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
内容
编辑推荐

沈弘教授从上世纪90年代初开始,他在到世界各地讲学和访问之余,遍访北京、杭州、香港、 哈佛、芝加哥,多伦多、伦敦、牛津等地的大学和公共图书馆,收集到不少有关近代中国的老照片,其中大部分都是国内难得一见的珍贵记录。沈弘教授陆续对这些老照片进行整理、研究,并向公众发表,引起了相当的关注。本书是他关于老照片的第一本集子。

序言

自十七世纪以来,西方的传教士、商人、外交家、画家和探险家便逐渐开始渗入中国的内地。从那时起到至二十世纪初,凡是在中国发生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如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起义、甲午战争、中法战争、义和团运动、八国联军、日俄战争、辛亥革命、军阀混战、北伐战争、国民党围剿苏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等等,都有西方人的现场目击报道和大量的图片、文字资料。除此之外,那些来华的西方人还特别关注对中国地理、地质、动植物资源、建筑、考古等各方面的考察,以及对中国的风土人情、生活习惯、社会各方面情况的探索,其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要刺探中国的机密,以及调查中国的市场和人文地理,也是为了试图沟通东西方之间的文化差异。

西方人撰写有关中国的书籍,内容涉及了中国的历史、文化、教育、宗教、民俗,以及各个社会阶层的方方面面。许多这样的书至今仍被束之高阁,难得有人问津。尤为珍贵的是这些书中含有无数张插图和老照片,它们从不同的角度生动而直观地记录了中国近现代的那段历史,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填补了相关中文近代史资料中长期以来存在的一个空缺。这些图片资料的数量极其庞大(数以千万计),它们向我们展现了清朝和民国初这几百年间颇为绮丽壮观的中国历史长幅画卷,全方位地反映了清朝和民国初中国社会的各个层面,直观而生动地再现了旧中国的历史原貌。

首先,这批图片资料集中反映了西方人对于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中国人文地理的独特视角。由于这些书的作者大部分都是汉学家、在华外交官、旅行家、建筑师、摄影师、探险家和传教士,有的甚至是英法联军和八国联军的成员。他们眼中所看到的和用照片记录下来的北京风貌,往往是同时代中国作者所看不到和无法记录的。例如美国公使夫人萨拉.康格在其回忆录中就用近百幅照片记录了慈禧太后召见七国公使夫人进宫、清廷皇族公主们回访,到美国公使馆做客,以及她与北京各界妇女进行的交往和互访,对于中西方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和障碍有极其生动的描写。同文馆和京师大学堂的总教习丁韪良在其回忆录中也用图画和照片真实反映了清末中国社会生活的诸多方面,尤其是早期京师大学堂的情景。随八国联军进入北京的诸多西方记者更是以画笔和照相机为工具,用无数张图片真实地记录了八国联军从天津一路打到北京的全过程,其中对于八国联军如何从北京城墙一个涵洞攻进京城,在城里展开的巷战,试图用野战炮和云梯敲开了紫禁城的一道道大门,以及在故宫里举行耀武扬威的阅兵式等画面和镜头,全都是极其难得的真实史料。

由于申奥成功和举办人文奥运的宗旨,北京市目前十分重视恢复历史名城的原貌,计划要在2008年之前保护、修复或重建故宫、永定门、圆明园、恭王府、皇城四合院和胡同等一系列京味的古迹。但是暴露出来的一个问题就是中文资料中的图像和文字信息比较匮乏,大量的相关信息,尤其是老照片和图片,往往都藏于西文资料之中。所以正在被修复的历史古迹,如北京的恭王府和圆明园等,是否能够真正还原历史的原貌,在很大程度上还有赖于对西文相关资料的发掘和研究。因为在许多西文书中,作者们都自觉地用照片的形式介绍他们于清末民初在北京的家庭和社交生活、北京城里和近郊的旅游景点、庙宇建筑,以及各个时期的北京城区、郊区和周边地区的历史地图。而这些往往是中文史料所欠缺的。

