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门外谈禅
内容
编辑推荐

这是本谈禅的小书,收了长短不一的若干篇随笔,它们是作者平时读禅宗典籍时的“随笔”与“杂感”。禅宗的思想本来无法用“理性”去规范,它很活泼,也很奇诡,缺乏一种明确的“可理解性”,却充满了含蓄朦胧、匪夷所思的“模糊性”与“歧义性”,因此读它的时候,只能透过语言表层,在心灵中得到一种豁然透脱的感受,却很难把这种感受按某种条条款款清晰地表述出来,本书作者零乱的感受,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想法,却有当年理性的经历,很值得一读。

目录

1 小序

1 仙峰寺沉思

8 钻他故纸,驴年去!

17 禅家语言

25 不可名状

29 天籁无声

34 寻找不见了的“我”

39 烦恼

44 超越生死的体验

51 僧璨:至道无难

55 道信:快乐无忧

59 弘忍:念佛净心

63 惠能:本来无一物

68 荷泽神会:立无念为宗

72 南岳怀让:说似一物即不中

76 青原行思:庐陵米作么价?

80 石头希迁:阿谁缚汝?

84 丹霞天然:既无舍利更取两尊烧

88 南泉普愿:平常心是道

93 药山惟俨:非思量

98 云门文偃:春来草自青

104 茶禅闲语

一 小引  

二 说茶之“清”

三 文人吃茶

四 泡茶

五 僧人饮茶

六 和尚家风

七 吃茶去

120 禅语经解

一 小引

二 不立文字

三 面南看北斗

四 风动幡动心动

五 竹来眼里眼到竹边

135 禅话别解

一 如何是正法眼?  

二 如何是禅?

三 如何是佛?

四 为什么说即心即佛7

五 如何是活句?

六 古镜未磨时如何?

七 欲求识佛何者即是?

八 似我不似我?

九 我唤院主汝来作么生?

143 什么是道?庄子的“无心”与禅宗的“平常心”

155 读叔本华与铃木大拙

162 附录

《门外谈禅》后记

《佛影道踪》后记

试读章节

仙峰寺沉思

夏天游峨眉,中途遇雨,宿九老洞仙峰寺。仙峰寺在半山,蒙蒙雨中,抬头望去,山间林密处墨绿,林疏处碧绿,错错落落,分不清是细雨还是浓雾,把这一层层一片片的绿色断开,随着乳白色的雨雾缓缓地浮动,不禁让人想起欧阳修的词句“山色有无中”。寺前高低不平地有一块旷地,连接着两端上山下山的石板路。旷地上匆匆忙忙来往的游客,大多顶一件山上出售的透明的塑料雨披,也有的顶一块粉红的雨布,或者撑一把花伞,在一片茫茫的绿色中跳动着点点明亮的光彩。人来来往往虽然很多,但在这空谷和烟雨中,声音却很小,似乎全被这一片朦朦山色溶化,只是偶尔飞起一两声尖笑,一会儿便又沉下去了。寺檐下,躲雨的游人拧着衣服看着天,小声地叽咕着,在寺堂内飘出的烟雾中为走与不走而踌躇不决。

我时间宽裕,便住下了。放好行囊,换了干衣服,一身轻松,便踱出来与坐在殿内值班的和尚闲聊。闲聊中,有人来叩首跪拜,和尚便忙忙地敲一下钟,好像真正虔诚的信男善女并不多,对山色的兴趣远远超过了对佛陀的敬畏,所以和尚也不忙。和尚看上去五十来岁。我初与他交谈,他并不愿多言,大概既怕说错了话,又怕哕嗦无聊,好在我多少念过几本佛典,又会说些四川方言,所以谈来渐渐融洽。

“每天还做功课么?”  ”

“做啥子功课唷!你看人来人往,闹哄哄的,啷个作功课法?”  

“念经总是没得问题,打坐怕就不成哕。” 

“就是嘛!念经还可以,打坐是不得行哕。寺庙里头成了旅馆,天天家挤得满登登的,伙房头还煮肉,根本没得清净,还打个啥子坐,参个啥子禅!”

喧闹处无法坐禅,坐禅处须四周安静,这也是常识。现代中国佛教虽已没有纯粹的禅宗,但坐禅却仍是一种佛门必修功课。据早期禅宗的解释,“坐禅”应当是一种“凝住壁观”的境界,在这种境界中,“无自无他,凡圣等一”,“无有分别,寂然无为”,传说,菩提达摩曾在少林寺面壁九年,连小鸟在肩上筑窠也浑然不知,因为这种境界就是意识的沉潜,脑海里渐渐变得空寂虚无,大千世界纷繁的形物,喧嚣的音声渐渐远去,人沉落在一片恬静与安宁之中。据说,这时人就与宇宙融为一体,感到空间既在身外又在心中,时间既在流逝又在静止,于是人就获得了一种永恒感。正为了赢得心灵中的永恒感,禅僧们要避开尘世,在深涧幽谷、荒山密林中去打坐入定,修行毕竟容不得半点干扰。

