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味觉森林
内容
编辑推荐

在古典文化中品尝盛宴,在旅行中享受美食,在饮食中追忆似水年华和享受阅读快感,是本书的最大看点。美味何其多?穿越味觉森林,方知百味人生。

这是一本能唤起人们食欲和燃起饮食热情的书,由著名作家沈宏非倾情推荐。从山东、广东、香港、上海到加拿大,从文学经典到大餐小食,作者所呈现的美食之旅都打上强 烈的个人成长印记和地域风味,但又 不拘泥于此。凭着古典文学的深厚功底,作者在“食贯古今”中从《红楼梦》到《儒林外史》、从《诗经》到《金瓶梅》、从《儿女英雄传》到张爱玲,将名著的名吃一一道来。“美餐江湖”名副其实一场饕餮大餐,老汤、海鲜、肉类、蔬菜、面食、甜点一应俱全。“吃在广东”一篇专门介绍广东的粥、茶、 点心、粉、蒸、煲,透露广东人爱吃善做的饮食心经。第四篇“纵横四海”则抒写食在他乡的异国情调。作者笔法老练,别具一格,既有梁实秋、唐鲁孙等传统大家谈吃的雅致俗趣,又有张爱玲式细腻精致的描摹、情调和风韵,值得一读。

内容推荐

  当吃的热情幻化成或饕餮或小酌的兴味,享受与善待美食无疑成为一种生活态度与情调的象征。

“吃”可以坐而论道阳春白雪,亦可贩夫走卒下里巴人。

只需沉醉于味觉之旅,循着流行记忆中味道的忠实指引,读过的书、走过的路和见过的人,全都依稀可辨。

穿过郁郁葱葱的味觉森林,到处洋溢着古典文学的魅力,探寻中国饮食文化的渊源,令人难抵浪漫诱惑的异域风情。

一个书虫、品吃家和旅者将陪你享受完美情致,遍尝历史、文化、人情的香林深径。

目录

食贯古今

大嚼《红楼梦》之一

大嚼《红楼梦》之二

吃遍儒林之一

吃遍儒林之二

拆烩《金瓶梅》·茶

拆烩《金瓶梅》·点心

拆烩《金瓶梅》·面

拆烩《金瓶梅》·酒

拆烩《金瓶梅》·宴

拆烩《金瓶梅》·礼

周邦彦·荔枝·咸柠七

肥甘

尽尝《儿女英雄传》之一

尽尝《儿女英雄传》之二

彼菜离离

画饼充饥张爱玲之一

画饼充饥张爱玲之二

画饼充饥张爱玲之三

美餐江湖

餐铁甲兮食长戈

龙宫水卒

何不食肉糜

执子之手,以子下酒

我该如何爱你,五花肉

肥牛之腱

孤鹜

臭即是香,空即是色

萝卜

白菜:在庙堂和江湖的日子

元宝

面兮面兮,何德不衰

甜甜圆圆

街食

和平大餐

吃在广东

广东的粥

广东的茶

广东的点心

广东的粉

广东的蒸

广东的煲

粤麻辣粤快乐

纵横四海

落暮思故乡

Dark Lady

异乡人的蚕豆

鸡自他乡来

唐人街寻宝

世事如蚝

美酒郁金香

美食演义

美味氤氲

后记

试读章节

搜检大观园,宝钗搬走,驱逐晴雯司棋入画,甄家被抄家派人来私藏家产,丧气事一件接一件。要不是老太太强打精神,真不知众人要颓丧到什么田地。以前的集体活动,最兴头的是宝玉;到了书的后半部分,逐渐开始以贾母作主导。老太太毕竟风波多历,宠辱不惊。在关键时刻带着脸如土色的众人及时行乐。中秋前的晚餐,各人照例送菜过来。好像古人的菜都不怕放,放在提篮盒里送来送去,游遍九城,敬过七代先灵,子孙还照吃不误,认为是祖宗赏的荣耀,也不怕吃坏肚子。王夫人那曰吃斋,知道老太太不爱吃面筋豆腐,只拣了椒油莼齑酱来。杭州名产莼菜,一向以新鲜为美,“千里莼羹,未下盐豉”,丰腴可比塞上羊羹。据说胡雪岩给远在新疆的左宗棠送莼菜,是用绵纸和纺绸层层包裹,六百里加急快马传递。