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咸阳碑刻(上下陕西金石文献汇集)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作者多年研精覃思咸阳石刻文献之结晶。收集了从西汉到民国咸阳地区的325件石刻,内容丰富,图文并茂,注重释文准确、标点精当、注释严谨,特别是在考跋上,能够沿波讨源,观点明了独到。它既是一部古籍整理著作,又是一部研究著作。此书涉及的内容十分广阔,不少内容可为我们今天的经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提供借鉴。

序言

当年读贾谊《过秦论》和杜牧的《阿房宫赋》,秦人的雄浑质直,咸阳的雄伟壮丽,还有“楚人一炬,可怜焦土”的悲剧结局,都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想象中,秦人好大喜功,功利性强,缺乏精致的情趣。阅读存留下来的文学艺术作品,越发印证这种感觉。近年,各地陆续出土了一些秦简,主要还是以法律应用条文为主,文学艺术史资料少而又少。秦人少文,大约是历史事实。记得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说过:“图画之妙,爰自秦汉,可得而记。降于魏晋,代不乏贤。”这从何谈起呢?汉代画像之妙是不必说的,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卷十九就有记录:“济州金乡县发一古冢,乃汉大司徒朱鲔墓,石壁皆刻人物、祭器、乐架之类。人之衣冠多品,有如今之幞头者,巾额皆方,悉如今制,但无脚耳。妇人亦有如今之垂肩冠者,如近年所服角冠,两翼抱面,下垂及肩,略无小异。人情不相远‘,千馀年前冠服,已尝如此。其祭器亦有类今之食器者。”画面之丰富多彩,依稀可以想见。北宋末年赵明诚《金石录》也著录了山东嘉祥武氏祠的榜题。南宋洪适《隶释》还收录武氏祠部分图像摹本。令人惊奇的是,宋人所见的武氏祠,今天依然保留着,给人以千年历史不过一瞬的强烈感触。

可是,秦代的画像如何呢,宋人似乎已邈不可得,对于今天的我们来说当然更是一个难解的谜团。不无幸运的是,咸阳秦代梁山宫遗址踏步空心砖画像的发现,为我们打开解读这个谜底的一扇窗户。根据史书记载,秦始皇拥有众多宫殿,梁山宫就是其中之一。这里宫妃云集,是秦始皇寻欢作乐的场所。空心砖画像所描绘的正是这种龙璧环绕的欢乐画面:龙头高昂,不时回首翘望,不可一世;玉璧洁白,时时展露风姿,柔情似水。布局讲究,线条优美,传神写照,尽在不言之中。我们知道,中国古代,“龙”往往象征着阳刚之气,而“璧”则表示阴柔之美。由此推想,画中所反映的很可能是宫廷男欢女悦的场景。这是以往的文献资料所不曾展现过的内容,表现了秦人浪漫精致的生活情趣,给人以意外的惊喜。

咸阳因秦人而著名,更因其悠悠不断的历史文化传承而为世人瞩目。唯其如此,当李慧、曹发展合著的《咸阳碑刻》摆在面前时,浓厚的阅读兴趣便油然而生。与此同时,上述那幅《龙璧图》也随之展现在眼前。图文并茂,展现了两千年来咸阳地区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若干侧面,让人真切地触摸到咸阳历史的脉搏跳动。

