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亲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内容
编辑推荐

半个世纪以前,东北大地上发起了全歼国民党军的辽沈战役。而在这场战役中,当属在塔山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增援锦州的塔山阻击战最为关键。本书作者以战役的亲历者的身份,为我们客观真实地再现了塔山阻击战的日日夜夜。

内容推荐

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挥下,在东北大地上发起了全歼国民党军的辽沈战役。战役的关键在解放锦州,全歼被封闭在东北境内的47万蒋军。而解放锦州的前提条件,是在塔山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增援锦州。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团结奋战,坚守塔山6个昼夜,阻击东进敌人,使其未能越雷池一步。锦州解放了!在东北境内的47万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境内47万国民党军队全被歼灭。

本书力求能历史地客观地真实再现塔山阻击战的日日夜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原四纵队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帮助和指导,特别得到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

目录

序/1

引子/1

第1章 秣马厉兵迎接辽沈大决战/1

 泪水磨刀/2

 带着敌情练兵/9

 重申《三大纪律八项注意》/10

 大战前的誓师/14

第2章 奉命直插辽西/19

 告别辽东平原的父老乡亲/21

 千里行军一路情/23

 毛泽东称赞战士不吃群众苹果的精神/27

第3章 横扫北宁路/30

 急进、急电/30

 红旗插上砬子山/33

 十一师击溃敌暂编五十七师师部/36

 十二师首战大东山堡/37

 十师两个小时解放军事要地兴城/40

第4章 再为部队淬火加钢/43

 纵队召开第二届士兵代表会/43

 移师守备塔山/48

 塔山,将有一场殊死搏斗/50

 蒋介石御驾葫芦岛/54

 敌攻我守,塔山虽小关系重大/59

 准备着,迎接血与火的洗礼/60

 号召部队敢打硬仗/65

 塔山堡群众自动支前/71

 战将们漏夜畅谈用兵布阵/73

 战前指挥员表面平静,内心极度紧张/76

第5章 激战第一天:粉碎“东进兵团”

 第一天的全线进攻/78

 彪炳史册的塔山阻击战开始了/78

 歼灭偷袭打渔山岛之敌/79

 塔山堡阵地将突进来的敌人驱逐出去/82

 坚守铁路桥的三营打垮敌人八次进攻/86

 白台山阵地上九断九接电话线的电话兵/87

第6章 激战第二天: “荣誉第八师"败阵塔山堡/93

 白台山七号阵地粉碎敌人偷袭/93

 “荣誉第八师”再败塔山堡/95

 战场上的自救与互救/102

 随军支前的庄河县担架队/105

 战场上医护人员救死扶伤/107

第7章 激战第三天:调整部署,迎接恶战/109

 缩短卅四团防线,调廿八团防守铁路桥阵地/111

 阵地上的“战评会”/115

 侦察兵敌后捕俘/118

 吴克华深夜视察前沿阵地/119

第8章 激战第四天:敲断“赵子龙师"脊梁骨/121

 “波浪式冲击战法”失效/122

 坚守在小茔盘阵地的十七勇士/125

 摸到敌后敲掉敌炮兵的“眼睛”/128

 白台山阵地打垮敌两个师的进攻/130

 “刺刀见血英雄班”/132

 捣毁敌人指挥所/134

第9章 激战第五天:迎接向锦州发起总攻击/138

 总预备队第一纵队开往高桥/138

 “同志们坚守住阵地,给我报仇啊!”/141

 “为了人民的解放,向我开火!”/142

 “东进兵团"狗急跳墙,互相谎报军情/147

第10章 激战第六天:粉碎“东进兵团"

 全线偷袭/150

 廿九团击溃敌人三个师偷袭/150

 战士一声吼,吓退敌人两连兵/151

 塔山堡激战“赵子龙师”/152

 瓦解“赵子龙师”主力团一个营/154

第11章 解放锦州/157

 范汉杰被擒/158

 蒋介石第二次御驾葫芦岛/160

 野后汽车团连夜给坚守塔山战士送鞋子/164

 程子华司令邀请三个英雄团团长做客/165

第12章 败军之将战后到塔山/167

尾声/169

 附一:东北人民解放军第四纵队参加塔山

 阻击战团以上军政主官名单/170

 附二:战后授予英雄团和英雄个人名单/171

后记/172

试读章节

泪水磨刀

1948年1月,西北野战军在陕北杨家沟召开了一次团以上干部会议。会上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同志听了部队进行诉苦、三查教育的汇报。毛泽东听后高兴地说:我们从中央苏区就想找到一个教育俘虏兵的好形式,这次诉苦、三查方法,把这个问题解决了。随后毛主席发表了《评西北大捷兼论解放军的新式整军运动》一文。

