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临洮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临洮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临洮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临洮地处甘肃中部,县城距省会兰州102公里,不仅是兰州的南大门,也是甘肃通往四川的咽喉要道。临洮全县总面积2851平方公里,海拔在1730米~367O米之间,总人口54万。境内一水北流,四山环抱,自然景观优美,文化古迹繁多,最著名的陇中古城。

目录

彩陶之乡

说古道今话临洮/3

马家窑文化/7

齐家文化/15

辛店文化/17

寺洼文化/20

文物古迹

战国秦长城西起首/25

汉墓群/30

姜维墩/31

吕布城遗址/32

侯和城遗址/33

廖化堡遗址/34

安故城遗址/35

哥舒翰纪功碑/36

文物精品/38

名城风采

陇西李氏的发祥地/45

丝绸之路的重镇/52

唐代三公主过临洮/56

民俗文化

“花儿”和“花儿会”/67

别具特色的拉扎节/72

声势浩大的迎神赛会/76

丰富多彩的民间艺术/78

瑰丽传说

大禹治洮河的传说/85

老子挥笔点太极的传说/87

洮水流珠的传说/88

貂崖沟的传说/89

海巅峡的传说/91

王仲珂与百鸟图的传说/92

唐泉的传说/94

佛归寺的传说/95

石子馍的传说/96

赵土司与衙下集的传说/97

张皇亲的传说/100

群星灿烂

西汉贤臣辛庆忌/105

文武兼备的西凉王李嵩/1 06

北魏重臣李宝/1 08

推行改制的李冲/108

聪慧正直的辛雄/1 10

北魏、西魏名臣辛庆之/1 1 1

战功卓著的刘雄/1 12

勇冠一时的辛威/1 13

为国为民的李和/1 13

博涉经史的辛彦之/1 14

革除陋俗的辛公义/114

文武双全的李大亮/1 1 5

智勇过人的军事家李想/11 5

屡建奇功的赵阿哥潘/1 16

明代名御史雍焯/117

清正刚直的张万纪/118

诗如珠玉的张晋/120

少年能诗的张谦/121

陇上诗坛大家吴镇/121

偷闲吟诗的马绍融/123

书法潇洒的张映川/124

潜心书法的张三观/125

民主斗士李镜清/126

临洮籍画家陈思舜/127

史志学家张维/127

民主志士黄文中/129

甘南农民起义的策划者之一史鼎新/130

书法名家牟月秋/131

甘南农民起义的策划者之一刘余生/134

抗日英雄宿之杰/135

画名远播的周剑明/136

甘南农民起义领袖王仲甲/137

转战南北的红军师长李彩云/1 38

著名作家李满天/139

陇籍将军李化民/140

虎穴英雄石应华/141

沙沟惨案六烈士/142

陇中丹青妙手张趋/144

边塞劲歌

唐代诗人笔下的临洮/149

宋、元、明代诗人笔下的临洮/157

清代咏洮诗/163

现当代诗人笔下的临洮/173

历史伟业

兴办教育/185

兴修水利/189

往事峥嵘

秦始皇修筑长城/199

姜维伐魏洮河滨/200

薛讷、哥舒翰大败吐蕃/201

王韶开拓熙河路/202

八思巴与临洮大寺/204

赵土司家族建功临洮/209

杨继盛兴利除弊/211

马守贞创立穆扶提/214

左宗棠泽惠临洮/217

顾颉刚情系临洮教育/218

夏鼐考研临洮彩陶文化/222

红军播火洮阳川/224

甘南农民起义/226

临洮儿女志壮天山/231

山川如画

黄河上游第一大支流——洮河/240

洮水流殊天下奇/244

钟灵毓秀岳麓山/246

奇峰秀水南屏景/249

花儿悠悠紫松山/253

风光秀丽玉井峰/256

陇上名刹卧龙寺/257

神奇秀美佛归寺/260

星罗棋布佳景多/263

临洮花卉竞芳菲/265

秀色斑斓洮河石/268

名优特产

洮河瑰宝——洮砚/275

临洮地毯织锦绣/277

风味小吃/279

今日临洮

