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王阳明(1508年)/少年博雅文库
内容
编辑推荐

《少年博雅文库》为青少年朋友们介绍了一系列古今中外的哲学家、史学家、文学家。让你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史学家一样睿智,像文学家一样才华横溢。《少年博雅文库》,助你叩开智者之门!

内容推荐

少年才俊,但仕途受挫,便一心向往成圣成贤。曾在佛道之间徘徊,终在儒学中顿悟。虽蒙受陷害,被贬龙场,但意志不消沉,仓协书院,收徒讲学。得朝廷委任,平定叛乱,显示了军事与组织才能。王阳明,儒家思想的推崇者、实践者。他的心性之学,在中国的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聪明伶俐的少年、满怀抱负的青年、坎坷不平的中年、老当益壮的晚年,他的一生凝聚了一个大儒的风范。

目录

引言 边荒

第一章 第一等事

一 少年异禀

二 经略四方之志

三 泛滥词章

四 格物

五 出入佛老

六 倡明圣道

第二章 入狱前后

一 主考官

二 君臣失义

三 入狱

第三章 悟道

一 龙场小驿

二 宋儒微言

三 顿悟

第四章 立说

一 《五经臆说》

二 授徒

三 《朱子晚年定论》

四 知行合一

第五章 破山中贼难

一 政治生涯

二 致良知

三 《大学问》

第六章 余响

试读章节

六 倡明圣道

经过这些曲折的历程,王阳明真切地意识到只有孔孟之道,才是正途。虽然他对朱熹的学说还是有诸多困惑,但他的人生方向却异常明确。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在京城开始讲授如何通过道德实践来修身,他吸取佛道的智慧,并从自身的生存体验出发,教导学子要有成为圣人的志向。这种通过引导,让学生自己体悟道统的教学方式很是新鲜,很多人都认为王阳明是在标新立异,以博取人们的眼球,幸好有一位同道湛若水理解他。湛若水强调学问不要拘泥于词章的记诵,而是自己去感悟去理解,这和王阳明的想法一拍即合,让他非常欣喜。王阳明曾经对人说:“我在朝廷任职三十年以来。从来没有见过湛若水这样的贤人。”湛若水也对王阳明非常欣赏,他对人说:“我游历各地看过各式各样的人,从没有见过阳明这样和我合拍的人。”两人开始约定讲学。遇到湛若水,让受尽世人白眼的王阳明深受鼓舞。他后来回忆道:“我年少的时候不喜欢儒家的学说。沉溺于佛教、道教学说很多年,幸好在探索中有所觉悟,开始修习周敦颐、程明道的学说,有所领悟,但只有一两位同仁参与,求道者寥寥无几。我的信心几度发生动摇。幸好遇到好友湛若水,获益良多,我对倡导孔孟之道的信念更加坚定不移了。”

这段时期,王阳明基本上还信奉朱熹的格物学说,但又因为学习朱熹的“格物穷理”学说时,自己的心灵总是不能和事物的道理相互融合,所以非常苦恼。但湛若水用“造道自得”来解释“格物致知”,给了王阳明以新的启示。

湛若水,字元明,号甘泉,广东增城人,从学于广东老乡陈自沙。尽管湛若水也把朱熹教导的从特殊事物上体验天理当成一场锻炼,但他更接近于程明道倡导的用心去体会天理,他经常用“体会天理就能自得”来教育弟子。他的体晤天理的方法和朱熹考究事物的道理来达到体悟天理的方法是不同的。朱熹非常强调用礼仪来约束自己,要时时刻刻端庄严肃,这样心才不会恣意妄为。要时刻注意自己的容貌是否庄重、思虑是否正当,这样久而久之,心就慢慢沉静下来,这就是朱熹教导学生体悟天理的方法。朱熹提倡的调养身心的方法大多是从限制上来做的,就是依靠一定的规矩来制约身心。湛若水更重视活泼自然之心灵,他说:心本活物,不必防闲太过,但得使之有路可循,如流水或淮或泗,各循其道,久之自无泛滥之忠。意思是说,人的心灵本来就是活泼的东西,不应该防范得太厉害,只要让心知道该走哪条路,循着自然的本性,就不会放纵迷失。他指出:“人的本性中本来就有通达天理的觉晤,我的体验天理的方法,是在自己本性中去开启这个觉悟。过于防范约束这个心,反而是扰乱了心的平静。”湛若水所说的修养功夫和朱熹有所不同,重视本心的主宰作用,这一心学的特色,对王阳明很有裨益。

在湛若水看来,过于追求事事物物的道理。反而容易舍本逐末,他认为应该强调随时随处体认天理,而不是死板地学习事物道理。他也讲求读书学习。认为书籍记载了先秦以来各位贤人的真知灼见,应该加以重视。但他更强调读书不是为了学习到万事万物蕴涵的原理,而是为了锻炼这个心。所以读书时,他要求学生不要拘泥于古代的注释,而要自己先虚心思考,实在想不通了,才参考一些古人的解说。湛若水还说我们的言行不必和古人的完全一样,古书上所记载的应对事情的方法毕竟只有一小部分,无法应付现实的所有问题,因此读书是为了调养心灵,使得自己的想法能平和不偏执。他说:“学习《尚书》的时候,要学到中和平正,学习《诗经》的时候要学会在诗歌中陶冶自己的性情,学习《春秋》、三礼的时候要注意明白秩序的道理。”

刚从佛道中解脱出来的王阳明,在寻找儒学精神性内涵的道路上苦苦追寻,湛若水的这些提法无疑给他很多支持和帮助。他在自孔子到宋儒程明道的学说中都看到了儒学培养身心的理论。经过了兵法、词章、格物学说、佛老等,他终于回到儿时的那个问题,终于回到“读书学圣贤”的第一等事的追求上来。这段日子里,王阳明对他的心学已经完成了所有的理论准备,就要呼之欲出了。

P34-36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王阳明(1508年)/少年博雅文库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虞潇浩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少年儿童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470877
开本 32开
页数 1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87
出版时间 2006-09-01
首版时间 2006-09-01
印刷时间 2009-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19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248.25-49
丛书名
印张 4.75
印次 2
出版地 上海
212
147
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6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2:3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