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强烈地谴责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深刻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劣根性,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保卫人类、保卫文化”。1938年初版,题为《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此次出版增加了200多幅历史照片,为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部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目录

第一章 南京的活地狱/11

第二章 劫掠屠杀奸淫/27

第三章 甜蜜的欺骗和血腥的行动/47

第四章 恶魔重重/57

第五章 华北之恐怖/71

第六章 黑暗笼罩下之城市/87

第七章 空袭与死亡/119

第八章 恶魔的阴谋/139

第九章 结论/157

附录之一 南京暴行报告/166

附录之二 南京暴行报告(一续)/182

附录之三 南京暴行报告(二续)/188

附录之四 国际委员会之信函文件/199

附录之五 攻占各城市之日军部队/233

附录之六 南京的“杀人竞赛”/238

附录之七 请看日方之报道/241

试读章节

第一章 南京的活地狱

中国全面抗日战争爆发后,在八月九月十月间从上海附近和苏州无锡等处以及在十一月十二月间从杭州镇江芜湖南京等处逃亡的难民,不下一千八百万人。上海公共租界法租界的中外人士,纷纷设立难民收容所,救济无家可归无路可奔的男女老幼,上海各收容所里的难民,最多时曾达四十五万人。

在华中战区内,死伤的中国士兵至少有三十万人,平民的死伤数目,恐怕也不相上下。四乡人烟绝迹,满目荒凉,日军则长驱直入,欲囊括中国所有的财富,并消灭正在撤退中的中国军队,然而他们却大失所望。中国军队是撤退了,但几个月之内又重新组织起来。中国的财富,最主要者是能够刻苦耐劳的人民,日军愈前进,就愈把中国的老百姓赶人内地,中国民族资本家所有少数的工厂,也经过了日军的猛烈轰炸而同归于尽,所以日军可说是一无所得。

成千成万的难民,为死亡所威胁,为黑暗所包围,他们的一线曙光,只是希望能够达到一个外国人管理的安全区域。去年十一月间,上海饶神父曾在南市设立难民区,容纳二十五万人,这是一个不可掩饰的功绩。

也是在十一月问,南京若干热心公益的人士,曾经一度讨论是否可能在南京设立同样性质的难民区,对是否可避免空军的轰炸,也曾经过热烈的辩论,一时未获结果。可是日军愈迫近南京,这一个问题也就愈见其急切,终于成立了一个委员会,筹备难民区的进行事宜,希望能够获得中日双方的承认与尊重,这委员会产生了南京难民区国际委员会,其主席为德商雷伯(John D.H.Rabe)(委员会详细名单见附录之四),与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密切合作(详细名单见附录之四)。

这二十余位公正勇敢的人士,实在值得称道,所有南京的居民以及各国侨民均已纷纷设法逃避,他们却不顾该国使领馆的劝告,仍愿居留危城。后来发生的种种事态,其性质之严重,固非他们当初意料所及,可是,他们都是富有经验学识的人士,对于自身所处地位的危险,当然早就洞察无余,他们的勇毅、大公无私、热诚,以及不辞赴汤蹈火来拯救难民的决心与精神,将永为本书的读者所敬佩。

南京难民区的面积及其位置,详见第三页附图。难民区国际委员会致日本当局及其他机关的许多信函,择要载人附录之四。日本当局从未有过书面答复,只在口头上偶尔表示不负责任的承认而已。

一九三七年十二月十三日,即在日军冲破了上海方面中国防线的一个月以后,日军攻入南京——中国的首都。这不失为近代战史上的一个伟绩。可是,日军在占领区域内的暴行,却把这伟绩打下一个极大的折扣。当日军进攻南京的时候,日机曾散发传单,宣称“日军将尽力保护良善的人民,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十二月十日,日军总司令松井石根大将在劝唐生智将军不战而退的传单中,也这样说:“日军对于抗日分子虽然苛酷无情,但对于非武装的平民与不怀敌意的中国军队,则采取宽宏和善的态度。”日本军队对于自己的诺言,究竟履行到什么程度,下面的事实可以显示出来。这是南京一位最受尊敬最有声望、态度极为公正的外侨,于十二月十五日写给上海友人的一封信,把日军占领南京后几天内的情形,加以扼要而明白的叙述:

“南京的日本军队已经失去了声誉。日本军队本有极好的机会获取中国人民和外侨的尊敬,这机会也给他们抛弃了。中国政府和中国军队撤离南京时,秩序确多紊乱,日本一向夸耀它是有秩序有组织的国家,所以当日军攻入南京时,曾有许多人表示宽慰,并以为战争的紧张和空炸的危险,可暂告结束。中国军队从南京撤退时,实际上大部分的市区,并未受严重的损毁,可是其紊乱情状已造成一种恐怖空气,现在这种恐怖也可解除了。

“但在日军进城后的两天之内,整个的希望是幻灭了,连续不断的屠杀,大规模的经常的劫掠,侵扰私宅,侮辱妇女,一切都失去了控制。外侨目睹街道上堆满了平民的尸体。在南京中区,几乎每两条横街间必有一具尸体。其中一大部分是十三日午后及晚上日军人城时或被枪杀,或被刺死的。任何人如因恐惧兴奋而奔跑,任何人在黄昏以后如为巡逻日军所执,都有就地枪杀的可能。这暴行实在是无可辩解的。在难民区,在其他地方,都是如此。若干外人和有地位的华人曾目睹这些暴行,有些刺刀的伤痕,非常残酷,简直是野蛮人的举动。

“未及退出的中国士兵,都已抛弃了枪械,有的则已卸去了制服,但日军大肆搜捕,捆绑在一起而加以枪杀。据我们所知,除了行将就戮的散兵和暂充夫役的华人外,日本军队里面没有中国士兵的俘虏。日军曾强迫华警从难民区的一个宅子里,拉出四百个难民,每五十个人排成一个行列,来复枪和机关枪手押着前进,他们的命运不言而喻。

“日军进城后,对于重要市区就进行有计划的破坏工作,大小店铺,无一幸免,且由日本军官从旁指示。日本士兵最需要的是食物,但如有其他好东西,自然也弃之可惜。大批赃物,日本兵自己拿不动,就强拉夫役背负。全城所有私人住宅,不论是被占领的或未经占领的,大的或小的,中国人的或外侨的,都蒙日军光顾,劫掠一空。下面的几件事情,尤其无耻:第一,日军搜劫收容所及其他避难处中的难民;第二,日军抢掠鼓楼医院职员的钱和表,以及看护妇宿舍中的物件(这些完全是美国人的财产,挂着美国旗,并贴有美国大使馆的告示);第三,日军夺取汽车及其他财产,并先撕毁其国徽。P11-14

序言

为了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湖北人民出版社以《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为新的书名,重新出版《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一书。该社恳切地希望我写一篇序言,我欣然地接受了这个任务。

本书中文初版1938年由汉口国民出版社出版(1939年再版)。作者田伯烈(H.J.Timperley)是当时英国的著名记者。日本帝国主义者发动侵华战争后,他被英国孟却斯德导报(MANCHESTER GUARDIAN)派到中国报道战局。他来华之后,“发觉事态之惨,殊出人意料”,认为“这些凭据大有公诸世界的必要’,于是搜集了许多珍贵的材料和确凿的证据,以客观、公正、冷静的态度写成本书,打算将“日军如何对待中国平民的事实,向全世界公布”。本书译者杨明先生得到田伯烈即将离开上海返回英国准备出版本书的消息后,马上与田伯烈:商购中文译本的版权’。他怀着无比悲愤的心情,“日夜赶译,以期与英文本同时跟读者见面’’。郭沫若先生为本书中文译本慨然作序。他强烈地谴责了日本侵略者的暴行,深刻地剖析了日本军国主义的劣根性,号召人们奋起“保卫祖国保卫人类、保卫文化”。中文译本出版时,恰逢中国全面抗战一周年。正如,译者昕说,这“是很有意义的一种纪念”。

