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美女鸭头颈
内容
编辑推荐

中国包子馅得拌进肉皮冻,在发面里成型,搁旺火上一蒸,迅速支撑起整个审美框架,肉皮冻舒展成腴美无比的鲜汤,入口咬破,肉汁四溅,包子的生命在这瞬间达到辉煌,这个将悬念引申为审美过程的高难度动作,只会做表面文章的批萨能完成吗?这完全是一本私人化的美食日记,妙趣有你来体味。

内容推荐

本书是文坛美食家沈嘉禄先生的散文随笔集。他以超乎寻常的独特的幽默和犀利的笔调,给读者以中国和国外饮食文化的浩瀚知识。阅读本书是一种文学艺术和食欲的双重享受。

本书内容分三大块:一,对老上海美食情怀进行抒发;二,对当前流行的时尚美食进行点评;三,通过放大身边人的种种“吃相”,解读上海人的生活方式和心态,批评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的陈腐观念。

本书插图丰富,装帧优美,设计新颖,全部彩印。

目录

第一辑 时尚滋味

8——谁让可爱的橄榄走油

11——美女鹏头颈

13——当虫子在餐盘中跳舞

16——……火烤天下

19——抒情的白煮蛋

22——像拉兹那样横竖横

26——马拉盏飞天而降

28——面条,像美女入浴

32——给三文鱼一点温度

36——夜宴上尔库城堡

40——撑死不如冻死

42——像足球那样美妙

46——一顿野心勃勃的午餐

48——酸男辣女

53——景观吃

56——以侦探的名义大吃大喝

59——在星光下幽会松露

64——吃在声色之间

70——贴心贴肺的私房菜

78——把性命押在灶台上

78——家厨的三重境界

第二辑 家常滋味

第三辑 别样滋味

试读章节

鸭头颈与美女,似乎井水不犯河水,但到了今天的美食年代,两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微妙变化。

在卡通形象中,鸭是媚态十足的,比如电影《米老鼠与唐老鸭》,只要有雌性的鸭子出镜,她的典型形象便是:大眼睛加长长的睫毛,戴有蕾丝的帽子,更酷的是细长的脖颈系一根飘飘然的小围巾。而在本土的卡通中,鸭子小姐则系蝴蝶结。异曲同工的是,那根勺柄似的脖颈得到了巧妙的点缀。

春暖花开的时候,靓妹昂首行进在街上,白皙而细长的脖子上也系一根真丝小围巾,不知是小姐学鸭子的样,还是卡通画家从小姐的包装上得到了灵感。

按照世界流行的观点,脖颈细,并且达到足够的长度,再后仰五至七度,由一对滑溜溜的丰肩相衬,正是美女的一大标志。

但是,亚洲人生来脖颈粗短,胖妞如果不解风情,偏要系一根丝巾招摇,那情景可够惨的了,远看就像一只煨灶猫。

于是,嫌自己脖颈不够纤细的小姐从中国一句老古话里得到了启发:吃什么补什么。这样一来,一种时尚的小食就应运而生,它就是鸭头颈。

从饮食市场获得的情报,鸭头颈是这样“炼”成的:鸭头颈剥皮洗净,加红米、桂皮、茴香、干辣椒等调味品用大铁锅煮透后,掀盖子喷香,老远闻着,哈拉子就挂在胸前了。最先是谁发现的,我不知道,但写字楼里白领视鸭头颈为恩物,买起来像是不要钱似的。一眨眼,锅底只见一点点老汤了,要吃,明儿赶早。这玩意儿,剁成一节节,寸把长,塞进嘴里盘得过来。要说那味儿,我尝过一个,办公室里的小姐赏我的。剥皮,煮透,那肉一丝丝的还真有韧劲嚼劲,咸甜适中,轻辣开胃,重辣通气。肉啃光了,还可以吮…吮骨节中问的骨髓,滋溜一声,很有满足感。照老一辈人说,鸭头颈是活肉,鸭予整天找食吃,头颈不停伸缩,那肌肉纤维怎么着也锻炼得有韧劲了,所以好吃。

据说在上海滩卖鸭头颈的,要数来自武汉的一家店最有名,店名像一家卖拳头的武馆,经过一番拳打脚踢,在上海已经开了好几家连锁店,一个电话,还能送货上门。在与南京西路咫尺之遥的吴江路休闲街上也有一家,在路边摆一个炉子,支一口锅,排队的人买了就走,没堂吃,生意照样好极。也有些卖鸭头颈的不知是嫌剁成小节麻烦还是为了吃起来有江湖气,干脆论根卖。写字楼里的小姐也就将计就计,一手拿着鸭头颈,管它五根玉指已经浓油赤酱,一手将电脑键盘敲得辟啪响,领导的发言稿居然也整得毫无差池,这当口,无意问成了上海写字楼里一景。还常常有几个小男生围着女老饕开玩笑:鸭头颈,长长的、弯弯的,像一样东西,猜! 像什么啊,像阳伞柄吧? 不是,再猜,再猜,像—— 小姐本来就不笨,一下子猜到了什么,于是嗔怒着将手中的东西扔过去——不是鸭头颈,是鼠标。

