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
内容
编辑推荐

文学思潮有它自己的规律,但它离不开社会,必然受到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影响。本书介绍了文学思潮的产生、变化和发展,并对现代文学思潮进行系统深入的研究、总结、评价。该书资料丰富、内容充实、时有新见,具有一定的个性和特色。

内容推荐

本书立足于本学科最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坚持历史主义的研究立场,注重史料的发掘,努力从原生态资料分析入手,对中国现代文学思潮现象进行美学的、历史学的、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的跨学科综合研究,从而实现对其演进和发展历程的新的理性梳理和多元阐释。全书以中国现代文学三个10年为基本结构框架,分为三编,分别论述20世纪20年代、30年代、40年代的文学思潮,勾勒其发生发展的历史进程,探寻其兴衰演变的运行规律。本书将文学思潮置于文化、历史、社会等视野中,通过探讨文学思潮外部环境对其演变发展的影响,引发文学思潮与时代人文环境的思考。本书论从史出,史论结合,并注意学术研究与当下现实的联系,避免了史学研究容易出现的空疏和浮泛。

目录

序 /1

导论 /1

第一编 2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章 “五四”文学革命思潮 /17

第一节 “五四”文学革命思潮概述 /17

 一 文学革命思潮的先声 /17

 二 文学革命思潮的形成和发展 /20

 三 文学革命思潮的性质和特点 /23

 四 文学革命思潮的意义和影响 /25

第二节 “五四”文学革命思潮的社会及文化

  背景 /26

 一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思潮 /26

 二 文学革命运动与文学革命思潮 /27

 三 外国文学思潮译介与文学革命思潮 /29

第三节 “五四”文学革命思潮的思想内涵 /31

 一 白话文学论 /31

 二 社会文学论 /34

 三 人的文学论 /35

 四 自我表现论 /37

 五 新浪漫主义论 /38

第四节 “五四”文学革命思潮的美学特征 /40

 一 双向逆反的价值取向 /40

 二 求真写实的文艺旨趣 /41

 三 趋新图变的审美时尚 /43

 四 苍凉悲壮的风格色调 /44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46

第一节 2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发展概述 /46

 一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萌芽 /46

 二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兴盛 /48

 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转向 /49

第二节 茅盾和文学研究会的现实主义 /50

 一 文学研究会的宗旨、主张及论争 /50

 二 茅盾现实主义的理论建树 /53

 三 文学研究会其他作家的理论贡献 /54

第三节 鲁迅的启蒙现实主义 /56

 一 启蒙现实主义的含义及特色 /56

 二 鲁迅的现实主义思想 /57

 三 鲁迅的现实主义创作 /59

 四 鲁迅对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促进作用 /60

第四节 问题小说和乡土文学 /62

 一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第一次潮涌 /62

 二 现实主义文学创作的深化 /64

 三 两次创作潮涌的意义及其评价 /65

第三章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67

第一节 20年代浪漫主义文学思潮发展概述 /67

 一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异军突起” /67

 二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审美特征 /69

 三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整体转向 /70

第二节 前期创造社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72

 一 郭沫若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72

 二 成仿吾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74

 三 郁达夫的浪漫主义文学观 /76

 四 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观的整体性及其渊源 /78

第三节 创造社作家的浪漫主义文学创作 /80

 一 《女神》及浪漫主义诗潮 /80

 二 《沉沦》及自叙传抒情小说 /82

 三 创造社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的意义及其评价 /83

第四节 其他社团的浪漫主义理论及创作 /84

 一 浅草—沉钟社的浪漫主义 /84

 二 弥洒社的浪漫主义 /86

 三 湖畔诗社的浪漫主义 /88

 四 早期新月社的浪漫主义 /89

第四章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 /92

第一节 2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92

 一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演进和发展 /92

 二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 /93

 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95

第二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第一个潮头 /97

 一 李金发的象征主义诗艺探索 /97

 二 王独清、穆木天、冯乃超象征主义诗歌理论及

 创作 /98

 三 象征诗派其他诗人的创作 /101

第三节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拓展和延伸 /102

 一 废名小说创作的转向 /102

 二 向培良、高长虹及其狂飙运动 /104

 三 鲁迅《野草》的现代精神 /106

 四 闻一多、徐志摩的唯美主义 /108

第五章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 /111

第一节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概述 /111

 一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 /111

 二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演进过程 /112

 三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历史意义 /115

第二节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理论建设 /116

 一 苏联文学理论的译介 /116

 二 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理论探索 /118

第三节 早期无产阶级文学思潮的创作实践 /119

 一 蒋光慈的诗歌和小说创作 /119

 二 瞿秋白的散文创作 /121

第六章 游戏消闲和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124

第一节 游戏消闲和复古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24

 一 游戏消闲文学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 /124

 二 复古主义文学思潮的社会文化背景 /125

 三 新文学派与游戏消闲和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的斗争 /127

第二节 游戏消闲文学思潮 /130

 一 鸳鸯蝴蝶派的由来及游戏消闲文学思潮的兴起 /130

 二 鸳鸯蝴蝶派的文学主张及创作概貌 /131

 三 对鸳鸯蝴蝶派及游戏消闲文学的评价 /133

第三节 复古主义文学思潮 /134

 一 国粹派的复古主义 /134

 二 学衡派的复古主义 /136

 三 甲寅派的复古主义 /138

第二编 3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章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思潮 /143

