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亚洲高科技企业成长内幕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台湾资讯业大部分的产值来自外部生产据点的贡献.其中内地是台商最重要的生产基地,劳动密集型的电脑配件生产在台湾早已难觅踪迹,拥有完整产销体系的扫描仪.生产重点已经转移到东莞、苏州,台湾的骄傲--手提电脑的生产线出现在内地。眼见内地"新工业"产值即将超越自己.。台湾又应该以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这种转变?

台商如何看好内地的"梦工厂" 本书将为你揭露亚洲高科技企业成长秘密?

目录

推荐序一:全球化是台湾成长之路        郭台路 /8

推荐序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陈俊圣 /10

推荐序三:台湾商业分工的下一个位置

--读黄钦勇先生的《高成长的秘密》    詹宏志  /12

推荐序四:定位台湾,擘画不可取代的竞争策略  白文正  /15

前言:两岸的数码竞争             黄钦勇  /17

1古中国的新世纪 /21

北京--天子脚下的帝王之都 /22

不见边际的黄淮平原 /28

长江三角洲的今与昔 /33

新时代的沪江风华 /43

华南与珠三角的流金岁 /55

2 科技的新中国 61

从中关村到天津泰达的环渤海科技圈 /62

世界"梦"工厂 /70

内塑的竞争环境 /76

"知本家"与资本家的对决 /91

3 新中国的品牌梦 /95

中国式的品牌与通路 /96

中国市场的美丽愿景 /100

从华北看天下 /106

繁荣的华东与中国零售商机 /120

4 "东方正红" /125

硅谷产业复苏的曙光 /126

秋末的夕阳--北九州还有春天吗? /136

滂沱雨后汉江行 /148

贵族挽歌--欧洲帝国的没落 /156

5 内地的挑战与台湾之路 /179

内地的挑战 /180

台湾之路 /187

试读章节

的数码竞争

十几年来,我怀抱着对于内地的无知、憧憬、老国民党时代的一些敌意,以及扩充事业版图等错综复杂的心情,多次进出祖国内地。随着台胞证上满满的印记,印象中的祖国内地,也从贫穷、灰暗,逐渐改变为高楼大厦林立,科技工厂连绵不断、百米大道交织的新景象。2002年7月的世界半导体设备大展(SemiconWest)中,远在硅谷的各大半导体设备厂的总裁,都以祖国内地快速成长的半导体工业,做为回应记者询问景气转变的挡箭牌;日本的经济战略家大前研一,也在2002年出版了一本有针对性地描述日本如何因应中国日益强大的新书,甚至预言两岸将在2005年统一。新世纪的中国成了显学,但台湾无法心情轻松的面对祖国内地的转变,因为对台湾人而言,新潮流与趋势可能"载舟",也可能"覆舟"。

我很庆幸能如此近距离、长期的观察新中国,在祖国内地快速成长的同时,又不时周游欧、美、日、韩等,各个依旧在全球化经济热潮中不曾缺席的国家,深刻的体会到祖国内地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角色变迁,也感受到台湾,这块孕育我的土地,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颠颠危危地处在改写历史的转折点。台湾地区可能成为欧美生产基地东移亚洲,日本、韩国高科技产业边陲化的获利者,但也可能在产业转折的过程中,成为产业链中被融化的一环。

历史总是写在尘埃落定之后,然而身为一个台湾核心产业的分析师,我不愿在尘埃落定之后,才为两岸的高科技产业互动做见证,希望在未来10年的关键期中,提供具有前瞻性的讯息,让两岸的专业经理人,冷眼旁观高度热络的"科技新中国",并成为两岸良性互动的桥梁。这些观察,有来自本土的关怀,也有来自欧美各国,以及邻近的日韩,因为中国崛起,所浮现的新思维。更希望跳脱两岸政治意识上的纷纷扰扰,宏观的思考,未来科技的中国,如何面对新世纪的转变。

面对祖国内地的改变,台湾人不需要在产业转移的过程中自艾自怜;快速成长的内地企业经理人,也不应该为一些"浮夸"的数据而沾沾自喜。当华人逐渐脱离以往的贫穷时,我们该为下一代能"安居乐业"而骄傲,也该为年轻的孩子,不必在美国面对"玻璃天花板"而庆幸。

这本出版取名为《高成长的秘密》的书,是我从1988年以来,多次西行祖国内地,以及遍访五大洲,观察各国企业家面对台湾与祖国内地的各种记录。书中分别以"古中国的新世纪","科技的新中国"、"新中国的品牌梦"、"东方正红",以及"内地的挑战与台湾之路",来记载我自己的心情脉动。另一方面,以"长征"为名,也是希望当企业经营追求短期利润时,两岸的企业家还能按部就班地进行产业布局,并鼓励自己以"期冀""的心情,观察两岸与全球电子产业的脉动。

本书内容虽不脱以台湾高科技产业为主轴的旅程纪录,但也有许多媒体人观察新事务、新环境的触动。走过悠悠千年的大运河、江南的古镇,身为中国人,会从脑根深处被唤醒;到了苏州、昆山、吴江、浦东,我也会被新的"世界工厂"所震撼,并为台湾的前途忡忡忧心。我们这一代承袭父执辈日式思维,又得承接国民党教育的一代,在台湾经济转型过程中,成为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中流砥柱,但又在"微利时代"来临时,成为进军祖国内地的尖兵。历史捉弄了我们而我们这一代所谓的"精英",在步入中年,爬升到人生事业颠峰时,又开始面对了"为谁而战,为何而战的挣扎"。

1985年,我回到台湾,加入了当初台湾地区科技教父李国鼎"资政"为发展台湾信息工业而设立的"资策会市场情报中心",在堪称完整的培训过程中,从基层研究人员,逐步爬升到独当一面的情报中心主任,并进而在1998年创办了台湾唯一的一份产业报--电子时报。18年来,见证了台湾高科技产业的成长,也与台湾高科技产业建立了生命共同体般的情感。写这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自己的书架上,再增加一本"可有可无"的著作,也无意为自己的产业人脉加分,而是希望以全球的宏观,试着同时以多重的矛盾心态,写下穿梭万里路的心路历程。  完稿时,正适母亲七十大寿,谨以本书献给当年为了越区就读赶早班车的孩子,每天五点起床的母亲,没有她与父亲的胼手胝足与督促,我将没有机会在1985年后,迎接数位科技的新浪潮。P17-19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亚洲高科技企业成长内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黄钦勇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汕头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10366564
开本 16开
页数 199
版次 2
装订 平装
字数 179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图书小类
重量 0.33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279.244.4
丛书名
印张 12.5
印次 1
出版地 广东
230
155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2 5:59: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