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软件  游戏  图书  电影  电视剧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图书 永靖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内容
编辑推荐

本书分沧海桑田、岁月如歌、艺术宝库、三峡神韵、领袖履痕,风情烂漫等专题,介绍了永靖的历史文化、名胜古迹、古今人物和风土民情。它既是一部可读性颇强的著述,又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这部书,不但加深了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于故乡的认识,也为省内外、国内外人士了解永靖打开了一扇窗口。

内容推荐

永靖县位于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濒临黄河。境内文化积淀深厚,广泛分布着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始建于西晋的炳灵寺石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境内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犹如镶嵌在黄河上的三颗璀璨的明珠,现在是甘肃王牌旅游景点。来此可观黄河之湍流飞瀑,赏雾宿山之睛岚,听吧咪峰之松涛,览黄土高原之浑朴,游高峡平湖之胜境,观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亦可沿古丝绸之路观赏山村社祭之傩舞,聆听“花儿”新曲。

目录

沧海桑田

刘家峡恐龙国家

 地质公园/3

黄河三峡古遗址/7

精美绝伦的“彩陶王”/10

黄河三峡的历代开发/12

长城、烽火台遗迹/19

允吾古城遗址/21

左南城和乞伏飞桥/22

凤林关和安乡关/24

安乡古城/26

天下第一桥/28

永靖黄河多古渡/29

哈脑古渡/36

岁月如歌

莲花城/43

爱莲书院/47

黄河天车和船磨/48

顾颉刚考察永靖/51

王震率部抢渡黄河/53

英雄人民英雄渠/57

黄河三峡库区移民/59

县城刘家峡/62

艺术宝库

千年古寺十万佛洲/69

炳灵寺石窟雕塑艺术/77

琳琅满目的壁画长廊/81

炳灵上寺/85

中国最早泥塑佛陀涅桀像/87

古籍中的炳灵寺/88

历代诗人咏炳灵寺/93

《游仙窟》与炳灵石窟/98

冯国瑞与《炳灵寺石窟勘察记》/100

黄河明珠

刘家峡水电站/103

大河壮歌/109

盐锅峡水电站/115

八盘峡水电站/118

水电建设的王牌军/120

刘家峡铁路专线/127

郭沫若、肖华咏赞刘家峡/131

三峡神韵

风光无限的黄河三峡/137

炳灵石林天下奇观/145

吟味不尽姊妹峰/148

水帘洞/150

老君洞/151

白塔寺/153

龙汇山·读者林/155

吧咪山与金花仙姑/158

神树岘/161

抱龙山/162

岗沟寺/164

永靖大成殿/166

罗家洞寺/168

居士林/170

刘家峡清真寺/172

陇上胜景太极岛/174

领袖履痕

党和国家领导人的足迹/181

周总理的关怀/184

邓小平视察刘家峡水电站/186

胡锦涛与水电四局/189

李鹏指挥黄河防洪/1 93

李瑞环视察刘家峡/196

温家宝视察永靖/198

朱镕基与刘家峡/201

风情烂漫

永靖社火/205

北乡财宝神/209

北乡“花儿”/211

永靖傩舞/214

西山回族宴席曲/217

“告比”习俗/220

脚户哥下四川/222

黄河三峡的筏运/224

西山的赛马和射箭/227

孔子后裔中的穆斯林/229

永靖地名趣谈/231

永靖的传统饮食/233

物阜民丰

白塔寺木匠/239

从将军柱说永靖铸造工艺品/243

流光溢彩的仿古地毯/245

永靖白盐生产的历史/247

永靖名优农产品/249

高峡平湖鲤鱼肥/252

青枝绿叶白塔川/254

永靖红枣/256

丰富的矿产资源/ 257

人物春秋

名著陇上的书法家罗锦山/261

争说梅仙即谪仙/264

蒋步颖其人其诗/267

名师陈嘉谟/272

高僧丹巴赞措/275

疆臣金树仁/278

洞客祁宗元/281

我国著名农学家张心一/283

活佛杨海莲/287

永靖第一位地下党员李喇嘛/291

院士朵英贤/294

企业风采

不断开拓创新的

刘家峡水电厂/299

日新月异的刘化

集团公司/303

锐意改革的永靖县

电力管理局/307

蓬勃发展中的甘肃金发集团/311

一心为民的刘家峡建筑安装工程

有限公司/313

成绩卓著的永靖古典建筑工程总公司/315

欣欣向荣的令牌集团公司/318

后记

试读章节

原始社会和奴隶社会时期的开发

永靖地处黄河之滨,水源充足,土地肥沃,为原始人类的生存提供了适宜的环境。先祖们在这里创造了极其丰富而灿烂的古代文化。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在境内发现多处,其中既有处于母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也有父系氏族公社时期的齐家文化遗址,还有晚于齐家文化的辛店文化遗址。