第一节 无产阶级文学思潮概述 /143

 一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时代背景和文化氛围 /143

 二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的历史演进 /145

 三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意义及评价 /147

第二节 革命文学论争及其思想意义 /148

 一 革命文学论争的背景及经过 /148

 二 革命文学论争的焦点及内容 /150

 三 革命文学论争的意义及评价 /152

第三节 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 /154

 一 马列主义文艺思想的传播及苏联文学的译介 /154

 二 唯物辩证法创作方法的倡导 /156

 三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引进 /158

 四 文艺大众化的讨论 /159

第四节 左联时期的文艺思想论争 /163

 一 与新月派的论争 /163

 二 与民族主义文学的论争 /166

 三 与“自由人”“第三种人”的论争 /167

第二章 現实主义文学思潮 /171

第一节 3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71

 一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政治文化氛围 /171

 二 对“五四”现实主义文学传统的继承和发展 /172

 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主潮的形成 /173

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74

 一 茅盾的革命现实主义理论及创作 /174

 二 鲁迅的革命现实主义思想及创作 /176

 三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的拓展 /178

第三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81

 一 老舍的批判现实主义小说创作 /181

 二 曹禺的批判现实主义戏剧创作 /184

 三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拓展 /186

第四节 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188

 一 巴金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思想及创作 /188

 二 沈从文的人道主义现实主义思想及创作 /190

 三 人道主义现实主义的拓展 /193

第三章 現代主义文学思潮 /196

第一节 30年代现代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196

 一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及演变 /196

 二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特点 /198

 三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价值评估 /200

第二节 新感觉派小说 /202

 一 新感觉派的形成及特.点 /202

 二 刘呐鸥的尝试与开创 /204

 三 穆时英的意识流小说 /206

 四 施蛰存的心理分析小说 /208

第三节 戴望舒及现代诗派 /209

 一 现代诗派的形成及其诗美特征 /209

 二 戴望舒的诗艺追求 /211

 三 现代诗派其他诗人的诗艺特色 /213

第四章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216

第一节 自由主义和民族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216

 一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的总体特征及其评估 /216

 二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形成背景及演化过程 /218

第二节 自由主义文学思潮 /220

 一 京派的文学趣味 /220

 二 论语派的幽默闲适 /222

 三 新月派的人性论与新人文主义 /224

 四  “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自由立场 /226

第三节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 /228

 一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的主要理论观点 /228

 二 民族主义文学创作 /230

 三 民族主义文学思潮评估 /232

第三编 40年代文学思潮

第一章 抗战文学思潮 /237

第一节 抗战文学思潮概述 /237

 一 战文学思潮的历史渊源 /237

 二 抗战文学思潮的演进及发展 /239

 三 抗战文学思潮的特征及意义 /241

第二节 抗战文艺运动 /245

 一 “文协”的成立及其活动 /245

 二 上海“孤岛”文艺运动 /247

 三 解放区抗战文艺运动 /249

第三节 抗战文艺思想论争 /251

 一 文艺大众化与民族形式问题的讨论 /251

 二 歌颂与暴露的论争 /254

 三 文艺“与抗战无关”的论争 /258

 四 战国策派的论争 /261

 五 主观战斗精神的论争 /263

第二章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66

第一节 40年代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266

 一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背景 /266

 二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时代特征 /267

 三 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演进及流向 /269

第二节 革命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72

 一 茅盾革命现实主义理论与创作 /272

 二 沙汀、艾芜的小说创作 /275

 三 夏衍、吴祖光的戏剧创作 /277

 四 臧克家、戴望舒的诗歌创作 /279

第三节 主观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80

 一 胡风的主观现实主义理论 /280

 二 路翎及七月派的小说创作 /283

 三 七月诗派的诗歌创作 /285

 四 冯雪峰的现实主义文艺思想 /288

第四节 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思潮 /289

 一 批判现实的小说创作 /290

 二 批判现实的戏剧创作 /292

 三 批判现实的诗歌创作 /295

 四 批判现实的散文创作 /296

第三章 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298

第一节 现代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概述 /298

 一 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演进及特色 /298

 二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演进及特色 /301

第二节 九叶诗派的诗艺探索 /304

 一 九叶诗派的审美追求及整体风格 /304

 二 九叶诗派的诗艺特色 /306

 三 穆旦的诗歌贡献 /307

第三节 浪漫主义文学思潮 /3lO

 一 徐讦、无名氏的浪漫主义创作 /310

 二 浪漫主义历史命运的追问 /311

第四章 解放区文学思潮 /314

第一节 解放区文学思潮概述 /314

 一 解放区文学思潮兴起的政治地缘因素 /315

 二 解放区文学思潮发展及流向 /317

 三 解放区文学思潮的总体特点 /321

第二节 《讲话》及解放区的文学运动 /322

 一 《讲话》的文艺思想及历史影响 /323

 二 文艺整风运动与对王实味文艺观的批判 /326

 三 群众性文艺活动的开展及解放区文艺的变化 /330

第三节 解放区的文学创作及其思潮特色 /331

 一 作家文学观念和文学审美形态的整体转换 /331

 二 赵树理的创作及“赵树理方向” /334

 三 孙犁抒情小说的美学追求 /336

第五章 沦陷区文学思潮 /340

第一节 沦陷区文学思潮概述 /340

 一 沦陷区文学思潮的政治文化背景 /340

 二 沦陷区文学思潮的演进及特征 /342

 三 沦陷区文学思潮的价值评估 /345

第二节 沦陷区文学创作思潮概貌 /348

 一 民族救亡文学 /348

 二 殖民文学与汉奸文学 /351

 三 张爱玲的创作 /353

主要参考书目 /358

后记 /362

附 专家评审意见 /364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论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卢洪涛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0451778
开本 32开
页数 3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86
出版时间 2005-08-01
首版时间 2005-08-01
印刷时间 2005-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09.6
丛书名
印张 11.8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9
145
15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