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衣锦天下
内容
编辑推荐

无论鸟翼多么完美,若不凭借空气,便永远不会飞起。对民营企业来说,什么是它的空气,什么助它起飞,什么成就了它的英雄业……这篇报告文学将从衣锦入手,揭秘民营纺织企业“第一桶金”的掘起!

目录

1/前言

1/序卷 关于乌翼与空气

2/第一章 历史的机遇

11/卷一 高阳好大雪

12/第二章 "入世""风暴

22/第三章 并不都是阳光灿烂

31/第四章 做强做大

39/卷二 "与狼共舞"

40/第五章 求利求顺惟以德为本

46/第六章 "狼"来了

54/第七章 压锭

65/卷三 市场不相信眼泪

66/第八章 统一行动

76/第九章 合纵连横

90/第十章 无异于与虎谋皮

99/第十一章 屋漏偏遭连阴雨

109/卷四 巾帼

110/第十二章 借"机"生蛋

116/第十三章 女儿有泪也不轻弹

131/第十四章 后发制人

141/卷五 修炼

142/第十五章 潇洒走一回

157/第十六章 大路朝天各走一边

173/卷六 价值的根基

174/第十七章 五字真言

186/第十八章 不能再搞"小狗经济"

201/第十九章 散兵游勇

211/卷七 谁将是最大赢家

212/第二十章 "围城"的规律

225/尾声

试读章节

此时,车窗外夜气如磐,张莹对司机说了声“开慢点”,接着说:“从大环境看,2004年中国将面临人世后的真正考验。一些国家会利用启动特定产品过渡性保障机制来制造壁垒。今年是纺织品实施配额的最后一年,最有可能遭遇特保制裁。到目前为止,美国、欧盟、韩国、日本、加拿大、印度等,已根据中国关于纺织品限制措施的承诺,进行国内立法。中国企业一直具有劳动力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优势,但是最近美国开始推广SA8000标准认证,将劳工权利与订单挂钩。即指企业在赚钱的同时,也要承担对环境和利益相关者的责任,是全球第一个社会责任认证标准。估计将有85%的中国生产制造企业,遭受由于实施该标准带来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从小环境看,质量是一个企业的生命,质量一倒,满盘皆输。这是个不言自明的道理……”P8

序言

开卷明义--我为什么要写这部关于中国民营企业的作品,而且取材于高阳这个小小的纺织之乡?事情的缘起完全出于一种偶然。

那天,在北京大学未名湖畔,我们几个研修班的学生正为非公有制经济创业期的原始积累即所谓的"原罪"问题纠缠不清,远远瞧见厉以宁教授下课归来,便凑上前去求教。说我们不赞成社会上流行的一种观点,认为民企老板的发迹都是在"肮脏的游戏"中靠"不择手段"和"市场欺诈"完成他们的原始积累的,但也没能接受"有产者的财富属于全社会"这一事实。

厉教授听完我们的陈述后沉吟片刻,笑着说:"你们陷入了一个误区,认为民营企业创业阶段所积资本是原始积累,其实,民企是创业积累而不是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资本主义初期在海盗时贩卖黑奴、走私鸦片,那才是资本原始积累。创业积累不是资本原始积累。当初的情况由于政策不清,会产生一些问题,只要没有贩毒、大量走私,怕什么?中国的民营企业家不是旧社会资本家的延续,是新时代起来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如醍醐灌顶,厉教授的话使我们茅塞顿开。看来,让所有的民营企业都背上"原罪"的精神十字架,用"第一桶金来源不正"来概括目前中国900万家民营企业的"原始积 累"是不公正的。分手时,厉教授显然认出了我们是几个在职读研的记者作家,便提议道:"在文学领域,民营企业家尚是一个空白,值得好好写一写!"

事隔不久,当我得知在河北境内,正悄悄进行一场关于民企"原罪"的讨论时,便"潜入"有着数百年纺织历史的高阳县,因为"纺织乃工业之母",我可以通过穿梭梳网式的采访,来解剖高阳这只"麻雀",写出一部真实记录现代民营企业风雨悲欢的文学作品来。

