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水磨房(渐行渐远的风景)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图文并茂,相互映衬,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资料、优美的照片,全面反映了水磨房这一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无论对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摄影家、美术家、文学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是一部人文知识和艺术科学知识的综合读物。

内容推荐

  水磨房的产生距今至少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历史,它是人类最早利用自然能源,让自然为人类谋福利的实物见证;记载着难以言表的历史信息,积淀着厚重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精神内涵;是人与自然之间绝妙的组合,更是人类聪明才智的表现。

本书图文并茂,相互映衬,以生动的语言、翔实的资料、优美的照片,全面反映了水磨房这一承载着人类文明进程中的重要历史见证物,无论对民俗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摄影家、美术家、文学家都具有十分可贵的参考价值,是一部人文知识和艺术科学知识的综合读物。

目录

水磨之殇

水磨房:渐行渐远的风景

1.源远流长话水磨

2.大朴不雕构思巧

3.沧桑厚重行渐远

4.梦里依稀水磨房

无声的吟唱

后记

试读章节

“两座山,空中挂,底下青龙翻八卦,石山一动大雪下”。这是儿时耳熟能详的关于水磨的谜语。

“磨引溪流水自推”。洮河流域的水磨具有制造精巧、省力且效率高的特点,在人们的生活中发挥着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洮河水磨按构造分类,有平轮磨、立轮磨和船磨;按转动季节分,有冬转磨、春水磨;按磨盘数量分,有四盘、三盘、二盘、一盘。一个立轮带二磨的装置称为“立轮连二磨”。最多的一个立轮带动两个齿轮,每一个齿轮带一盘大磨,大磨再各带动两盘小磨,合计一个轮带四盘磨,称作“水转连磨”。冬转磨的磨主要随时用长把榔头打碎从上游渠中漂来的冰块,使其不能结冰,以防冰块击坏水瓦,确保冬季的正常运转。春水平轮磨,自惊蛰放水开转,到小雪退水停止。立轮磨多建于山地河窄水涩之地,以便提供较大的动力,使水流冲动立轮旋转,立轮带动齿轮,齿轮带动立柱传导石磨转动。

船磨一般在洮河下游水流大且平稳的河段比较常见,其形制酷似一条盖了房子的船,船身比普通船稍高,分前、中、后、尾舱,问隔木板;顺船内有三道梁穿过,中梁为主梁,用来拴钢丝绳并固定船磨,另两边的梁为长方形楞木,以托叶轮轴;两叶轮伸出舱外以借水力,在后舱叶轮轴上另固定一立轮,轮周嵌装木齿轮,与固定在石磨扇面上的平轮齿轮相啮合,叶轮带立轮,立轮带平轮,平轮带动磨扇转动;其尾部还有一尾杆支撑固定尾翼;船磨靠近河岸一边还搭置木板,便于上下走人,运送磨物;船磨随着河水的消长向河中或河边移动。船磨的制作非常独特精巧,船与磨二者的结合巧妙奇绝,惜乎其阅尽人间的风雨坎坷后,现已难觅其踪迹,消失达三四十年之久了。

明朝嘉靖年问(公元1522——1566年)肃昭王在甘肃时专门写有《观船磨诗》,对船磨的精巧构造做了细致的描述和赞扬。其诗云:

一板隔深渊,

双轮夹小船:

势长冲急碾,

水正系孤舷:

波浪随消长,

机关自转旋:

薰风堪谴兴,

夜雨却惊眠:

用尽人间巧,

心中未晏然。

水磨主要由磨房、磨盘、磨轮三部分构成。

水磨房建房的首要条件是在河渠上要有“磨窠”,就是水源高、落差大、有退水去路的地方。然后根据当地的水力资源、水势高低决定修平轮磨或立轮磨,按水面的宽窄和水力的大小决定磨盘的数量。磨窠选定后,在上游先修筑河堤,抬高水位。与大路连接的地面上修偏问亦叫旱房,供驮运磨物的人或磨主拴牲口用。每座水磨房面积大约在10至30平方米,石条为基,木板为墙,盖瓦覆顶,周设栅栏,下装磨轮,内备石磨,水推磨旋。

磨房内安置磨盘,亦称磨扇,共有上下两扇,直径约两米到两米五左右,上扇比下扇厚一至二倍,磨盘以石质坚硬冷腻耐磨不易发烧的优质石料凿成。民间习惯上把流水称作青龙,把石头称作白虎,以示敬畏。石料多采自山高地险峡谷幽深之地,一般先请专事石料加工的石匠选料,在原地凿成磨盘雏形后才向建磨房之地拉运。到达磨房附近,石匠再做仔细加工,在上下两磨扇的吻合面,錾凿出一定走向的沟棱,便于磨碎原料。上扇沿周边等距离地凿开4个孔,以供用麻绳拴住从梁上提住并固定上扇。各绳问插一撬棍,取“四大金刚”之意,以便调节上扇的高低和水平。上扇中间凿一圆孔,供注斗里的磨物由此流入两磨扇之间。下扇底部用一个“丫”形巨木墩亦称“磨老鼠”者固定,水平镶在一根四方柱体磨轴的“水柱”上。水柱下接圆木轴,轴下端木轮上的齿与磨轮上的齿交叉相接。

