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之路和友谊之路,是中华民族展示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化的门户,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本书的作者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把丝路结点上璀璨的景点、丝路历史上传奇的名人、丝路典籍中悬浮的疑云以未解之谜的方式链接起来,缀集成一部既独立成篇、又藕断丝连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专题著述,可谓匠心独运。
图书 | 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 |
内容 | 编辑推荐 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之路和友谊之路,是中华民族展示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化的门户,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 本书的作者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把丝路结点上璀璨的景点、丝路历史上传奇的名人、丝路典籍中悬浮的疑云以未解之谜的方式链接起来,缀集成一部既独立成篇、又藕断丝连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专题著述,可谓匠心独运。 内容推荐 沧桑的丝路是一张网,悠长的丝路是一条河,瑰丽的丝路是一幅画。丝路是一部金戈铁马悲壮苍凉的史诗,丝路是一本绵历史古今博大精深的奇书,丝路是一座传播友谊孕育文明的金桥。丝路的过去是辉煌的,丝路的现实是奋进的,丝路的未来是美好的…… 本书的作者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把丝路结点上璀璨的景点、丝路历史上传奇的名人、丝路典籍中悬浮的疑云以未解之谜的方式链接起来,缀集成一部既独立成篇、又藕断丝连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专题著述,可谓匠心独运。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宣传推介、鼓动招徕的用心难能可贵。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学著述不少,但以这种解谜方式通俗、系统、全面地展示丝路大全景的作品还不多见。这种提炼,虽然是一种尝试,但给人的印象是直观而又深刻的。 目录 瑰丽神奇的丝路景点 秦陵地宫的秘密有多少 西安古城墙的四角为何不一样 大雁塔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小雁塔裂而复合的原因是什么 兰州为什么又称金城 武威雷台铜奔马象征着什么 张掖大佛寺正殿上方的匾额是谁题的 “黑水国”是如何被废弃的 酒泉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嘉峪关城楼上为何有一块砖 锁阳城建于何时 桥湾古城是程金山父子修建的吗 敦煌莫高窟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莫高窟为什么建在鸣沙山东麓的断崖上 莫高窟壁画的作者是谁 鸣沙山为什么会发出响声 月牙泉是怎么形成的 《阳关三叠》何解为准 西汉玉门关关址在哪里 但使龙城飞将在的“龙城”在哪里 喀什的香妃墓中葬的是谁 坎儿井的起源在哪里 罗布泊是亚洲大陆游移的魔鬼三角区吗 罗布泊以西有没有汉长城 小河墓地是一般墓葬吗 尼雅王国是如何消失的 西夏陵石雕人像碑础座有什么含义 耐人寻味的名人档案 张骞的墓到底在哪里 李广为什么要自杀 班超的副使甘英为什么没在以大秦 王昭君为何要出塞 法显到达的“耶婆提国”是什么地方 鸠摩罗什卒于何时 唐玄奘的顶骨舍利在哪里 杨贵妃在马嵬坡究竟死了没有 马可·波罗究竟有没有到过中国 张大干在敦煌临摹了多少幅壁画 王道士是贪婪愚昧的千古罪人吗 