当代西方也有一种与“禅”近似的内向体验理论。虽然十九世纪的叔本华也曾提出过某种很像“禅定”的心理境界,并看出了其中奥妙,但他并没有深入下去,只注意到了这种意识的沉潜对人生烦恼的消极躲避,而二十世纪的海德格尔却看到了它对自然与人生的透视功能及其在精神超越上的意义。据说,在意识的沉潜中,一切干扰与规定人类思维的理性都可能被抛开,存在的本初状态即“无”,才呈现出来,这时——

万物与我们本身都沉入一种麻木不仁的境界,但这不是单纯的“全然不见”,而是万物在如此隐去的同时就显现在我们之前。(《形而上学是什么》)

……P1-3

序言

这本谈禅的小书,收了长短不一的若干篇随笔,是从三部十几年前的旧作中抽取拼合而成的。一部是浙江文艺出版社出版的《门外谈禅》,它写于1988年,它呈现的是我在八十年代读禅籍的心情,一半枕着文化热,一半望着现代化,西方的夹杂东方的,历史的羼着当下的,现在看上去,多少有点儿夹生;一部是1994年广东旅游出版社出版的《佛影道踪》,那个时候偏向学术,所以有的随笔写来有些学究气,不那么随便,像穿了中山装唱摇滚;还有一些是1994年前后,给台北一家佛教刊物写的连载文字,原来想把禅宗历史带在随笔散文里面介绍,仿佛禅宗有评唱颂古,但现在看去,好像也有些其思虽史,其文仍诗,有些非驴非马。

十几年后重新看过去的文字,常常有两种心情。有人会“悔其少作”,但这种后悔好像有些像吃九个半馒头肚子饱的人,后来后悔前九个馒头不必吃。也有人会说“留此存照”,但这种借了历史来为幼稚寻找理由的说法,有时也会成为一种强词夺理。我只是觉得,这些旧文字好像还有些小聪明(因为年轻),也有些大无畏(因为无知),所以,在老朋友的劝说下,再次拿出来,好像把旧絮重弹翻成新被。至于仍然沿用《门外谈禅》这个书名,是因为一来有连续性,不会隐瞒了出身,二来“门外”两字当年是假虚心,如今却是真心虚。各篇文字,我基本没有大动,只是删去原本一些过多说理的地方,我知道,现在想听禅话的人,比古代人还没有耐心听你讲高头讲章。

 

是为序。  

2005年3月16日于北京蓝旗营

后记

我知道,向来印成铅字的东西都应当像它的外观一样整整齐齐、方方正正,而不应当枝蔓横生、自相矛盾,因为它们表现的是经过“理智”检验或剪裁过的“思想”。任何东西一旦被冠以“思想”二字,那就像本来四处横溢的水装在容器里冻成冰块或高炉里的铁水流进了模子加以冷却,它的形状总是应该有某种“规范”。可是,这本小册子中所收入的十来篇文章,是我平时读禅宗典籍时的“随笔”与“杂感”,禅宗的思想本来无法用“理性”去规范,它很活泼,也很奇诡,缺乏一种明确的“可理解性”,却充满了含蓄朦胧、匪夷所思的“模糊性”与“歧义性”,因此读它的时候,只能透过语言表层,在心灵中得到一种豁然透脱的感受,却很难把这种感受按某种条条款款清晰地表述出来,所以,我在这里随手写下的,往往是零乱的感受,甚至是自相矛盾的想法,好在既然是“随笔”,那么就可以“随心所欲”(或随随便便),既然是“杂感”,那么就可以“杂乱无章”(或杂七杂八)。

这并不是我为自己寻找遁词。有时我会生出这样一个莫名其妙的感想:除了北美和非洲那些人为的国境线外,有哪些国家由历史上自然形成的边界是一条绷得笔直的直线?除了人工凿成的之外,自然界又何曾有过一座正方体的山峦或“两点一线”的河流?造物主既然没有把人类造成一个长方形,圆柱形或圆锥形的几何形状,那么,“思想”这个东西又何必一定要规范得那么整齐美观、有条不紊?而思想的表达又何必一定要先行清理得那么,圆熟光滑,严谨精确?

也许,有朝一日,那种浑沌的、朴素的、不免粗糙的思想表达方式也能被人承认为一种合理的方式,一种更切近思想者心灵的方式,它并不要求自己符合某种“规范”,但要求更加贴近思维时的“真实”。当我把这本小册子交出去的时候我就明白,有人读后会哂笑道:“这家伙自己也没搞清爽。”是的,我应当承认自己的“不清爽”,因为——一清爽的只是思维框架本身,而往往不是思维的对象。

1988年5月11日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门外谈禅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葛兆光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020052622
开本 32开
页数 167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96
出版时间 2005-09-01
首版时间 2005-09-01
印刷时间 2005-09-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宗教
图书小类
重量 0.20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B946.5-53
丛书名
印张 5.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03
141
11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1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2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