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内容
编辑推荐

土尔扈特部排除万难,不远万里,回归祖国的英雄事迹可以说是我国人民爱国主义的一个光辉典范,也是人类永远地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一个真实范例。本书对这个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伟大历史事件作了真实的、形象的描写和反映,作者以雄伟的构思,流利的笔触,饱满的激情再现了土尔扈特人民东归祖国的历史场面,读之令人感动不已。

内容推荐

土尔扈特人民战胜了沙俄军队和哈萨克骑兵的围追堵截,战胜了难以想象的艰难困苦,承受了极大的民族牺牲,用勇敢和智慧完成了万里征程,重返祖国怀抱。本书对这一重大历史事件作了真实的、形象的描写,准确回答了土尔扈特人民发动这次大迁徙的原因,详细细描绘了土尔扈特人民怀着回归故土的强烈愿望,不怕牺牲,不畏险阻,走完了东归的艰难历程。

目录

 译者前言/1

 人物表/5

 作者前言/7

1部族的惊天决定/1

2出发前的最后准备/1l

3向往光明与自由的迁移大军/24

4年轻战士的苦恼心事/34

5无法预知的前途/44

6围困库拉吉纳要塞/61

7激动人心的决斗/73

8部族的起源/82

9凶猛的暴风雪/93

10想象中的天堂/105

11独特的理财方式/115

12真挚的情谊/130

13惨死的驼子仆人/14l

14不一样的年节/150

15动人的爱情表白/164

16欧洲战场上的最后一次战斗/178

17沼泽地里的艰难行进/186

18长途跋涉的惨痛代价/199

19使者带来的灾难性消息和追兵的无情大火/211

20殊死的搏杀/225

21穿越沙漠/234

22大汗遭遇刺杀/25l

23策伯克多尔济亲王的计划/261

24车毁人亡的交易/277

25巴尔喀什湖前惨绝人寰的战役/301

26爱情的力量/327

27英雄的生命献给自由与和平/33l

28历经苦难终于踏上故土/354

试读章节

部族的惊天决定

雨静静地下着,静静地,一滴接着一滴地下着,像水晶般的翅膀似的展开着,像雪片似的轻轻地下着。确实,晚空异常灰白,看来,高空里很可能已经下开雪了。这越来越袭人的寒气似乎由于分量太重,正在慢慢地向下沉,朦胧的暮色越降越低。纷纷扬扬的雨,像霜似的散开,封冻的大地在暮色中开始发出幽暗的光。

在这寒冬的幽暗中,一名年轻的土尔扈特①骑手骑着马向一个山岬驰去。远处,晚空映衬着山岬,山岬呈现出朦胧的轮廓。他停了下来。西边,远在昏暗的伏尔加河彼岸,杰纳特要塞的灯火在天边闪烁。这灯火,他在这儿就可以看到了。

那是1771年1月5日的夜晚——俄历的圣诞节前夕,照土尔扈特星占家的说法,是兔年的十二月初一。

那个土尔扈特青年凝视着这个远方的要塞,深深地感到此时此刻形势的严重性。杰纳特要塞所表示的东西,不仅仅是要塞本身的那几堵石墙和几栋木房,也不仅仅是驻守在那里的哥萨克守备队。它体现了俄罗斯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的力量。女皇政权强大,触角伸至每个角落。她用许多如同杰纳特要塞及其守备队那样的要塞和守备队来包围土尔扈特牧地。一百四十年来,土尔扈特人在这片土地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但现在,俄罗斯帝国却无情地蚕食着这片土地。为此,土尔扈特部族计划着,黎明时分,他们将对俄罗斯帝国举起反叛的大旗。

反叛的决定是在那天下午的部族大会上做出的。五万多名牧民和战士出席了这次部族大会。女皇给他们发了一批滑膛枪和两门铜制大炮,让他们和近邻哈萨克人打仗。然而,他们没有去。他们在东面的比希乌巴湖附近的大平原上集合起来,列述了他们在女皇治下所蒙受的各种冤屈和损失。

人们诉说了他们是怎样在自己的土地上失去了自由和繁荣;女皇是怎样通过赋税剥夺了他们的财产,又是怎样通过战争夺取了他们的生命的。生活已经变成战争和赋税,除了那些得不到任何报偿的战争和赋税以外,其他什么也没有。有人说起在他们现在这个年月里,土尔扈特的工匠们已经不再制作他们所使用的许多物品了。他们讲述了他们是如何被迫用高价向女皇购买这些物品。还有人提到女皇把异国的生活方式、宗教习俗、财产法律以及政治纲领强加给他们,以用来代替他们自己古老的游牧方式。

