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有十亿人口,就有八亿农民,中国是个农业国,农民问题关乎国家大计,忧关生死存亡。大包干的实行,使农业摆脱了令人焦虑的困境,但也把农业置于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上:土地承包后向哪里去,如何再进一步发展生产力?中国农村经济确实处在了一个新的十字路口,整个中国的农村无疑也都处在这样一个十字路口上!!农村中不断加深的各种矛盾和出现的新问题,尤其是土地制度,让人焦虑不安。人们期待着中国农村出现第二次飞跃,中国农民渴望再一次笑起来……

内容推荐

  本书搜集了作者近几年来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报告,全书分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重点分析了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问题,探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原因;第二部分重点研究了中国农地保护和土地征用问题;第三部分重点研究了农村土地制度及农村土地产权问题。

目录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

               层面进行的经济分析……1

引 言…………………………………………………………………1

  一 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理论决策模型…………3

    (一)土地经营总收益………………………………………3

    (二)土地经营总成本………………………………………8

  二 农户土地经营最优规模及供求水平的确定………………11

  三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困境的成因分析………………20

  四 简要的研究结论……………………………………………31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

       理论与政策分析………………………………35

  引 言……………………………………………………………35

  一 科斯定理、农地承包经营权安排与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37

  二 中国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

    与农地市场流转的困境………………………………42

  三 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法律属性分析………………………52

  四 简要的研究结论……………………………………………56

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与乡村干部行为

       ——对乡村干部行为的分析…………………60

引 言…………………………………………………………………60

  一 乡村干部行为与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困境………61

  二 乡村干部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方式选择的经济学分析…64

  三 乡村干部农地承包经营权行政调整行为

       产生的渊源分析………………………………67

  四 简要的研究结论及政策含义………………………………71

关于中国农村土地市场问题的研究…………………………………74

  一 我国农村土地市场的现状分析……………………………74

    (一)农用农地市场…………………………………………75

    (二)农地非农化市场………………………………………77

  二 我国农地市场建设的主要障碍……………………………77

    (一)理论研究认识上的误区………………………………78

    (二)政策法规上的矛盾……………………………………78

    (三)外部环境条件的限制…………………………………79

  三 我国农地市场建设的基本思路探讨………………………80

    (一)创立农地市场经营主体………………………………81

    (二)健全农地市场结构……………………………………81

    (三)完善农地市场运行机制………………………………83

    (四)加强国家宏观调控和管理力度………………………84

  四 简要结论……………………………………………………85

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88

  引 言……………………………………………………………88

  一 土地利用私人决策与社会决策的张力:一般分析………89

  二 农地保护政策失灵:目标失误与执行失效………………100

  三 现行中国农地保护政策的理性反思………………………105

  四 简要的研究结论……………………………………………113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及其经济分析…………………………………117

  引 言……………………………………………………………117

  一 耕地保护的行动逻辑………………………………………119

  二 耕地保护的经济学分析……………………………………122

  三 简要的研究结论……………………………………………131

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研究……………………………………133

  一 农村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的重要性……………………134

  二 农村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135

  三 解决农村小城镇建设中耕地保护问题的对策……………139

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对现行中国土地

      征用制度的经济分析……………………………144

前 言…………………………………………………………………144

  一 土地征用:均衡与非均衡…………………………………146

  二 中国土地征用:非均衡及其诱因…………………………153

  三 中国土地征用:非均衡到均衡……………………………160

  四 简要的研究结论……………………………………………167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农户心态的实证分析及其政策启示

  ——对江苏无锡、泰兴、连云港三市(县)

       部分农户有关土地制度问题的问卷调查……171

  一 农村土地制度变革的农户心态分析………………………172

    (一)基本情况分析…………………………………………172

    (二)承包地使用和所有现状调查分析……………………172

    (三)土地制度变革中的农户心态分析……………………175

  二 结论和政策启示……………………………………………177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之研究……………………………………179

  一 制度及土地制度定义之辨析………………………………179

  二 产权及土地产权定义之辨析………………………………184

  三 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之研究…………………………188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193

