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冻土的家园/乡愁文丛
内容
编辑推荐

一个人身在谷底,脸被挤压得紧贴大地,心里还存着无限的希望,这是一种怎样的积极心态,是谁让这位女子的内心如此强大?是她的家乡,是家乡的土地。在她成长的地方,寒冷的冬天将土地冰封起来,但在地下依然有蛰伏的种子等待着春暖的时机。在冯秋子著,王剑冰主编的《冻土的家园/乡愁文丛》中,作者将故乡的土地埋在心里,这片心中的土地孕育出了属于她的长调歌曲,遥远而沉默的高原山脉,把她的声音驮载起来,爬过山去。西北风吹拂着,声音滚滚涌流,在起伏的草地里颠簸、颤动,向着草原深处走去。

内容推荐

冯秋子著,王剑冰主编的《冻土的家园/乡愁文丛》是作者抒写故乡的散文集,这些散文或将生活的苦难和北方人民的艰苦生活呈现于作品中使之迸发出感人肺腑的力量,或结合作者丰富的人生经历,对亲人、对故土、对生活,表达感恩之情。作者用女性的视角打量故土数十年的变化,整部作品感情细腻真挚,语言纯朴动人,温情流淌于字里行间,抚慰读者的内心。

目录

蒙古人

寂寞的天

生长的和埋藏的

老人和琴

在我心里,有一条通向你的路

寸断柔肠

额嬷

尖叫的爱情和其他

沼泽地

荒原

丢失的草地

农民的快乐和苦难

冬季

冻土的家园

为父亲祈祷

把日子过好

阎荷

没有土地的村庄

土地的福祉

我跳舞,因为我悲伤

生育报告

少年巴顿

没有哪种形式是唯一的

夜宿复兴村

后记

试读章节

老人和琴

这是一幅镂刻在铜板上的蒙古老人拉马头琴的图画。老人个头不算高大,身着草原牧人的日常服饰,半盘着腿坐在草地上,正沉浸在拉动马头琴所生发的乐曲声中。十几年前,这幅铜版画斜插在北京潘家园旧货市场一个地摊的杂物中,我远远看见,朝它走去。没有比它更合适了,我获得的,进入到心里。不敢想象和指望,它这样子真实地跟我回家了。我心满意足,将其悬挂在抬头就能看见的墙壁上。

吉祥的云朵,野草茫茫。老人身着传统蒙古棉袍,细密的镶边,和老式牛皮靴上常见的人工缝制的祥云跨边,风中飘忽的随人经风沐雨的光荣战帽,还有结在马头琴颈的哈达,柔顺飘逸,随琴声的苍茫律动和拉琴人的凝重朴质互为补充……蒙古人天性中的浪漫柔情,从哈达轻盈、绚烂的舞动中传递出来。夕阳西下,牧羊归来,席地盘坐,满足的幸福感,内心深处的孤独与庄重情怀,使马头琴声自胸中悠然升起。琴声与干冽的草地、宁静远阔的天空、老人如静似动的神韵、帽顶起舞的缨带,浑然凝结,指示出回家的路。北方土地深埋的秘密,严整而清远地昭示着。

蒙古老人的安宁持重,和土地寄存的简洁、深刻一致;人的生活气息与自然万物的收放秩序一致。马头琴连接起人和万物,把人对土地的认知与感触梳理成序曲,把人的念想和体悟渗漏成水渠。手指与日行千里的步伐,或急促舒缓,或强劲碎细、高低远近,慢慢地流淌,先是自己,后是他者,感染于琴,萌动湖海。

日月起降,声息存身。马头琴告诉世人:我在哪里,万物安宁与否。

离开草原的人,听到马头琴声,就想念草原,想念父母双亲。即使远隔千山万水,见不到马头琴,它的声息也早已像马莲的根须扎进心田。在有知觉的每一个时间缝隙里,马头琴的声音总是流动着,牵住生长于草原的大小人们的手。不管走到哪里,身处苦乐悲欢哪一种境况,琴声与你的脚步一道往前。你有东西在怀中,你揣抱着无限大的和无限小的,脚步乱不到哪里去。何况还有生长中的节奏作支撑,长调歌子一支又一支蓄积在心里。

长调歌曲,因马头琴埋伏的性能方向而拥有传递的力量。

马头琴和长调歌曲,这是蒙古人找到的抒发思想和情感的方法吗?