磨轮形如牛车轮,常用比较坚硬柔韧经浸水中不易腐烂的榆木、柳木做成,直径3米左右。用36根辐条,取“三十六天罡”之意,连接柱体的大小两个同心圆。小圆内外横钉72片“水瓦”,取“七十二地煞”之意,匀称平衡,错落有致。轴下安一铸铁圆窝,置于用铸铁做成的“鹿角”上,其余角固定在原木墩上,埋在水中。渠口斜置水槽,上端与渠口相接,下口安置于磨轮之上,以渠水之力能最大限度冲动磨轮为佳。水槽上口设闸板,另在上游数米处设退水坝。磨房前面的水渠上横放一至两根巨木或木板,便于人们往来行走,调整水流,维修水磨。

P35-42

序言

水磨之殇

这是一个让人魂牵梦萦的名字。

这是一个充盈着幸福和感伤、甜蜜和辛酸、诗意和哲思的名字。

这是一个人类童年的简朴童话。她是润濡生命之根的源泉,是精神栖息的窠臼,是心灵之羽得以梳理的温暖的梦。

我们都被现代社会发展的大潮推拥着,不停地往前走,膨胀的欲望伴随着各种不确定的恐惧,在激烈的竞争中,使生命之汁逐渐被挤干,面对眼花缭乱的坚硬的现代物质,失去与自然对语的那份恬适诗意情怀。人为物役,精神枯槁。人们像梦游者,在熙熙攘攘的大街,在繁华似锦的商场,在挨挨挤挤的钢铁森林里穿梭。

我们似乎变得无奈,追求效益的驱动,让社会产生如此巨大的张力,繁荣与贫穷、先进与落后、赞美与诅咒、变化与坚守、科学与迷信、向往与回归,等等。这张力投影在心灵里形成的二元矛盾,不意间常常掀起情感的滔天巨浪。疲惫的背影拖长夕阳的影子。孤独感像虫子在暗暗嚼噬人们的灵魂。当他们在梦中,在瞬间的记忆里邂逅故乡的水磨房时,那咿咿呀呀、间关作响的声音,那一泻而下冲击木轮的哗哗水声,那如轻雷般隆隆轰响的石磨转动摩擦声,那啪哒啪哒在清幽的山谷问有节奏响起的罗面声,仿佛教堂的钟声,瞬间让灵魂恢复生命的弹性,我被一种神奇的力量从物质异化中唤醒,复原为自然中的本真的我,仿佛一阵春雨,润物无声,心灵得到片刻的滋润。

于是,回归与奋进、崩溃与新生、迷惘与希望之间,就这样消磨尽我们匆忙的一生。于是,水磨房成了一种精神元素,一种我们经历过的久远历史的记忆,一个时代的见证,一种东方民族集体智慧的标签,一种情感的符号,一个生命个体归依传统的美学图式。因为行将结束,才弥足珍贵。因为渐行渐远,那一道道残存的岁月遗风,才激起我们要被心灵永久珍藏的强烈愿望。

感谢作者,敏锐地抓住了这个转型期的历史瞬间,以抢救的心态,饱含着深情,不辞辛苦,不避寒暑,跋山涉水,为水磨房留照,也为我们的民族留下一段永远值得封存的珍贵记忆。这是一件充满激情也深蕴诗意的事,是以文化的形态为大众灵魂、从而也为祖国、为我们正在崛起的伟大民族以智慧和情感滋养的事。事体虽小,义莫大焉。

是为序。

2006年丙戌春日于五泉堂

后记

2003年初秋时节,我与几位摄影的朋友,一起在洮河流域进行秋季风光拍摄,在归途中偶见兀然独立于溪水之间的水磨房,在一片烂漫的秋色映衬下,显得那么古朴、那么美丽。刹那间自己觉得与水磨房拉近了距离,心灵受到了触动,儿时关于水磨房的记忆涌上心头,积聚多年对水磨房的情感就在瞬间被引发出来,禁不住激动得潸然泪下。也就在这与水磨房短暂的邂逅中,自己觉得应当为水磨房做点什么。可以说,水磨房使我找到了自己表达感情与思想的最佳载体。

