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金塔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以史话的形式,通俗、全面地反映了金塔的历史文化、民俗风情、风景名胜、古迹文物、物产资源,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金塔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金塔县因境内的“金塔”而得名。四周分别与内蒙古额济纳镇、阿拉善右旗及甘肃高台县、肃州区、嘉峪关市、玉门市为邻。总面积1.88万平方公里,辖5个镇、5个乡,共14.4万人。

金塔县是居延汉简的重要发掘地。金塔县曾荣获全国农业先进县、全国平原绿化达标县、全国商品粮基地县等荣誉称号,是甘肃省第一产棉大县,并名列“全国百强产棉县”行列。境内的鸳鸯池水库是全国大型土筑坝水库,被列入国家级水利风景名胜区。

目录

沧桑岁月

金塔素描/3

金塔历史沿革/7

远古文明的微光/9

秦代以前的古西戎地/10

匈奴占据河西/11

霍去病进击匈奴/12

汉武帝置会水县/14

汉王朝在会水县的设防/15

曹魏政权对会水的统治/16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会水县/17

隋朝的福禄县/18

唐初的吐蕃领地/19

甘州回鹘与“父子王国”/21

西夏时期的镇夷郡和番禾郡/22

成吉思汗经毛目过金塔占肃州/23

元代的甘州路和肃州路/24

明初的威虏卫和威远卫/24

明末的金塔寺和毛目城/26

清王朝初定肃州/27

清代的王子庄分州和毛目分县/28

辛亥革命后的金塔/29

金塔县和平解放/31

鼎新县和平解放/33

居延文化

居延汉简概述/37

居延汉简的发掘与考古/39

居延汉简中的军事防御/45

居延汉简中的政治制度/50

居延汉简中的经济制度/53

居延汉简中的科技文化/60

居延汉简中的汉律与司法/63

居延丝绸古道/66

古文化遗存

长城遗址/75

居延遗址/79

其他古城遗址/84

古墓葬/94

馆藏文物/97

史籍钩沉

大漠枭雄说匈奴/103

霍去病南征过会水/104

李陵兵败遮虏障/105

居延强弩都尉筑长城/108

班固弃笔从戎过居延/109

东沙窝古绿洲的毁灭/109

边塞诗人咏居延/112

张议潮遣使过镇朔墩/113

金塔移民与山西大槐树/114

冯胜率部筑遮虏障/116

流失国外的居延典籍/117

金塔寺丢失金佛之始末/118

金塔人保存了象牙佛/119

史海拾贝

金塔之名的由来/125

金塔民居四合院/127

金塔的水利法定文书/128

金塔最早的书院与民办义学/129

金塔的手工业作坊与商号店铺/131

金塔最早的同乡会馆与学生组织/132

金塔早期使用的货币/133

金塔早期的戏剧活动/134

金塔的尊孔活动/135

金塔的说唱文学——《金塔宝卷》/137

金塔早期的通讯/138

金塔早期的主要官道/139

境内黑河上的第一座大桥/140

金塔最早的大众宣传机构——收音站/142

金塔最早的电力/143

桑田轶物

独轮人力推车子/147

大轱辘车与皮车/148

石磨与碾子/150

二牛抬杠/152

纺线车与织布机/153

木桶与卧杆/154

煤油灯与罩子灯/155

热炕与火盆/155

风匣/157

槎麻绳与打褙子及纳鞋底/157

鞋楦头与线陀螺/158

羊皮袄与毡靴/159

姜窝子/160

小烟摊与水烟/161

乡情民俗

民间文艺/165

节日风俗/175

婚嫁民俗/182

丧葬民俗/184

生育民俗/185

寿庆民俗/186

医疗民俗/187

结交民俗/188

礼仪民俗/190

轶闻传说

鸳鸯池边话鸳鸯/193

大禹导弱水于合黎/196

霍去病的红柳鞭杆/197

苏武牧羊北海子/198

李广利种杏在金塔/199

西窑墩的锁阳救康熙/201

“皇逼水”与“周公堤”/203

土地庙的故事/204

陈牙机塔及其传说/205

人物荟萃

毛凤仪凿山引水/209

闫如岳为民请水/210

清代文杰胡文炳/211