亲王、僧侣和牧民们,这个那个的,诉说了很久。大家都有同感,那就是土尔扈特人的服从和容忍已经到了极限,必须采用反叛出逃等这些自我防御的武器了。大家感到如果再不采取这些措施的话,整个部族不是沦为俄国女皇手中的穷奴隶,就是彻底灭亡。于是,到会的五万多名土尔扈特人全体一致决定反叛出逃。他们激昂地怒吼着,发誓要携带他们的全部牲畜和家族,逃离伏尔加河流域,逃离这片不可能再有自由的土地。

土尔扈特部的渥巴锡汗最后讲了话。他说,女皇的军队一定会阻止他们离开的。但是,如果他们在第二天的黎明突然离开的话,就可以乘哥萨克守备队不备之时而逃脱。他说如果他们行动迅速并且有决心的话,就可以安全地到达一个女皇的权力达不到的地方。到那时候,他们也许能够和女皇达成一个新的协议。不是以奴隶的身分,而是以友人的身分,回到这里。即使达不成协议,也能找到一块可以得到和平和自由的新土地。

渥巴锡汗讲完话之后,大家又一次激动得欢呼了一阵。这以后,他们骑着马向扎在伏尔加河东岸的土尔扈特人的冬宿地奔驰而去。

那个年轻的骑手独自一人跑到其他人的前面。他怀着一种孩子气的愿望,想抢先把这个重大消息传给各个和迅①。然而,当他接近伏尔加河,向那座山岬驰去时,当他在寒冬细雨中稍停片刻时,一阵恐惧感袭上他的心头。

俄罗斯女皇的政权是如此强大,其势力范围又是那样的宽广,杰纳特要塞仅仅是它极小的一部分。看起来,他们部族的出逃几乎是不可能成功的。只要稍微惊动一下驻守在杰纳特要塞的守备队,只要稍给他们留下一点蛛丝马迹,那么,对他们部族来说,1月6日这一天将会从一个历史性时刻一变而成为一大悲剧之日。

那个土尔扈特青年骑手的心脏,由于极度兴奋和突如其来的恐惧之感而激烈地跳动着,就像正在分头回到整个伏尔加河东岸各个和迅去的五万多名骑手的马蹄在奔腾着,响彻四方,震撼大地。

那些哥萨克守备队肯定会听到这喧嚣的声音的,他们肯定会惊动的!

他侧耳细听,除了淅沥的雨声,什么也没有。那蒙蒙细雨正变得越来越柔和,越来越冷,在晦暗的天空中,越来越像雪片似的飘洒下来。风从西面吹来,从遥远的对岸的要塞吹来。他想,那是吉祥的风。

这年轻的土尔扈特骑手名叫苏布台,是老战士帖木尔宰桑①的儿子。就在那天比希乌巴湖附近的大会之前,他还被人看作是个牧羊少年呢。可现在,他是一名战士,是一个真正的男人了。这是因为今天会议结束后,他领到一杆锃亮的滑膛枪。那是女皇发给他们,让他们土尔扈特人去和哈萨克人打仗用的。现在,这杆枪正灵巧地搁在他的两条大腿之上,他握着它,不由得在黑暗中微笑起来。他想到现在他可以拿这个精美的武器,防备哥萨克守备队的追击,保护他自己的部族了。

苏布台骑在一匹白马上,向前弯着身子,几乎是站在那副短镫子上,继续注视着那个要塞。

他那衬着羊毛的长外衣,为了骑马方便,两边下摆都开着叉。每当他轻微地挪动一下身体的时候,一把蒙古刀和燧石就和挂在蓝色宽腰带上的一条短链子相碰,发出丁当的声响。他的牝马听到声响,就摆动它那对湿漉漉的耳朵。虽然他呼出来的气息已经开始在寒冷的空气中凝成水蒸气,可他还是敞开着胸,翻起了盔形帽子的皮垂子。他的脸清瘦而强劲。他和他所有的同胞一样,颧骨高平,眼梢略向上翘,显示着蒙古人的特点。他遵照他们的东方习俗,帽子下面吊着一条垂肩的短发辫。

突然,他紧张地抓起了滑膛枪,紧接着,他那仅仅长着几根黑胡须的上嘴唇也紧闭了起来。P1-3

序言

一个小说家在着手创作一部历史小说的时候,必须受到两个限制:首先,必须承认历史事实的主导地位,即必须严格地恪守历史事实的基本要点。就1771年土尔扈特举族大迁徙的事件来说,其限制是缺乏史料。

第二个限制是,小说家在创作一个异民族的和小说家不属于同一时代的,从未到过的地方的历史题材时,他必须学会几乎是直觉地描述这些事件的本领。这就是说,在本书特定条件下,要求小说家像个地地道道的土尔扈特人,同时不能丧失把不同时代、不同地域的民族结成为兄弟的人类共性。

