传本虽稍有窜乱掺杂,但于此并无损害)。影响广泛,战国中期已有多种传抄本,《墨子》、《战国策》、《庄子》、《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尹文子》、《列子》及《淮南子》、《韩诗外传》等先秦汉初典籍颇多引述其言,对儒、墨、名、法、杂、兵、农、纵横、神仙诸家都有影响,历代注解七百余种。最为流传的注本,是河上公本、王弼本。最古的传抄本,有长沙马王堆汉墓帛书本、郭店楚墓竹简本。道教宗之为主要经典,称《道德真经》。《道藏》中收有注释本50余种。P1-2

序言

当20世纪初一股反传统风潮弥漫之时,经典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也被一些新潮之士视如敝屣,甚至有喊出将线装书扔进茅坑的口号。然而,历史的发展是那样地不可思议,如今,在读书界与出版界却不断有“重读经典”、“回归经典”这类声音传出;一些热心的学者还煞费苦心地(或受托于出版界)为读者开出他们各自认定的属于经典的书目。存在总是有它自己的理由,这些现象的出现,虽然原因多多,或许还搀杂着某些非“经典”的因素在,但毕竟都是以“经典”的名义提出来的,经典本身货真价实,不必怀疑——终究是经典的魅力在起作用。

在知识泛滥、信息泛滥的时代,面对汪洋大海般的书市,实令人无所适从,难以度越,发出诸如“以有涯追无涯”一类的感叹。有识之士重新拾起经典作为金针,倒不乏返璞归真的味道,也确有实际的针对意义。

知识之受到尊重,是人类理性的表现,而读书无疑是获取知识的最佳途径,任谁都不会否认。但是,就像生命的意义不全在知识一样,读书的意义也不全在知识的获取。或更明确地说,读书非仅为了求知,更在于明理做人,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语),成人成己,读书活动必须围绕人生问题而展开,才能获得真正意义,套用《论语》中孔子的句式表述就是:不读书,无以言;不明理,无以立。

毋庸置疑,读书有益于人生,不读书,人就会变得浅薄、空疏。然书海茫茫,不谙“书性”者往往会被知识的海洋所吞没、窒息——“殆矣”,这就需要有一番取舍、抉择功夫,所以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且人生有限,谁都不敢夸言能读尽天下书。因此,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什么书,如何读书,就成为每个读书人都要面对的问题,这也就是我们主编、策划这套“经典解读”丛书的出发点。

经典既是一种文化的积淀,又具有文化的象征意义。因为文化,才使人与一般动物、文明与野蛮有了区别。换言之,经典所提供的是一种精神,一种价值,就像朱自清在《经典常谈》序中所言,经典的意义“不在实用,而在文化”。“不在实用”,并非指经典无益于社会,而是说它超越了一时一事的功利,是“无用之用”(王国维语)的“大用”,具有相当于宋儒张载的“横渠四句”之意义,是关系到整个社会价值与人文精神之根本的“源头活水”,此即《十三经注疏·孝经注疏序》说孔子“定《礼》、《乐》,删《诗》、《书》,赞《易》道,以明道德仁义之源;修《春秋》,以正君臣父子之法……”

经典支撑起文化,充实并提升了文化的品位。经典在文化中的这种地位,如变换一下黑格尔在论及哲学重要性时的话语,可这样说,一个没有经典的文化,“就像一座庙,其他各方面都装饰得富丽堂皇,却没有至圣的神那样”。有这样一则趣闻,说的是英国某制造商,在收到了美国人赠送的一本《科学经营原理》后,不屑一顾,即回赠了一本古罗马经典作家贺拉斯的拉丁文诗集。这里所透出那种对文化的自信态度,是建立在对经典的拥有与推崇之基础上的。而正是这种对文化的信念,同时又成就了人格的自信、自尊,并使人能“言”、能“行”、能“立”——人是如此,而对民族、国家来说,又何尝不是如此!这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前贤说,只要文化不亡,国家就不会亡。三户可亡秦,文化能托命。就此意义而论,经典的“实用”也可谓大矣!

