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汉唐文学辨思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是杨明先生二十多年从事古代文学研究部分成果的一次结集。所收论文无论是对文学思想的宏观论述,还是对涉及文学史的抒写与定位的关键词句的解读与论证,均以翔实的资料引证和缜密的逻辑推理为根基,不袭陈言,不发空论,篇篇有新意,于平实中颇见作者之深厚功力,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参考价值。

目录

序…………………………………………………王运熙 1

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一语的含义……………………1

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12

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29

《典论·论文》“书论宜理”解…………………………42

陆机赋中所反映的学术思想………………………………47

感时叹逝推理散忧——读王羲之《兰亭诗》……………64

宫体诗评价问题……………………………………………71

《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释读……………………86

《文心雕龙·神思》中的“意象”、“象”辨析………106

《文心雕龙·风骨》三议…………………………………118

刘勰论“隐秀”和锺嵘释“兴”…………………………137

锺嵘《诗品》注释商榷……………………………………152

说“体二”…………………………………………………166

“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解…………………………176

《文选》臆札………………………………………………189

读《文选集注》札记二则…………………………………197

盛唐边境战争和边塞诗歌…………………………………206

读杜甫《前出塞》札记……………………………………256

张继诗中寒山寺辨…………………………………………264

浅论张为的《诗人主客图》………………………………273

《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286

从几首诗看天宝末年李白对杨国忠的态度………………298

论李白《大鹏赋》的主旨——兼谈大鹏意象的演变……307

读李小识……………………………………………………320

凑李琐记……………………………………………………330

李白《乌栖曲》、《叙旧赠江阳宰陆调》注释拾遗……340

蜂腰鹤膝旁纽正纽辨………………………………………344

《文镜秘府论》所载初唐声律、病犯及诗体资料之解说357

读《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本朝文粹·省试诗论》…375

关于意境的两点浅见………………………………………390

古籍中“意象”语例之观察………………………………402

著述要目(1978—2004)……………………………………440

后记…………………………………………………………443

试读章节

讨论《文心雕龙·风骨》的文章,可谓沉沉夥矣,然而众家意见仍未一致。本文拟谈三点想法:一、刘勰所谓“风骨”不是指某种风格,是指所有文章都应具备的优良文风;二、刘勰提倡风骨具有反对宋齐文风的用意;三、《风骨》与《通变》、《定势》应是密切相关的一组。

刘勰所说的“风骨”究竟是指什么?王运熙师《<文心雕龙>风骨论诠释》①曾说:

好的作品文风清明,述情显豁,也就是作者的思想、感情、气质等在作品中呈现出明朗的风貌。刘勰所谓有风的作品,实际上就是指风清的作品而言。又说:

凡是结言端直、精炼、劲健者始能称为骨。骨是指质素而劲健有力的语言。后来王先生又有好几篇论文对此加以阐发②。在1989年出版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的《刘勰(文心雕龙>》一章中,专列《论风骨》一目,王先生说:

风清是指文章风貌清明爽朗的一种艺术特征,相当于今天所说的鲜明生动的文风。骨的涵义是指运用的语言精要、劲健、峻直。

笔者完全赞同王运熙师的解释。这里想要强调的是,正如王先生在《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的《论风骨》一目中开宗明义地加以说明的,《文心雕龙》所谓风骨与《体性篇》中论作家个人风格时提出的典雅、远奥等概念,与《定势篇》中言及文体风格时提出的典雅、清丽等概念,性质有所不同。风骨不是指某一作家或某一文体的风格,而“是对于许多作家和文体所提的一种普遍性的要求”。

邓仕棵先生《“能研诸虑,何远之有哉”——(文心雕龙·风骨)九虑》提出了许多重要的观点。文中也强调“风骨是写作上的共同要求,并不因体裁、题材、内容、主题、风格的区别而有歧异,更不是某类文章独有的优点和特质”③。