新式整军运动,随后在各野战军中推广起来,被誉为我军政治工作在解放战争条件下的重大发展。当时部队的诉苦运动、战评运动、立功运动成为部队战时政治工作的三大创举,对巩固部队、提高部队战斗力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那时部队的战士都是穿了军装的广大农民,文化低。有人形容说:“当兵的肠子不会拐弯”,都是直肠子。指导员上政治课,讲阶级压迫、阶级剥削,战士听不进去,因为这些概念太抽象,政治课抽象了就不着边际,战士没法琢磨。诉苦教育把深刻的革命道理和战士的切身经历活生生地结合起来,就像催化剂,指导员一讲战士就懂,一点就破,可以因势利导,把战士的思想觉悟提高到新的境界。

连队发动战士诉苦的方法多种多样。有的培养典型以典型引苦;有的组织战士访贫问苦以苦引苦;有的参加地方群众的斗争、会,进行军民同诉旧社会的苦。

四纵队卅六团二营四连是诉苦教育的先行单位。部队吃完早饭,全连集合上大课。大家挺奇怪:指导员抱着破棉袄,拿着一个讨饭瓢,还搀扶着一位瞎老头。大家犯嘀咕:这是谁?是指导员他爹吗?这个老人站在台上把苦水一倒,就把全连一百几十条汉子的感情闸门打开了。老人在台上哭诉,战士们坐在台下抱着枪垂着头唏唏嘘嘘地抽泣。一个战士控制不住自已的感情了,情不自禁地嚎啕大哭起来。这一哭,引起了全连战士的悲泣。一百几十条男子汉都哭成了泪人了。新兵王福民跺着脚哭,边哭边捶胸:“俺也是穷小子呀!俺16岁,叫小鬼子抓到本溪当劳工,俺妈想俺哭瞎了眼,一个3岁的弟弟饿死了。俺这个穷小子忘了本,盼望蒋介石来,想当个正牌军。蒋介石来了,那有穷人的好啊!过去俺喝了迷魂汤,辨不清,看不明,分不出香臭,我王福民好糊涂啊!”

赶上村子召开斗争地主大会,有的连组织部队,到大会上接受教育。上级有一条规定,凡是参加这种会的连队都要把枪上的子弹退出来。会场上一个个控诉者的痛苦表情,看看就让人受感动。上台控诉者倾诉多年积聚的苦水,台下坐着的战士则被勾引起胸中的无限悲愤。

“俺熬长工,成年累月,起早贪黑给地主干活”,台上老雇农说着就把身上的破棉袄解开了,坦露出瘦得像干柴似的一根根肋骨,指着地主说:“你吃香的、喝辣的,可俺剩下的就是这把骨头了。”

“俺家祖孙三代给他家扛长活……”一个与其说是穿着衣服,还不如说是披着破布片、打着赤脚的农民,接着怒斥这个地主:“我爷爷冬天给他烧砖窑,窑顶塌了,我爷爷被烧成了焦炭,我爹找他理论,被他家的狗腿子打得鼻口流血,后来屈死在大道旁。我的一个姐姐也叫这个畜牲遭蹋寻死上吊了。俺娘哭瞎了眼……”

泣不成声,已哭诉不下去了。

“俺妹子今天要来吐吐肚里的苦水,可是连条遮羞的裤子都没有啊!”