据有关资料称,本书除了中国版、英国版外,还有美国版、日本版、加尔各答版。在揭露日本侵略者的凶残面目,动员中国民众抵抗侵略者,号召全世界人民支援中国人民的抗日斗争并共同抗击法西斯势力等方面,本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从1874年日本入侵台湾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在这70年的时间里,日本帝国主义者对中国的侵略一次比一次猖狂。193 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军占领了中国东北。这是日本帝国主义者妄图灭亡中国的重要步骤。1937年卢沟桥事变以后,日本帝国主义者出动100多万军队,在中国进行了野蛮的、疯狂的、惨无人道的大破坏、大掳掠、大屠杀。在给中国人民带来无穷灾难的同时,日本侵华战争也使无数的日本人民家破人亡,痛苦不堪。日本人民同中国人民一样,同样是侵略战争的受害者。

中日两国是一衣带水的邻邦,有着两千多年友好交往的历史。即使在日军大举进攻中国的时候,日本人民也痛恨侵略战争,反对侵略战争。例如,本书作者田伯烈在序言中说:‘我应该向一位日本某军官表示敬意:去年9月初头,日机轰炸松江附近的难民车,无辜平民惨遭屠杀,当时这一位日本军官曾以私人资格,向我表示遗憾。”在抗战期间,一批觉醒了的日本军人组建了反战同盟,他们与中国人民一道战斗,终于迎来了抗日战争的最后胜利。一批被俘的日本军人,经过教育,逐步认清了侵略战争的实质;他们回到日本之后,其中的许多人成了反对战争、保卫和平的斗士。

如今,中日两国人民的交往越来越密切。“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已成为两国人民的共同呼声和中日关系的主旋律,这种历史的发展趋势是任何人都阻挡不了的。

但也应该看到,日本极少数人的军国主义思想依然没有根除。他们参拜靖国神社等劣行,不断地激起了中国人民的愤怒,一次又一次地损害了中日友好关系。隐患犹存,亚洲人民心怀疑虑。

作为一名有幸参加了中国人民伟大的抗日战争的老战士,我衷心地希望:中日两国间的战争永远成为过去,两国之间的和平长在,两国人民之间的友谊长存。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中日双方对曾经存在的侵略战争都获得了正确的认识,才能确保历史的惨剧不会重演。为此,我向中共湖北省委领导同志提出建议,希望重新出版《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这本书,其目的,就是要把日本侵略者在华的野蛮罪行揭露出来,让中日两国人民及其子子孙孙从中记取历史的教训,不让中日两国人民再遭受战争的苦难。这个建议得到中共湖北省委领导同志的支持。

《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一书新增了200多幅历史照片(主要是1931年至1945年间的照片)。直观这些照片,广大读者可以更加清楚地知道:日军杀人手段之残忍,奸淫妇女数量之众多,抢掠财物之疯狂,破坏中国经济、社会之惨重,以及其他的种种罪行,在近代战争史上绝无仅有!

除了以上所谈的以外,我还想再谈一点想法。爱国主义历来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全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的出版,无疑是给广大读者——尤其是青少年读者——提供了一部很好的教材。他们将从中国人民遭受侵华日军的蹂躏、摧残的历史事实中,感悟到中华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富强幸福来之不易,从而更加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祖国,更加努力地为中华民族的兴盛和发展作出自己的贡献。

谨以此篇序言,纪念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

后记

《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一书,在中共湖北省委及湖北省老领导李尔重同志的关怀下出版了。

为了增强重版效果,本社选用了一批历史照片。在搜集历史照片的过程中,得到了许多单位——特别是湖北省图书馆、武汉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武汉市中山公园——的大力支持和热情协助。在此,本社向他们表达真切的感激之情。

《外人目睹中之日军暴行》存在某些明显的语言文字错误,本社重新出版时对此作了订正。

湖北人民出版社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1937--一名英国记者实录的日军暴行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英)田伯烈
译者 杨明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湖北人民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216042550
开本 16开
页数 24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12
出版时间 2005-05-01
首版时间 2005-05-01
印刷时间 2005-05-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7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65.606
丛书名
印张 16.375
印次 1
出版地 湖北
230
161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7 11: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