《咸阳碑刻》是一本关于咸阳地区石刻文献整理与研究的著作,全书收录石刻325方,以碑和墓志为主。作者本着严谨的治学态度,在精益求精上狠下功夫,付出了艰辛的劳动。作者对所收的石刻文献进行释文、点校、考跋,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譬如书中特别介绍了一方70年代在唐高宗乾陵发掘的崔融撰写的《薛元超墓志铭》。根据这方墓志,我们知道,薛元超在唐高宗仪凤二年(677)五十五岁时知内外百官考,举荐了杨炯、崔融等十人为崇文馆学士。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两位著名的文学家属于薛元超的故吏门生。薛元超死后,崔融和杨炯分别撰写了墓志铭和祭文、行状,也表明了这种身份。由于这种特殊的关系,他们的记载较之两《唐书》当然更为准确,可信度更高。显而易见的例子,如新旧《唐书》均未记载薛元超本名。赵明诚《金石录》卷二十四《唐薛收碑》跋云:“(薛)收之子元超,据唐史及此碑皆云名元超,而杨炯《盈川集》载炯所为《元超行状》乃云名振字元超,盖唐初人多以字为名耳。”赵明诚的判断是对的d杨炯所撰《中书令汾阴公薛振行状》称“河东郡汾阴县薛振,年六十二,字元超。”崔融所撰碑也称“公讳震,字元超。”振、震同音,根据崔融碑文,应以“震”  为是。薛元超所荐崇文馆学士,各书记载不一。《旧唐书·薛收传》附《元超传》云:“元超既擅文辞,兼好引寒俊,尝表荐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等十馀人,由是时论称美。”《新唐书·薛收传》则云:“所荐豪俊士,若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郑祖玄、邓玄挺、崔融等,皆以才自名于时。”较《旧唐书》多出邓玄挺、崔融二人。而崔融所撰《墓志》作:“疏荐郑祖玄、贺?、沈伯仪、邓玄挺、颜强学、杨炯、崔融等十人为崇文学士。”杨炯《元超行状》作:“黄门侍郎上疏荐高智周、任希古、郭正一、王义方、顾彻、孟利贞等,后皆有重名,历登清贵。及兼左庶子,又表郑祖玄、沈伯仪、贺觊、邓玄挺、颜强学、崔融等十人为学士,天下服其知人。”综上所述,薛元超前后所荐凡十三人:任希古、高智周、郭正一、王义方、孟利贞、郑祖玄、邓玄挺、崔融、贺觊、沈伯仪、颜强学、杨炯、顾彻。根据崔融和杨炯文,荐举崇文馆学士确切为十人。显然,《旧唐书》作元超荐举“十馀人”是将薛元超的两次荐举混为一谈,应当有所甄别。另外,薛元超高祖,崔融文作“聪”,《隋书·薛道衡传》也作“聪”,而杨炯文作“德”,似不确。薛元超祖薛道衡。杨炯文作“上开府仪同三司、陵 ?潘襄四州刺史、襄州总管。”而崔文作“上开府仪同三司、都督陵邛番襄四州诸军事、四州刺史,襄州总管。”显然“潘”字误。潘州乃唐太宗贞观八年以南宕改名。当从崔文作“番”。《隋书·薛道衡传》:“炀帝嗣位,转番州刺史。”检《隋书·地理志》,番州乃隋文帝杨坚仁寿元年置。类似这样的例子,《王恭墓志铭》、《刘孝节墓志铭》以及《曹钦墓志铭》等考跋,均有或详或略的考证,这就为我们的进一步研讨提供了重要线索。显而易见,本书的文献价值和学术价值在此得到最充分的体现。