斗争大会上贫苦农民倾吐出满腔的苦水,像一座座火山在猛烈爆发,喷出了长久被压抑在地下奔突熔岩,煽起了每个青年战士复仇的火焰。

卅四团一连战士卜风刚是在解放鞍山时参军不久的新兵,他在全连大会上带头诉苦。卜风刚说:“俺家祖孙三代给地主扛活。一年到头,干的是牛马活,吃的是猪狗食。可怜我那爹,临死还欠地主23元‘绵羊票’(伪满洲国货币),连口棺材都买不起,是用破炕席卷出去的。我妹卖给地主当丫头,以命抵债;我娘哭瞎了眼;我大哥叫保长抓去给日本人当‘勤劳俸仕’(劳工),死在大兴安岭的老林子里。后来光复了,地主的儿子又成了国民党中央军的团长,老地主继续作威作福。因为我给咱部队指过一次路,地主儿子硬说我私通八路,是八路的探子。老地主说‘穷棒子’和他们是两条心,要拉我出去枪毙,吓得我娘躺在床上只剩下一口气。我娘拉着我的手说:‘孩子啊!你投错了胎,你爹没能耐,你娘是个窝囊废,叫你小小年纪就遭了这份罪。你跑吧!孩子,跑出去或许能找到条生路。如果有一天,你有出头之日,可别忘了给你爹妈报仇啊!”连队悲声一片,泪水湿地。通过诉苦教育,干部战士之间,自愿入伍和解放入伍战土之间,有了情感的沟通,虽然大家来自五湖四海,却都是穷哥们,都是阶级兄弟。

卅六团二营四连驻地村西头有座小庙。这座用石头砌成的土地庙,高不过两尺,宽不过一尺半,被烟火烧燎得暗黑的室内,蹲着一个用石头雕刻成近似人形的土地爷。这尊土地爷不知从何年何月起,开始过着“明月当灯风扫地”的生活,“主管”这芸芸众生的一方土地。按照地方的世俗,在连队文化教员导演下,让战士把诉苦大会摆在灵堂上惨死的父母兄弟姐妹的神主牌,送到土地庙火化了,算是对战士亲人惨死后暴尸荒野,未能踏上归天路的补偿。运用旧形式,表达了新思想。在土地庙前,一连人举枪宣誓,喊出了“要为阶级兄弟报仇”、“要为穷人打天下”的口号!个人的悲伤,被集体高亢的战歌,被人民军队向前迈进的脚步声融成一个整体。

连队在诉苦的基础上,进行了“谁养活谁”的挖根教育。指导员号召大家围绕“穷人为什么穷?富人为什么富?”这个题目进行大讨论,要求战士怎么想就怎么讲。有的战士说:“地主不干活,还吃香的喝辣的,是穷人养活了富人。”有的说:“是地主养活了穷人,地主不租地给你种,你一家老小吃什么?喝西北风?”有的说:“是穷人富人互相养活,谁也离不开谁。”有的说:“富贵在天,穷富是命,都是前生注定的。”还有的说:“有钱人家的祖坟风水好,人家能招财进宝!”

在认识普遍混乱糊涂的前提下,连队采用算细账的办法进行挖根教育。战士张学成是长工出身,给地主扛了几年长活,全连以他为典型进行算细账教育。

问:“你一年给地主种了多少地?”

答:“两个长工一年种了147垧地。”

问:“每垧地一年生产多少粮食?”

答:“每垧地收5斗,一年可收70多石粮食。”

指导员领着大家算:“两个长工生产70多石粮,两个长工每年人均生产35石多粮,扣出地主的种子粮,扣出牛工和工具折旧费,再扣除给长工的工钱,地主对每个长工可以剥削5石7斗粮。加上地主等待粮食涨价再卖粮发工钱等的超经济剥削,地主又多剥削了1石1斗粮。一个长工每年要为地主无代价地生产6石8斗粮。”灯不拨不明,鼓不敲不响。指导员结论说:“土地自己是不会长出粮食来的,只有经过生产劳动才有收成,那么地主老财吃的用的是从哪里来的?”战士回答:“都是剥削穷人的劳动血汗!”

那时部队普遍学唱一首“谁养活谁”的歌,歌词大意是:

谁养活谁呀,大家看一看,

没有咱劳动,粮食不会往外钻,

耕种锄割,全是咱们下力干!

五更起半夜眠,一粒粮食一滴汗,

地主不劳动,粮食堆成山。

谁养活谁呀,大家说一说。

没有咱劳动,那来的瓦和砖。  打墙盖房,全是咱们出力干!

自己房二、三间,还有一半露着天。

地主不劳动,房子高又宽!