但是铜版画上,柔和单纯的情致里,犹存着面容的寂然忧郁,老人触动了琴弦,有声之处隐约浮现着无言之痛。这位长者是擅长消化悲喜的人,面孔里依然镂刻下曾经的悲壮、酷烈和罪孽之旅,那种烙印,深入骨髓。

即使是倾听《鸿雁》,这首改编自三百年前受人尊重的敬神喇嘛因思念亲人、感恩故土而有动力创作的歌,虽几经改编歌词,成为一支敬酒歌,仍因为保留了原始曲调,以蒙古长调的形式行进,悠扬、苍凉、辽远、高亢,感染于心而情不自禁。每回倾听《鸿雁》,幸福与悲伤相并而生。年最后一天,我跑回内蒙古匆匆看望了一下朋友们,飞机停下,迟迟没有打开舱门,人们等待走出飞机的时间,广播里响起《鸿雁》乐曲。我止不住流出眼泪。我别过头,藏起自己的脸孔。我知道,那样的时候,没有道理站在人群里流眼泪。大家一路同行,终于平安落地回到家乡,自然、放松和欣喜溢于言表,哪里是这种情况。而眼泪却是不管不顾悄悄地流,我悄悄地擦去,它又悄悄流出来,怎样努力也是枉然。我心里着急,天哪,不能够这样啊……同志。

一曲《鸿雁》来,两行眼泪不由自主地出来。不光是我,别的人也悄悄地擦拭眼睛。

我想到艺术和孩子,自然万物和灵魂,怎么样就成了律条。做什么,不做什么,有什么,没有什么,想什么,不想什么,已在心里生根、结存。

收藏于家中的是有限的,但从中获得的东西与日俱增、无限地多。常常感念于心的,是事物本身,它保存着悄默的气息和觉悟力,长久地在土地里生长。(P19-21)

序言

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乡愁文丛”总序 王剑冰

我们强调保护中国的传统文化,而传统文化当中就有乡愁。乡愁是中国人热爱家乡、牵念故里的独特情结,是一种美好自然的文化观念。社会越是变化、越是浮躁,这种情结就越显珍贵。乡愁也是一种寻根意识,记住乡愁,记住美好的童年,记住美好的向往,也便是铭记我们的根本。

我们每个人都是故乡的一片叶子,这片叶子无论飘落多远,都无法摆脱大树对于叶子的意义。一个人的身上总有着故乡的脉络,流着故乡的血,带着永远不可改变的DNA。一个个的人也可以说是一个个村子的化身,他们走出去,分散得到处都是,却不会把村子走失。

说起乡愁,那是一种与生俱在的情怀,住在心中的故乡常常鲜活在那里。故乡是安放你的灵魂、温暖你的寂冷的地方,是接纳你的疲惫、抚慰你的忧伤的地方。翻开一页页被繁忙弄乱的过往,记忆中的余香总在儿时的故乡。那里有我们最亲密的玩伴、最爱吃的食物、最漂亮的衣衫、最天真的憧憬。而芬芳入梦的,多是亲人亲切的面容与温馨的相聚场面。那些亲人或已故去,或还在乡里。现在多数人对故乡的感觉同对年节的感觉一样,那种热闹团圆、香气弥漫的味道是乡情中最重要的部分。“每逢佳节倍思亲”,所以归乡最多的时刻是年节,带着满满的怀想、满满的辛苦,万水千山相携于途,构成最为壮阔的乡愁景观。古往今来,人们因为各种缘由漂泊在外,但总是要找机会赶回故里。金圣叹曾列举“不亦快哉”之事,其一即是“久客得归,望见郭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然而他们的欢喜中又带着那种“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的复杂心理。漫长的时光已然流逝,乡愁的话题始终没有停息,情怀早已渗透于诗歌典章,直至后来,还有余光中、三毛、席慕蓉不约而同地同题《乡愁》。