对于水磨房我的感受是真挚而纯粹的,父辈及先人们都与水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儿时跟随大人到水磨房磨面,对水磨周围及室内环境都非常熟悉。水磨在我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了难以忘怀的深刻印象。为此,我翻阅了大量与水磨有关的资料,对水磨的历史有了全面而纵深的了解。水磨房已不单纯是一座简易、朴素的房子,它承载了丰富的科学信息、生命价值和人文情怀。从这点来说,水磨房的发展历史,就是人类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而又尊重自然的历史,更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之间天衣无缝淋漓尽致的最佳结合。简简单单的水磨,平平淡淡的生活,纯纯朴朴的先民,厚厚实实的底蕴。近两千年的水磨史,记录了人类不断演进发展的历史,它承载了先民们丰富多彩、艰涩知足的复杂历史。此后,我就把拍摄焦点锁定在水磨房这一即将消失的人类古老的生产、生活工具上来。自己觉得,作为洮河的子孙,有责任为渐行渐远的水磨房写照,把水磨房与人类的深厚情结保存下来,封存成一段难以割舍的久远的历史回声。

因此,两年多来,我利用节假日对水磨房进行大量拍摄,一一见证。暑来寒往,冬去春来,或三五朋友相约,乘兴而去,或独自一人,恪守寂寞,奔波在洮河流域的山村,诚心诚意与水磨人家交朋友,沟通感情,缩短距离。每次寻访水磨房,总觉得这是与老朋友在晤面,总觉得这是与先民在交流,在这种场合你无法不严肃,无法不沉重,无法不虔诚,无法不震撼。尤其是在拍摄的过程中,有些水磨房上次去时还兀然独立,时隔不久再次去重访时已岌岌可危,有些正在拆除面目全非,有些已是荡然无存,不经意间从这个世界上永远的消失了。在痛惜之余,更使我增强了紧迫感和使命感。在这种力量的驱使下,我加快了拍摄进度,先后累计拍摄了近万张照片,记录了百余座水磨房不同季节的身影。舂夏秋冬,季节不同,感受不同,自己也就在这种奔波中升华着对水磨房的认识和感悟,感受和图片相互映衬、相互补充。

我对水磨的认识是在行走、读书、思考、拍摄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加深的。在寻访水磨房、拍摄水磨房的过程中,自己在感动之余,也渐渐品出了一些对水磨房的心思和情怀。那是先民们常相厮守的重要的生产工具,由于对他们一个个熟悉的面孔的凝视和敬意,我仿佛在历史巷道深处的岁月中寻觅,将被遗弃的古朴、简约、沉静、细腻的生活碎片捡拾起来,并在亲切醇厚的感动中做着深深地思索。今天的生活,是我们以往所真正向往过的生活吗?当在我们不经意中自然与人文的实物难觅踪影,真实的自然以及人文的自然一同变成记忆的空白或历史的盲区,失落的惆怅和无言的叹息能抚慰我们发痛的心灵吗?我们转过身去重返旧路的朝花夕拾,能说是对盲目向前奔跑的一个善意的提醒吗?我觉得我们在重温先民们生活的暖暖爱意、在倾听先民们步履下久远历史回声的余韵中,似乎是在捡拾我们不经意间遗落的一个情韵绵绵的世界。

在这本书的编辑出版过程中,得到了大家的鼓励和支持,给予了热切的关注。著名作家贾平凹先生、中国美协常务副主席刘大为先生分别题写了书名;甘肃省杂文学会会长、诗人吴辰旭先生撰写了序,并为部分图片配了诗;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文学评论家管卫中先生撰写了跋;定西市文联副主席、陇中画院院长陆志宏先生作了前期策划和编辑工作,并提供了有关资料;油画家陈志平先生一同参与帮助作了最主要的实地拍摄和收集资料的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先生、河北师大美术系教授、美术评论家李维世先生、民俗学家马文惠先生、摄影家周诚先生、青年作家李进林、赵怀侠先生和宿国林、郑霄龙、钱峰等诸友及陈维渊弟帮助作了大量的前期工作。所以说没有大家的热情支持和鼎力相助,这本书的正式出版发行是很困难的。对此我非常感谢各位朋友的关怀和厚爱!

水磨房与人类相依相偎的美丽身影将永远留存在人们的记忆之中。而为水磨房存照立传者,在伤感之余又感到几分欣慰。毕竟为我们有水磨情结的一代人留下了可资凭吊的实物记录,为下一代不知水磨为何物的人们抢救下了可以认知的永久的图像资料,亦可使他们借此来表达对先民丰富想象力和独特创造力的崇敬和向往之情。我觉得我尽到了自己的一份责任和义务,也为水磨房留下了最后孤独而无奈的记忆,对此我将无憾。

水磨房将永远留存在我的脑际,它的生活意趣已化作理想的画面与古旧的影像,成为人生驿站中挥之不去的永恒回忆,相伴终身!

作者2006年初夏于水磨坊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水磨房(渐行渐远的风景)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维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591
开本 16开
页数 146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青年(14-20岁),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图书小类
重量 0.48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I267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30
169
13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25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7/6 18:4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