小说家必须在这两个限制的前提下,在他自己作为一个作家的能力所及的范围内,探索出一条创作一个对今天的人们有意义的,栩栩如生的故事的路子。他必须把历史学家、地理学家、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所掌握的知识集于一炉,并且依靠他自己的人性观和想像力,在整个创造的过程中充分把这些事实铺开并别具匠心地加以安排和组织,使一部著作虽然是陌生的,却是熟悉而亲切的;虽然是理性的结晶,却是靠直觉而能接受的;虽然是异民族的,却是扣人心弦而富有意义的。

我本人对于这个几乎是令人难以置信的土尔扈特人举族大迁徙的事件的兴趣,首先是由D·包罗杰的《中国史》一书里的一段话或仅仅稍多于一页文字——引起的。包罗杰在这本书的一个片断的报导里,记述了1771年,五十万土尔扈特蒙古人带着将近五百万头牲畜,为了逃避俄国女皇叶卡德琳娜二世的压迫,离开俄国的伏尔加河地区,长途跋涉三千英里,回到中国的天山地区。由于这个迁徙事件和俄国或是中国清帝国两方面都没有多大直接的关系,所以,包罗杰把它处理为亚洲腹地的一个传奇性的脚注了。尽管情况不明和围绕土尔扈特大迁徙事件存在着大量猜想和推测,在我看来,他们的事迹包含着一种深刻的人性意义。本书写的是一场史诗规模的迁徙和灾难。在史前时期,人类如此大规模的移动是比较频繁的,它从人种学上和文化上促进了我们所承袭的这个世界的形成。在古代和有史时代的交界时期,最后的一次民族大迁徙是以色列人出走埃及。在近代,最近期的类似事件,或许是加泰罗尼亚人的逃离巴塞罗那。我们自己所处的时代可能酝酿着追求民主的民族从受到异国压迫者入侵的城市和土地上迁出的事件(可能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欧洲的一部分人民逃离希特勒德国占领区的情况——译者)。但是,在整个现代史上,还没有发生可以与逃离俄国女皇暴政的土尔扈特蒙古人的大迁徙相提并论的事例。

这样的一个大事件,怎么能在历史上销声匿迹呢?

提出所有那些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冒出来的想法是没有必要的。历史学家们必定正在处理历史世界所发生的那些一目了然的事件。就此观点论,希特勒或墨索里尼的自大狂似乎比一些民族本能地寻求自由的运动意义要重大得多。然而,对于小说家说来,后者才是具有举足轻重意义的。在文字记载十分贫乏的情况下,小说家必须从最真实的历史入门,即在人类思想和心灵中,去寻求答案。就土尔扈特人的迁徙说来,除了基本史实的模糊梗概之外,其他都已经不得而知了。和这一事件直接有关的重要文献仅有五种。它们的内容有些又是相互矛盾的,多少带些偏见。

探索这些矛盾,就要进一步搜集有关土尔扈特蒙古人和他们大迁徙的历史资料,弄清他们的外形和生活方式;他们原先怎样来到俄国的;在沙皇帝国控制下的一个游牧民族所面临的问题,他们是怎样回到中国的;他们实际的迁徙路线,沿途的地形地貌;他们一路上所见到的动植物的情况。同时还要深入地了解为什么这样一个英雄的民族要不辞万里返归故土,而在一路上又干了那么多盲目的和矛盾的活动呢?除了客观上的原因之外,他们本身又存在着哪些导致这些情况发生的因素呢?所有这些都要一一弄清,然后把它们写成他们那个时代和地区的复杂的人类奋斗的小说。因为,今天的人们正在追求着许多相同的东西。

在我看来,土尔扈特人的悲壮之举不是消失在历史上的传奇交界地区的一个孤立事件,而是人类永恒地追求自由与和平的一个真实范例,是值得我们传诵的一篇伟大的叙事史诗。

书评(媒体评论)

这是最早反映距今已有两个世纪之久的这个伟大事件的文艺作。  一一译者  从最早的历史纪录以来,没有一桩伟大的事业能像上个世纪后半期一个主要的民族(指土尔扈特人)跨越亚洲无垠的草原东返祖国那样轰动于世界和激动人心的了。  一英国作家 德昆赛  东归历史足一幕悲壮的历史剧,一一一个生活在异闻他乡,一百四十余年的蒙古族部落,受尽当时沙俄的欺压,深怀对祖旧的阳往,历尽艰辛毅然回归……  ——中国西部作家 周涛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东归(向着太阳升起的地方)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美)W·L·芮弗
译者 凌颂纯//王嘉琳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119038865
开本 16开
页数 35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30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5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89
丛书名
印张 23.5
印次 2
出版地 北京
258
185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9 6:1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