马家窑文化类型的主要遗址在县内范家村、马家湾、孔家寺、白家川。1960年,考古工作者在马家湾遗址发掘出四座半地穴半地面式的方锥形建筑物。地面下是长方形土坑,坑的四壁平直,表面坚硬整齐,屋内面积约14平方米~16平方米,地中央立有一根粗木柱,四角有四根对称的木柱。复原起来的屋顶呈四角攒尖,用茅草覆盖,并涂以草泥。另外还发现三座圆形房址,地下结构与方形房屋相似,只是屋顶复原的形状是圆锥形。每座房子都设有阶梯和通道,灶设在门口。这七座大小基本一致的房子,错落有致地排列在一起,附近还有圆形和方形的窖穴。这些房屋遗址证明那时的人们已有了固定的住所,还形成了自然村落。

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时期是彩绘陶器的鼎盛时期,彩陶制作精细,绚丽多彩。其中三坪(今属临夏州积石山县)出土的一件彩陶瓮,造型古朴典雅,纹饰流畅,被誉为“彩陶王”,列为国宝。齐家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西北地区独具特色的文化类型,境内齐家文化遗址在秦魏家村、张家嘴、姬川村等。齐家文化属铜石并用时期。秦魏家的铜椎、斧、铜饰等文物表明,在当时,铜的采矿、冶炼及加工已相当发达。辛店文化是我国商周时期分布于甘肃、青海地区的一种青铜时代文化。境内的辛店文化遗址以姬川村、张家嘴等为代表。遗存中有大量的石质和骨质生产工具,如斧、镰、柞、臼、研磨器等。说明当时人们的已能对粮食做比较精细的加工。从出土青铜器及冶铜工具看,当时人们已经掌握了青铜器的制作工艺。永靖莲花台出土的一件青铜罐,被认为是目前国内发现的最早的铜制容器。

从古代丰富的传说、史料中可知,境内从远古就居住着羌人。羌人是从事畜牧且以养羊为主的一个民族,是夏王朝的主要部族,对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秦汉时代的开发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全国,完成了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统一大业,势力扩展到今刘家峡地区。秦始皇在“因河为塞”的同时,实行“移民实边”,用“拜爵一级”的办法鼓励平民向边疆迁徙。以开发新建各县。从此,从中原各地向西羌所占领的地区迁来众多人口,与西羌各族杂居。西汉王朝采纳赵充国的屯田建议,调赵充国回京时,留下大部分淮南、汝南以及中原其他地区的士兵在河湟一带屯田,又从内地大量徙来农民,为其提供生产设施。这些军民有丰富的生产经验,又掌握着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对开发河湟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促使羌人的农业由粗放式的抛荒经营过渡到定居经营。汉羌人民共同辛勤劳动,促进了河湟地区的开发。汉代的时候,这里东南通临夏、临洮,西北通青海和河西走廊。据专家考证,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前,这里就已经有渡口,西汉又专门修筑临津城,设立了“临津渡口”。张骞出使西域、霍去病西征匈奴都是从临津渡口过黄河的。

P12-13

序言

璀璨的黄河明珠

永靖县位于I临夏回族自治州北部,濒临黄河。由于黄河的滋润,这方热土开化较早,历史悠久,曾为古丝绸之路和唐蕃古道之要冲。早在汉时,金城郡治允吾即设在境内。晋时在白塔寺川设左南县。唐朝在碱土川置安乡郡、凤林县。其余时间,或属袍罕郡,或属金城郡,或分属两郡。1929年,从临夏县析置永靖县,治莲花堡,后徙治刘家峡镇。西汉后将军赵充国曾经在这里屯田开发。文成公主远嫁吐蕃途中,曾来炳灵寺拜谒。北宋王韶经营河湟,也曾眷顾这片土地。元世祖忽必烈授命都实勘测黄河之源,都实曾亲临县境考察黄河。所有这些活动,均为开发永靖发挥了推动作用。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永靖在黄河上游治理开发宏伟事业中所处的重要地位,党和国家诸多领导人曾在永靖留下了亲切关怀的足迹,也给永靖人民留下了永远的精神力量。