  一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简略回顾…………………194

  二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历史变迁的经济学分析………………206

  三 结论与启示…………………………………………………218

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223

  一 非正式制度安排与农地制度创新…………………………224

  二 中国农村中一些主要的非正式制度安排

       与农地制度创新………………………………228

  三 简要结论……………………………………………………236

制度变迁理论与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创新的理论探索……………239

  一 制度变迁理论与农地所有制创新…………………………239

  二 对三种农地所有制创新方案的简要评价…………………241

  三 复合所有制——我国农村新型土地所有制创新的构想…245

  四 对农地复合所有制所做的进一步研究……………………249

  五 简要结论……………………………………………………252

公平、效率与农村土地制度建设……………………………………255

  一 我国农地制度安排的公平与效率制度遗产………………255

  二 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目标:公平与效率的统一…………258

  三 关于加强农村土地制度建设的几点政策建议……………261

家庭经营——目前中国农业生产组织与制度创新应坚持的

           合理内核——与唐敏同志商榷……267

  一 农业生产的特点决定了农业生产中不宜采用团队

           生产形式……………………………267

  二 家庭——目前中国农村农业生产经营的

       最佳组织形式…………………………………269

  三 家庭经营与农业规模经营并不矛盾………………………271

  四 农业生产合作社是解决农业问题的灵丹妙药吗…………272

    附 录 组织与制度创新:中国农业第二次

         飞跃的关键………………………………277

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研究…………………290

  一 一个一般分析框架…………………………………………290

  二 中国现行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特质及其产权残缺……292

  三 农地承包经营权的法律属性探讨…………………………299

  四 重构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302

试读章节

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稳定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促进市场流转显示了中央政府的政策取向和决心。但是,农户农地承包经营权的稳定仅仅为农地市场流转创造了条件,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能否形成与能否产生有效的农地供给和需求有关。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发育缓慢、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是现实条件约束下的必然结果。土地产品价格、土地经营非生产性收益、生产性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及土地经营的使用成本、交易成本等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作用,“不愿多种地又不能不种地”是农民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面临着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均衡态势。因此,要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配置有限的农地资源的作用,就必须改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外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地有效供给的形成。无疑,只要条件合适,农户自然会做出正确的选择,因为早在许多年前,舒尔茨就曾经精辟地指出,一旦有了投资机会和有效的刺激,农民将会点石成金。

P31-32

序言

  多年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一直是理论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讲,一部中国农村社会经济变迁的历史就是一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历史。

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教授,南京农业大学中国土地问题研究中心教授钱忠好同志,长期从事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研究工作,是国内较早系统地运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问题的学者之一。其新作《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以下简称《研究(续)》]是在其著作《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中国农业出版社1999年版,曾于2001年获得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研究成果二等奖)基础上对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所做的进一步研究。《研究(续)》大体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 探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践业已证明,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有效流转对农地资源配置效率的提高至关重要,而农地承包经营权能否实现市场流转又与农地产权、交易费用、谈判机制等有关。尽管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特别是“承包期30年不变、增人不增地、减人不减地”农村第二轮土地承包政策的推行更为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流转提供了政策支撑和制度保障,但是,总体水平上,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仍是以行政性调整为主。探讨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成因构成近年来农村土地制度理论研究的重点之一。《研究(续)》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分别从农户、产权、乡村干部行为及市场机制等方面较为深入、全面地探讨了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问题。

