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一部关注家庭教育,关注青少年成长的书。作者是一位从教近30年的老师,同时也是一位家长。她从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出发,结合了自己工作实践中的大量案例,剖析孩子们的烦恼,解答家长们的困惑,帮助化解孩子眼中的“更年期”家长,父母眼中的“青春期”孩子之间的矛盾,为孩子与家长的沟通、理解架起了一座“心”的桥梁。

目录

代序--让每一个孩子成才(周洪宇)/1

序--告诉读者(杨颖)/1

初衷/1

第一章不都是孩子的错/1

一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2

二孩子身上一定有家长的影子或家长教育的痕迹/4

个案一单亲家庭照样出好孩子/15

个案二好孩子让家长教坏了/20

个案三管坏了的孩子比惯坏了的孩子好管/23

结束语/27

第二章 了解孩子是教育成功的首要条件/31

一理解必须有了解作前提/35

个案一 "您还没有老师了解我呢"/36

个案二 要把孩子的感受考虑进去/37

个案三"爸爸不喜欢我,因为我是女孩儿"/40

二高明的家长会倾听/42

结束语/59

第三章 非智力因素是孩子成功的重要条件/51

一 行为习惯是非智力因素的重要组成部分/53

个案一 看书的习惯成就了我的儿子/56

个案二 不良习惯埋没了高智商/59

二习惯、性格与命运/63

个案一疯狂的"神童计划"/64

个案二让我至今还在揪着心的学生/65

个案三机会在一瞬间消失/67

三把握人生。从习惯入手/69

说诚信/71

说读书/77

说守时/80

结束语/83

第四章家校合作是教育的重要环节/87

一走出家校合作的误区/95

误区一:家校合作目标不明确或不一致/96

误区二:"家长陪读"就是合作/97

误区三:老师与家长联系=告状/100

二家校形成合力,共同探索孩子们的内心世界/105

先说家访/106

再说家长会/109

最后说说"请家长"/111

三提高自身素质,取得教育孩子的资格/118

一要学习/119

二要接受/120

三要主动/125

四要理智/127

结束语/132

第五章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133

一真正实现与孩子在人格上的平等/140

第一不要把自己的意识强加给孩子/142

第二承认自己有不如孩子的地方/143

第三进行朋友式的交流/145

二赏识教育有奇效/147

发现--善于发现孩子的闪光点/148

抓住--发现优点及时肯定/148

慷慨--不要吝惜对孩子的表扬/149

批评--一味批评意味着批评失效/150

三没那么多孩子"早恋"/152

四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160

结束语/168

附录/169

后记/179

试读章节

第一章不都是孩子的错

“现在的孩子,只知道索取,不知道付出;只知道享受,不知道感恩;只知道让别人为他着想,不知道该为他人着想;只知道爱他是天经地义的,不知道爱父母也是应该的。”

——现代教育报《我们的下一代最缺什么》

读完上面一段文字,让人觉得今天的孩子简直就是大逆不道,甚至不可救药了,尤其是进入青春期的孩子,在父母和老师们的眼里就是一群危险分子,急需我们这些为人父、为人母、为人师的成年人去拯救。于是家长们困惑:“这些孩子都怎么了?”老师们叹息:“孩子越来越难管,老师越来越难当了!”教育专家们呼吁:“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作为从教近30年,和成千上万学生、家长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老师,我却要发自肺腑地大声疾呼:这不都是孩子的错!唯物史观不是告诉我们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吗?孩子不是生活在真空里,今天的社会环境对孩子们的影响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料和想象,而作为社会大环境的细胞——家庭,更直接一点说——父母,对孩子们成长中的缺憾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一是好父母,不一定是好家长

