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音谷谈往录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介绍了六十位文史界的知名学者,以作者的视角记述了这些学者日常生活中不为人知的一面,读来倍感亲切。书中配有一百多幅图片,多为作者收藏的名人题赠的书画作品,皆为学者赠予作者的绘画、条幅,值得珍赏、把玩,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内容推荐

本书以作者亲身经历、个人视角,记述郑振铎、沈从文、叶圣陶、顾颉刚、顾廷龙、谢国桢、赵朴初、启功、俞平伯、钱锺书等十六位当代知识界著名学者日常生活中鲜为人知的一面,配以作者所藏学者们题赠的书画作品,与文章内容相得益彰。

目录

郑振铎

沈从文

叶圣陶

顾颉刚

顾廷龙

谢刚主

吴玉如

赵朴初

陈从周

启 功

夏承焘

恽宝惠

沈裕君

孙墨佛

王泗原

章锡琛 

周振甫

陈兼与

刘博琴

刘叶秋

王利器

周绍良

郭绍虞

吴世昌

金启孮

邓云乡

曹辛之

夏丏尊

俞平伯

朱家溍

陈次园

费在山

贺昌群

康 殷

孙功炎

张允和

郑诵先

杨牧云

陈乃乾

萧 劳

梁漱溟

潘家洵

林汉达

樊伯炎

郑逸梅

胡厚宣

王芝九

周予同

袁行云

钟仲联

试读章节

叶圣陶

圣陶先生是我父执辈中与之交往最深最久的一位。我已写过不少文章记叙他、纪念他。为免重复,在此只能择其要,选出几件事来谈一谈。编集《圣陶先生早年为先君治印》

家父伯祥公有不少用印,总有近百方吧。其中最多最常用的,要数圣陶先生早年角直时代为家父刻的了,其次是我从中学时代开始直至家父晚年陆陆续续刻的。圣陶先生所刻,多数无边款,只是平时见父亲钤用时,听父亲讲起过,所以不很精确。家父去世后,我把我记得是圣陶先生刻的印,大约三十方多,钤拓了一份,送给圣陶先生去看,以便确定是否。圣陶先生~看,颇为惊讶,说:“有那么多吗?还是先留下,让我慢慢回忆,细细辨认吧。'’过了约一周,再去拜访,圣陶先生已将其中几方圈出,确认了二十八方。于是我回家重’新钤拓了两份,再次送去,一份赠送圣陶先生,一份请他题字,还给我保存。

又一周后再去,圣陶先生已在还我的一本上题好了,是用纯口语写的,形式又是书信体,共有三页半长,今录全文如下:

浞华同志,你把我给尊翁刻的这些图章打了两份,一份自己留着,一份送给我,我非常感激你,因为这是我和尊翁七十年的交谊的珍贵纪念品。

几十年来,我已经忘了曾经给尊翁刻过这些图章了,只记得他那方朱文“王君”小章是我刻的,因为看见他时常钤用。现在面对着我青年时期这些胡搞的手迹,勉力回忆当年,简略地跟你说说。

一九一七年的春季,我到距离苏州城三十六里的角直镇上的吴县第五高等小学校当教员,是尊翁和吴宾若先生二位邀我去的,二位都是我在苏州公立中学校的同学,吴先生当校长,尊翁当教员。到了角直,我和他们二位还有其他两位教员同住一个宿舍里,联床共灯,朝夜在一块儿。课余没事做,我就刻图章。谁叫刻都刻,而且刻得挺快,往往当天就刻好。尊翁所有的图章石特多,刻了一些名和字的印章之外,还想出或找出一些辞句来,让我给他刻闲章。他常作我的参谋,怎么样布局,怎么样作篆,他爱出主意。刻成之后就共同商量,哪儿坏了,哪儿还可以,谈个不休。如今相距六十年了,还能够仿佛想见当时彼此指点品评非常有兴的情景。

我这样起劲刻图章大概不满一年,后来兴趣转到写作方面去了,就跟刻字刀和图章石疏远了。对此道根本没有入门,放弃它也没有什么可惜的,我这么想。浞华同志,你说对吗?

一九七六年三月廿六日,叶圣陶。

由此开始,引发了一连串的事情。首先由圣陶先生与此印谱,结交了许多朋友,都是由圣陶先生介绍,让我来钤拓副本,并由圣陶先生为之另题,而作为珍品收藏。其中头一个就是湖州的费在山先生,此后为曹辛之、陈次园、吕剑、张香还、姜德明等等,还有圣陶先生之孙大奎……都钤拓过。圣陶先生为了应付各位的需求,还专门用文言文写了另一则题记,以满足众多朋友的愿望,这题记全文如下:

印之平面,大抵不盈方寸。为白为朱,罔非执刀雕凿,去其所不需而存其所需。自非不为,为则童子犹能之。然局势之疏密,笔画之屈直,刀锋之劲弱,相去几微之间,而工拙悬殊,美丑彰然。故以艺事言,虽奏刀终身,未必定臻佳境也。此册所收,皆老友王伯祥先生嘱刻,时在一九一七年。青年好弄,全未入门,一无可观。迨后弃置,自无进境。近者伯翁谢世,览此则怀旧伤逝,莫能自制,而某某先生收藏此册,幸恕不恭,未免近于嗜痂矣。

这则题记,圣陶先生不知共写了多少遍。那段时间还真为此事着实忙乎了一阵啊!