永靖文化积淀深厚。境内广泛分布的仰韶文化、马家窑文化和齐家文化遗址,表明早在新石器时代,人类先民即繁衍生息于此地河流两岸。始建于西晋的炳灵寺石窟,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雕刻之精美为全国石窟之冠,是我国艺术史上的精华;石窟中众多融合了西域画风的壁画,也有极高的美学价值;西泰建弘元年(420年)的墨书题记,则为全国石窟墨书题记之历史最久远者。近代以来的永靖人民对文化、教育十分重视。这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良好基础。

永靖历来出名工大匠,以“工匠之乡”闻名于世。西秦时期,在境内黄河上建“飞桥”,此为黄河上建“握桥”之始。炳灵寺的开凿,世称“千梁无柱”之巨构,始于西晋,迄于清末,历时近1600年,期间经过无数次的新凿、修葺,俱为当地石、木工大匠与画师的杰作。迄于近代,境内“白塔寺木匠”驰誉西部。他们或善造轴车、桥梁,或精于园林古典建筑,被誉为活鲁班。如今的永靖古典建筑业,为西部开拓发展作出了特殊贡献,被打造成了特色劳务品牌。

永靖的旅游资源得天独厚。这里古今文化交相辉映,旅游景点星罗棋布。来此可观黄河之湍流飞瀑,赏雾宿山之晴岚,听吧咪峰之松涛,览黄土高原之浑朴,游高峡平湖之胜境,观白垩纪恐龙足印化石;亦可沿古丝绸之路观赏山村社祭之傩舞。聆听“花儿”新曲。黄河三峡风景名胜区是当之无愧的甘肃王牌旅游景点。

永靖人民有艰苦奋斗之精神,无私奉献之胸怀。新中国成立后开凿英雄渠,建造横跨黄河两岸的大渡槽。20世纪50年代起,与来自全国各地的水电建设者一起,在境内黄河上建成刘家峡、盐锅峡、八盘峡三座水电站。三座电站犹如镶嵌在黄河上的三颗璀璨明珠,使永靖大地更加绚丽,更加富有生机。为建造水电站,永靖人民献出了世世代代生活于斯的家园,从美丽富庶的喇嘛三川,移民到贫瘠、干旱的山塬,作出了巨大的牺牲。他们的坦荡胸怀、奉献精神至今仍激励着后人。

如今,永靖20万各族人民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总揽全局,围绕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打造中国西部水上旅游休闲名区两大目标,务实创新,锐意进取,艰苦奋斗,扎实工作,正在为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奋斗。

我在永靖工作多年,对这方热土的山山水水,怀有深厚的感情,对这里勤劳、智慧和淳朴的各族人民怀有深切的敬意。今天,作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的《永靖史话》编撰完稿,即将付梓。览此书可知永靖悠久的历史,绚丽的山川风物,深厚的文化底蕴,浓郁的民族风情,以及永靖人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风貌。此书的出版,必将为宣传永靖、建设永靖起到积极作用。我曾研习历史,钟爱人文史迹,闲暇之余,对永靖风物稍有了解。故应主编之邀,写下上面一段话,权为序。

后记

《甘肃史话》丛书为甘肃省重点出版项目,旨在把甘肃的历史、人文和自然景观以生动活泼的文字、图片展示给广大读者。本丛书由省委副书记马西林策划,省委书记苏荣亲作总序。省委常委、兰州市委书记(原省委宣传部长)陈宝生和副省长李膺也对该丛书的出版作了重要指示,给予了具体指导。

甘肃省新闻出版局局长周德祥全盘规划和领导了丛书的出版工作。这套丛书高标准、高质量的出版定位,严谨鲜活的文风,图文并茂的装帧风格,是在他一丝不苟的要求下得以实现的。甘肃文化出版社社长谢国西在提出这套丛书的选题构想获得各方赞同之后,精心设计了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使这样一套卷帙浩繁、规模庞大的丛书出版工作得以有序进行。作为社长,他承担了巨大的责任,相应的是这套丛书出版的每一具体环节他都付出了巨大的心血。省新闻出版局出版处处长罗和平是最早关注这套丛书出版规划的人士之一,早在这套丛书的计划阶段,他就提供了许多真知灼见,在丛书的整个出版过程中更做了许多指导性、服务性工作。甘肃文化出版社副社长管卫中是本丛书的项目责任人,他是这套丛书出版工作中最忙碌的人,他拟订了编纂体例,负责组织各册稿件,审改全部书稿,解决各种疑难问题,安排校对、排版、印制,监督图书质量,实施宣传方案,他的热情、执著、严谨、刻苦的品质,恰巧成就他为这套丛书最合格的实施人。甘肃文化出版社副总编车满宝也是本丛书的规划人之一,也是这套丛书的编校把关人之一,本丛书十分“养眼”的装帧设计,凝含着他、当然还有责任编辑温雅莉的智慧心血。挂职文化社任副社长的张晓红负责了本丛书部分书稿的审读工作,并筹措到了部分宝贵资金。