《红楼梦》里切碎了做咸菜,另辟蹊径。当晚陪老太太吃饭的姑娘们只有探春宝琴,宝玉黛玉都不在,凤姐病着,尤氏侍候饭桌。老太太吩咐送红稻米粥给凤姐儿,鸡髓笋和风腌果子狸给宝玉黛玉,肉给重孙贾兰。红稻米粥,不知是否“御田胭脂米”煮成。凤姐是小产引起的病,只能吃些清淡滋补的食物。贾母最疼的还是宝黛,精致菜肴都想着他们,从小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贾府幼苗贾兰,虽然是长重孙,平时老太太也颇疼爱,不过是送一碗平平常常的肉。鸡髓笋只有名字,不知做法如何。应该不是鸡骨髓焖笋,不仅麻烦而且也不会好吃。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几千年来笋都是中国菜的最高格调代表之一。北方民间一向有风鸡风肉,鸡杀后不拔毛,用花椒盐遍涂鸡身,挂在檐下风干。蒸吃肉韧而香,有火腿滋味。风腌果子狸比风鸡的高级程度,简直是封疆大吏比之七品官。只是林妹妹的肠胃和神经,是否能受得了生猛野味。某场传染病后,全国一度严谴广东人吃果子狸,为从国际社会、政府、街道居委会受来的气找个宣泄口。其实广东人吃穿山甲算是一门独创,吃果子狸只是传统文化保存得好罢了。王八水鱼,无厘头程度决不下于果子狸,中国人却能普遍接受。多伦多的某些唐人超市也有整只速冻的王八卖,黑黢黢的一团,望之毛骨悚然。如果说王八好吃,史书和《红楼梦》记载果子狸更好吃。不过全国各文化重镇一致认为王八大补,甚至认为吃了它跑得快,群氓也就心安理得地接受了。根据中国五千年来的经验,吃了什么乃至做了什么都是不要紧的,只要掌握住话语权,给出貌似合理的解释,龙肝凤髓也好,王八死鸡也好,都能吃出三坟五典,百宋千元。

一部《红楼梦》吃到这里,其实已经曲终筵散。再往下各寻因果,各奔前程,远嫁的远嫁,凋零的凋零。荣华富贵轰然倒塌,纵有寥落歌舞,也净是强颜欢笑。痴缠的抱恨而终,看破的青灯古佛,锦衣玉食抵不过大江东去。兴已尽,债已完,也就聋子放炮仗——散了吧。

           P14-P15

后记

我一向是个很馋的人,又馋,又怕胖,于是相当痛并快乐着。在香港住了四年,才开始自己一点点学做饭,至今还记得我头一餐自煮,那种很担心把饭烧糊了烧咸了烧得不忍卒咽的焦虑。幸运的是,这种事情一次也没发生过。我平安地学会了喂养自己。在我的恋爱经历中会烧菜成了一样法宝,虽然捉到的并不总是白马王子。另外,香港是购物美食天堂,于是在香港的角落里求学之余我也四处跑着扒在橱窗上看衣服鞋子,同时盘算好上哪儿吃一顿久闻大名、如雷贯耳的……四年下来,小心翼翼地没有长胖,也积累了不少美食经验。

二○○四年秋天来到加拿大,在认识足够多的朋友之前,生活百无聊赖。冬天又很快来到了,动辄雪深一尺,零下二十度。四处探幽猎奇是不能了,除了去唐人街买买菜以外也不能在户外坚持太久。好在带了一大堆书来,漂洋过海陆续寄到。其中菜谱和写吃的书有很多。读书与实践是解除寂寞的好方法。菜谱可以照做,名家谈吃的作品没有具体做法,却也可以蒙着做。反正最后总是弄熟了,最多不好吃,也死不了人。实在条件所限做不了的,就只好拿着书或对着电脑滴滴口水罢了。一边读,一边做,一边吃,少了形而上的升华过程,人生不完整。于是在某一个吃水果减肥的夜晚,我开始写这本小书中的第一篇文章,并贴到当时常去的几个论坛上。因为是写最没有争议的话题——食物,所以点击和回复总很高,心下颇自得,就不停地写了下去。