这只歌像家乡小调,部队集合时唱,俩人走在路上也哼哼。唱者无意,听者有心。在旁边“卖呆”的老乡听出滋味了,说:“八路这歌唱到咱们心坎上了。”

愚昧和贫穷是一对孪生兄弟。历来的统治者,都利用愚昧来统治压榨被统治者,又不断制造着更多的愚昧。从来没有人告诉穷人们这是为什么?穷人们从来也没有弄明白为什么来到这个世上要受苦受难。告诉了这一点,比给战士们发枪发刀意义更大。盘古开天地。只有共产党人不仅领导穷人们翻身分田地,还告诉他们“谁养活谁”,要为谁扛枪,要为谁打仗的道理。

经过诉苦教育,战士与连队这个战斗集体的感情浓厚至极,都自觉地视连队为自己的家,自己是这个大家庭的一个成员,要自觉为连队的荣誉,贡献一份添砖加瓦的力量。战士们更加爱护连队的集体荣誉,不允许任何人用行动和言语来损害自己的连队,更不允许给连队抹黑。

战斗力的数学就是这样的奇妙,战斗力的加强,并不完全取决于数量上的增加,重要的是取决于素质上的增强。懂得了“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道理,部队战斗力就会像火山爆发喷射出的岩浆,是无法阻挡的,这就是人民军队的特质。

周恩来当年曾对南京和谈代表张治中将军谈过:解放军的壮大,是美帝国主义给了我们许多装备,蒋介石做了很好的运输大队长。另外我们的战士很大一部分是俘虏过来的,称为解放战士,我们对俘虏实行即俘、即整、即补、即训、即打的办法。俘虏过来的第一课就是诉苦教育,让解放战士经过诉苦挖根,明确谁养活谁的道理,树立要为谁当兵,为谁打仗的思想。老百姓说:国民党抓兵是为共产党扩军。这个裂变,这个催化剂就是诉苦教育。

战争年代,部队打仗是一仗接着一仗的,伤亡大,抓了俘虏就随俘随补。战士们一听口音是老乡,就说你到我们班吧。老乡见老乡首先“唠家乡”:“你家几口人呀?”“你是怎么当兵的?”“你村子里的地主吃什么?”“你家吃些什么?”一天行军没到头,俘虏兵一个个差不多就“赤化”了。

当年参加诉苦的解放战士说:一场诉苦会下来,一个个都抽抽咽咽的,人还没解放,那颗心已经是共产党的了。怪不得,一打起仗这么不要命,当官的死了,当兵的顶着打,就像中邪一样,敢情人家是为自己打仗!

有的解放战士说:解放过来是人身解放了,经过诉苦教育,我这颗心才真正解放。心的解放,是第二次解放。这颗心和共产党贴得更紧了。

昨天还拿着枪与人民为敌,经过一场诉苦教育,都变成了蒋家王朝的掘墓人。这种情形在古今中外的战争史上都是罕见的。

P1-8

序言

辽沈战役是决定中国命运三大战役中的第一个战役。辽沈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历时52天,国民党在东北的47万军队全部就歼,蒋家王朝统治东北的势力彻底覆灭。

1948年是全国解放战争第三年。年初,敌我力量对比,在西北、中原、华东、华北战场上,我军军力仍处劣势,而在东北战场上,我军力量则占优势。毛泽东主席和中央军委把决定中国命运的大决战,首先摆在东北战场。这一决定是先从局部开始,再向全面决战展开的战略。

辽沈战役,关键在于解放锦州。蒋介石历来把锦州视为华北与东北两大战区的战略枢纽,妄图把锦州作为进攻东北的跳板。而我军解放了锦州,就卡住了东北国民党军队的咽喉,就把其47万军队封闭在东北,“关起门来打狗”。

我军解放锦州的前提条件,就是要抵挡住葫芦岛锦西方向向锦州敌军的增援。蒋介石为了救援锦州10万守敌的被歼命运,亲自部署沈阳的“西进兵团”12个师,亲自组织锦西葫芦岛“东进兵团”11个师,东西对进,企图夹击我军主力于锦州地区,在辽西走廊与我军决战。战役要求我军挡住敌人“东进兵团”增援锦州,争取时间保证解放锦州战役的胜利,塔山阻击战则成为解放锦州的关键。