彭加木魂归何处 余纯顺是怎么死的 扑朔迷离的历史悬疑 养蚕技术是怎样从中国传入西方的 历史上有多少王朝在西安建都 佛教何时传入中国 西汉大量黄金为何突然消失 谁第一个到西天取经 西夏文是何人何时所创 楼兰遗址是谁发现的 佛塔下发现的古墓是楼兰王陵吗 楼兰人到底源于何处 楼兰王国是如何神秘消失的 高昌吉利古钱为何时制造 固原墓中双拥的男女是一对夫妻吗 青海喇家村史前发生了什么灾难 汗血宝马的汗真的是血吗 是“黄河”还是“黄沙”远上白云间 永昌县者来寨村民是古罗马人的后裔吗 酒泉夜光杯在夜间会发光吗 孙悟空的原型是哪里人 榆林窟中的象牙佛是从哪里来的 藏经洞是因何封闭的 玉门关以西有没有个“贼窑” “狼烟”指的是什么 敦煌遗书有多少 敦煌石窟中有没有第二个藏经洞 于阗国古都的遗址在哪里 公主堡原来是一处国都还是军事要塞 阿房宫是项羽一把火烧毁的吗 匈奴民族是如何消失的 莫高窟的几百个洞窟为何不见了 “敦煌”一词是怎么来的 跋 后记 试读章节 秦陵地宫的秘密有多少 公元前259年农历正月,一个长相并不特殊的男婴在赵国降生了。他,就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王国的缔造者秦始皇。他13岁继承了秦国的王位,22岁正式登基,39岁完成了统一六国的大业,50岁病死在出巡途中,结束了辉煌而短暂的一生。 坐落在陕西临潼县城东约5公里处的骊山脚下的秦陵,修建工程伴随了秦始皇一生的政治生涯。陵园修建从秦王即位动工到寿终正寝还未完成,秦二世继位后,接着又修建了一年多才正式竣工。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工程最浩大的帝王陵墓。修筑秦陵每年投入民工最多时达70多万,历时38年之久,陵园占地面积相当于78个故宫大,工程量超过了当年修建万里长城和阿房宫的总和。 20世纪60年代之前,所有关于秦始皇陵的推测只能停留在文献记载与传闻的基础上。1974年3月29日,当下河大队西杨村生产队的几位农民一镢头惊醒了沉睡了两千多年的兵马俑时,刚露出神秘面纱一角的秦陵立刻震惊了世界。充满神秘色彩的秦始皇陵据传曾先后五次被大规模盗掘,其中以项羽的30万大军和唐末黄巢10万人马的盗掘最为严重,但所幸的是秦陵地下部分还基本完好。千百年来,那幽深地宫的重重迷雾,引发了历代文人墨客无穷的猜测与遐想,吸引了无数考古工作者寻幽探奇的目光。这位生前骄横跋扈、性情不定的始皇帝,死后留下的陵墓依然扑朔迷离。神秘的秦陵地宫,究竟埋藏着多少无法破解的文字符号?究竟涵盖了多少悬而未解的秘密?至今还没有定论。 目前,令专家和社会各界人士普遍关注的问题有七点: 一是秦陵地宫到底有多深?司马迁说“穿三泉”,《汉旧议》则言“已深至极”。华裔物理学家丁肇中利用现代高科技与陈明等三位科学家进行探测并撰文,推测秦陵地宫深度为500米至1500米。国内文物考古、地质学界专家根据最新钻探资料推算,秦陵地宫坑口至底部实际深度约为26米,至秦代地表最深约为37米。 二是秦陵地宫有几道门?关于秦陵地宫门的道数问题,《史记》中有清楚的记载:“大事毕,已藏,闭中羡,下外羡门,尽闭工匠藏,无复出者。”这里涉及既有中羡门,又有外羡门,其中内羡门不言自明,即是地宫有三道门,但一个“闭”字,一个“下”字,说明它们闭合的方式各有不同。 三是秦陵地宫有多少珍宝?《史记》明文记载的有“金雁”、“珠玉”、“翡翠”等,其他还有什么珍宝,谁也说不清楚。80年代末考古工作者在地宫西侧发掘出土了一组大型彩绘铜车马。在此之前,考古工作者还发掘出土了一组木车马,除车马、.御官俑为木质外,其余车马饰件均为金、银、铜铸造而成。地宫外侧尚是如此,地宫内的藏品就可想而知了。 四是秦陵地宫有无防盗暗器?《史记》记载:秦陵地宫“令匠作机弩矢,有所进者辄射之”。若记载属实,地宫的暗弩应该是一套自动发射的弓弩,当外来物体碰到衔接的机关便会遭到袭击。 五是秦始皇的灵柩是用什么做的?对此,司马迁只留下了一句“下铜而致椁”的含糊记录,于是有学者据此得出秦始皇使用的是铜棺。但从《汉书》中“铜锢其内,漆涂其外”的记载来看,只有木棺才可能使用土漆。 六是秦始皇的尸体是否保存完好?如果仅从遗体保存技术而言,既然相距秦代不足百年的西汉女尸能完好地保存下来,那么秦代具备保存遗体的防腐技术也不足为奇,但问题是秦始皇是死在出巡途中的,而且更糟的是正值酷暑时节,尸体未运多远,便发出难闻的臭味。为防止腥味扩散和秘密泄漏,胡亥立即派人从河中捞了一筐筐鲍鱼与尸体混放以乱其臭,经过50多天颠簸才于九月将尸骨运回咸阳发丧。