笔者认为了解此点对于确切理解刘勰的原意非常重要,本文即拟略加申说。

风骨并不仅仅是对抒情性作品、对诗赋等文学性强的作品的要求。《风骨篇》举出司马相如的《大人赋》和潘勖的《册魏公九锡文》作为具备风骨的典型例子,后者便属于所谓公家之文,即应用性文体。《文心雕龙》全书所论文体,大部分是应用性的,它们都应该具备风骨。虽然《风骨》中有“怊怅述情”、“情之含风”、“述情必显”等语,但对这“情”字应理解得宽泛些。它不但指情感,也常常是泛指情志、情理,即泛指文章的内容。当然抒情性作品最容易表现出“风力”即打动读者的力量,但非抒情的作品也必须对读者产生效应。所谓风者,乃“化感之本源”。对于“化感”一语,也应理解得宽泛些。风力就是作品对于读者的作用力。这种力固然常常是诉诸情感,是一种感染力,但也可以是偏于理性,是一种说服力。总之是要给读者十分鲜明的印象,要能深入其心中。风是如此,骨同样也是就各种文体而言。《风骨》称赞潘勖《九锡文》“骨髓峻”,《诔碑》称赞蔡邕《杨赐碑》“骨鲠训典”,《封禅》说封禅文应“树骨于训典之区”,都是说它们的语言因模拟经书,故具有骨,即端正而精要。那些都是应用性文章。刘勰屡次提到陆机才力雄厚,辞藻富丽,但却因此而容易形成繁冗之弊,给人不够精健的感觉。《议对》篇批评他的《晋书限断议》“腴辞弗剪,颇累文骨”,议也是实用性文体。骨是就语言运用而言,当然各种文体的语言都应该端直精要,也就是都应该具有骨。在刘勰看来,经书的语言是端直精要的典范,因此如潘勖《九锡文》等那样有意模仿经书用语者自然最具有骨。当然,经书的用语并不适合于所有文体,但经书在语言运用方面的优点,却是所有文体都应该具备的。

在刘勰那里,风与骨分指两个方面:风就作品总的风貌、就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力而言,骨就语言运用而言。当然二者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如果语言运用不好,繁杂拖沓,或晦涩怪僻,那就不可能产生鲜明生动的效果,就不可能对读者产生巨大的力量。P118-120

序言

杨明同志于一九六八年在复旦大学本科毕业,时值“文化大革命”期间,被派往某中学执教达十年。一九七八年他考入复旦中文系为硕士研究生,方向为魏晋南北朝唐代文学,由我指导。此期间他学习认真,成绩良好,所作读书报告内容通达,见解中肯,常有新意。一九八一年研究生毕业,即留在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研究所工作。不久即与我合作编撰《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两书(七卷本《中国文学批评通史》的第二、第三卷),前后历时约达八年。出版后因成果优异,颇得学界重视。九十年代,他又独立完成了《刘勰评传》一书。以上是他三种重要著作,其他尚有多种。他治学态度严肃认真,读书细心,平时注意积累材料,不急功好利.为了弄清一些问题,常常查阅不少材料,以求得真知灼见为最大愉快。他为人谦和,在学术上已取得优秀成绩,却毫不自满与骄矜;但对于经过钻研获得确切认识的学术问题,又能坚持己见,敢于向对方(包括某些权威人士)提出异议,不随波逐流。这种治学态度和精神是很可贵的。