于是,在历时一年的断续采访之后,我又披阅了《资本论》的部分章节,并研读了当代东、西方经济学的有关著述,才开始进入实质性写作阶段。其时,中国"人世"的谈判一波九折,而高阳的民企老板们对此的关注之切也出乎我的意料。尽管我也知道,高阳的纺织品在全国的生产总量和出口贸易中,占有相当的比例和份额,其中像"三利"这样的民营企业,已在国内毛线市场确立了自己龙头老大的地位,但这还很难说就可以"窥一斑而知全豹"了,因为在一个国家人均GDP处于500美元至3000美元的发展阶段时,往往是经济发展容易失调,社会容易失序,心理容易失衡,社会伦理需要重建的关键时期。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正步入这样一个危机多发段。依此考量,掌握着相当大社会资源的民营企业家们理应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中国未来经济领袖"和企业主、老板的区别就在于,前者不仅在各自的行业中能够拔乎其萃,而且具有更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毫无疑问,这有一个与传统观念绝然不同的过程,但惟有这样,才能真正重塑中国民营企业家讲信用、负责任的群体新形象,而这也理应是民企老板们为后来者树立的榜样。基于此,我决定让高阳的纺织企业来负荷这部作品的主题,我相信我的选择有其充分的理由。

我之所以选择纺织,是因为纺织是世界上最大和最普及的商业,也是19世纪最后10年里兴起的最大的工业。虽说现代纺织史始于19世纪后半叶,但是直到化纤的出现,才使20世纪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新世纪的工商业扩展--包括盲目的投资者、巧舌如簧的推销商、颐指气使的大公司老板--无论是国营、民营,体现在公司之间甚至国家之间利益上的冲突与融合,有时是经过深思熟虑的,但有时也可能出之于偶然。在我看来,再没有哪一门工业能够像纺织这样,能把风险和报酬的意义以及机遇和命运的力量,作出如此深刻的解释。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说,"没有棉花,就没有现代工业",他无疑是将纺织视为现代工业的起源。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期间,法国里昂纺织工人频频发动起义,使他萌动了研究经济问题并撰写这方面论著的初心。当时的里昂,就是法国纺织业的聚合点。在19世纪时,里昂朝库胡瑟山区扩张,将当地的丝绒工业纳入其商业机制中,从此奠定了里昂作为法国纺织中心的基础。在19世纪后半叶建立的富尔韦莱会堂,至今仍做为每年12月8日圣母玛利亚(无原罪始胎)庆典的举行场所。

19世纪的里昂,是个到处都能听到纺织机工作声音的城市。由于法国国王法兰西斯一世免除了里昂纺织工业的赋税,促使了里昂工业的快速发展。此后,纺织商jaequard又发明出一种增加效率提升收益的生产方式,但这种新生产方式需要广大的空问和较高的建筑挑高。于是,符合此条件的库胡瑟山区,迅速被这种新工厂所占领。早先,这里的纺织工人都是以家庭手工方式生产,但拥有厂房设备和大量 原料来源的资本家,开始对这些工人进行压榨,迫使这些纺织工人开始了一连串的暴动和起义。1831年及1834年两次起义都遭到了残酷的镇压,但这群纺织工人作为阶级革命的先锋,终于在1848年成功地成为里昂市的统治者。他们当时提出的口号是"生为工作,死为抗争"。这不仅反映了当年他们生活的悲惨状态,也显示了他们斗争的决心。

里昂纺织工人起义时曾在一首《织工歌》里唱道:

当你们统治告终,

我们的统治就会到来。

那时,我们要织旧世界的裹尸布。

诗人海涅后来写的那首著名的《西里西亚织工》,显然受到《织工歌》的影响:

……梭子在飞,织机咯吱响,

我们织不停,日夜多紧张--

老德意志啊,织你的裹尸布,

我们织进了三重的咒诅.

我们织,我们织!……

 由于和马克思的交往,加深了海涅的社会主义思想,使得他能够创作出这首反映普鲁士东南部西里西亚纺织工人生活的伟大诗篇。如今,法国里昂的纺织机声已不再响起,但那里仍是与纽约、米兰并驾齐驱的服饰产业重镇,而由此开发出的人造合成纤维技术,更是在欧洲首屈一指。

目前的中国,已是世界上最大的纺织服装生产国,其纺织服装出口在国际服装贸易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2000年的9月10日,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和文化部联合举办了主题为"走近中国"的大型展览,并在美国纽约的联合国总部,举行了一次规模空前的中国服装展示。展示出的600套美轮美奂的服饰,可称得上是中国纺织文化的缩影。

中国古代的文化人将理想的社会生活定位在"锦衣玉食"上,那么,已无粮食之忧的中国,在衣饰着装上的巨大变迁,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整个民族文明的传承和递嬗。