由此可见,秦始皇遗体不论如何处理,其遗体保存完好的可能性很小。 七是秦始皇陵是半拉子工程吗?秦始皇陵高116米,这是史书中的记载。专家实地测量后却发现,现今的秦陵高度站在陵墓北侧平台勘测是51.4米。始皇陵考古队队长、陕西省考古所专家段清波研究员认为,现存的秦始皇陵封土地面以上的建筑是秦始皇下葬以后才开始施工的,当时参加此工程的人员有70万人左右,其中一部分来自阿房宫工地。当秦末农民起义暴发时,秦二世胡亥匆忙将修陵人武装起来前去抵抗,秦陵因此停工,成了半拉子工程。 以上问题,只是秦陵地宫众多谜团之冰山一角。随着考古工作的不断深人和高科技的实际运用,许多秘密会一个个真相大白,秦陵地宫终有一天将再次震惊世界。秦陵地宫至今仍没有打开,是因为发掘不仅工程浩大,而且会破坏秦陵本身,乃至因地宫仍有水银蒸发等原因,秦陵地宫之谜还会持续一段或很长时间。P1-4 序言 金秋十月的一个早晨,德义同志从敦煌寄来一封短信和一本厚厚的油印书册,其主要意图是想请我给他几年来利用业余时间编撰的《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一书写一篇序文。悉心浏览厚厚的书稿,书中的内容竟悄然触动和感染了我。 本书的作者选择了一个较为新颖的角度,把丝路结点上璀璨的景点、丝路历史上传奇的名人、丝路典籍中悬浮的疑云以未解之谜的方式链接起来,缀集成一部既独立成篇、又藕断丝连的关于丝路文化的专题著述,可谓匠心独运。其敢于质疑、勇于探索的精神值得肯定,宣传推介、鼓动招徕的用心难能可贵。目前有关丝绸之路的文学著述不少,但以这种解谜方式通俗、系统、全面地展示丝路大全景的作品还不多见。这种提炼,虽然是一种尝试,但给人的印象是直观而又深刻的。 丝绸之路是中国走向世界的开放之路和友谊之路,是中华民族展示伟大创造力和灿烂文化的门户,是古代中国得以与西方文化交融荟萃、共同促进世界文明的桥梁和纽带。丝绸之路早在公元前已分为海陆两路。就陆路而言,有西汉张骞开通西域的官方通道“西北丝绸之路”、长城以北充满着血腥和暴力的“北方草原丝绸之路”和四川云南山道崎岖的“西南丝绸之路”;海路则为烟波浩淼的“海上丝绸之路”,因转运的大宗商品多为香料,故又称为“海上丝香之路”。 本书作者所写的丝绸之路就是汉武帝时期外交家张骞凿空西域开辟的陆上丝绸之路。它东起西汉首都长安,经河西走廊到达敦煌,然后分南北两路,南路出阳关经楼兰、于阒等地越葱岭再经大月氏、安息到罗马;北路出玉门关经车师前王庭、龟兹、疏勒等地越葱岭,经中亚、西亚到罗马,全长7000多公里。正是有了这条交通大通脉,中国的指南针、火药、印刷术得以西传;西方的哲学、宗教、科学、艺术源源东来;沿线的许多地区和民族得以吸收外来文明,振兴经济,从落后的社会形态进入了先进的社会阶段。 随着海运事业的发展,陆上丝绸之路在完成它的历史使命之后逐渐沉寂和萧条下来,但它对世界发展的贡献,对沿途各地经济文化的促进作用,对推动人类文明的意义是功不可没的。这条大道上既承载过灿若星河的古老文明,也曾低吟过文明衰落与历经劫难的悲凉,但它兼容并蓄的文化心态和海纳百川的人文精神永远都是其恒久不变的主题。 我曾就职于丝路名城酒泉,那儿的旅游景点比比皆是,有古代的,也有现代的;有地上的,也有天上的;有自然的,也有人工的;有传统的,也有开放的。我曾将那儿的风景名胜概括为“洞天关城,风花雪月”。千佛洞、榆林窟、东千佛洞和五个庙等古代洞窟所保存的彩塑、壁画、雕塑艺术博大精深,航天城取得的科技成就世人瞩目,阳关、玉门关、嘉峪关享誉中外,锁阳城、石包城、桥湾城、河仓城以及汉长城历史悠久。那儿频繁而犀利的风既使安西有了“世界风库”的称谓,又造就了敦煌境内鬼斧神工的“雅丹龙城”;酒泉方兴未艾的花卉制种业既增加了农民的收入,又美化了人们的生活;祁连山上的终年积雪滋润了广袤的土地,月牙泉妙造天成的自然奇观吸引了中外游人。正是丝路沿线众多的文明成果和自然奇观,把悠长的丝路连缀成了一条世人神往的黄金旅游线路。 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恢宏壮丽的自然景观、丰富深厚的文化积淀、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给后人留下了无数激动人心的美好回忆和探索不尽的历史之谜。然而,古老的历史,并没有全部记载在浩瀚的史书中;悠久的文化,也没有全部保留在人们的记忆里。往事如烟,岁月悠悠,丝路文化源远流长,对丝绸之路上未解之谜的挖掘和整合不仅是一种对历史的尊重,而且对于我们今天的对外开放、文化交流具有一定的借鉴和启迪作用。 