第二, 研究中国农地保护和土地征用问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农地非农化不可避免,并且与非农业用途相比,土地农用缺乏比较优势;另一方面,传统意义上,与其他社会团体相比,农民集团往往处于弱势群体的地位。这就有两个极为重要的问题需要研究:如何实施积极的农地保护政策以及如何有效地保护农民的土地合法权益。在当今天中国,为切实保护有限的耕地资源,中国政府一直将农地保护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并在修订的《土地管理法》中特别强调耕地总量动态平衡制度、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征用管制制度。然而,政策运行结果与预期的政策目标之间存在不小的差距,突出表现为:农地特别是耕地资源急剧减少,土地征用中农民土地权益不时受到侵害。因此,理论界极为关注农地保护与土地征用问题的研究。《研究(续)》将公共经济学的有关理论引入农地保护和土地征用问题的研究之中,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研究成果。  第三,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及农村土地产权变迁和创新问题。相当多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农地制度安排会影响到农民农地投入的积极性,并进而影响农地资源的利用效率。这就存在如何选择、优化农地制度以提高土地资源配置效率的问题。这一问题又转变为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其一,在某一特殊的历史背景下或环境条件下,应该选择什么样的农地制度?也就是说,需要对人们选择的农地制度进行价值评判。其二,现实或历史中,人们为什么会选择这样的而不是那样的农地制度安排?影响农地制度选择或演进的主导因素是什么?这就需要对人们的农地制度选择行为进行分析。《研究(续)》从农民土地产权意愿、土地制度与土地产权关系、中国农村土地制度的历史变迁、中国农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非正式制度安排对农地制度创新的影响、中国农村土地所有制创新的制度变迁问题、农村土地制度建设中的公平与效率问题、中国农业生产组织与制度创新问题、农地承包经营权的产权残缺与重建等方面多角度、较为深入地研究农村土地制度及农村土地产权变迁和创新问题。  通读书稿,可以发现,这本著作具有如下特点。  第一,重点突出。尽管说我国农村土地制度值得研究的内容很多,但现阶段特别具有现实价值和理论探讨意义的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问题、中国农地保护和土地征用问题及合适的农村土地制度及农村土地产权结构选择问题,而且在每一个方面又形成了一些研究的热点。《研究(续)》不仅运用现代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对这三大问题进行了重点分析和探讨,而且在对某一方面进行研究时也进行了适当的取舍。如在探讨我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的成因时,作者重点从农户、产权、乡村干部行为及市场机制等方面较为深入、系统地探讨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问题。这样的结构安排不仅使研究重点较为突出,而且有助于对问题的深入研究。  第二,研究规范。现代经济学特别强调研究工作的规范,这是经济研究科学性的保证。《研究(续)》的学术规范特征极为明显。如在对中国农地保护政策进行分析时(《中国农地保护:理论与政策分析》一文),作者首先运用外部性理论,从土地资源私人配置和社会配置不一致的角度研究了政府农地保护的发生机制;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农地保护的运行机制,探讨了农地保护政策失灵的原因所在;进一步地对现行中国农地保护政策进行了回顾与反思。文章指出,土地资源利用私人最优决策与社会最优决策的不相一致是政府实施农地保护政策的重要原因,而农地保护政策体系内含的不完全性又往往导致政府的农地保护政策失灵。在当今中国,较低的农业比较利益以及较高的土地非农化回报使土地利用私人决策倾向于土地资源配置的非农化,但较高的土地农用社会收益和土地非农利用社会成本又要求政府实施积极的农地保护政策。中国农地保护政策没有达到预期政策目标的原因就在于农地保护政策目标出现偏差以及农地保护政策执行具有不完全性。由于作者在进行研究时遵循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范式,这就在研究程序上保证了研究的科学性。  第三,理论联系实际。应该承认,《研究(续)》的选题不仅大多是当前理论和实践工作的热点问题,而且在研究中紧密结合中国实际。如在基于农户层面探讨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困境的成因时(《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进行的经济分析》一文),作者指出,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发育缓慢、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陷入困境是现实条件约束下的必然结果。土地产品价格、土地经营非生产性收益、生产性成本和非生产性成本及土地经营的使用成本、交易成本等对农地承包经营权的市场供给和市场需求既有正向作用,又有反向作用,“不愿多种地又不能不种地”是农民基于现实条件的理性选择。就总体水平而言,我国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面临着需求大于供给的不均衡态势。因此,要使市场机制真正发挥配置有限的农地资源的作用,就必须改善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的外部条件,积极创造条件促进农地有效供给的形成。这样的研究无疑具有极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显然,钱忠好教授新作《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是一部高质量的研究成果。同时,我们也应该承认,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包含了太多的内容,并有着较为厚重的历史沉淀,其涉及范围之广、影响因素之多绝非其他国家土地制度问题所能比拟,这也绝不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一本书所能解决的。可喜的是,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作为一项古老而又全新的命题一直为理论研究工作者所关注,并且在近年来更是涌现出一大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我相信,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一定会推动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研究向纵深发展。  遥忆当年,钱忠好同志来到南京农学院农经系求学深造,我作为他的任课老师,深为其刻苦、勤奋、质朴所感动。大学毕业后,钱忠好同志分配到原江苏农学院、现扬州大学管理学院工作,在承担繁重的教学工作之余,仍将主要的研究精力集中于中国农村土地制度问题的研究上。弹指一挥间,20多年过去,我已步入老年。值得欣慰的是,众多像钱忠好同志这样的年青学者迅速成长起来,使我国的科学研究事业后继有人。薪火传承,我既为他们的成长感到高兴,更对他们今后在事业的开拓和发展寄予厚望。  值此钱忠好教授《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出版之际,应作者之邀,欣然为之作序。                        顾焕章                         2004年9月10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和创新研究(续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学术著作)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钱忠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1907127
开本 32开
页数 30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8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图书小类
重量 0.37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F321.1
丛书名
印张 11.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15
143
14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5 0:14: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