这本印存,后由郭绍虞先生赐题了“圣翁印存”四字于内封。启功先生为之题跋云:  敬观圣陶先生早岁为伯祥先生所治印,具见大学者之青年雅尚与平生石交,俱是后学所应矜式者,何况篆法之美,刀法之工,虽自言治印不满一年,而有非老手所能追步处。又见先生治学治艺一丝不苟处,后学于此深用自励焉。一九七四年四月,启功。过了些年,当时已九十三高龄的恽宝惠老先生又为印存作了题跋云:

余昔为中华书局校勘书籍,获交于陈君乃乾,复由乃乾介绍得识顾颉刚、王伯祥两君,其学业皆为不佞之所弗及。今得规叶君圣陶早年为伯祥所治印,其工关处,元白数言尽之,毋埃再赘,余独嘉浞华之能世守先泽也。略识数语而归之。一九七七年四月,农历清明,恽宝惠,时年九十有三。恽老对我奖掖有过,深感惭愧。而圣陶先生的这份印存为众多的前辈后学所钟爱,确是不争的事实。

信的重大发现

家父伯祥公于1975年12月30日谢世,享年八十六岁。谢世后,在整理遗物时,发现大书橱里书的背后有一包东西,包得好好的,打开一看,原来是信,一封封都装在信封里,信封外一一都别着纸条,上面写着信的编号,是我四姊清华的笔迹,几乎都还连着号。信封都是圣陶先生的笔迹,开的都是“上海福州路开明书店王伯祥先生收”。这可真是一个重大的发现啊!因为据家父自己的记载,圣陶先生从内地寄往上海的信,都被他自己烧掉了,怎么会幸存一包呢?这将永远是个谜了。

家父伯祥公晚年将仅存的实在舍不得销毁的友朋信札,由我帮忙,粘贴于一个大本子中,题此书名为“翩若惊鸿”,在《翩若惊鸿·自序》中明确写道,曾毁过两次信,一次是“一·二八”毁于战火;一次是自毁,是在抗战胜利前夕,因日寇黑暗统治严酷,而且指明,主要销毁的就是圣陶先生的信。那么这批信到底是怎么幸存下来的呢?或许是实在舍不得,因而藏了起来,时间一久,自己也忘了,以为已经烧了吧。

我兴奋不已,因为这些信太宝贵了。她是抗战期间生活的真实记载,是史料,是饱含血泪的记录……如果毁了,将是不可弥补的重大损失。于是我用废旧八开大画报合订起来,将这批信逐一连信封一起贴入,然后送给圣陶先生看。他当然更为惊喜,因为这是他八年抗战中的一份重要著作啊!他当即说,必须留下来,让他细细的看,让至善大哥抄录,编入文集。于是这一大本书信在叶家呆了许多年。

P9-14

序言

我虽生于战乱年代,还未满月,家就遭到日本浪人的骚扰,不得安宁,但我却成长于文化氛围十分优越的环境中。得到的家教固不待言,我的父执辈中,就多知名学者,都是在文学界、史学界等占有很高地位的一代学人。因此可以说,我是在众多品学高尚的学者呵护和教导下成长起来的。从而养成了我敬重学人、尊重长者的秉性,督励自己不断努力奋进。惭愧的是,年已古稀,依然学无所成,愧对众多尊长师友的教诲。

几十年来,陆陆续续写过不少文章,内容多为回忆与纪念尊长师友的,也还有一些存稿。本想一一找出,整理编排成书,但工程不小;且文章写于不同时期,应不同的报刊杂志的不同要求写成的,极不协调。所以另起炉灶,写成是书,聊表一己对一代尊长师友的敬仰之忱。有些事虽琐细,却不失真切,最后厘定凡六十位。编写至此,历历往事如在目前,难抑沧桑之感。

挚友赵宇泽为本书题写了书名、张斌代为拍摄书中图版,谨此一并致谢。

王湜华

二○○六年八月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音谷谈往录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王湜华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中华书局
商品编码(ISBN) 9787101054606
开本 16开
页数 210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150
出版时间 2007-02-01
首版时间 2007-02-01
印刷时间 2007-0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图书小类
重量 0.282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825.1
丛书名
印张 13.5
印次 1
出版地 北京
229
152
12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8 5:5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