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贿罪是一个刑法分则中终结国家工作人员权钱交易行为的罪名。作者以受贿罪的法条规定为依据,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有关受贿罪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全书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立论有据,观点鲜明,资料翔实,不仅丰富了研究受贿罪的理论宝库,有利于实践中正确认定与处理受贿犯罪案件,而且也对受贿罪的立法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图书 | 受贿罪研究新动向(刑法学前沿) |
内容 | 编辑推荐 受贿罪是一个刑法分则中终结国家工作人员权钱交易行为的罪名。作者以受贿罪的法条规定为依据,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了有关受贿罪的诸多理论与实践问题。全书体系完整,层次清晰,立论有据,观点鲜明,资料翔实,不仅丰富了研究受贿罪的理论宝库,有利于实践中正确认定与处理受贿犯罪案件,而且也对受贿罪的立法完善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序言 受贿犯罪是国家工作人员腐败行为的重要表现,而严惩受贿犯罪,促进廉政建设,则是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刑事政策和治国方略。针对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犯罪的严重情形,1979年刑法首次独立设置受贿罪罪名之后,又先后于1982年3月8日《关于严惩严重破坏经济的罪犯的决定》中将受贿罪的法定最高刑15年提高至死刑,于1988年1月21日《关于惩治贪污罪贿赂罪的补充规定》修改了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和量刑数额标准,于1997年3月修订刑法增加了斡旋受贿行为。依据这些刑事法规,曾经处理了一大批腐败的受贿犯罪分子。尤其是近年来,有众多的高官置党纪国法而不顾,利用其职权而大肆收受贿赂,但最终都未逃脱法律的严惩。例如,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安徽省原副省长王怀忠、江西省原副省长胡长清、河北省原外经贸厅副厅长李友灿等,皆因受贿而纷纷落马变为死囚。这充分表明了我们党和国家严惩受贿犯罪分子的坚定信念和决心。 在刑法理论界,受贿罪一直是多年以来研究的热点问题。不仅研究受贿罪成果的论文数以万计,且有肖介清的《受贿罪的定罪与量刑》(人民法院出版社2000年12月版)、 王俊平与李山河的《受贿罪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2年12月版)、童伟华的《受贿罪的构造》(兰州大学出版社2004.年1月版)等几部专著;但是,对受贿罪仍有继续深入探讨、研究的必要性。原因之一是,受贿犯罪的司法实践是复杂多样的,对于所出现的新的受贿行为能否认定为受贿罪,这需要刑法理论的指导;原因之二是,现有的惩治受贿罪的立法条款尚有不完善之处,而要完善受贿罪的立法也需要给予充分的理论论证,提出可行的立法完善建议。 孟庆华早在1989—1992年在北京大学法学院攻读硕士学位时,就曾以《关于贿赂罪立法的比较研究及借鉴》为题撰写了硕士学位论文,获得了答辩委员会的一致好评。在此后的十几年教学工作期间,始终没有忘记对受贿罪加以全面研究。最终形成的这本多达30余万字的《受贿罪研究新动向》专著,可谓是“十年磨一书”学术精神的结晶,这一点特别值得肯定与鼓励。作为当年指导硕士论文的导师,也是本书的第一位读者,我认为本书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体系完整 本书将受贿罪的诸多问题梳理成十六章,前三章分别是受贿犯罪的特点、成因及其对策,受贿罪的立法及其司法解释沿革,受贿罪的概念及其种类问题等;后五章分别是受贿型犯罪的界定问题,受贿罪与滥用职权罪等相关罪的界定问题,受贿罪与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关系问题,受贿罪的刑事责任问题,受贿罪的立法完善问题等;中间的第四章至第十一章主要是受贿罪的构成要件、停止形态、共同犯罪、牵连犯处罚等问题,这属于全书的重点与核心内容。此种体系结构基本上立足于一个受贿犯罪的产生、认定与处理的全过程,具有完整性与严密性的特征。 二、理论深化 受贿罪的理论问题是刑法总论的具体化。本书所探讨的受贿罪能否有间接故意与过失罪过形式问题,“为他人谋取利益”是客观要件还是主观要件问题,受贿罪的预备与中止形态、既遂与未遂形态问题,受贿罪的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犯问题,非国家工作人员在共同受贿犯罪中的地位问题,国家工作人员与公司、企业人员共同受贿犯罪的定性原则问题,国家工作人员与其亲属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问题,单位主体与自然入主体共同受贿犯罪的认定问题,受贿罪的牵连犯处罚原则问题,等等,都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受贿罪的研究,丰富了刑法分则的理论宝库。 三、实践指南 刑法理论源于司法实践,而又要回归于司法实践,才能真正使刑法理论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本书重点探讨的受贿罪主体问题,包括党务人员、村委会成员、村党支部书记、足球裁判、律师、普通医生、记者、离退休国家工作人员、人大代表、“受委托管理、经营国有财产的人员”,以及“假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主体问题;受贿罪的数额标准、具体数额计算等数额问题;受贿罪与公司、企业人员受贿罪、单位受贿罪、滥用职权罪、贪污罪、诈骗罪、敲诈勒索罪等罪的界定问题;受贿罪与行贿罪、介绍贿赂罪的关系问题;受贿罪的“积极退赃”、自首、缓刑与死缓适用等刑事责任问题,都直接对司法人员在司法实践中正确认定与处理受贿犯罪案件具有指南性作用。 四、立法参考 本书就受贿罪的立法完善专设一章,从受贿罪罪名、受贿罪构成要件以及受贿罪的刑罚等方面,分别探讨了受贿罪的立法完善问题。其中所提设立“职务受贿罪”、离职受贿罪、中介受贿罪等罪名,以及将受贿对象由财物扩展至“非物质性利益”等立法建议,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作用。 五、资料翔实 本书所引用的报刊、书籍等文献资料多达数百处,另外还利用网络搜集了最新发生的一些受贿大案,这一方面表明了作者孜孜以求、精益求精的严谨治学态度,另一方面也为刑法学界的其他专家学者继续深入研究有关受贿罪问题,提供了极为便利的条件和基础。 总之,孟庆华的《受贿罪研究新动向》是一部迄今为止比较系统、完整的理论专著,既具有一定的学术水平,同时也对受贿罪的司法实践及其立法完善具有诸多有益的吸收价值。鉴此,乐于向大家推荐此书。 此为序。 2005年4月20日于北京怡美家园寓所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受贿罪研究新动向(刑法学前沿)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孟庆华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中国方正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1079992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464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303 |
出版时间 | 2005-06-01 |
首版时间 | 2005-06-01 |
印刷时间 | 2005-06-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人文社科-法律-中国法律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45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D924.392.4 |
丛书名 | |
印张 | 14.8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北京 |
长 | 210 |
宽 | 148 |
高 | 17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