赵积寿与金、酒分水/212

黄文中文采出众/214

闻家圈农民起义军

 金塔首领赵福/215

金塔第一个留学生

 赵世英/216

周志拯兴学修志/217

原素欣为鸳鸯池水库

设计施工/218

奔赴延安投入革命的

 先锋顾元勋/219

地下共产党员王华开/220

流落金塔的红军战士

 廖正林/221

马元鹗起义投诚/222

中共金塔县委第一任书记

马能元/223

解放后金塔县第一任县长

时思明/225

张和祥组织抢修

 鸳鸯池水库/227

航天城掠影

中国酒泉卫星发射中心/231

早期建设纪实/232

中国航天史上的

十项第一/235

戈壁荒漠变绿洲/236

神舟飞船发射场/238

圆梦苑与问天阁/239

东方红卫星发射场/240

东风场史展览馆/242

东风革命烈士陵园/243

东风水库/245

风景名胜

鬼斧神工石头城/249

弱水古渡/252

金塔天然生态环境保护区/254

胡杨秋色/256

戈壁红柳/258

沙峰凌空/259

鸳鸯“母子湖”/261

金塔县航天广场/263

大墩门引水枢纽/264

三元道观/266

大漠落日/267

瀚海蜃景/269

沙枣园子/270

镇朔墩雅丹地貌/271

物华天宝

绚丽多彩的塞上明珠/275

优质高效的支柱产业/277

方兴未艾的畜牧产业/280

种类繁多的农副产品/282

闻名遐迩的沙区特产/286

独占鳌头的肉食佳品/287

出类拔萃的加工产品/289

名优质纯的中草药/294

风味独特的地方小吃/296

独具特色的地方物产/300

为农服务的基础设施/304

后记

试读章节

蒸粉

金塔蒸粉是一种独特的风味小吃。其制作方法简单易学。加工时将原料蒸熟捏碎,加入小麦面粉,揉成面团,擀成饼,放入笼内蒸熟,取出晾凉后切成细条,根据食用者口味和蒸粉品种加入佐料即可食用,吃蒸粉时食用者可根据自己的嗜好调味。金塔蒸粉品种多、花样新,有淀粉蒸粉、洋芋蒸粉、红萝卜蒸粉、南瓜蒸粉、黄米蒸粉:榛子蒸粉、玉米蒸粉等,近年又出现了红薯蒸粉。

碾榛子

碾榛子又名“磨蓑子”,是一种味美可口的绿色食品。在战乱年代和困难时期,碾榛子曾救过金塔贫苦农民的命。而今它作为一种风味小吃,深受人们喜爱。制作碾榛子的原料是刚长饱而未黄的青稞或小麦的青籽儿。制作方法是先将青稞穗或麦穗簸净,专留青籽儿。然后将青籽儿放到石磨上磨,因青籽儿水分大,故磨下的便是像粗粉条一样的碾榛子。食用时,加香菜、辣椒和黑醋拌匀即可。此小吃是在旧社会青黄不接时由贫苦农民发明的。

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

养麦面搅团是金塔的地方小吃。其加工方法就是,待锅里水滚开时,一手撒荞麦面,一手用筷子不停地搅动,以防糊到锅底上或面打不匀而结疙瘩。待面下到七八分稠的时候便不再撒面,金塔人叫“馇”上一阵,等面完全煮熟后,稍凉一会,用勺子从上面一层一层刮团后盛到碗里,搅团就算做成了。

吃荞麦面搅团时最好是以醋辣子为汁。醋辣子是以葱、姜、蒜为佐料,辣面子为主料,加水煮成。因葱、姜、蒜、辣子熬到一起太稀清,所以还要撒少许面粉,使其成糊糊状,再加入醋,便可以食用了。搅团的吃法也很特别,不是夹着吃,而是左手端碗,不断地向外转碗,右手掌筷,随着左手碗的向外转动,右手从碗边由外向里一层层刮,待刮满够一筷子时,便夹起送入口中。

玉米面,又叫“包谷面”。包谷面散饭的做法和荞麦面搅团差不多,但包谷面比荞麦面略微粗糙一些,吃起来有点刮嗓子,况且玉米本身又有些甜味,如没有菜肴下饭时,人们便大量吃辣子。

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在困难时期曾救了金塔劳苦大众的命。解放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已不再是金塔人民的主要饭食。人们只是为了调节饮食偶尔吃上一点。近年来,金塔部分宾馆、饭店还把荞麦面搅团和包谷面散饭当做一种风味小吃端上了餐桌,很受人们欢迎。

包谷面发糕

在金塔,用包谷面做的发糕特别好吃。做发糕时用发面水将面和成一个团,在蒸屉上拍成一块类似面糕的团块,放在锅里蒸熟,就成又暄又腾的发糕了。发糕刚蒸出来松软暄和,吃起来略带一点甜味。如果蒸发糕时放上少许糖,再在面团上嵌入适量沙枣或红枣,就是发糕的上品了。