细读《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全书,深感该书围绕一个“谜”字,突出了一个“疑”字,贯穿了一个“知”字,体现了一个“趣”字,具有较强的知识性、史料性和趣味性。作者以丝绸之路为脉线,以各种未解之谜为结点,将有关丝路文化体系中各种悬念的零碎资料进行搜集整理,精心组合,穿珠成链,连缀成篇,形成了本书独具的文笔特色和创作风格。作者在介绍景点未解之谜的过程中,对景点的基本概况、来龙去脉和文化特色及周边环境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在描写人物未解之谜的过程中,适度地穿插了历史背景,巧妙地铺垫了历史事件,对人物的个性特征进行了比较细致的刻画;在总结一些涉及文学作品、历史事件等未解之谜的过程中,既陈述了已知的事实,又进行了严密而又大胆的推理,还夹杂了一些传说或趣事,使人读了感到有血有肉。从一定意义上来说,这既是一部带有学术研究性的著述,又是宣传介绍丝路沿线旅游景点的手册,同时也是一部推介历史名人的传记。通读全篇,可以体会到作者在编织每个未解之谜的过程中,都试图努力用简单直白的语言、丰富翔实的资料、图文并茂的形式让读者了解更多知识层面的良苦用心,不失为弘扬丝路文化、介绍丝路景点和风土人情、宣传丝路名人、反映丝路古老历史的一部文化快餐。读此书,不仅可以扩大视野,使人们获取和体味丝路沿线陕西、甘肃、青海、宁夏、新疆五省区丰富多彩的历史知识和风土人情,而且可以指点迷津,为解谜释惑提供线索。书中观点对活跃读者的思想,拓展人们的思路,激发人们的探索精神,探究人类历史的真相,是有益处的。 源于对丝路古道的崇敬,源于对酒泉、敦煌那片沃土的感情,源于对本书作者的了解,零零碎碎写下这些,权当作序。 陈宝生 二OO四年十月 后记 总想有一天从古都长安出发,一路西行,去穿越漫长而神秘的丝绸之路,亲身感受西部的变迁并体验发现的快乐,然而,由于时间和条件的限制,这一切都无法实施。 不知不觉间,我在市委办公室的岗位上已经度过了七个年头。身处在敦煌这个文物景点和自然奇观富足得近乎奢侈的都市里,接待工作的需要决定了我必须对我所生存的环境、周边城市的风物以及西部先民创造的辉煌和曾经的沧桑有所了解。面对一些客人提出的丝路沿线许多稀奇古怪的问题,我只好挤时间从资料和网络上寻找答案,然而查来查去,我才发现在一些历史人物、名胜古迹等细节问题上,好多还都是史书无记载、专家没结论、答案有争议的未解之谜。于是,我便产生了把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搜集整理出来,供读者赏析、供学者研究、供后人探索的理念。 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静下心来写书,对我而言可以说是一种自己对自己的强迫。在本来就不多的业余时间里,逐渐变懒的我总是找不到一个能说服自己主动学习的理由。当搜集编写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的念头在我脑海闪现的时候,一种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便征服了我。我独自庆幸为自己找到了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和跋涉的目的地,找到了一块可以净化心灵和释放个性的空间。我知道,才疏学浅的我要阐释这样一个深奥的课题,从某种意义上说完全是自不量力。我读书不多,阅历也浅,对历史知识挖掘得也不深刻,写一本能给人启发与收益的书难度很大。好在自己对未知世界学习领悟的激情还在,加之我所选的角度又是我乐意探索和掌握的知识层面,所以一深入进去便显得投入而又执著。在选材过程中,我既为偶然发现一个新的疑点而窃喜,又为找不到可靠翔实的资料而困惑,同时也为自己斗胆引用一些专家、学者的观点和相关的资料而不安。但箭在弦上的我已别无选择,愈走入其中,就愈有一种一吐为快和欲罢不能的感觉。在每篇文章的编写过程中,我既注重继承,又注意创新;既尊重了专家和学者的观点,又在某些方面斗胆阐述了自己的见解;既讲究引经据典,又力求深入浅出;既努力体现直奔主题的文风,又刻意对丝路沿线的文物古迹、风景名胜、地域特色、风土人情、历史事件等相关内容作了较为详细的铺垫;既突出了文章的知识性和史料性,又通过时间、地点、背景的交代和故事、传说的渲染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和趣味性。