锦西到锦州之间相距仅30公里。东北野战军总部给第四纵队电令指出:锦西以北的大小东山和锦州以南的松山街皆为敌人阵地。两锦敌人距离只有30公里。我军绝不能采取运动防御方法,而必须采取在塔山、高桥及以西以北地区布置顽强勇敢的攻势防御。

塔山正面宽约1O公里,塔山地区是一个中等起伏地,除白台山制高点外都是丘陵起伏地,既无洞可藏又无险可守。在地形条件和空间条件上对坚守塔山都是不利的。

古语说:“置于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我们是用毛泽东思想武装起来的人民解放军,既有党的领导,又有广大人民的支持。第四纵队5万多干部战士,就要在这不利的地形条件和狭窄空间,创造出威武壮阔震动全国的防御战例。

塔山阻击战的酷烈为我军战史上的一大典范。为了争夺锦州,蒋介石两次亲临葫芦岛指挥陆、海、空军协同作战,督战“东进兵团”进攻塔山。蒋介石以海军、空军的支援,亲自指挥进攻塔山6天6夜而未能越过我四纵队塔山阵地雷池一步。

塔山6天6夜的激战,保障了东北野战军主力于10月15日以13小时歼敌10万,解放了东北咽喉锦州。使东北境内47万国民党军队陷入崩溃瓦解之中:10月17日,长春守敌60军宣布战场起义;10月18日,敌第七军在战场上放下武器;19日长春解放;10月26日,廖耀湘“西进兵团”的5个军12个师围困在黑山东120平方公里地区内被全歼;11月2日,解放沈阳、营口。至此,辽沈战役结束,东北解放。

11月8日,东北野战军总部在中央军委、毛泽东主席电文中称:“塔山阻击战为模范的英勇顽强的防御战。这一防御战之顽强,对我攻克锦州,取得调整部署,做好攻击准备起了1决定性作用”。

1962年,经国务院批准,在塔山堡建立“塔山阻击战烈士陵园”。烈士陵园建有在塔山阻击战中壮烈牺牲的741位革命烈士遗骸合葬墓和12.5米高的革命烈士纪念塔,塔上镌刻陈云同志题写的“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永垂不朽”13个大字。高耸的烈士纪念塔在阳光照耀下,在苍松翠柏的簇拥下,显得格外肃穆圣洁,永远昭示着后人。

近半个世纪来,到塔山烈士纪念馆参观瞻仰的观众络绎不绝,成为著名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美国、德国、厄瓜多尔、尼加拉瓜、玻利维亚、孟加拉国、阿尔巴尼亚等国军事代表团也专程前往塔山烈士陵园,瞻仰参观。  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老兵们,几十年来都情系塔山。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生前留下遗嘱,要将骨灰葬到塔山。他说:“我在那片土地上战斗过,这次战斗既辉煌又惨酷,我是幸存者。我死后,要回到塔山和那次战斗牺牲的战友永远在一起。”

随着时间的流逝,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部分仙逝的老兵,跟随着当年司令员吴克华,他们的骨灰从四面八方在塔山阻击战革命烈士陵园墓地上集中。他们以这种身后之举,与当年牺牲的烈士们一起,向后来者展示英雄部队坚守塔山的那种坚决执行命令、敢于死打硬拼的战斗精神。

后记

半个世纪以前,在中央军委和毛泽东主席指挥下,在东北大地上发起了全歼国民党军的辽沈战役。战役的关键在解放锦州,全歼被封闭在东北境内的47万蒋军。而解放锦州的前提条件,是在塔山一线阻击国民党“东进兵团”的陆、海、空军联合作战增援锦州。第四纵队全体指战员团结奋战,坚守塔山6个昼夜,阻击东进敌人,使其未能越雷池一步。锦州解放了!在东北境内的47万国民党军队的失败,发生了多米诺骨牌效应,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至11月2日结束,东北境内47万国民党军队全被歼灭。

拙著《亲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力求能历史地客观地真实再现塔山阻击战的日日夜夜。在写作过程中,得到了原四纵队许多老首长、老战友们的帮助和指导,特别得到广州军区联勤部政治部的支持和帮助。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

作者

2007年8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亲历辽沈战役(塔山阻击战)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林健民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507322569
开本 16开
页数 172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8-01
首版时间 2007-08-01
印刷时间 2007-08-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军事
图书小类
重量 0.26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E297.4
丛书名
印张 10.7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67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13:18: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