文化、文化,就是以文来化时、化俗、化人。经典,当然属于最典型的一种“文”了。文化有大小(就涉及的领域而言),经典的范畴也是很宽泛的,如不同的专业,不同的学科都有它相应的经典,然而学科在发展,曾经被视为经典的,随着专业的进步而有可能被后来者替代、淘汰。而每个时代都有该时代所特别推崇的经典,但时过境迁,有些一度被誉为金科玉律般的所谓经典,转眼间却被遗弃了。为此,我们这套丛书对经典的选择,立足于“大文化”的角度,以慎重和严肃的态度,设定了几则最基本的标准:  一是具有典范意义的;

二是开人类文化之价值源的;

三是能导人以正的;

四是必须经得住时间考验的。显然,这些标准也是构成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最起码的条件。

经典在人类文化发展过程中自然形成。漫漫历史,人类文明有时会走弯路,不少经典的命运也曾遭受过曲折、坎坷,但真正的经典,毕竟有它的生命力,最终还是以它自身的价值“存活”在人世间。(这本身就说明了经典之所以为经典的价值所在)经典以文本的形式出现,但又不是一堆死文字。意大利哲学家克罗齐说:“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这句已被视为经典般的名言,如今受到学术界的普遍信奉。同样,今天我们重提回归经典、重读经典,其旨趣也在于找出经典所能提供的现代意义。而从经典所具的特性看,应该说是完全能承当的。

文化的发生、发展乃至变化,固然有许多偶然的因素,但绝不是随机的,甚或可以受人任意摆弄的。经典的文本,如不待人去阅读,则只是本无任何意义的书;通过解读,经典的内在意义才可能得到豁显(注意:豁显不是呈现)。其实,这个道理古人早就知道,如孑L子教导学生们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所以,读书有善读与不善读之分,像子贡那样“告诸往而知来者”的,孔子就认可他“始可与言《诗》已矣”。

经典向我们提供多重的解读空间,而作为一个带有开放系统的经典,其意涵往往通过当代的境况及问题被激发,经典的话语也在现代语境下得到激活。这个看似后现代哲学的观念,其实乃是文化传承过程中的固有情态,由经典的内在性格所决定。当代哲学诠释学创始人加达默尔认为,经典的真理并不是现成的自明的恒常存在,如果没有人的参与,真理就无处呈现和生成,文本的意义也就无法传承和延续。诚然,以时代的话语(思维)去理解和把握经典,经典的真理和意义之发生及展开始终是个现代性(即时代性)的问题,是一个与现实人生的生存状态密切关联的永久不息、永不封闭的进程。但这只是一个文化现象,是经典的一种存在形式,却不能定义为经典的性质,更不能作为反本质主义的理由。我们认为,即使不承认本体意义上的“道”,也不能否定文化意义上的“道”。经典如果没有“恒常存在”的价值,全得由后人去发明、赋予它意义,那又何为“经典”,或不然,什么都能成为“经典”了。

存在的意义在过程中发生、显现,但任何的阐释都只能建立在“元叙事”基础上,这是不容怀疑和否定的。无论是“我注六经”,还是“六经注我”,都不能绕过“文本背后”去生发思想,更不可抛开文本空发议论。鲁迅曾说过,一部《红楼梦》不同人读它会有不同的所见,这与其说是一种理解诠释上的偏差,还不如说是作品本身所提供的丰富意涵更确切些。对经典的诠解固然要抉发它的时代意义,但时代性不等于随意性,否则就落为“野狐禅”了。就像有人说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一样,不管怎样还是哈姆雷特,却不可能是李尔王或奥赛罗什么的。所以我们认为,对任何文本的解读诠释都是双向性的,但这种“双向”并不是无据无本的;经典之所以称为经典,在千百年的流传过程中,其内在价值始终是在先的。

当然,阅读需要理解。要读懂一本经典,还得具备一定的条件,诸如必要的文字语言常识,对文章结构的把握及对相关知识与文化背景的了解等等。而在特定的境况(譬如某种意识形态的干扰)下,经典的意义也会受到遮蔽、异化。所以,经典的传播始终处在一个不断的遮蔽——解蔽过程中。而我们这套丛书所设计的对经典的解读形式,其目的就是想起到这种“解蔽”作用,至于效果如何,那就有待读者来检验了。

后记

稿毕,留阅一月。期间,从国学网上看到一条消息。原来每年11月第三个星期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要在世界各地50多个城市组织举办“世界哲学日”活动。2005年中国的哲学日由吉林大学11月17日在长春主办。而事先为此进行的调查表明,在“你最喜爱的10本哲学书”一项中,《老子》名列首位。这条消息才触发了撰写后记的动机。

在“文革”早期,我是白天运动,晚上读书。说是读书,其实只是读一本书,那就是缪尔纾的《老子新注》,上海四马路(今福州路)新文化书社民国二十三年十一月再版,定价大洋四角。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与福州路交通的广西路、湖北路及广东路一带的街段还有零星书摊,我即从那儿原价淘来。薄薄的81页,备在身边十分方便,一折就可插在裤袋里。班级里大体两派,我是极少数派,历史系自家寝室住不下去了,即与中文系友好后去荷兰留学的董克非觅得生物系教学楼一存放教学用具的杂物间同住。楼地处僻静,那房间因“文革”故亦无人光顾,一到夜里,整幢大楼,就我们两人,炽烈红火的白天“大革命”的哄哄声突然归于静寂,亦正好读书。虽然那时的脑子,总体上还只能在所谓“唯物”、“唯心”之间打转转,然而还是很受用。特别是读到23章“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眼前豁然开朗,内心真有舒坦之感。