父母和家长还有区别吗?有,这是我在多年教育实践中逐渐意识到的。

我的一个学生,父母在国外,对孩子只在经济上保障供给,其他一切都由姨妈和姨夫负责,显然在承担家长责任的是她姨妈,而非父母。

我的另一个学生,父母离异,母亲在监狱服刑,他的一切由姥爷管理。显然,姥爷是他的家长。

在北京火烧蓝极速网吧,造成24人死亡的犯罪少年,父母离异后无人管教,任孩子在社会闯荡,显然他有父母而无家长。

从一个个真实的个案中我们不难看出:父母只是生育了子女的人,只体现了与子女的血缘关系,我们甚至可以说动物也是有父母的。而家长则要承担养育、监护、教育的责任。做父母易,做家长难,做个好家长更难,能够在孩子青春期时做个合格的家长那可就是孩子的福气了。  谁不想做个好家长啊?好家长有可操作性的标准吗?——这是许多父母给我提出的问题。要说标准,确实没有—个权威性的统一标准,但在多年的实践中我按自己的经验把它大概划分了一下,不一定很科学,请您阅读下面的表格,看看能否对号入座:

我说了,我的这个评价标准不一定科学,也不一定准确,但是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十分真切地感受到孩子有一个理智的、善解人意的、多少懂点儿教育的家长该有多么的幸运。中国一直流传着一个“爱子杀子”的故事,说的是一位母亲对儿子百般疼爱,娇生惯养,在这位母亲的庇护下,孩子最初的不良习惯发展为不良习气,再从恶习发展到恶行乃至犯罪。在临刑之时,即将失去生命的儿子对母亲提出了最后一个要求:“再吃妈妈一口奶。”就在母亲再一次献出“爱心”之际,儿子却残忍地咬掉了母亲的乳头,表达了对母亲“养不教”的愤恨。我无从考证这个故事的真假,只是想说明父母对孩子的爱代替不了正确的教育,而正确的教育才是对孩子最深沉的爱。

如果说做父母是一种幸福,那么做家长就是一种责任。每一个孩子都会走进青春期,做青春期孩子的合格家长就是一门学问了。P1-3

序言

初 衷

从教近30年,担任从初一到高三班主任26年,接触了大量学生、家长,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教训、教育理念及教育个案,其中不乏成功案例。尤其近几年已不满足于做个好老师、好班主任,而是对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尤其是青春期教育进行了一系列深入的探讨和研究。在给年轻教师进行指导的过程中,在给家长进行家教讲座时,在与孩子们进行心灵的沟通后,经常能听到一种呼声:“关老师,您讲的这些对我们太有用了,您把它写出来吧!”于是逐渐萌发了把已有资料(包括获奖论文、心得体会、教育个案、学生来信、我给学生写的鉴定等等)整理出来,留给有心致力于教育事业的年轻教师们的想法,也算在我临近退休之际再为教育事业作最后的一份贡献。

在众人的鼓动说服下现在终于有了“成书”的“企图”。坦白地说我的“企图”很单纯,不带任何功利色彩,更不曾想过获得什么经济利益,甚至在和出版方接触时说出了“我可以一分钱不要”的话。我仅仅是希望我的经验、教训、体会及由此而引发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能够助家长和经验还不够丰富的年轻老师们一臂之力。

由于我近30年来始终从事的是初中、高中教育,接触的学生从年级来说是从初一至高三,从年龄来说是12岁~18岁;家长年龄一般在40岁左右。这时的孩子们基本处于青春期前后,思维活跃,渴望独立,逆反心理极强。而家长人到中年,或事业有成,希望孩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或由于种种原因自己碌碌无为,更是把成功的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于是两代人之间的矛盾接踵而至:父母们绞尽脑汁,按照自己的愿望,采取各种自认为有效的方法在教育自己的孩子,陪读、请家教、实行物质奖励、唠叨、责骂、收电脑、掐电话等等,均不奏效后则发出无奈的叹息:“这会儿的孩子怎么了?”而孩子们却以不屑的口气一言以蔽之:“青春期遇上了更年期!”表面看似两个不同生理时期的碰撞,其实包含了两代人之间的矛盾与冲突,困惑与无奈。

我在多年的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的就是这“非常时期”的“非常状况”。

——家长该怎么做?

——老师该做什么?