除以上所述著作外,杨明同志还注意写作单篇论文,二十余年来,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今他自己挑选三十余篇,编为一集,将公开出版,诚为喜事。重新?读他的论文,我觉得有三个特点值得注意。第一,对于一些具体问题,特别是若干古文论中的术语概念,考订辨析,细致入微。由于提供材料丰富翔实,态度客观冷静,往往能得出准确可信的论断,令人首肯。书中如《魏晋南北朝时代“文学”一语的含义》、《(典论·论文)“书论宜理”解》、《说“体二”》、《蜂腰鹤膝旁纽正纽辨》等篇,均属于此类。尤其值得重视的,书中有研讨“意象”、“隐秀”和“兴”、“意境”等论文数篇,资料翔实,考辨细致,对古文论研究大有裨益。意象、意境是中国古文论中的两个重要概念,过去论者颇多,其中也不乏模糊影响的皮相之谈,杨明同志的这些扎实论文,对于这两个重要概念的起源、演变与特色的深入探讨,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第二.结合历史背景,对一部分文学现象,考订分析十分深入。杨明同志重视读史,不但认真读正史,还多读各种有关史料,对文学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包括政治史、社会史、文化学术史等诸方面的历史背景都比较熟悉.并善于把文学现象与历史情状联系起来,进行深入的考证与剖析.因而对不少文学现象往往有独具匠心、出人意料的深刻妥帖的解释,使人折服。书中《魏晋文学批评对情感的重视和魏晋人的情感观》、《陆机赋中所反映的学术思想》、《盛唐边境战争和边塞诗歌》、《从几首诗看天宝末年李白对杨国忠的态度》等篇章都属于这一类。中国近现代一些著名学者,大抵主张治学应当打通文史哲,杨明同志能够继承这一优良传统,值得称道。在目下许多中青年古典文学研究者不重视读史的环境中,他的这一特点更觉难能可贵。第三,对于古籍中的引文起讫十分注意辨析。古书不加标点.更不用引号。有些古书,往往在一段中引用多种来源的材料.有时又插入编者的补充解释和按语。某一种来源的材料,编者的己见,其起讫如何,往往很难判别,必须细心全面地考核分析,如果该材料来源的原书今尚存在,应仔细耐心地核对,这样方能获得准确的判断。郭茂倩《乐府诗集》的小序、题解,往往引文繁富,我过去研读《乐府诗集》,即深有此感。目下通行的《乐府诗集》标校本(中华书局出版),其中小序、题解中的问题不少,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对于引文起讫判别不清。杨明同志此书中《(乐府诗集)“相和歌辞”题解释读》、《(唐诗纪事)中计有功本人的说明与评论》两文,在这方面做得很细致出色,值得读者(特别是古籍整理者)的重视。以上只是我个人的一些感受,书中尚有其他的特点,细心的读者当体会得到。

我一向认为,单篇富有新意的论文,其学术价值往往会超过完整而有系统的书籍,因为后者尽管也会有不少新意,但为了照顾全面和系统,不免要讲述不少陈言,这是限于书的体例·不得不然。我过去与杨明同志合写的《魏晋南北朝文学批评史》、《隋唐五代文学批评史》两书,也不免有此现象。而杨明同志的这部论文集,却是篇篇有新意,富于启发性和参考价值,不发空泛之论,不蹈袭陈言,这是我特别要向读者推荐的。

后记

二十六年前,有幸负笈于王师运熙门下,从此开始了对六朝、唐代文学的研习。转瞬间竟也已年逾耳顺。乃自择习作若干篇,汇为一集,算是一次小小的汇报与总结。所论内容,大多在汉末至唐代范围内,又多辨析之作,遂以“汉唐文学辨思”颜其首。

感谢运熙师的指引提携,让我能走上这条途路,从而常常获得求知的愉悦。当然,知也无涯,以我之愚陋,所能知者,真正是沧海一粟而已。萧纲曾经讽刺谢灵运的效颦者道:“决羽谢生,岂三千之可及!”是说那些翱翔蓬蒿之间的小鸟,决起而飞舞于大鹏面前,永远也到不了水击三千里的境界。不过,按郭象的意思,小大虽殊,但既是各任其性而当其分,则逍遥一也。在编录这本文集的过程中,回顾自己走过的路,脑海中常常浮现出萧纲的这句话来。

所收各篇,均曾发表。此次结集,纠正了一些误字,个别篇目有所删移并合;至于其内容,一般不作更改,以存其旧。唯《六朝文论若干问题之商讨》、《读(文镜秘府论校注)附录(本朝文粹·省试诗论)》两篇,因发现有显然的讹误,故各增“补订”一则。

杨煮学弟细心阅读校样,并检核引文,花费精力不少,理应于此致谢。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汉唐文学辨思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杨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古籍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32540099
开本 32开
页数 444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1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41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6.2-53
丛书名
印张 14.125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03
142
17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8:3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