我之所以要努力地写这样一本书,一方面是为了在学习中增长见识,丰富自我;一方面是希望我所努力的结果能在宣传丝路历史文化、介绍丝路地域风情、展现丝路名人风采、弘扬华夏民族精神等方面发挥一些积极的作用。 在搜集、整理、创作《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一书的过程中,许多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给我提供了严密翔实的材料,一些探索丝路奥秘的文章拓宽了我选材的视野和创作的空间,有关专题宣传介绍各地景点景区的宣传资料丰富了我的创作内容,《丝绸之路文献叙录》、《中国丝绸之路词典》等史学专著对我考证资料提供了可靠的依据,敦煌市博物馆馆长傅立诚等摄影爱好者为本书提供了丰富珍贵的图片资料,所有这些,都为我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在初稿完成之后,我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寄样书呈请原酒泉市委书记,现省委常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同志斧正,陈部长在审阅全篇后,既对我的创作热情给予了肯定,又在目录整合、内容补缺、既对我的创作热情给予了肯定,又在目录整答、。莴。蕃霖蒺:图片配置等方面提出了很好的修改意见,同时还满足了我的不情之请,在百忙中抽出时间亲自为本书撰写了序文。酒泉市委常委、敦煌市委书记王军需同志对本书亲自题跋,给予了较高的评价。81岁高龄的全国文物学会会长、长城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热心给本书题写了书名。在这里,我一并向他们表示最深切的敬意和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和能力水平有限,《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不足之处、不妥之处、不对之处在所难免,恳请各位专家、学者、读者、同仁批评斧正。 |
标签 | |
缩略图 | ![]() |
书名 | 丝绸之路上的未解之谜 |
副书名 | |
原作名 | |
作者 | 刘德义 |
译者 | |
编者 | |
绘者 | |
出版社 | 甘肃文化出版社 |
商品编码(ISBN) | 9787807141006 |
开本 | 32开 |
页数 | 290 |
版次 | 1 |
装订 | 平装 |
字数 | 246 |
出版时间 | 2005-01-01 |
首版时间 | 2005-01-01 |
印刷时间 | 2005-01-01 |
正文语种 | 汉 |
读者对象 | 青年(14-20岁),研究人员,普通成人 |
适用范围 | |
发行范围 | 公开发行 |
发行模式 | 实体书 |
首发网站 | |
连载网址 | |
图书大类 |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
图书小类 | |
重量 | 0.34 |
CIP核字 | |
中图分类号 | K928.6-49 |
丛书名 | |
印张 | 9.375 |
印次 | 1 |
出版地 | 甘肃 |
长 | 209 |
宽 | 147 |
高 | 14 |
整理 | |
媒质 | 图书 |
用纸 | 普通纸 |
是否注音 | 否 |
影印版本 | 原版 |
出版商国别 | CN |
是否套装 | 单册 |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 |
版权提供者 | |
定价 | |
印数 | 2000 |
出品方 | |
作品荣誉 | |
主角 | |
配角 | |
其他角色 | |
一句话简介 | |
立意 | |
作品视角 | |
所属系列 | |
文章进度 | |
内容简介 | |
作者简介 | |
目录 | |
文摘 | |
安全警示 |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
随便看 |
|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