烧山药

金塔盛产洋芋,农民俗称洋芋为“山药”。古往今来,金塔民间有吃烧山药的习惯。烧山药的炉子是用钢筋做成的,杠架内用泥裹出一个炉膛来,炉膛上方凹进去一圈,用以放置山药,以防火舌舔焦山药皮。烧山药时,当炉火升起,把山药放入凹处,将炉盖盖上,约摸有十来分钟,一炉山药就会烤熟。烤熟的山药,用火钳夹出后,用手一掰,里面沙楞楞、黄灿灿的,一股清香扑鼻而来,咬上一口,满嘴都是香甜味。烧山药很讲究火候,捂上盖子前一定要把烟、驱尽,烟熏了的山药有一股浓烈的窜烟味。

P298-299

序言

让世界了解金塔让金塔走向世界

           中共金塔县委书记 李世英

           金塔县人民政府县长 杨小丽

拿到《金塔史话》这部散发着油墨清香的书稿,反复阅读,掩卷沉思,感慨良多。

全书仅采撷了金塔几千年历史长河中的一些片段,但上溯千年、纵横百里,涉及到自然地理、人文历史、文物古迹、贤达俊彦、名人志士、民间传奇、物产民俗等各个方面。把这些片段联系起来,我们的先辈们几千年来战天斗地、披荆斩棘,用心血和生命革故创新的历史跃然纸上,令人感慨不已。

沧海桑田,斗转星移,金塔这片古老的土地已经有了五千多年的文明。几千年来,勤劳、勇敢、淳朴的先辈们,置会水、设毛目、创鼎新、建金塔,战风沙、兴水利、造良田、创实业、重文化、兴教育、驱病魔、强素质,经过世世代代的艰苦创业,创造了骄人的业绩,积淀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文化。它作为西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当今先进的主流文化相结合,成为我们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强大精神力量。借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的东风,金塔大地再一次青春勃发,拥有了万顷良田、发达的畜牧业、富有活力的地方工业,以及比较完善的水利、交通、电力、通讯等基础设施和健全的文化、教育、卫生体系,加上丰富的光、热、水、土、矿产和旅游资源,为金塔的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物质基础。全省第一棉花大县、鸳鸯湖国家级水利风景区所在地、新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升起的地方、“神舟”飞船的故乡、居延汉简的重要发掘地……这一切使金塔享誉省内外,成为名副其实的塞上明珠。

“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在全县人民紧跟时代节拍,昂首迈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征程之际。我们组织力量编纂了这部《金塔史话》,目的就是为了弘扬民族精神,传承民族文化,从历史中汲取力量,更好地把握现在,开创更加辉煌的未来。同时,也希望以此为媒介,使更多的海内外朋友了解金塔,到这片充满生机的热土上观光旅游,投资兴业,共同发展。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到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时、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他还是这套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金塔史话》是《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

为填补金塔县历史文化方面没有专著的空白,1997年,两位作者商定要合力编写一部集历史性、学术性、知识性、可读性于一体,且能反映本地历史面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书籍——《金塔春秋》。八年来,两位作者殚心竭虑、拜师求教、废寝忘食、辛勤耕耘。初稿完成后,得遇《甘肃史话》丛书出版的春风,作者根据编辑人员的要求,特邀金塔县地方史志办同仁三改纲目、六易其稿。并本着古今结合、文理结合、雅俗共赏的精神,集思广益,博览众长,钩稽旧史,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秉笔直书,极力追求历史的真实和文本的完美。

本书在编纂过程中,得到了甘肃省史志办公室、甘肃省考古研究所、酒泉市地方史志办公室、金塔县委办公室、金塔县人大办公室、金塔县政府办公室、金塔县政协办公室、金塔县委宣传部、金塔县文化体育局、金塔县档案局、金塔县文联、金塔县博物馆等有关部门的热情关心和大力支持。文化部直属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王吉、金塔县委书记李世英、金塔县人民政府县长杨小丽等领导在百忙之中审阅编目、撰写序言;酒泉市政府副秘书长、史志办主任孙占鳌,金塔县委常委、宣传部长胡志鸿,金塔县人民政府副县长杨彦军等县上领导对本书的撰写提出了指导性意见;中国地理学会历史地理专委会委员、甘肃省文史馆文史研究员李并成,《金塔县志》副总编俞兴海承担本书文史顾问,他们对本书稿进行了反复审阅、修改,谨在此深表谢忱!

本书在编写时参考了许多有价值的书籍、文件和资料,并使用了一些珍贵的文史档案图片和景观照片,由于篇目繁多、时间仓促,难以和每位同仁一一联系。作者谨在此向这些作品的原作者和编写者致以深深的敬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金塔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桂发荣//王鸿国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0634
开本 32开
页数 319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76
出版时间 2005-12-01
首版时间 2005-12-01
印刷时间 2005-12-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36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10
143
19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3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20 7:43: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