相传中华民族的祖先黄帝的妻子嫘祖,曾将养蚕织丝教会给百姓。在距今五六千年的山西西阴村仰韶文化遗址,我曾见到过被利器切割过的大半个蚕茧和一个纺轮。记得当时,我在那里徘徊良久,眼前浮现出公元前一个世纪就诞生在中国的纺织作坊以及罗马凯撒大帝身着中国丝袍到剧场看戏时被众多目光所吸附的情景;浮现出汉武帝的驼队走出的那条西进的丝绸通道和宋末古崖州那位改进织布技艺的黄道婆辛勤劳作的身影……从那时起,我就萌动了创作纺织题材作品的念头。

若干年后,我选择高阳--这个毗邻白洋淀、地势低洼、土质泛碱、从而使许多人"弃耕从织"的纺织之乡来作为我的素材始源地,是觉得高阳在地理与人文等许多方面都与法国的里昂有诸多相似之处。

高阳以位于高河之阳而得名,《地理志》载:"徐水出北平东,至高阳入于博(河袁),又东入寇,博水自望都东至高阳,入于河。又东北入于易。"《郡国志》载:"高阳有葛城,燕以兴赵者也。寇水又东北经河陵县故城东,王莽之阿陆(王国维校为"陵")也,建武二年,更封左将军任光为侯国,寇水东北至长城,注于易水者也。"高阳县城在商代即有人群聚落,周代春秋时为晋封地,战国时为燕赵南北会冲,秦代县城属巨野郡。

西汉高祖六年(前201年)始置高阳县,境内"地势广阔,人物蕃庶",至汉末,豪族军阀干戈相向,逐鹿中原,村落骤减。

北宋初,在高阳设营田、屯田务,征民役凿河以通漕运,主要渡口和河口成为聚落基础,形成一些带时代地理特征的村名。宋景德二年,杨延昭(世人称杨六郎)由保州调守高阳关,在任9年病殁。这一时期,"四方无事、百姓康乐,户口蕃庶、田野日辟"。时至今13,高阳一些农家织户遇到年节,仍将杨六郎作为门神,贴于门户,以祈护佑。

元末明初,兵连祸结。建文元年七月,燕王朱棣举兵"靖难","所过为墟","几无孑遗"。至明朝末年,横征暴敛日重,天灾兵祸交加,"畿内大乱,人相食"。明洪武十三年十一月,县治初设于今旧城村,洪武三年因水患,西迁于今址丰家口,仍称高阳。如今的旧城东临任丘,西与小王果庄隔潴龙河相望,是县里历史上较大的农村贸易市场,每逢集日,这里人声杂沓、熙来攘往,展示出一幅幅浓郁的多村风情画。

明崇祯十一年十一月,清兵入境,攻陷县城,农家织户多遭涂炭,苦不堪言,自此起义暴乱迭起,其中曹小吾、李小洲领导的两次起义声势颇壮,都是清廷派重兵前来弹压,才将起义的烈火扑灭。

1900年,英法联军攻人北京,距京都不远的高阳亦遭侵凌,联军攻人县境后,烧杀抢掠,无恶不作,高阳织户十室九空。

由此看来,高阳的地理位置,与法国的里昂不无相似之处,两者都为兵家必争之地,故"天下有变,辄当其冲"。高阳从汉初建县至解放时历2140余年,境内烽火屡见,刀兵不断,百姓历尽战争劫难。明洪武二十四年,县内仅余864户,2900人,至明永乐年间山西移民入居,村落才烟火重旺。清末民国时期,外寇入侵,国力日衰,县内井衢萧疏,百孔千疮,直到新中国建立之后,才又百业兴旺。高阳的纺织业始于明末,兴于晚清,盛于民国初年,全面发展于建国后的改革开放时期。明清之际,高阳人多以纺土线、织土布为主。光绪三十四年,开始仿造新织机,改良土布,推行渐广。县商会为招徕贩客,使土布畅销,呈请县令暂免境内工商税费,以保纺织利权。是年秋,李秉熙等开办制造织机工厂,以扩充织布业。工厂每月召集工商会议一次,以利改进。  光绪末年,留祥佐村人王士颖率先购进东洋铁织布机,招工织造,开创了高阳宽面土布织造的铁机时代。其时,县内108村,平均一户一机,纺织之乡已具雏形。

宣统元年八月,高阳土布产品呈送直隶工艺局品评会,获奖牌一块,上题:"组织既密,价格亦廉,且查原料均系中国土产,用塞漏卮,此为上品。"十月,因高阳土布运销,得到各关税机构减免厘税的优待,故有不少外客假冒高阳土布报税,以致使本县土布声誉受损。县商会禀请农工商部,将高阳土布所印商标图记通报各关,以便检验和稽征。次年,县商会设立织布工艺研究所,为开通商界,研究商理,提倡改良织布技术,改进纺织工具。七月,天津九诚铜铁厂经天津总商会介绍,来高阳推销自制铁轮织布机。至此,高阳织布业开始兴盛,原所用铁轮织机多为外国制造,自九诚张自珍自制铁轮织机传至高阳,抑利外溢,促进了本土实业,受到纺织业界的高度重视。此后,民族资本开始向现代工业投资,首选纺织业。