吃过鸭头颈,小姐们在对着镜子淡扫娥眉时,就盼着春天快点来,找一根真丝围巾系上,好让那一段活肉修长而美丽起来。

只是我担心,脖颈没细下去,倒学会了鸭子的聒噪。(P11-12)

序言

中国的美食文化,早在孔夫子那会就达到“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的境界,连老子也叹日“五味令人口爽”,于是便有“鼓腹而歌,以乐其生”的人生态度。至于朱氏《治家格言》中“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饮食约而精,园蔬愈珍羞”,以及李渔在《闲情偶寄》饮馔篇内将种种美食泡制法,如“煮冬瓜丝瓜忌太生,煮王瓜甜瓜忌太熟;煮茄瓠利用酱醋,而不宜于盐……”和盘托出,诚如他自己所言:“与崇尚古玩同一技也。”因此中国历来不乏有雅趣肚量的老饕。至于将美食文化赋诸笔墨,研究著述;或谈烹饪厨艺,或讲膳食品味,或叙掌故趣闻者,世人便冠誉为文坛美食家的雅尊了。

苏东坡就是一位文坛美食家,他的“东坡肉”“东坡羹”之传说,以及东坡自述“客皆云以羹超然,有高韵,非世俗庖人所能仿佛”的记载,留下了大量为美食美酒一挥而就的诗文,脍炙人口,古今传诵。

《随园食单》是清代·袁子才专述美食文化的清丽佳作,因其文才双绝,读之如太羹玄酒、精微奥博,令人味之不厌。再如梁实秋的《雅舍谈吃》、周作人的《知堂谈吃》,皆为现代美食散文之精作。而如汪曾祺、唐鲁孙、陆文夫、黄宗江等都各以小说或散文形式,记写美食之旅的私人感怀,影响和增广世人对美食之阅知、趣味,了解美食文化之涵量和品味,起到信令传后的作用。

老友嘉禄弟博综于学,多才艺,勤于著述,二十年前即以小说散文立身文坛。嘉禄又是一个人缘极好的好吃分子,虽无烟酒之癖,却有荤腥之欲,吃了还能讲出个道道。有一年《周末画报》评选中国十位美食家,他代表上海出境,盖因为他术有专攻吧。去岁,他有两本关于中西古典老家具鉴赏方面的另类读物出版,远识至论,读之惬心不已,令我莫名钦折。顷又将其对美食文化之体验,分别以时尚、家常、别样等三种滋味娓娓道出,凡五十篇结为一册。既是休闲读物,又是珠玉美文;既有怀旧情怀,也有时尚点评。一饮一啄,均能体味,一讽一喻,皆成文章。谈论美食,最终还是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追求雅致的文化品格。握卷有心驰神往之感,不亦足与随园成先后辉映欤?承不弃,嘱为一言,附墨弁端,乃浮文缘饰,序云何哉。

乙酉初夏陆康时客沪寓

后记

早几年写过两本有关美食的随笔集,一本是《饮啄闲话》,一本是《消灭美食家》。前者文绉绉的样子,想通过口腹之旅行抒发怀旧情感,追怀逝去的岁月,虽然它的背影在三十米开外还没有模糊,而且我也没有多少倚老卖老的资本。后者来一点愤世嫉俗的小夸张,借美食题材对活色生香的都会世象指东道西,却有刻意流露文化闲汉优越感的嫌疑。这一次,生活越来越精彩,也越来越纷乱繁杂。然吃喝两字,却在品位二字的定义中相形见绌——与传统文人的指望相比,距离是越来越远了。一味追求价值昂贵、物品珍稀的尖端享受,免不了一脚陷入饭店老板设置的圈套。偏偏,有人出于社交或显阔的需要,开琼筵以坐花,飞羽觞而醉月,将灯红酒绿的盛宴演绎成一场食客与厨师相互利用、又相互提防的鸿门宴,弄不好倒要落荒而走。

其实,好味道是需要在类似鉴别宝石的精神状态中去细细品尝的,美味往往隐藏在很原始、很粗粝、很寻常的食物中,有大致的路径可探,不必曲径通幽,更不必爬山涉水,又往往在不经意中撞见,然后大喜过望地亲近…番。人与美味的回眸一笑,是人生的乐趣,也是食物的幸运。

现在我又写了这本美食随笔,借此表达我对上天所赐食物的感念,也是对厨师的敬礼。这是前提,然后是对饮食生活中诸多不文明的现象进行的批评。这一立场我是坚定不移的,在本书第三辑中,我有点固执地表达了自己的价值观。