我这人处世,从小有点特立独行,不肯跟风,先母称我“从小就喜欢撑顶风船”,难免“离(时代之)经悖(时代之)道”,常不能自禁地会说“怪话”,所以“文革”之初刘邓路线时已在内定的班级“右派学生”材料上排名第三,但我却从不消沉沮丧、对前景失望。老子这句话绝对是真理,它给了我看透黑暗的智慧。我坚信一切不正常的东西不会长久,别看“文革”轰轰烈烈,其实只是不终朝的飘风,不终日的骤雨,终究都要过去,回到正常-的风和日晴中去。一切政治运动皆然。我之认为读哲学、读经典,其实并不在于你知道了什么,而是你得到了什么,这个基本想法,即形成于此时之读《老子》。

《老子》与我的因缘不可谓不深矣。此后,无论在市委机关被扣以“为死不改悔的走资派×××翻案”的罪名遭难,还是到中学被工宣队打压,《老子》都是我当时最喜读的一本书。并因此忙中偷闲,甚至在规定的“天天读”毛选的时间里注释《老子》。集释至五十章,因1974年到文汇报理论部而中断。不料过了二十五年,这五十章集释竟成了此次撰写《老子入门》的初基。

说来惭愧,这本书断断续续写了三年。三年前,大病稍解。供职上海古籍出版社的罗颢主编策划一套经典入门书。他担心我病久无事、脑子坏脱,常来榻前论学说事。八十年代中期以后,外界多以儒目我,至于熟悉《老子》甚于《语》、《孟》,唯上海师大历史系老友朱永康教授、文汇报理论部老领导张启承等知之,中华书局上海编辑所留在上海古籍出版社的资深老编辑仓阳卿知之(七十年代末曾约过我撰《老子》);罗颢当然亦知之。他让我在《语》、《孟》、《老》、《庄》中作选择。我最终选择了《老子》,即是由于前述的因缘。

然而,屋漏偏逢连夜雨。那时不仅身体状况只能支撑每天工作一小时左右,而且因为生活环境故,就是这一个小时也保证不了。当时我刚买不久的新居所在商品房小区遭权力低价强迁,其无所不用其极之种种手段及造成环境之恶劣,不足以与外人道(媒体虽有揭露,却已事过境迁)。居民抗诉一年,身心俱不得安宁,病养都难,何以握管?遭徙不久,即病发住院;今年春又病发住院,都是心绞痛。期间还要筹款购房,忙着生存。

老子一面为弱者提供退让守柔的生存哲学,一面教训有权有势的强者要守柔、不与民相争,如此才能共存;按老子思想,此恐怕只有在小国寡民的社会里才有可能。而且后者为首要,故有其贵无论的政治哲学和批君不批民、批上不批下的政治批判。这当然不错。然而,还是有个可能性、有效性问题。现实中如果遇到“无道”的强者执意逞强,如何办呢?在中国的文化传统里,儒家好歹还有个汤武革命思想、《明夷待访录》。但老子及后来的道家没有说。老子出关的行动几乎在告诉人们,惹不起躲得起,委曲求全。这岂非成全了“损不足以奉有余”?现实的生存经验一直在启示我进一步思想。老子哲学终究是弱者的哲学、消极性的哲学,某种程度上,甚至可说的弱者的抗议,自我的精神治疗。它有意义,对个人来说,也许可以洁身自好,做隐士,做自了汉,但毕竟不是一个社会办法,至少不是积极的完全办法。所以原计划写“外一章”“责任伦理与隐世之路”,以为儒道比较。

但是,这稿子,时间已经拖得太长了,拖了出版社的后腿,心甚不安。而且,一年之中身体竞技状况最好的秋季过去,对氧气的依赖增加。视力又不好,矫正视力,左眼0.03加白内障,已不能视字;只靠右眼工作,右眼亦仅0.3,医生已发出警告。凡此,均影响工作效率。实在不能再拖了。好在只是“外”一章,于入门无碍;且相关意思在书内及此处亦已点明。故就此打住。

最后要说明的是,本书为上海社会科学院“传统中国研究中心”著译系列之一。

二○○五·十一·三十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老子入门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罗义俊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4349
开本 32开
页数 25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0
出版时间 2006-08-01
首版时间 2006-08-01
印刷时间 2007-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23.15
丛书名
印张 8.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185
140
10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1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10:1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