民国元年,德和号钱庄,庆丰义、蚨丰号杂货店相继改为布线庄,售纱收布,是为高阳最早的布线商号。次年,县城"线市"形成,集期一至,四乡织布者争购于市,毂击肩摩。市场先设于西街大寺坑北,后迁往东街。民国三年,小提花机输入。小王果庄、王福、南圈头等村,利用小提花机首次织造出"电光小提花布"、"方锦被面"等,走俏市场。是年,高阳开始出现雇佣织布工人。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国门开张,高阳引进了大提花机,采用蒸汽动力和传动装置,提高了生产效率。1926年,经浆法传人高阳,麻布织造盛行,有一批产品以质量优美而称誉海内外,如"渔翁得利"牌青布、"放羊"牌纳夫妥布、"晴雨"牌阴丹士林布、"荷花"牌漂白布、"金盾"牌青蓝布等,行销全国各地。

300年来,高阳人以织布为业,世代相袭。"高阳大布"驰名中外,提花技艺享誉华北。高阳商业随民间织布业的崛 起而振兴,县市繁盛,有"小天津卫"之称。建国后,高阳生产的毛巾出口日本,数量居全国之冠;印染布远销欧、美、亚洲等几十个国家和地区;高阳的个体织户遍及城乡,1990年全县即拥有织布机7000多台,产布超。7000万米,总产值10126万元,纺织业成为高阳经济的支柱。至20世纪末,高阳纺织业进入全盛期,全县涌现出百台织机以上的纺织专业村98个,拥有织机达25000多台,纺织从业人数近20万,纱线吞吐量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纺织总产量40亿元,实现利税6300多万元,"三利"、"双羊"、"春燕"等名牌产品风靡全国,行销世界各地。随着新千年的到来,占地面积1000亩的高阳纺织工业城应运而生,一期工程近300亩,容纳织机1800台,纺织工业城的建立,成为高阳继续腾飞的象征。

有道是"自古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高阳在历史上发生过多次大的起义和暴动,除了隋末的魏刁儿、甄翟儿的起义之外,清顺治年间的两次起义以及后来的高蠡暴动,其中就有不少的织户。另在清兵围高阳城的那次战斗中,高阳织户在原明兵部尚书、大学士孙承宗带领下,婴城拒守,在铅弹火药用尽之际,即以"面盆茶注"为弹,横梁竖木悉作滚木,织机染槽均当擂石,战死者甚众。日军人侵时,高阳织工们砸洋行、劫布车,在日寇严密封锁的情势下,用土贝子、高梁帽做染料,甚至用槐米染军衣支援八路军抗战,在纺织史上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一页。这一点,与法国的里昂更是相息相通。

17世纪初,天主教传人高阳,至民国20年,教徒有700余人,至1949年,发展到近2500人,其中的织户亦为数不少,境内有天主教堂15处,其中徐果庄天主教堂巍峨高耸、颇为壮观,其内置房厅70余间,神甫修女穿梭往来其间,诵经布道之声不绝于耳,前来办告解、领圣体、望弥撒的更是源源不断,成为当时的一道人文风景。事隔数十年,我去徐果庄采访时,这座教堂已不复存焉,从遗址规模看,显然不及法国里昂的富尔韦莱会堂,但在当年两地的织户教徒的心目中,二者的地位是一样的。

写到这里,我想起10多年前在高阳采访的情形。当时,我应邀为《人民日报》副刊写一篇反映白洋淀重新蓄水后周边自然人文环境发生变化的报告文学,文章取名《白洋淀之恋》以一个版的篇幅在《人民日报》发表之后,我意犹未了,接着又采访,在高阳破旧的县委招待所里住了好些日子。每到夜深人静,四周的机杼之声如急雨泛江,牵动我的诗情。就在这里,我构思创作了许多反映高阳织户的诗篇,后收入诗集《辽远的地平线》中,由香港国际展望出版社出版。也许是敝帚自珍吧,我将其中的一些诗句作为引子,放在这部报告文学每卷的前面,也算是聊备一格吧。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衣锦天下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曾凡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长征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2040465
开本 32开
页数 23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77
出版时间 2004-12-01
首版时间 2004-12-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5
丛书名
印张 7.7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03
14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4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6 13:4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