出于传教、经商和学术研究等不同的需要,上述西文书的作者们对于中国的民俗、礼节和尊孔、祭祖等礼仪怀有浓厚的兴趣。例如在宁波出生,并于l912—1914年间在北京大学任英文教师的英国人燕瑞博在《北京生活杂闻》一书中用一百多幅照片记录了北京城里的各种小贩、胡同居民、当铺、餐馆、妓院、城墙,以及京剧、女子装束打扮等珍贵的历史镜头,并且对北京的土话和迷信做了详细的介绍。为了更好地让西方人了解中国这个礼仪之邦的社会风俗,总部设在上海的在华传教士组织广学会的编辑秘书华立熙特意撰写了《神秘莫测的中国礼仪》一书,对于晚清的穿着、仪态、人际交往、婚丧嫁娶,以及吉日良辰等均做了详细的描绘,忠实记录了十九世纪末的众多礼仪习俗。它就像一面镜子那样反映出了当时中国社会中的民俗风情,至今仍有较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北京作为一个开放型的国际大都市,其文化史的研究决不能只局限于中文的资料。

清末民初,许多在华外国人直接参与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例如赫德长期担任中国海关的总税务司;傅兰雅作为上海江南制造局编译处的翻译,编译了大量的科学教科书。清廷在创建水师、训练新军,以及创办煤矿、铁路、电报、邮局和其他各种实业的过程中都雇佣了不少外国人。就连民国总统袁世凯、黎元洪和张作霖等军阀政府的首领也全都雇佣了外国顾问。这些外国人对于中国近、现代历史有着第一手的见闻,与清廷和民国的官员和各方面的人士均有深入的交往,而且他们往往著述甚多,对于中国走向共和这一历史进程的几乎每一件重大事件都有深刻而直观的文字和图片记录。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这些从西方人的视角来看中国历史的图片和文字具有以下几个鲜明的特点:1.它们大多是现场的目击报道,属于第一手的原始资料;2.它们对于历史事件的观点和看法往往跟中文史料中的观点和看法相左,这就为我们研究历史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参照物;3.它们所报道的一些事件和中国社会生活的细节往往是中文史料中的盲点,是别处找不到的珍贵史料。例如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英国为了要弄清中国水师的新式兵船,特意通过其商人在广州以中国人的名义秘密购买了一艘与满清水师中最大型兵船同一类型的大船“耆英号”,以打渔的名义驶到公海后即改变方向,经好望角开往伦敦,对其构造特点进行了彻底的研究。之后该船又从伦敦驶往纽约。作为从中国到达英国和美洲大陆的第一艘海船,无论从近代史的角度,还是造船史的角度,它的图片都可谓是极其珍贵的资料。4.西方人关于中国报道的系统性和连续性往往也是同时期中文史料所不能企及的。

在西方国家,人们对于这样的图片资料非常重视。在许多地方都有专门的图片资料图书馆;在很多大的图书馆中也有专门的图片资料收藏。然而在中国国内还没有相应的机构。有关老照片的收集和研究尚处于一种“玩票”的业余水平,由此造成了一系列尴尬的局面。众所周知,多年来中国慰安妇和其他受到过日本军国主义迫害的人士在日本打官司输多赢少,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像老照片这样的确凿证据。即便是堂堂的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圆明园学会和中国长城学会等专门的研究机构也拿不出多少跟各自研究领域相关和有分量的历史照片;甚至当文化部决定要拨出数亿元人民币来重修恭王府时,人们这才发现,急需用作修复建筑参考的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前的王府老照片现在已经很难找到了。而严格说来,西文资料中这类的图片数量还是相当多的。虽然现在如杭州市档案馆、青岛市档案馆、北京市档案馆等许多单位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纷纷派人去国外找有关中国的老照片。但实际上,这些老照片在国内的图书馆中就可以找到许多,只是人们对于身边的这些珍贵资料尚未加以关注和重视而已。

本书中所包含的老照片和其他图片资料只是笔者近几年来所收集到的中国老照片的一小部分。为了收集这些图片资料,作者曾经访问了国内外的许多大小图书馆,并且得到了那儿的工作人员、朋友和学生的帮助,其中最值得感谢的当然就是笔者所在的北京大学图书馆。同样需要感谢的是本书的编辑张剑和美编邱衍庆,以及《中国科学探险》杂志社。没有他们的鼓励、帮助和支持,此书也是难以问世的。

谨以此书献给我们伟大的祖国。

沈弘

2005年1月6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晚清映像--西方人眼中的近代中国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弘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0559
开本 16开
页数 2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5-06-01
首版时间 2005-06-01
印刷时间 2005-06-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50.6-64
丛书名
印张 14.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0
170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3 3:10: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