当然,就我个人的专业兴趣而言,更关注的是这部书的文学史和艺术史的价值。以往,新近出土的石刻文献,我们的考古学界和史学界通常捷足先登。相比较而言,我们的文学艺术史研究界相对滞后。除了做一些文献考订之外,似乎很难从文本上加以探讨,总是让人有一种意犹未尽的遗憾之感。而这部《咸阳碑刻》释文后面的考跋,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这种缺憾。譬如《独孤浑贞墓志铭》,本篇考跋在论证其史学价值之后,又特别指出了它的书法艺术价值:“构造精美,俊柔飘逸,笔势妩媚多姿,圆转流丽,不愧隶书珍品。”着墨不多,而其美学的意蕴跃然纸上。又如《兰辅墓志铭》,墓主史书无载,其史料价值自不必说。再就其文章而言,也是难得的佳作:“文笔优美,讲究对偶、藻饰、用典,明显带有骈文风格。”指出这一点非常重要。以往的碑石辑录文献,整理者大多关注其史学价值,而本书将这些碑石文献中所蕴涵的文学艺术价值给予特别关注,这就使得本书在同类著作中显示出独特的学术风范,引人瞩目。我们知道,碑板文字是中国文学史上相当重要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从其产生到唐代的高度发达,其间有一个发展演变的过程。《释名·释典艺》:“碑,被也,此本葬时所设也。施鹿庐以绳被其上,引以下棺也。臣子追述君父之功美,以书其上。后人因焉,无(物)故建于道陌之头,显见之处。名其文就谓之碑也。”赵翼《陔馀丛考》“碑表”条认为始于秦汉。汉代碑碣,宋代欧阳修《集古录》、赵明诚《金石录》、洪适《隶释》等发端起例,辑录考释,清人王昶《金石萃编》、陆增祥《八琼室金石补正》等踵武前贤,集其大成。近世发现的碑碣文献,又有赵超《汉魏晋南北朝墓志汇编》、高文《汉碑集释》等,将汉碑文献网罗殆尽,为我们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读过之后,发现.汉碑大多有这样几个相近的特点:第一,叙事简略;第二,文字古朴;第三,格式定型。这也难怪,倘若碑板文字洋洋洒洒,动辄千言,势必给镌刻者带来难度。故文字尚简,是其基本要求。然而,时易世移,东汉后期,碑文开始发生变化。魏晋以后更是雕丽为文,浮华相尚,在行文中注重隶事用典,遣词造句追求工丽华美。南北朝时代的碑板文字,尤其是南朝,大多风云气少,柔靡不振。但是,他们所开创的四六文体,却为唐代的碑板文字提供了有益的借鉴。我们阅读唐碑,一个明显的感受,就是气势的强盛,一洗六朝以来柔弱萎靡之风。其所以如此,或是篇幅的加长,或是文字的考究。他们注意吸收前代精华,推陈出新。譬如本书中收录的《曹钦墓志》:“春蹊萎绝,事隔而哀深;大树飘零,人土而仍在。”就明显借鉴了庾信的《哀江南赋》“日暮途远,人间何世;将军一去,大树飘零。”《薛元超墓志》:“鲁国来朝,滕侯共薛侯争长;魏君请见,薛公与毛公并游。”似乎又是从庾信《马射赋》“落花与芝盖同飞,杨柳共春旗一色”化出,但又变其本而加其厉,句式抑扬顿挫,大有后来居上之势。其实,这些碑板文字的价值还不仅仅局限于行文的优美,有时还会提供一些有趣的文学史料。譬如《薛元超墓志》记载薛元超八岁作《咏竹诗》,:“别有邻人笛,偏伤怀旧情。”这与初唐著名诗人杜审言《和晋陵陆丞早春游望》“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确有异曲同工之妙。过去,人们对于杜审言这首诗的起句颇为欣赏,认为“起独有力。”殊不知,这种独特的起句,薛元超已开风气在前。虽然杜审言这首诗在《全唐诗》又收录在中唐韦应物名下,但不论是杜审言还是韦应物,都在薛元超之后。杜审言约生于公元646年,卒于708年。韦应物更远在其后。而薛元超写作此诗时乃在贞观四年(630),其时杜审言尚未出生。当然,仅仅根据这方墓志,还不能确定杜审言这首诗的创作就一定受到薛元超的影响,但至少给我们提供了一些有益的参照。这些方面的内容,本书考跋多所论及,为文学史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咸阳碑刻》所蕴含的历史文化内涵是多方面的,还有待于广大专家读者作进一步的探讨。掩卷沉思,我却想到了另外两个萦绕于怀的问题。长期以来,我们的文史专业分得越来越细,将活生生的历史强制性地划分成条条块块。条块分割的结果,隔行如隔山。文学研究界对于考古学界的成果,相对来讲,就显得比较隔膜,人为地限制了自己的学术视野。还不仅如此,就是文学史本身的研究,也日益狭窄。我们往往恪守舶来的文学观念,将丰富多彩的中国文学史机械地划分为小 说、戏曲、诗歌、散文四大块。如果说前两项对于传统文学有所拓展的话,而后两项尤其是散文一项,画地为牢,限于一隅,无端地放弃了许多至可宝贵的领地,结果呢,路是越走越窄。痛感于此,我与同门江林昌教授曾就此一问题访问了有关专家(参见《新学问大都由于新发现——考古发现与先秦、秦汉典籍文化》,《文学遗产》2000年第3期),呼吁我们的文学史研究跳出狭窄的范围,走向更广阔的天地。近年,我在《关于魏晋南北朝文学研究的若干问题》(参见《文献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第二届中国文献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台湾学生书局2002年3月出版)、《走出散文史研究的困境》(《人文论丛》2001年卷,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年10月版)、《徘徊与突破——先唐文学史论著概观》(《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世纪之交的中国古典文学研究》(韩国中国语文学会编《中国文学》第38辑,2002年11月出版)等长篇论文中就这些问题展开了讨论。虽然人微言轻,但是我想强调说明,研究文学必须跳出文学;研究中国文学必须跳出中国范围。道理很简单,出乎其外,故能见其大;人乎其中,才能见其细。一言以蔽之,“功夫在诗外”。从这个意义上说,《咸阳碑刻》这类珍贵资料理应进入文学史研究的视野。

另外一个问题与此相关,即我们的文学史研究该如何增强起码的历史感。那年秋天,夕阳西下,我徘徊在秦代咸阳宫的遗址上,抚摸着残垣断壁,透视着历史尘埃,无尽苍茫之感从心底涌出。那种独特的感受,那种历史的启迪,远非一般的教科书所能给予的。过去一段时间,我们的文学史研究总是在两个极端徘徊,要么远离文学史实际,凭空高论;要么纠缠于枝微末节的问题。许多论文,初读似乎有道理,推敲起来就觉得隔了一层。很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起码的历史感。局限于狭隘的学术领域是很难产生这种历史感的。我们的文学史研究需要综合的学术涵养,更需要走出书斋,去实地触摸历史的遗迹,去原野吸收历史的气息。近些年来,有机会到各地寻访文人踪迹,感受异常强烈。过去只是书本上读到的历史,仿佛就发生在身边,就发生在昨天。确实,我们都生活在历史的长河中,生生不息。寻访咸阳故地,阅读《咸阳碑刻》,这种感触似乎愈加强烈。这也是我为什么热衷于向读者推荐此书的原因所在。

2003年5月作于北京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咸阳碑刻(上下陕西金石文献汇集)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三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287491
开本 16开
页数 745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567
出版时间 2003-07-01
首版时间 2003-07-01
印刷时间 2003-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考古文物
图书小类
重量 1.78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77.42
丛书名
印张 49.5
印次 1
出版地 陕西
260
184
4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13:20: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