经济建设/285

文化艺术/302

教育事业/313

后记

试读章节

总之,马家窑类型彩陶图案,最突出的特点是旋动,或来往反复,或盘旋回转,或交错勾连,流利生动,结构巧妙,在强烈的动感中给人以美的愉悦和享受。所以,马家窑类型彩陶是先民最富有艺术性的创造,是我国绘画史上现存的最古老的艺术品之一。这一朵朵绚丽璀璨的艺术之花,在人类文明的史册里永放异彩!在我国彩陶文化史上,马家窑文化彩陶造型优美,花纹绚丽多姿,色彩厚重浓烈,色调单纯明快,用笔飞动流畅,构图细密严谨,器形丰富多样,技巧精湛熟练,以独特的造型能力和表现手法在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彩陶文化发展历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不仅意味着中国彩陶艺术发展的顶峰,同时也说明中国艺术在史前时代就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

半山类型

马家窑文化发展到半山期,其造型和纹饰有了进一步的繁荣,具有鲜明的特色。半山类型彩陶器形主要有壶、罐、杯、钵等,以壶类为最多,其造型特点是直口、长颈、广肩。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和侈口短颈鼓腹双耳瓮,部分彩陶的颈部上端有对称的鸡冠状盲耳。如果说马家窑类型的彩陶造型以独具特色的瓶为典范的话,那么,半山类型的特征首先表现在壶和罐的造型上。壶和罐作为这一类型中最主要的器形,其最突出之处是鼓腹。器物腹部向外作最大弧度的膨圆,近似球形,并具有折肩、鼓腹、敛底等特征,通常显得矮胖、敦实。一般在球形体基础上加长颈为壶,短颈为罐、瓮等。这种浑圆、凝重、饱满的风格,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器形独具的特色。

这种器形和与之相得益彰的纹饰,组成了半山类型彩陶和谐融合的完美有机体。它的最大特色是:常用黑红两色相间的线条,勾画出各种各样的花纹图案。绘饰主要有螺旋纹、菱形纹、圆圈纹、葫芦纹、同心圆纹、折线三角纹、平列弧线纹、网纹、锯齿纹、贝纹等。其中数量最多的是锯齿状线条勾画出的四方连涡形纹,但旋心扩大,内饰各种精细的花纹,也有以饰有花纹的图案带来连接旋纹的旋心,这种花纹中套花纹的装饰手法,使图案显得繁茂绚丽。其次出现的还有葫芦网格纹、菱形花格纹、圆圈网格纹、连弧纹等。到了晚期,半山彩陶纹饰多绘以二方连续的四大圆圈纹,以及由此发展起来的四大圈纹,并常常在四大圈纹中饰以网格纹、棋盘格纹、菱格纹、斜锯齿带纹、小圆圈和点纹等,并在四大圈的外框和颈肩之交置以黑锯齿带和红线。

半山类型彩陶纹饰花纹精致,色彩富丽,严谨规整,表现手法繁复多样。绝大多数纹饰的构图,无论正视、侧视或俯视,都可构成优美的画面,并具有很强的装饰效果,丝毫不显呆滞笨拙。

马厂类型

马厂类型是在半山类型彩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但在器形上,仍有自己的造型特色。根据其风格的变化,马厂彩陶可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陶器以彩陶双耳罐、小粗陶双耳罐为主。双耳彩陶壶体形矮胖,短颈侈口;长颈彩陶壶多直口,某些要素和半山陶器颇类似。

中期彩陶数量大增,彩陶双耳罐数量减少,彩陶壶由肥变瘦,颈部逐渐加长,腹微内收。

晚期彩陶数量减少,彩陶壶更显瘦长,腹部内收明显,以仅施淡淡一层红色陶衣而不饰重彩的双耳壶居多,出现了素面敛口瓮等新的器物和折肩的风格。马厂类型晚期已有衰落的趋势,制作趋向粗糙简单,但在整体上仍处于我国彩陶的繁荣时期。

马厂类型彩陶的图案主要由直线构成,具有刚健庄重的特点。通过粗细不等的线条,间以黑红不同的色彩,用斜与直、疏与密、动与静、虚与实的对比手法,使直线组成的图案显得生动活泼。此时线条流行以不同的颜色镶成,如两条黑彩之间镶一条红彩,或者两条红彩之间镶上一条黑彩。这样不同色彩的变化,使得平面的花纹具有凹凸的感觉,有浮雕般的效果。