省史志办巡视员、省地方史志学会会长张克复对这套丛书的编纂倾注了心力。他对这套丛书的贡献至少在三个方面无人可以望其项背:一是在对这套丛书的推动方面。他运筹帷幄,奔走南北东西,不遗余力宣传呼吁,锲而不舍,孜孜不倦,终使这一选题喜获各方赞同支持:二是在对各分册主编的遴选方面。本丛书各册主编无一不是当地颇有造诣的文史工作者,无一不对当地文化历史有如数家珍般的了解,张克复慧眼荐举他们担纲各册主编,保证了丛书稿件质量。三是在对书稿文体篇目的确定方面。他渊博的地方文史知识和丰富的编纂经验使得诸多疑难问题迎刃而解,使一些有缺陷的书稿最终达到了史实的确凿、布局的完善和表述的恰当。

《甘肃史话》丛书的出版还得到了省委宣传部石星光副部长、张嘉昌副部长和省新闻出版局有关领导李玉政、牛养谦、乔保平、袁爱华、何远志及甘肃人民出版社总编辑孟臻等的支持。省人大、省政协的有关领导也对这一选题计划给予了热情的鼓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有关部门给予了实质性的支持。全省各市、县党政一把手对这套丛书的出版高度重视,给予了鼎力支持和具体指导,他们的支持是本丛书得以成功出版的关键因素之一。各市、县主持编写工作的宣传部、人大、政协、文化局、志办等单位领导同志的周密组织和编撰人员全身心投入的辛勤劳作,保证了书稿的如期完成和文图质量。

《永靖史话》为《甘肃史话》丛书之一种。该书的编写工作,是在永靖县委、县人大、县政府、县政协领导的关注下进行的。县委书记王正君同志、县长李生发同志对这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王正君同志审阅了书稿,并撰写了序言。众多新老领导和地方文史学者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使本书的内容更加完整。刘家峡水电厂文化中心提供了部分很有价值的照片,县属有关单位的众多作者精心准备的资料、稿件,为本书的编写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此,向所有关心、支持这项工作的各级领导、各界人士以及有关单位表示诚挚的谢意。

与一块地域的悠久丰富的历史和鲜活生动的现实生活相比较,任何文字的表述都是苍白的,都仅仅是撷取了几朵浪花。本丛书只是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寻访甘肃大地历史文化蕴藏的线索图。有兴致的读者朋友们,不妨以本丛书为向导,顺藤摸瓜,寻幽探隐,以您的新发现,来批评、填补本丛书之缺憾。

《甘肃史话》丛书编委会

标签
缩略图
书名 永靖史话/甘肃史话丛书
副书名
原作名
作者 包继红
译者
编者
绘者
出版社 甘肃文化出版社
商品编码(ISBN) 9787807142812
开本 32开
页数 323
版次 1
装订 平装
字数 265
出版时间 2006-07-01
首版时间 2006-07-01
印刷时间 2006-07-01
正文语种
读者对象 普通青少年,普通成人
适用范围
发行范围 公开发行
发行模式 实体书
首发网站
连载网址
图书大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图书小类
重量 0.35
CIP核字
中图分类号 K294.24
丛书名
印张 10
印次 1
出版地 甘肃
205
145
18
整理
媒质 图书
用纸 普通纸
是否注音
影印版本 原版
出版商国别 CN
是否套装 单册
著作权合同登记号
版权提供者
定价
印数 5000
出品方
作品荣誉
主角
配角
其他角色
一句话简介
立意
作品视角
所属系列
文章进度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目录
文摘
安全警示 适度休息有益身心健康,请勿长期沉迷于阅读小说。
随便看

 

兰台网图书档案馆全面收录古今中外各种图书,详细介绍图书的基本信息及目录、摘要等图书资料。

 

Copyright © 2004-2025 xlant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5/19 5:17:05