诚然,远在故乡之外的游子,生发的多为眷念之情,即使老杜有“漫卷诗书喜欲狂”“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返乡之举,回到家乡也还是要再出去,因“莼鲈之思”而辞官归返的张季鹰毕竟是少数。还有,余光中的《乡愁》或代表了一些人对于故乡的认知,那就是故乡即是母亲(或双亲)的代名,对于故乡的怀念即是对于母亲的怀念,回故乡即是为了看母亲,母亲不在了,故乡的概念便模糊起来。随着生活的变化,有人也不可避免地遇到了回乡的矛盾,记忆与现实发生了冲突,那种期待值与仪式感渐渐折损,许多美好已然变成了永久的追忆。所以有人会说:“我是真的爱家乡,不过爱的可能是记忆里的家乡。”确实,没有一成不变的事物,这是时间所带来的不可逆转的事实。然而不可逆转的还有那份强烈的牵绊,永恒的顾念并未因此而中辍,情感的执拗还是同那些疏离与怨怼扯断了关联。生生不息地以文字表达出来的乡愁,也成为中国文学中一个特有的传统。

作家们大都已离开生养自己的故土,但我们却能看出那种深深的乡愁情结,这其中有写生养自己的故乡的,也有写生活过的第二、第三故乡的,还有赞美如故知的他乡的。文丛中,地域山水皆有代表,民俗风情各具特色,多方位地展现出人与历史、人与环境的关系,彰显对亲人故土的真挚情怀以及对世态人生的深切感慨,给我们带来亲近,带来回味,带来启迪,让我们感受到温馨而深挚、苍郁而辽阔的文字力量。

我们说,在意乡俗年节,提倡尊崇温情,爱护碧水蓝天,留住美好记忆,是和谐社会建设的内容之一,也是复兴民族文化的核心之一。这样会把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和建设得愈加贴近期待与理想,也会使我们愈加容易找得到灵魂家园、记得住美丽乡愁。大象出版社倾心打造这样一套阵容壮观的“乡愁文丛”,就是带有这样的初衷。该文丛是具有欣赏性、研究性、珍藏性的文学工程,也是一种文化的记忆与期望。“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随着时间的挥手远去,这种记忆与期望会愈加显现出它的意义。

2017年初春

后记

一位作家朋友读了《钟山》2003年第5期我写的《冻土的家园》说,写得有点儿冷。那是我父亲去世一年后,涉及父亲和他的年代的一篇作品(列入2003年度全国优秀散文排行榜)。2003年,SARS像幽灵一样穿行中国,从家庭到社会,人们拳拳相济,以抗阴雾沉霾。我个人一面工作,一面搀扶长幼,修复自己。随后,写了《为父亲祈祷》。我在相对冷静的路上走。那位朋友后又读了我的长篇随笔《想念》,说,把悲剧写出温暖了。这篇随笔修改到现在,还没有定稿。我希望能冷静看待过去、现在和将来,并能节制力气,径直去到本来的地方。

日子里面,生活、工作,心里面生活、工作。不知不觉几十年过去。

生活中,有时候话少。有话也似乎不必说。看见老人的面容,许多内容消化进去,已经松弛的面部肌肉,和缓地支撑住,平静如水。力量实在里面,只是不再显示力量的形状和诉求。没人的地方,人的动静也是有的。即使真的很久无人踏至,动物们没把握和忙乱的还是和人的争夺。动物的痕迹印在土草丛中,折叠出防务战备的秩序。

有阅历的老人,不轻易忽略细节,也是这样的道理。其实,不少时候,在他们看来,细节可有可无,因为万物存在。即便在人之前,已然如是。

是人自己乱了自然的秩序。

自以为是,恰如戾风荡涤。

写作的意义,尊重的尺寸,如何才能把握到?

从家,到社会,由社会,及家。思量,是我的功课。

2016年12月3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冻土的家园/乡愁文丛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冯秋子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大象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4792076
开本 16开
页数 221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42
出版时间 2017-05-01
首版时间 2017-05-01
印刷时间 2017-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大众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358
CIP核字 2017072850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4.5
印次 1
出版地 河南
235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23:09: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