P11-13

序言

洮河文化的发祥地

        中共临洮县委书记 郭永昌

        临洮县人民政府县长 张懿笃

《临洮史话》是一部全面介绍古城临洮悠久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的通俗读物。本书资料翔实,文字通俗易懂,外地读者一册在手,可以全面了解临洮。同时,它也是对广大群众,特别是对青少年进行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教育的生动教材。

临洮是一座历史上颇为著名的古城,历史悠久,文化积淀异常丰厚。回顾和探寻它的历史文化根脉,以及一代代临洮人所创造的宏伟文化业绩,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历史职责。近十年来,由于我县文史工作者勤奋探索,在长城文化、李氏文化、民间文化、佛教文化等诸多方面发掘探索,取得了可喜的成就。用“史话”方式将这些地域文化菁华介绍给还不了解临洮的人们,无疑是一个聪明的选择。

西部的渭河中上游和洮河,是中国西部文化的摇篮。处于洮、渭之间的临洮,其重要性自不待言。摘要说来,临洮的古代文化闪光点有以下几大端:

马家窑文化1923年由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首先发现于临洮马家窑而名著世界。马家窑文化分布于洮河、湟水、大夏河流域,是新石器时代最有代表性的文化,被称做甘肃的“仰韶文化”。其彩陶纹饰简洁、粗犷、抽象,形制多样,集物质的实用性和精神的象征性于一体,是远古先民智慧的结晶,是生活和艺术结合的典范,也是人类艺术的滥觞,为后世的人们提供了无限的想像和艺术的灵感。

考古发现,在临洮境内还有半山类型、马厂类型、齐家类型、辛店类型、寺洼类型的新石器文化等早期文化遗址,比较突出的有48处之多,不仅丰富多彩,而且前后绵延2000多年。自成完整系列。因此,临洮有“彩陶之乡”之称。

秦长城文化中国境内的长城有秦长城、汉长城、明长城。司马迁在《史记·蒙恬列传》中记载:“秦已并天下,乃使蒙恬将三十万众……修长城,因地形,用制险塞,起临洮,至辽东,延袤万余里。”秦长城遗迹在国内已十分罕见。我县文史工作者经多年实际踏勘考证,以大量事实证明,秦长城起自今临洮县城北三十墩南坪望儿嘴下。这里地处洮河东岸高地,东临大碧河,地势高峻险要,虽经2000多年的岁月风雨,但遗迹至今还很明显,境内全长45公里。“长城坡”、“长城粱”、“万长岭”、“城墙湾”等古地名至今沿用,而且长城沿线发现的许多秦代的绳纹板瓦、筒瓦、水管残片等遗物,也说明这些遗迹为秦长城残骸无疑。

李氏文化临洮原为古陇西郡郡治,是陇西李氏的发祥地。陇西李氏家族中,人才辈出,为汉唐经济的强盛、文化的繁荣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民间文化2000年,临洮被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之乡”。临洮的民间艺术尤以“花儿”演唱活动为最盛。仅南部几个乡镇就有近30处“花儿”会场,可以说是星罗棋布:涌现出了众多的“花儿”歌手,可谓歌手遍地。具有浓郁藏族风情的拉扎节、傩舞羯鼓和众多的社火表演、民间剪纸艺术等,都各具特色。古韵悠然,为当地的文化特产。

宗教文化元代国师八思巴曾在临洮修建了一个规模宏大的藏传佛教“香衮大寺”,并在这儿开展了大规模的佛事活动、翻译和印制佛经。这个时期,临洮成为甘青地区佛教的中心,人称“小西天”,对于藏传佛教向用边地区及内地的传播和民族文化的交流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影响十分深远。

临洮不仅拥有如许文化瑰宝,而且洮河两岸风光秀丽,物产丰饶,尤令人挚爱和自豪。

近年来,临洮在地方文献出版方面好戏连台,先是《I临洮县志》的出版、修改再版,后来是《临洮——西部历史文化名城》大型画册,最近又是《临洮史话》。

《临洮史话》的出版凝聚了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心血,特别是与县委宣传部的具体领导和组织、编写人员的艰苦努力以及摄影人员的认真负责分不开的;它的出版发行将对我们以及后人全面认识临洮、建设临洮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一条河流是一部史书,是流动的文化长廊,是大自然美丽的画卷。洮河古称巴尔西河。亦即“禹受黑玉于洮水上”的洮水,是黄河上游最长、水量最丰沛的河流。“千里洮河,唯富临洮。”它滋润、浇灌了这片土地,也培育了灿烂的文明之花,结出了丰硕的文明之果。它从远古走来,浪涛激越中,涌现出一批批杰出的优秀人物,创造了许多宏伟的业绩,使临洮文化鼎盛,名闻陇上,对周边地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力、辐射力。