作为一个成功的老师和成功的母亲,我来为你们支招。

后记

今天是2004年10月1日,祖国55岁生日,一个大喜的El子。就在今天,我的首部书稿完成了,了却了我多年的一个心愿。记得在2001年我做_完胆囊摘除手术,从麻醉中醒来时,我tY-在教的高三学生们来看我,在病床前,孩子们动情地提出:“老师,我们想抱抱您。”于是,一个个l米8左右的大男孩们,每人都俯下身来,轻轻地搂着我,贴贴我的脸,不等孩子们离去,我已经是热泪盈眶,心中只有一个念头:“如果此时两眼一闭,离开这个世界,我心足矣。”因为我的付出得到了人世间最真情的回报。

三年后的今天,当我做了大半辈子老师,把用心血积累起来的教育箴言编写成书,让家长们、孩子们以及年轻一代的老师们能够从中受到些许启发时,我脑海里又浮现出了这样的想法:现在我更没有遗憾了。从教近30年,我不仅桃李芬芳(不敢说“满天下”),而且把我多年来的经验、教训、感想、理念以及大量实例个案——回顾、整理出来,不但是对自己教育生涯的一次很好的总结,更主要的是当我离开我所热爱的这份工作时,我对教育事业的贡献是毫无保留的。我曾力图用我的教育经验和教育思想帮助尽可能多的学生、家长和老师,学校领导和老师们都知道我的“来者不拒”,有问必答(我自知有好为人师之嫌,但我做的是一种奉献,所以乐此不疲),但能得到我帮助的人毕竞范围太窄,人数太少了。这回可好了,看到我这本书的人要比接受我面传口授的人多多了。而且我相信,对于想教育好孩子的家长和培养好学生的老师来说,我或多或少都会对你们有所启发和帮助。

书稿完成后,我对自己这本书的评价是两个字:一是浅。我不是专家学者,不是专门从事教育研究的,因此没有高深的理论,只限于我多年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实案例和自己肤浅的认识。但我想,对于大多数家长来说可能更易于接受。二是俗。我不是学中文的,文学修养一般,不会运用华丽的词藻和优美的语言打动读者,我用的都是大实话、冬白话、大俗话。我一边写一边念给我的学生、他们的家长还有年轻的老师们听,有人说我写的像报告文学——这是高抬我;有人说我写的更像聊天、拉家常——这恰恰是我的风格。我在公众场合讲话、讲座都不愿照着发言稿念,我更愿意用口语化的方式与受众交流,这样更亲切。

在10月1日国庆节这天完成这本书,这里面还有一层特殊的意义。我要用它感谢一个人——我的好朋友、望年交彭彭。10月1日是她的生日,我用这本书的完成作为送给她的生日礼物,因为是她促成了我的成功。出书的想法早就有,但只不过是想一想、念叨一下而已.总觉得我一个小人物,一个普通老师想出书简直是异想天开。今年4月由于过度劳累大病一场,出院后在家休息时,儿子怕我寂寞首先提出:“您不是一直想写书吗?那就做您最想做的事吧。”我嘴里答应着,心里犹豫着,还是缺少勇气。这时候彭彭十分坚定地支持我:“关老师,您写吧!凭我对您的了解,您一定能写得很好。”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她真是雷厉风行,转天就给我找来了出版社的人,这一下把我逼上了“绝路”。反悔?退缩?这不是我的性格,于是我鼓起勇气拿起了笔。从构思到完稿大约4个多月的时间里,还在学校担任着年级组长、班主任,每周12节课,只能利用业余时间,忙里偷闲。为了便于修改和保存,一边写还要用我不快的速度敲进电脑。好在要写的东西都在脑子里,不用现编,再加上彭彭隔三岔五就要打电话问上一句:“关老师,写多少了?”“关老师,快写完了吧?”让我不敢懈怠。今天当我写完最后一个字,画上最后一个句号时,我给彭彭发了个短信:“全部完稿,作为送给你的生日礼物。”彭彭用短信回答:“祝贺您!!!”再一次感谢彭彭。

也许写书会上瘾,完成这本书后,有一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因为这本书是围绕家庭教育写的,而我的长项应该是学校教育。所以我的“贼”心不死,又在开始构思我的下一本书——以“札记”的形式,把我多年积累下来的资料奉献给热心教育事业的人们。

 2004年国庆之夜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别和青春期的孩子较劲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关承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62231509
开本 32开
页数 18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5
出版时间 2005-04-01
首版时间 2005-04-01
印刷时间 2005-04-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经济金融-管理-管理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G479
丛书名
印张 6.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15
15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0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0 0:29: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