在当年的圣诞节我认识了小爱——一个非典型的爱尔兰人。我后来才逐渐知道他到底有多么非典型。爱尔兰烹调在欧洲绝对可以排得上倒数第一,英国也只能排倒数第二。所以一点都不出奇的是,他的味蕾仍然处于蒙昧状态,厨艺处于穴居人水平,只会煮和烤。时至今日他仍然清楚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吃的超辣四川火锅,虽然第一口就辣了个很没有仪态的大喷嚏;也记得我做的第一餐饭:蘑菇炖排骨加黄酒酱油。他说,我只知道肉好吃,从来不知道原来蘑菇也可以这么好吃。虽然他一直按照西餐的固定思维模式认为蘑菇好吃是酒之功。在他们家乡做炖菜,据说,是把所有的东西放在一锅里,加盐使滋味进入汤中,然后把汤泼掉,用吸管嘬着吃煮烂的蔬菜和肉。还据说,他们的家常饭,不比煮烂的纸板箱好吃多少。

于是在从“约会走着瞧”到“迷人还不错”再到“就是他吧”的过程中,小爱同学在尽职尽责地做一个送花送糖管接管送管逗乐子的好男朋友的同时,十分实惠地吃到了啤酒鸭、火腿炖肘子、豆辦酱炒鸡块、牛腩焖萝卜等等中国著名好菜,这个不吃奶酪不吃黄油不吃芥末酱番茄酱的洋人从此进入了一个新天地。此人的好处是:虽然味觉开化晚了一点,却有天资用另一套语言体系描述中菜的味道和质感。他对炸透的素鸡和没炸透的素鸡之品评,异常精到,令我刮目相看。因为捧哏的一片热心,我的中莱私塾越开越兴旺,每周肉类消耗量在十斤以上。除了香港带来的精装江献珠菜谱、傅培梅菜谱,更在网上日日放狗搜索食经烹传。一年多来,满腹食情关不住,都变成话意灌在网上。想什么吃了,去唐人街买而烹之,连带着书上看来的,网上搜来的文字,遐想连篇,不能自己。东拼西凑,加以调侃发挥,又贴在网上供三五知己点评嬉笑。小爱饱餐之余,得知我的业余爱好,不免也十分好奇。可惜此人没有语言天赋,能看懂我写的东西,今生我是不指望了。

除了自己煮的,还有看书看来的。我看书容易“看进眼里拔不出来”,专门注意饮食起居衣服穿戴,偏我们中国旧小说又是最不吝详细罗列的。虽然古代没有版税制度,作者们仍然不介意写作的劳苦,尽量往长里铺陈。王熙凤出场的衣裳,西门庆厅堂的摆设,十三妹出嫁的饭食,都不厌其烦——描画。其中有至今仍然流传的名色,有其他小说中也出现过的名色,也有不知为何物的名色。看得多了,使起心——探究一番。谈不上考证,因为很多时候我只提出问题,而非向着图书馆揎臂而起找出答案。 或者根据表面线索乱猜一番,自鸣得意也乐在其中。张爱玲说她们家的事,“从前相府老太太看《儒林外史》,就看个吃”。这和我一样,我也就得脱“乱嚼名著”的罪名了。第一本真的是嚼了《儒林外史》,然后手边看熟的几本:《红楼梦》、《儿女英雄传》、《金瓶梅》,都一一从里到外吃了个饱.就连张爱玲,我也没有放过,把她写的吃细细搜求了一遍。谅她不会生气。就网上的反应,还是《红楼梦》最受欢迎。我们现在已经不能穿那时的衣冠,却还可以吃那时的食物,泡吧时想像一下怡红院给宝玉祝寿莺莺燕燕觥筹交错的欢言笑语,BBQ时联想一下大雪天红梅怒放姑娘小姐们围着铁炉烤鹿肉的热闹气氛。只是在此地用英语说出来,未免媚眼做给瞎子看。小爱是很好很锋利的作者,可是不太有这种诗酒风流的情怀——爱尔兰人的酒是放诞狂欢专用的,看《指环王》里的霍比特人的生活方式就知道了。用他的话说,我们跟假惺惺的法国人不一样。所以我还是在中文的话语圈子里求同好。

本来这些都是游戏笔墨。有幸发表出来并成书出版,十分感谢本书的编辑眼疾手快在网络的大海上把我打捞上来。小爱更是为我激动:我在网上贴贴文竟然就闹到了要出版的田地,他以为我是多么大的作家。因为教育方式和生活圈不一样,他对China Pop的了解远不如他对中国菜的了解。不过由于虚荣心作祟,我也乐意让他有这种对我肃然起敬的误会,只是不准他在我们的中国朋友面前吹嘘。

            森林的火焰

            2006.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味觉森林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森林的火焰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陕西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24077155
开本 16开
页数 25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00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6-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计算机-操作系统
图书小类
重量 0.3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TS971
丛书名
印张 16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35
164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46: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