一个地方经济文化的发展,既有赖于中央政府经营战略重点的转移,也有赖于富有远见的地方官员的倡导推动,同时与文化名人的带动影响、广大群众的参与和民间文化的勃兴是分不开的。临洮文化的发展,可以说受惠于以上诸方面。

西部大开发的号角,吹得正猛;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鼓舞着我们。一个健全的社会,必然是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的社会,所以,我们要加强地方文化遗产的发掘、保护和研究,促进各项事业的发展。历史再一次把一个绝好的机遇提供给了西部及西部人,我们要提高弘扬先进文化的自觉意识,开拓创新,建设一个政治民主、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新临洮。

让我们无愧于这片充满希望的热土,以不懈的努力,打造出临洮文化新的辉煌。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省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临洮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的一种。经过一年多时间紧张而有序的策划、撰写、编审等工作,这本书终于正式出版了,所有参与编写这本书的工作人员们都感到特别的欣慰。

在编写《临洮史话》之初,编者就有了一种无形的压力,这压力倒不是因为这项工作本身有多艰难,而是觉得临洮是一片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和文化积淀的故土,要想真正编好一部全面反映这些历史、文化的史话,真的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所幸的是临洮县委、县政府领导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切关心,使编写人员们充满信心,知难而上。他们带着一种对临洮故土深深的感情和对临洮历史文化执着探求的精神,全心全意投入到工作中去,翻阅大量史料,走访有关专家,分析梳理,案牍劳形,付出了心血。在具体编写过程中,临洮县委书记郭永昌、县政府县长张懿笃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热切关注,为本书的出版提供了保证。县委常委、县委宣传部长陈维山同志主持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制订了编写计划,确定了编写体例,并对全书做了修改审定。马文惠撰写了《名城要塞》《今日临洮》之文化艺术部分;赵怀侠撰写了《说古论今话临洮》和《瑰丽传说》《边塞劲歌》《历史伟业》及《今日临洮》之经济建设、教育事业部分及《往事峥嵘》部分篇目,对全书作了增删、修改;田科参与撰写了《彩陶之乡》《群星灿烂》《往事峥嵘》《山川如画》《特色产业》《今日临洮》部分篇目,搜集提供了大量的资料,并对全书作了整体编排和文字校对工作;乔举平参与撰写了《民俗文化》《山川如画》《名优特产》;王子建参与撰写了《彩陶之乡》《文物古迹》《群星灿烂》。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终于圆满完成了这本《临洮史话》。

在此,本册编者要衷心感谢甘肃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省地方史办公室副主任张克复先生和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先生。他们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对《临洮史话》的出版予以特别的关注和厚爱,从前期的策划、编写到后期的编审、出版过程中多次提出了宝贵的建议和意见,力求把《临洮史话》打造成一部精品图书奉献给读者。另外还要感谢所有关心和支持过这项工作的各级领导和各界人士,他们为《临洮史话》提供资料,建言献策,特别是临洮县党史办、临洮县档案局、临洮县马家窑文化研究会、临洮县李氏文化研究会、临洮县文化收藏中心、宝砚斋以及罗进平、周勇、苟惠迪、张祖印、张晓东、陈志平、张士平、黄国平、杨海东、吴保强、仲廷荣、吴萍兰、蒲兴中、周呈祥、雍世凯、张冬生、牟希农等许多有识之士,无私提供了部分很有价值的书画、史料和老照片。正是有了大家的共同努力,才有了这本书的顺利出版。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编者适当参考了《临洮县志》《临洮——中国西部历史文化名城》《甘肃大辞典》《甘肃历史名人画传》《定西史略》等书籍,在此一并向作者表示感谢。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临洮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陈维山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0788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305
出版时间 2005-11-01
首版时间 2005-11-01
印刷时间 2005-11-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14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6
14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6 1:5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