当然,不少读者常给如此的我鼓励:你在美食文章中所抒发的怀旧情绪是最容易引起我们共鸣的。我很高兴接受这样的鼓励,其实这也是读者对知音角色的认定。食物对生命的重要意义首先在提供能量,维持机体正常运转,但形而上的意义常常在人生旅程中显现出来,超越生命之上。

美食维系了亲人,朋友,故乡,远方,旅途,家居,成功与失意,奋斗与享乐,人生的初始和谢幕……或者说,这一切往往以久别重逢的丰宴、风雪夜归的小酌,喜悲至极的开怀豪饮、艰难时世的一捧热粥为场景,通过气息和味道等最敏锐的感官体验凝固成闪亮的片断,让我们在偶尔想起时还能眼眶湿润。这类文字我写得比较多,精选后就归拢在第二辑里。

第一辑里的文字是我对时尚美食的体验。上海素来得风气之先,吃喝当然也不敢马虎,甚至更为敏感一它的繁华一直伴随着上海直指现代化的跨越,是大都会物质生活高速提升的味觉记录。若要学术地议论,则兼容了大江南北及西欧东亚饮食文化的精华,构成海派文化不可或缺的一块。读者也许会发现我情不自禁地用了一些讥诮的语言,有点酸,有点辣,这也是我们这一代人的普遍心态吧,但愿事实会纠正我的一些看法。

近年来,在书店里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美食随笔集,其中值得大声喝彩的有逯耀东的《大肚能吃》,沈宏非的《写食主义》、《食相报告》,车前子的《好吃》,张国立的《大龅牙吃遍意大利》等,老前辈唐鲁孙的几本更是此类随笔的“封箱老戏”,《知堂谈吃》、《雅舍谈吃》和汪曾祺的《知味集》,更让我们登上美食想象这条微微晃荡的扁舟领略大师的风采,体验冲淡飘逸的文学趣味和世事沧桑的感喟。通过美食表达个人的学识素养和生活理想,是舒伸懒腰时的一声长啸,是文化人的惯技,也是读书人得以管窥作文之道的门径。本人也是通过操练这样的文章成长起来的,并较为轻松地享受到驾驭文字的乐趣。

我还要说一句,美食享受,说到底是情境体验。在好的食物和烹饪手段之外,它还应该包括好的时节,好的环境,好的器具,好的心情,好的吃客——一拨懂得人生哲学的风雅之士夹杂一两个有情调的红粉佳丽。此时就该卸下俗务,回归自我,击樽当歌,浮一大白。然而……话是这么说了,自己却写了连篇累牍的美食随笔,又编成集子卖钱,引诱人家钻进文字堆里想象色香味形之美,最终还不能摆脱功利目的。为写文章而吃,算不得真正的美食家。也罢,继续修练吧,敲回车键。

乙酉五月入梅夜,  紫霭初升,万家灯火,

城南寄庐北窗下盆栽六月雪悄悄绽放

书评(媒体评论)

沈嘉禄写吃不同于其他各位。他曾真正钻进餐馆的肚皮坐禅多年,食客的道听途说,在他是职务行为,这号人写起吃来,让人馋死。

陈村(作家)

在我接触的所有“海派作家”的文字中,嘉禄有着超乎寻常的独特,他给了我、给了读者以中国饮食文化的浩瀚知识。在《青年报》的美食专栏上就可以看出他是那么会吃,在精湛中体现一种趣味盎然的学问。不过。与美食家嘉禄相比,我更有兴趣于作家嘉禄。一个有着鲜明的叙述风格的作家。

他写得机敏,写得诙谐,写得放松和从容。他时常在轻描淡写之际便勾勒出活色生香的世界,让我等读者为之捧腹和玩昧。嘉禄这种幽默中自有深意的写作,我和读者都感到很有趣味,很上海,也很后现代。

王唯铭(作家,时尚评论人)

文人谈吃,素有渊源。而且,自从文人们把美昧从餐桌上移至文字上以后,本来仅仅是生理上的口舌之愉悦,就转变为近乎艺术趣味上的精神之满足了。沈嘉禄就是这样一位具有艺术趣味的文人美食家,他笔下的各式美食妙文,既体现了领先的时尚艺术,又顾及到普通的家常趣味,所以——不论是沙场久经的“老克勒”,还是无邪天真的“小美眉”,其实都可以在他的书中,按着自己适合的口味,大嚼一场。

管继平(作家,书法家)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美女鸭头颈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沈嘉禄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上海书店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6784174
开本 32开
页数 188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5-07-01
首版时间 2005-07-01
印刷时间 2005-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26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6
印次 1
出版地 上海
210
149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2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1 23:01: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